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4評論

第1章

卷一針灸門

明堂灸經序

夫玄黃始判。上下爰分。中和之氣為人。萬物之間最貴,莫不稟陰陽氣度。作天地英靈象圓穹。足模濃載。五臟法之五岳。九竅以應九州。四肢體彼四時。六腑配乎六律。瞻視同于日月。呼吸猶若風云。氣血以類江河。毛發比之草木。雖繼體于父母。悉取象于乾坤。貴且若斯。命豈輕也。是以立身之道。濟物居先。保壽之宜。治病為要。草木有蠲 之力。針灸有劫病之功。欲滌邪由。信茲益矣。夫明堂者。圣人之遺教。黃帝之正經。紀血脈循環。明陰陽 募。窮流注之玄妙。辨血道之根源。為臟腑權衡。作經絡津要。今則采其精粹。去彼繁蕪。皆目睹有憑。手經奇效。書病源以知主療。圖人形貴免參差。并集小兒明堂,編類于次。庶幾長幼盡涉安衢。欲俾華夷同歸壽域云耳。

銅人針灸經序

臣聞圣人之有天下也。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王澤不流。則奸生于下。故辨淑慝以制治。真氣不榮。則 動于體。故謹醫砭以救民。昔我圣祖之問岐伯也。以為善言天者,必有于人。天之數十有二。人經絡以應之。周天之度。三百六十之有五。人氣血以應之。上下有紀左右有象。督任有會。 合有數。窮妙于血脈。參變乎陰陽。始命盡書其言。藏于金蘭之室。洎雷公請問其道。乃坐明堂以授之。后世之言明堂者以此。由是開灸針刺之術備焉。神圣工巧之藝生焉。若越人起死。華佗愈 。王纂驅邪。秋夫療鬼。非有神哉。皆此法也。去圣浸遠。其學難精。雖列在經訣。繪之圖素。而粉墨易糅。豕亥多訛。丸艾而壞肝。投針而失胃。平民受弊而莫贖。庸醫承誤而不思。非夫圣人。孰救茲患。洪惟我后。勤哀兆庶。迪帝軒之遺烈。祗文母之慈訓。命百工以修政令。敕大醫以謹方技。深惟針艾之法。舊列王官之守。人命所系。日用尤急。思革其謬。求濟于民。殿中省尚藥奉御王唯一素授禁方。尤工厲石。竭心奉詔。精意參神。定偃側于人形。正分寸于 募。增古今之救驗。刊日相之破漏總會諸說。勒成三篇。上又以古經訓詁至精。學人封執多失。傳心豈如會目。著辭不若案形。復令創鑄銅人為式。內分臟腑。旁注溪谷。井滎所會。孔穴所安。竅而達中。刻題于側使觀者爛然而有第。疑者煥然而冰釋。在昔未臻。惟帝時憲。乃命侍臣。為之序引。名曰鑄銅人 穴針灸圖經。肇頒四方。景式萬代。將使多瘠咸詔。巨刺靡差。案說蠲 。若對談于涪水。披圖洞視。如舊飲于上池。保我黎蒸。介乎壽考。昔夏后敘六極以辨疾。炎帝問百藥以惠人。固當讓德今辰。歸功圣域者矣。時天圣四年。歲次析木。秋八月丙申謹上。

