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 普濟方·針灸
- 朱棣(周定王)滕碩 劉醇
- 4722字
- 2015-12-26 23:54:27
九針式
針。平半寸。長一寸六分。頭大末銳。其病熱在頭身者宜此。圓針。其身圓。鋒如卵形。
長一寸六分。肉氣滿宜此。 針。其鋒如黍粟之銳。長三寸五分。脈氣虛眇宜此。鋒針。
其刃三隅。長一寸六分。瀉熱出血。發泄痼病宜此。鈹針。一名破針。末如劍鋒。廣二寸半長四寸。破癰腫出膿血。員利針。尖如 。且員且利。中身微大。長一寸六分。調陰陽去暴痹。毫針。法象毫。尖如蚊虻喙。長三寸六分。調經絡。去疾病。長針。鋒如利。長七寸。痹深居骨解腰脊節腠之間者。宜此。燔針。一名淬針。長四寸。風虛舍于骨解皮膚之間者。宜此。
煮針法
危氏方云。用烏頭一兩。去尖。巴豆一兩。硫黃麻黃各半兩。木鱉子十個。同入瓷石器內。
水煮一日。洗澤之。再用止痛藥沒藥。乳香。當歸。花蕊石各半兩。又如前水煮一日。取出用皂角水洗。再于犬肉內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凈。端直。用松子油涂之。常近人氣為妙
折量取穴法
凡度周身孔穴遠近分寸。以病患男左女右。取手中指第二節。內度兩橫文。相去為一寸以薄竹片點量分寸使用。或有人手長身短。或身長手短。或人長胸腹短。或人短胸腹長。揣穴尤宜用意。凡穴不離分肉之間。動脈之中。是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其經脈粗細狀如細線。但令當經而刺之。根據法補瀉。即能愈疾矣。明堂定尺寸法云。以八寸為一尺。
以八分為一寸。緣人有長短肥瘦不同。取穴不準。秦時扁鵲明堂經云。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一節為一寸。緣人有身長手短。有身短手長。取穴不準。唐時孫思邈明堂經云。取患人男左女右。大拇直節橫文為一寸。以意消詳。巧拙在人。亦有一法。令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節第二節內度兩橫文。相去為一寸。自根據此寸法與人針灸療病以來。其病多獲愈。此法有準。今以為定。
點穴法
凡點穴時。須得身體平直。四肢毋令拳縮。坐點毋令俯仰。立點毋令傾側。坐點則坐針灸。立點則立針灸。反此,則不得其穴耳。
又云。灸時孔穴不正。無益于事。徒燒好肉。虛忍痛楚之苦。若有病先灸于上。后灸于下。先灸于少。后灸于多。皆宜審之。
孔穴相去法
甲乙經云。自大椎下至尾 骨。二十一椎長三尺。折量取俞穴。或云。第一椎上。更有大椎在宛宛陷中。非有骨也。有骨虛即是第一椎若以大椎至尾 二十一椎長三尺法校之。則止節云椎。每椎節長一寸四分。惟第七椎下。至于膂骨多分之七。故上七節共九寸八分分之七。下節十四椎。每椎一寸四分分之五有奇。以下七節共二寸一分分之三亦是一說也。但第一椎有骨。乃骨節之數。大椎雖無骨。實是穴名。既曰自大椎下至二十一椎。豈可不量大椎以下。或者之說。于是不通矣。
自蔽骨下至臍八寸。而中脘居其中(上下各四寸)。氣論注云。中脘居心。蔽骨與臍之中是也按明常下經云。鳩尾在胸前蔽骨下五分。人無蔽骨。從岐骨際下行一寸則是。欲定中脘之穴。當詳有蔽骨無蔽骨也。又當準人長短肥瘠量之。自臍下寸半為氣海。三寸為丹田。至屈骨凡五寸。千金云。屈骨在臍下五寸。明堂下經亦云。屈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當準人長短肥瘠量之。
銅人經云。幽門夾巨闕旁各五分。肓 夾臍各五分(明堂經云。在巨闕旁各夾上脘旁相去寸半。三寸)。不容在幽門旁各寸半。天樞去肓俞寸半。夾臍。期門在不容旁寸半。大橫直臍旁(不容天樞期門既各寸半。則幽門肓俞各五分。誤矣)。又云。腎俞在十四椎下兩旁各寸半與臍平。肓門在十三椎相去各三寸。與鳩尾相直。腎俞既與臍平。肓門乃與鳩尾相直。亦可疑也。
甲乙經云。人有長七尺五寸者。發以下至頤一尺。結喉 一尺三寸。 至天樞八寸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橫骨內輔上廉至下廉三寸半。內輔下廉至內踝一尺三寸。內踝至地三寸。又膝 至跗屬一尺六寸。跗屬至地三寸。又肩至肘一尺七寸。肘至腕一尺二寸半。
腕至中指本節末四寸半。
點灸法
