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普濟方·針灸
- 朱棣(周定王)滕碩 劉醇
- 4504字
- 2015-12-26 23:54:27
經脈長短。各有數定之法。手三陽接而九呼。過經四寸。手三陰接而七呼。過經五寸。足之三陽接而一十四呼。過經四寸。足之三陰接而一十二呼。過經五寸。重者倍之。吸亦同數。
此接氣通經。呼吸長短之法也。
里外之絕。羸盈必別。 夫五臟里外者。謂心肺在膈上。通于天氣也。心主于脈肺主于氣。外華榮于皮膚。故言外也。腎肝在下。通于地氣。以藏精血。實于骨髓。心肺外絕則皮聚毛落。腎肝內絕。則骨痿筋緩。其時學人。不能別里外虛實。致使針藥誤投。所以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勿刺大勞。使人氣亂而神隳。 禁刺論曰。無刺大勞人。勞則喘息汗出。里外皆越。故氣耗亂。神隳散也。
慎妄呼吸。防他針昏而閉血。 呼吸者。使陰陽氣行流上下。經歷五臟六腑。若針刺妄行呼吸。陰陽交錯。則針昏閉血。氣不行也。
又以常尋古義。由以藏機。遇高賢真趣。則超然得悟。逢達人示教。則表我扶危。
先賢之書。文理之深。隱義難窮。或字中隱義。或假令一隅。妙要難窮。遇高達之士。
方得其趣。不可穿鑿。
男女氣脈。行分時合度。 本論云。夫男女老幼。氣候不同。春夏秋冬。寒暑各異。春氣生而脈氣緩。夏暑熱而脈行遠。秋氣燥而脈行急。冬氣寒而脈凝澀。小兒之脈應春。壯年之脈應夏。四十以上如秋。六十以后如冬。其病有寒熱。脈有遲速。一一參詳。不可一概與天同度矣。難經云。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者。平人脈法也。微有抱病之人皆失天之度。地之紀。脈之用。不可與平人脈相合也。其診取法。當以一息五至為與天同度。不及應春。不及應冬。太過應秋。太過應夏。應春冬者。宜留針待氣至。應秋夏者。吸呼數畢。
便宜去針。此之謂也。
養子時克注穴必須根據。 養子時克住穴者。謂逐時注臟腑井滎之法也。每一時辰相生養子五度。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晝夜十二時。氣血行過六十余穴也。每一穴血氣分得一刻六十分六厘六毫六絲六忽六杪。此是一穴之數也。六十穴共成百刻。要求日下井滎。用五子建元日時取。假令甲日甲戌時。膽統氣初出竅陰穴為井木。流至小腸為滎火。氣過前谷穴注之胃為俞土。氣過陷谷穴又病過本原丘墟穴。但是六腑各有原穴。則不系屬井滎相生之法。
即是陰陽二穴門戶也。行之大腸為經金。氣過陽溪穴。所入膀胱為合水。氣入委中穴。而終此是甲戌時木火土金水相生五度一時辰流注五穴畢也。他皆仿此。
今詳定療病之宜。神針法式。廣搜難素之秘文密辭。深考諸家之肘函妙臆。故稱瀘江流注之指微。以為后學之規則。
針經標幽賦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察歲時于天道。定形氣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
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云門。抵期門而最后。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余支。正側仰伏。氣血有六百余候。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識迎隨。須明逆順。
況乎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
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熱而治疾。未至者據虛實而候氣。氣之至也。若魚吞鉤餌之浮沉。氣未至也。似燕處幽堂之深邃。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上應。眾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定刺象木。
或斜或正。口藏比火。進陽補羸。循機捫而可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然是一寸六分。
包含妙理。雖細擬于毫發。同貫多岐。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調水木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旋璣百會。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陽蹺陽維并督脈。主肩腰腿在表之病。陰蹺陰維任沖脈。去心腹脅肋在里之疑。二陵二蹺二交。似續而交五大。兩間兩商兩井。相根據而別兩支。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 之間。動脈相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異定。明標與本。論刺淺刺深之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逕。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更窮四根三絡。根據標本而刺無不痊。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
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沉浮而辨臟腑之寒溫。且夫先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內而欲針溫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
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 目沉掐。坐臥平而沒昏。推于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而下胎衣。痹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根據歸。靜以久留。停針待之。必準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痛肋疼刺飛虎。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而瀉魄戶。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眼癢眼痛。瀉光明與地五。