翰水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夏竦撰。

太平圣惠方針經序

夫針術玄奧。難究妙門。歷代名工。恒多祖述。蓋指歸有異。機要互陳。或隱秘難明。

或言源。今則采摭前經。研核至理。指先哲之未悟。達古圣之微言。總覽精奧諸經。窮理盡性。

通幽洞玄。陳穴道而該通。指病源而咸既。用昭未悟。以道迷津。傳示將來。以期悠遠云爾

流注針經序

針灸有劫病之功。其言信矣。針必明其孔穴。灸必定其尺寸。孔穴明。尺寸定。則膏之上。

肓之下。何患乎厥疾之弗瘳歟。在昔孫公真人有曰。為醫知藥而不知針。知針而不知灸。不足以為上醫。必也藥與針灸三者俱通。始可與言醫已矣。余先君漢卿公。以藥與艾見重大夫。如雨巖吳憲。與以借補憲司官醫助教之職。達齊游憲。親為書其藥室曰活濟堂。至元丙子以來。余挾父術游江淮。得遇至人。授以針法。且以子午流注。針經。竇漢卿針經指南三書見遺。拜而受之。珍藏玩味。大有進益。且喜其姓字醫術與先君同也。因是作而言曰南北有二漢卿。同姓同字。而為醫亦同也。北之漢卿得行道針法精于八穴以愈疾。名顯于世。官至太師。南之漢卿隱居求志。惟以藥與艾推而積活人濟世之陰功。由是觀之。則信矣北氣質之不同。而達則為相。不達則為醫。亦其志之出處有異矣。今將面授針法已驗指南之書牛提舉所刊竇漢卿針經二本參究訂誤。與遺子午流注針經。及家世所藏黃帝明堂灸經。莊季裕所集灸膏肓法穴。四者之書。三復校正。一新板行。目是書曰針灸四書。樂與四方醫士共寶之。凡我同志留心是書。則藥與針灸三者俱通。庶可進而為上醫之士。亦可無負于孫真人之垂訓歟。

謹書以紀此本末云。至大辛亥建安靜齋竇柱方序。

又序

竊以久習醫業。好讀難素。辭理精微,妙門隱奧。古今所難而不易也。是以針刺之理,尤為難解。博而寡要。勞而少功。窮而通之。積有萬端之廣。近世指病直刺。不務法者多矣。近有南唐何公,務法上古。撰指微論三卷。探經絡之源。順針刺之理。明榮衛之清濁。別孔穴之部分。然未廣傳于世。又近于貞元癸酉年間收何公所作指微針賦一道。敘其首云。皆按指微論中之妙理。先賢秘隱之樞機。復增多事。凡百余門。悉便于討閱者也。非得難素不傳之妙。孰能至此哉。廣不度荒拙。隨其意韻。輒申短說。采摭群經。為之注解。廣今復采難素遺文。賈氏井滎六十首。法布經絡往還。復針刺孔穴部分。鈐括圖形。集成一義。目之曰流注經絡井滎圖歌訣。續于賦后。非顯不肖之狂迷。啟明何氏之用心。致驗于人也。自慮未備其善。更祈明智。仍懇續焉。常山閻明廣序。

又序

夫醫者以愈疾為良。其愈疾之理。莫妙乎針。故知針者。有決病之功。立效之能。且夫學針之士。宜審而刺之。莫縱巨瞻。妄為施設。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要在定孔穴以精于心。是以取神功而應于手。信知除 見于目下。決病在于手中。是以軒岐開端。越人知要。素問隱其奧。難經彰其妙。況為針者。豈曰小補之哉。

人受陰陽以生。一歲之日有三百六十五日。肢節亦分三百六十有五穴。象周天之度也。

古神圣成天之功。立民之命,爰作針法。針某穴。療某病。手得之。心應之。非天下之至神孰能與于此。盧扁尚矣。此法罕傳。余先人心友竇先生。以針法活人甚多。嘗著八穴真演之為論為賦。鉤深索隱。披泄言蘊。后學之士。得此一卷書而熟讀之者。思過半矣。余壬辰冬。被旨來南。遍歷閩中諸郡。求其所謂針法者。皆不獲。舊篋中得先生之遺書。敬用鋟梓。以廣其傳。先生名杰字漢卿。古 肥鄉人。官至太師。以醫學傳于世云。

時元貞元年燕山牛良 序。

資生經序

銅人明堂。黃帝岐伯鬼臾區留以活天下后世。自隔膜透膚之妙無傳。乃謂是能絕筋脈傷血肉至望而畏之。有疾則甘心于庸醫。百藥之俱試。不知病在巔者。必灸風池風府。非桂枝輩所能攻。病在膺者。必灸刺期門。非枳實輩能下。遂至于束手無策。豈不哀哉。近世朱肱龐安常俱為針法。許知可亦謂病當以刺愈。三衢鄒握虎。以治法為歌詩韻括。圣賢活人之意。