千金方云。人有老少。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商量。準而折之。又以肌肉文理解節縫會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決然。如此仔細安詳用心者。乃能得之耳。許希亦云。或身短而手長。或手短而身長。或胸腹短。或胸腹長。或瘠。或肥。又不可以一概論也。又云。灸當先陽后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后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后下。
穴名同異
手有三里五里。足亦有三里五里。手有上廉下廉。足亦有上廉下廉。側頭部有竅陰。足少陽亦有竅陰。偃伏部有臨泣。足少陽亦有臨泣。既有五里矣。勞宮亦名五里。既有光明矣。攢竹亦名光明。肩有肩井。又有所謂中肩井。足有昆侖。又有所謂下昆侖。太淵太泉之名或殊天鼎天頂之字有異。丹田初非石門。禾 亦非和 。陽蹺實為申脈。本非跗陽。陰蹺實為照海。本非交信。肩 之名。扁骨見于外臺。懸鐘之名。絕骨童子 之名。前關見于千金注如此者眾。可不審處而針灸耶。茍不審處。則差之毫厘。有尋丈之謬矣。爰舉其略。以示世醫。俾之謹于灸穴也。
制熟艾法
陳艾好灸。不以多少。擇取葉。入臼內用木杵輕搗令熱。以細篩隔去青滓。再搗再篩。
如此三次。別以馬尾羅子隔之。更再搗羅篩。候柔細黃熱為度。
艾炷大小法
千金方云。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炷務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云。小兒七日以上周年已還。不過七壯。炷如雀糞)。明堂下經云。凡灸。欲艾炷若根下廣三分。若不三分即火氣不能遠達。病未能愈。則是艾炷欲其大。惟頭與四支則艾炷欲其小。明堂上經乃云艾炷根據竹筋頭作。其病脈粗細狀如線。但令當脈灸之。如雀糞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內疝瘕 癖塊伏梁氣等。惟須大艾炷。故短劇曰。腹背爛燒四支。則但去風邪而已。
如巨闕鳩尾。雖是胸腹穴。灸之。不過四七炷。只根據竹筋頭大。但令正當脈灸之。艾炷若大復灸多。其人永無心力。如頭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腳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而無力。既失精神。又加于細。令人短壽。此論甚當。故備著之。
點灸火法
明堂下經云。古來灸病。忌松柏枳 榆棗桑竹八木。切宜避之。有大珠曜日。以艾承之得火有此火鏡曜日。亦以艾引得火。此火皆良。諸番部落。用鑌鐵擊 石。得火出以艾引之。
凡人卒難備。即不如無木火青麻油點燈。燈上燒艾莖點灸是也。兼滋潤灸瘡至愈不疼痛。用蠟燭更佳。良方云。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今舟行人以鐵鈍刀擊石。先以紙灰為火。紙在下承之亦得火)。或用水晶鏡。于日得太陽火為妙。太陰則以槐木取火。
下火法
凡下火點灸。欲令艾炷根下亦輝廣三分。若不三分。孔穴不中。不合經絡。緣榮衛經脈氣血通流。各有所主。灸穴不中。即火氣不能遠達。而病未能愈也。
定灸多少法
凡灸頭與四肢。皆不令多灸。緣人身有三百六十五絡。皆歸于頭。頭者。諸陽之會也。
若灸多。令人頭旋目眩。遠視不明。緣頭與四肢肌肉薄。若并灸。則氣血滯絕于注下。宜歇火氣少時。令氣血遂通。再使火氣流行。候主數足。自然除病。宜詳察之。
用火法
古來用灸病。忌八般木火。切宜避之。八木者。松木火難瘥增病。柏木火傷神多汗。竹木火傷筋目暗。榆木火傷骨失志。桑木火傷肉肉枯。棗木火內傷吐血。柘木火大傷氣脈。橘木火傷榮衛經絡。
定發際法
凡灸發際。如是患人有發際正齊。根據明堂所說。易取其穴。如是患人先因疾患。后脫落盡發際。或本人額項無發。難憑取穴。今定患人兩眉中心直上三寸為發際。后取大椎直上三寸為發際。以此為準。明堂上經云。如后發際亦有項腳長者。其毛直至骨頭。亦有無項腳者。毛齊至天牖穴。即無毛根。如何取穴。答曰。其毛不可輒定。大約如此。若的的定風府正相當即測量相去各二寸。此為定穴。
論壯數多少法
千金方云。凡言壯數。若丁壯病根深篤。可倍于壯數。老少羸弱。可減半(又云。小兒七日以上。周年以還。不過七壯。炷如雀屎)。扁鵲灸法。有至五百壯千壯。曹氏灸法。有百壯有五十壯。短劇諸方亦然。惟明堂本經多云。針入六分灸三壯。更無余論。故后人用法不準惟以病之輕重而增損之。凡灸頭頂止于七壯。積至七七壯止。同人若治風。則灸上星前頂百會皆至二百壯。腹背宜灸五百壯。若鳩尾巨闕。亦不宜多。四肢但去風邪。不宜多灸。灸則四肢細而無力。明堂上經而千金。于足三里穴乃云。多至二三百壯。心俞禁灸。若中風則急灸至百壯。皆視其病之輕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說而又不知其有一說也。下經只云。若是禁穴明堂亦許灸一壯至三壯。恐未盡也。又云。凡宦游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切令瘡漸瘥則瘴癘瘟瘧毒瓦斯不能著人。故吳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或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