瀉陰郗止盜汗。治小兒骨熱。刺偏歷利小便。醫大人水蠱。中風環跳而宜刺。虛損天樞而可取。由是午前卯后。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循捫彈努。留吸母而堅長。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慎之大患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寒熱風陰。饑飽醉勞而切忌。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灸艾而壞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針而失其位避灸處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處而除六俞。二十有二。抑又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闕而得蘇。太子暴死為厥。越人針維會而復醒。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復射。懸鐘環跳華佗刺 足而立行。秋夫針腰俞。而鬼起沉 。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刺肝俞與命門。
使瞽士視秋毫之末。刺少陽與交別。俾聾夫聽夏蚋之聲。嗟夫。去圣逾遠。此道漸墜。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淺。難契于玄言。至道淵深。得之者有幾。偶述斯言。不敢示諸明達者焉。庶幾乎童蒙之心啟。
流注通玄指要賦
引云。望聞問切。推明得病之源。補瀉迎隨。揭示用針之道。予于學始迄于今。雖常覃思以心無定。或病之精必奪而氣必衰。兼之國亂而隔殊。醫物絕商而那得。設方有效。歷市無求不若砭切。立排疾勢。乃以受教。遂敏求師。前后僅十七年。后避屯于蔡邑。方獲訣于李君。斯人以針道愈疾也。除疼痛于目前。愈萬病于指下。信所謂伏于 弩。應若發機。百發百中者也。加之以好生之念。素無竊利之心。嘗謂予曰。天寶不泄于非人。圣道須傳于賢者仆不揆。遂整有求之懇。獲成無吝之誠。授穴之必者。四十有三。療疾而弗瘳者。萬無一失。遂銘諸心。而著之髓。務拯其困。而扶其危。而后除疼痛迅若手拈。破結聚渙如冰釋。
夫針也者。果神矣哉。然念茲穴而或亡。借其聲律則易記。輒裁八韻。賦就一篇。詎敢匿于己私。為或傳于同志。
必欲治病。莫如用針。巧運神機之妙。工開圣理之深。外取砭針。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陽而倒陰。原夫絡別支殊。經交錯綜。或溝池溪谷以岐異。或山海丘陵而隙共。斯流派以難揆。在條綱而有統。理繁而昧。縱補瀉以何功。法捷而明。曰迎隨而得用。且如行步難移。太沖最奇。人中除脊膂之強痛。神門去心性之呆癡。風傷項急。始求于風府。頭暈目眩。要覓于風池。耳閉須聽會而治也。眼痛則合谷以推之。胸結身黃。取涌泉而即可。腦昏目赤。瀉攢竹以偏宜。但見兩肘之拘攣。仗曲池而平掃。四肢之懈惰。憑照海以消除。牙齒痛呂細堪治。頭項強承漿可保。太白宣道于氣沖。陰陵開通于水道。腹膨而脹。奪內庭兮休遲筋轉而疼。瀉承山而在早。大抵腳腕痛。昆侖解愈。股膝疼。陰市能醫。癇發顛狂兮。憑后溪而療理。瘧生寒熱兮。仗間使以扶持。期門罷胸滿血膨而可以。勞宮退胃翻心痛亦何疑。
稽夫行間治膝腫目疾。尺澤去肘疼筋攣。目昏不見。二間宜取。鼻窒無聞。迎香可引。肩井除兩臂難任。絲竹療頭疼不忍。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蔑冷淚。臨泣尤準。髖骨將腿痛以傷殘。腎俞把腰疼而瀉盡。以見越人治尸厥于維會。隨手而蘇。文伯瀉死胎于陰交。應針而殞奪子而平其有余。觀二十七之經絡。一一明辨。據四百四之疾證。件件皆除。故得夭枉都無。
躋斯民于壽域。幾微已判。彰往古之玄書。抑又聞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肩背患。責肘前之三里。冷痹腎敗。取足陽明之土。連臍腹痛。瀉足少陰之水。脊間心后者。針中渚而立痊。
脅下肋邊者。刺陽陵而即止。頭項痛。擬后溪以安然。腰腳疼。在委中而已矣。夫用針之士。于此理茍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
九針論
黃帝曰。余聞九針于夫子。眾多不可勝數。余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試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受其道。令可久傳后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圣王之道。帝曰。用針之理。必知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里。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會。誅伐有過。雪污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之氣。門通于四海。審其所在寒熱與實鄰。決而通之。左右不調。犯而行之。明于逆順。乃可治之。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審于本末。察其寒熱。知邪所在。萬刺不殆。知用九針。刺道畢矣。凡刺之要。針最妙。九針之為。各有所宜。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氣不瀉。反為大膿。病小針大。瀉氣太甚。必為后害。病大針小。大氣不瀉。
后亦為敗。九針之宜者。一曰 針。法天。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泄。故針者。取法于布針。去末半寸。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以治熱在頭身也。經曰。病在皮膚無常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故圓針者。取法于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間氣。經曰。病在分肉間取以員針。三曰 針。法人。謂人所以生成者。血脈也。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圓其未。令可以接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故 針者。取法于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經曰。病在血氣少當補之者。取以 針。四曰鋒針。法時。謂四時八風之客于經絡之中。為痼疾者也。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銳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故鋒針者。取法于絮針。筒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
經曰。病在經絡為痼證者。取以鋒針。五曰鈹針。法音。謂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審此數者。然后用刺。庶乎適當。無或失矣。
灸刺論
內經謂形樂志苦。病生于血脈。其治宜灸刺。特用針灸之大略。然九針本從南方來。灸本故其治以灸刺為宜。用刺之節。已具在前。用灸之理。凡以溫之。而若病有因寒而得。或陰證多寒。或者風寒濕痹香港腳之病。或者上虛下實厥逆之疾。與夫勞傷癰疽。及婦人血氣。
嬰孺疳疾之屬。并可用灸。亦有不可灸者。近髓之穴。陽證之病。不可灸也。凡有灸 。自有補瀉。以火補者。無吹其火。須其自滅。以火瀉者。急吹其火。而令其滅。此灸之補瀉也在用灸者。以意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