賴以復傳。今東嘉王叔權。又取三百六十穴。背面巔末。行分類列。以穴對病。凡百氏之說切于理。以己之見。得于心者。悉疏于下。針灸之書。至是始略備。古圣賢活人之意。

至是始無遺憾。傳謂為人子者。不可不學醫。予親年八十。精力強健。非賴此書耶。因俾醫衛世。杰訂證傳見者十有八條。鋟木庾司。以補惠民之缺。

時嘉定庚辰徐正卿序。

又序

予得 澧陽吏。以圖經來迓。暇日閱之。見文籍之目。有灸經焉。意其非明堂即銅人也役以來。親故惠書及士夫之經從者。多以印置此書為托。原其所以。乃前郡博士王君執中之所編著也。求其版則亡之矣。豈好事者攜之以去。或守藏者不謹而散逸之耶。然是經流傳既久。豈無存者。宜加搜訪。竟未得之。意篋中有淮東庾使徐君正卿所刊針灸資生經。取而視之其序引歷述東嘉王叔權發明編類之功。且謂針灸之書。至是始略備。古圣賢活人之意。至是始無遺憾。則知王君之用心。亦仁且至矣。所謂叔權者。其王君之字歟。一日出示醫諭劉。劉一見驚且喜曰。王君所刊。正此書也。今之刻畫精致。視昔有加。究所繇來。蓋徐君嘗主民曹于是。刊得此書。歸而刊之耳。吁是經也。王君首刊之澧陽今不復存。徐君繼刻之海陵。其存與否又未知。版之不存。則二君之志將遂湮微。豈不惜哉。予負丞于此。適攜以偕。殆非偶然者。亟命工鋟梓。以廣其傳。使是書得不泯絕。其于衛生豈曰小補。

紹定四年趙編序。

又序

資生經者。合明堂銅人千金外臺而一之。大監王公所編次。擇精語詳。針灸之法。皆聚此書矣。聞之故老謂澧學舊有公本。火于淳 乙巳。后不復再見。元貞壬辰余得善本于濰陽。即欲刻諸荊泮。與衛生之家共之。會授代不果。大德丙午。白其事于憲僉汶上國。先生一見大喜。即召匠計直。命平代等處軍民長官謝琰。醫學正覃南榮。澧陽縣典史唐益秀。協力相成其事教導戴夢高專任校讎之責。越十月書成。余謹按扁鵲華佗及孫思邈方論藥餌針灸未嘗偏廢后世醫士舉一而號為專門。針灸者亦皆未得 穴之正。舊有年壯病勞極者。膏肓兩穴更數醫不效。后得此書。按圖取穴。一灸即愈。其間阿是穴法之說,禁穴許灸三壯之說。亦皆累試累效(禁穴艾炷止麥粒大。仍隔蒜片尤穩)。近年有為狂 所傷者。亦嘗根據經灸活三人。是書之有益于世多矣。今既板行一路。流布四方。其所全活。庸有既乎。國先生按行屬部。究心民瘼。癢 疾痛。舉切諸身,今板行是書。亦濟人利物之一端。而余之本心亦于是而獲遂矣。故喜而為之序。

大德丁未閬中郡蒲登辰序。

流注指微針賦

(以針醫訣式流注指微為韻)疾居榮衛。 榮者血也。衛者氣也。由腸胃受谷化血氣所為也。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筋通腠理。中焦出氣如漚。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乃注絡脈。乃注于經脈。陰陽以張。因息乃行。行有紀綱。周有道理。與天協議。不得休止。切而調之。調設失度。致生其疾。疾者百病之總名也。百病之始。皆由風寒暑濕饑飽勞逸而得之。或起于陰。或起于陽。所傷各異。虛實不同。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于沖任脈。或著于腸胃之膜原。邪氣浸淫。不可勝論。