用針呼吸法
呼不過三。吸不過五。呼外捻針回經氣。吸內捻針行經氣。
針灸須藥
千金方云。病有須針者。即針刺以補瀉之。不宜針者。直而灸之。然灸之大法其孔穴與針無忌。即下白針或濕針訖乃灸之。此為良醫。其香港腳一病。最宜針。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
非良醫也。針灸而藥。藥而不針。亦非良醫也。但恨下里間。知針者鮮爾。所以學人須解用針。燔針白針皆須妙解。固是良醫。此言針灸與藥之相須也。今人或但針而不灸。灸而不針或惟用藥而不知針灸者。皆犯孫真人所戒也。而世所謂醫者。則但知有藥而已。針灸則未嘗過而問焉。人或詰之。則曰。是外科也。業貴精。不貴雜也。否則曰。富貴之家。未必肯針灸也。皆自文其過爾。吾故詳著千金之說。以示人云。
審方書
經云。爪甲與爪甲角間。與外間內側與外側。與夫陷者宛宛中。要精審其某穴去某處幾寸。與其穴去處同者。自各有經絡。
候天色法
凡點灸時。若值陰霧大起。風雪忽降。猛雨炎暑。雷電虹 。臨時且停。候待晴明。即再下火灸。灸時不得傷飽。大肌。飲酒大醉食生硬物。兼忌思慮愁憂。怨怒呼罵。吁嗟嘆息。一切不詳。忌之大吉。千金云。日正午以后。乃可灸。謂陰氣未至灸無不著。午前平旦。谷氣虛。令人癲 。不可針灸。卒急者。不用此例。
用針略例
夫用針刺者。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送堅付濡。以急隨緩。榮衛常行。勿失其理。夫為針者。不離乎心。口如銜索。目欲內視。消息氣血。不得妄行。針入一分。知天地之氣。針入二分。知呼吸出入水火之氣。針入三分。知四時五行五臟六腑逆順之氣。針皮毛腠理者。勿傷肌肉。針肌肉者。勿傷筋脈。針筋脈者。勿傷骨髓。針骨髓者。勿傷諸絡。東方甲乙木。
主人肝膽筋膜魂。南方丙丁火。主人心小腸血脈神。西方庚辛金。主人肺大腸皮毛魄。北方壬癸水。主人腎膀胱骨髓精志。中央戊己土。主人脾胃肌肉意智。針傷筋膜者。令人忤視失魂。傷血脈者。令人煩亂失神。傷皮毛者。令人上氣失魄。傷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傷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此為五亂。因針所生。若更失度者。有死之憂也。所謂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謂愚人妄針必死。不能起生人也。又須審候。與死同狀者。不可為醫。與亡國同政者。不可為謀。雖圣智神人。不能活死人。存亡國也。故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凡愚人貪利。不曉于治亂存亡。危身滅族。彼此俱喪。亡國破家。亦醫之道也。凡用針之法以補瀉為先。呼吸應江漢。補瀉較升斗。經緯有法則。陰陽不相干。震為陽氣始(火生于寅)。兌為陰氣終(戌為上墓)。坎為太玄華(冬至之日。夜半一陽爻生)。離為太陽精(為中女之象)。欲補從 陽(補不至巽。足地戶為地虛)。欲瀉從西北(向寅至午)。針出從月光(從申為日月向午之光位)。如此思五行氣。以調榮用衛。以將息之。是曰隨身寶用鋒針。針者。
除疾速也。先補五呼。刺入五分。留十呼。刺入一寸。留二十呼。隨時而將息之。刺急者。
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發針。刺大者微出其血。刺滑者疾發針。淺而內則久留之刺澀者。必得其脈。隨其逆順。久留之。疾出之。壓其穴。勿出其血。諸小弱者。勿用大針。然氣不足。宜調以百藥。余三針者。正中破癰堅瘤結息肉也。亦治人疾也。火針亦用鋒針。以油火燒之。務在猛熱。不熱。即于人有損也。隔日一報。三報之后。當膿水大出為佳巨闕太倉上下脘此一行。有六穴。忌火針也。大癥塊。當停針轉動更為佳。每針。常須看脈。脈好乃下針。脈惡勿亂下針也。一宿發熱惡寒。此為中病。勿輕視之。
灸例
凡孔穴其身皆是。臟腑榮衛。血脈通流。表里往來。各有所主。臨時救難。必當審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