扶救者針。 救病之功。調虛實之要。九針最妙。各有所宜。熱在頭身宜 針。

肉分氣滿宜員針。脈氣虛渺宜 針。瀉熱出血發泄固疾宜鋒針。破癰腫出膿血宜 針。調陰陽去暴痹宜員利針。治經絡中病痹宜毫針。痹深居骨節腰脊腠理之間宜長針。虛風舍于骨節皮膚觀虛實與肥瘦。 經云。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若虛實不明必先觀其形之肥瘦。方明針刺之淺深。若以身中分寸肥與瘦同用。是謂淺深不得。反為大賊也故肥人刺深。瘦人刺淺。以與本藏所屬部分齊平為期。所以無過不及之傷也。

辨四時之淺深。 四時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氣所在以調之也。春氣在毫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經云。春夏刺淺。秋冬刺深。各以其時為則。又肥人宜深刺之。瘦人宜淺刺之。

取穴之法。但分陰陽而溪谷。 陰者。陰氣也。陽者。陽氣也。謂陽氣起于五指之表。陰氣起于五指之里也。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分肉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溪谷有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故取穴之法。分其陰陽表里部分。溪谷遠近。同身寸取之。舉臂拱手直立偃側。皆取穴法也。逐穴各有所宜。

迎隨逆順。須曉氣血而升沉。 經云。迎隨者。要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經逆順而取之。靈樞曰。瀉者迎之。補者隨之。若能知迎知隨。令氣必和。和氣之方。

必通陰陽升降上下源流。手之三陰。從藏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下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至腹。絡脈傳注。周流不息。故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于身者也。本論云。夫欲用迎隨之法者。要知經絡逆順淺深之分。諸陽之經。行于脈外。諸陽之絡。行于脈內。諸陰之經。行于脈內,諸陰之絡,行之于脈外。仍各有所守之分。故知皮毛者肺之部。肌肉者脾之本。筋者肝之合。骨髓者腎之屬。血脈者心之分。各刺其部。無過其道。是謂大妙。迎而奪之有分寸。隨而濟之有淺深。深為太過。能傷諸經。淺為不及安去諸邪。是以足太陽之經。刺得其部。迎而六分。隨而二分。足太陽之絡。迎而七分。

而二分。手太陽之絡。迎而九分。隨而四分。手陽明之經。迎而九分。隨而四分。手陽明之絡。迎而八分。隨而三分。足陽明之經。迎而一寸。隨而五分。足陽明之絡。迎而六分。

隨而一分。手少陽經。迎而六分。隨而一分。手少陽絡。迎而七分。隨而二分。足少陽經。

迎而八分。隨而三分。足少陽絡。迎而一寸。隨而五分。手太陰經。迎而九分。隨而四分。

手太陰絡。迎而七分。隨而二分。足太陰經。迎而一寸。隨而五分。足太陰絡。迎而八分。

迎而七分。隨而二分。手少陰絡。迎而六分。隨而一分。足少陰經。迎而六分。隨而一分。

足少陰絡。迎而一寸。隨而五分。手厥陰經。

迎而七分。隨而三分。手厥陰絡。迎而六分。隨而一分。足厥陰經。迎而八分。隨而三分。

厥陰絡。迎而九分。隨而四分。斯皆經絡相合。補生瀉成。不過一寸。針入貴速。既入徐進針出貴緩。急則多傷。明須慎之。勿為殆事。男子左瀉右補。女子右瀉左補。轉針迎隨。補瀉之道。明于此矣。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6 23:54:27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翼城县| 郧西县| 阿尔山市| 曲周县| 克拉玛依市| 绥江县| 英德市| 若羌县| 宿迁市| 普兰店市| 绵阳市| 榆树市| 乌拉特后旗| 屏边| 娄底市| 马鞍山市| 鄂伦春自治旗| 阳春市| 兴业县| 民勤县| 皮山县| 贵溪市| 张家界市| 兴义市| 绍兴县| 永和县| 阿克| 宣威市| 荆州市| 习水县| 衡阳市| 新宁县| 芜湖市| 嵊泗县| 武邑县| 贞丰县| 海阳市| 颍上县| 利津县| 萨迦县| 灌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