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 普濟方·針灸
- 朱棣(周定王)滕碩 劉醇
- 2881字
- 2015-12-26 23:54:27
手心不可傷。傷即令人悶倒。眼直上。宜治前后心可五分。又治神庭穴。
大腋不可傷。傷即令人心氣促。宜治肺俞穴。
陰后神田不可傷。傷即令人精神散亂。屎尿不禁。
耳后宛處不可傷。傷即令人口頰 斜。宜治人中承漿二穴。
水曹不可傷。傷即令人尿血不止。宜治臍上一寸及百會。
章門不可傷。傷即令人氣絕。宜治后心囟會。
癖戶不可傷。傷即令人命絕。宜治后心囟會。
神庭不可傷。傷即令人命絕。宜治百會至骨。
胸前諸穴不可傷。傷即令人悶倒。宜治人中。
命室不可傷。傷即令人命絕。宜治人中百會承漿。
頤下不可傷。傷即令人舌根不轉(zhuǎn)。宜治耳后宛宛處五分。過之亦傷也。
委中不可傷。傷即令人腳攣。行履不遂。宜治三里分白穴。
膽戶不可傷。傷即令人筋搐。行履不得。宜治氣海分白穴。
外踝上一寸不可傷。傷即令人悶絕。宜治分白穴。
命泉不可傷。傷即令人行不得。宜治三里。
乳首不可傷。傷即令人命絕。不可治也。
白氣不可傷。傷即令人失音。宜治無突。
骨空穴法
人之周身總有三百六十五骨節(jié)。以一百六十五字都關次之。首自鈐骨之上為頭。左右前后。
至轅骨以四十九字。共關七十二骨。巔中為都顱骨者一(有勢。微有髓。及有液)。次顱為髏骨者一(有勢。微有髓)。髏前為頂威骨者一(微有髓。女人則無此骨)。髏后為腦骨者一(有勢微液)。腦左為枕骨者一(有勢無液)。腦右為就骨者一(有勢無液)。枕就之中附下為天蓋骨者一(下為肺系之本)。蓋骨之后為天柱骨者一(下屬脊窳有髓)。蓋前為言骨者一(言上復合于髏骨。有勢無髓)。言下為舌本骨者左右共二(有勢無髓)。髏前為囟骨者一(無勢無液)囟下為服委骨者一(俚人訛為伏犀骨是也無髓勢)。服委之下。為俊骨者一(服委下即眉宇之分也無髓勢)。眉上左為天賢骨者一(無勢無髓)。眉上右為天貴骨者一(眉上直目睛也)。
左睛之上為知宮骨者一(無髓無勢)。右睛之上為命門骨者一(無髓勢。兩睛之下中則為鼻)。
鼻之前為梁骨者一(無髓無勢)。梁之左為顴骨者一(有勢有髓)。梁之右為 骨者一(有勢無髓)。梁之端為嵩柱骨者一(無髓勢其顴 之從。即耳之分)。左耳為司正骨者一(無髓無勢)右耳為納邪骨者一(無髓無勢)。正邪之后。為完骨者左右共二(無勢無液)。正邪之上。附為嚏骨者一(無勢少液)。嚏上為通骨者左右前后共四(有勢少液)。嚏上為 。內(nèi)骨者一(無勢多液)。其 后連屬左頷為乘骨者一(有勢多液)。右頷為車骨者一(無勢多液)。乘車上下出齒牙三十六事(無髓勢下則不滿其數(shù))。乘車之后。為轅骨者左右共二(有液有勢)。復次鈐骨之下。為膻中左右前后。至 以四十字。關九十七骨。轅骨之下左右為鈐骨者二(多液)。鈐骨為會之骨者一(無髓勢)。鈐之下為咽。骨左中及右共三(無髓)。咽下為喉左中及右共三(無髓)喉下為嚨骨者。環(huán)次共十事(無髓)。嚨下之內(nèi)為肺系骨者。累累然。共十二(無勢髓)。肺系之后為谷骨者一(無髓)。谷下為鬲道骨者左右共二(無髓)。嚨外次下為順骨者共八(少液)順骨之端為順。隱骨者共八(少液)。順下之左為洞骨者一(女人無此)。順下之右為棚骨者二(女人無此二骨)。洞棚之下。中央為 骨者一(無髓俚人呼為鳩尾)。 直下為天樞骨者一(無髓)。天樞之左右。為缺盆骨者二(有勢多液)。左缺盆前之下。為下 骨者二(無髓)右缺盆前之下為分膳骨者一(無髓)。 膳之后附下為倉骨者一(無髓)。倉之下左右為 骨者共八(無液無勢)。 下之左為腦骨者一(男子此骨大者好勇)。 下之右為蕩骨者一(女人此骨大者多夫)。腦之下者為鳥骨一(男女此骨滿者早發(fā)勇)。蕩之下為臆骨者一(此骨高則使人多說妄)。鈐中之后為脊窳骨者。共二十二(上接天柱有髓)。脊窳之下為大動骨者一(上通天柱共成二十四椎)。大動之端為歸下骨者一(道家謂之尾閭)。歸下之后為纂骨者一(此骨能陷精液)。歸下之前為 骨者一(此骨多處薄者貧下)。復次缺盆之下。左右至襯。以二十五字關六十骨(此下至分兩手眾骨臂至十指之端也)。支其缺盆之下。其后為傴甲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傴甲之端為甲隱骨者。左右共二(此骨長則賢)。前支缺盆為飛動骨者。左右共二(此骨消則病痱緩)。次飛動之左為龍 骨者一(有勢。多髓多液)。次飛動之右為虎沖骨者一(有勢。多髓多液)。龍 之下為龍本骨者一(有勢。多髓)。虎沖之下為虎端骨者一(有勢。多髓)。本端之下為腕。龍本之上為進賢骨者一(男子此骨隆。則為名臣)。虎端之上為及爵骨者一(女子此骨高則為命婦)。腕前左右。為上力骨者共八(有勢。多液)。次上力為駐骨者左右共十(有勢。多液)。次駐骨為搦骨者左右共十(有勢。多液)。次搦為肋勢骨者左右共十(左肋外為爪。右肋外為甲)。爪甲之下各有襯骨者左右共十(無勢。無液)。復次 之下。左右前后。至初步五十一字。中關一百三十六骨。此下自兩乳下分左右。至兩足心。眾骨所會劇也。 之右。為心蔽骨者一(無髓)。 之左為脅骨者。上下共十二(居小腸之分也)。左脅之端。各有脅隱骨者。分次一十二(無髓)。脅骨之下。為季脅骨者。共二(多液)。季脅之端。為季隱骨者。共二(無髓)。 之右為肋骨者。上下共二十(居大腸之分也)肋骨之下。為 肋骨者共二(各無隱骨惟獸有之)。右肋之端。為肋隱骨者共十二(無髓)。 骨之前。為大橫者一(有勢。少髓)橫骨之前。為白環(huán)骨者共二(有勢。有液)。白環(huán)之前。為內(nèi)輔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內(nèi)輔之后。為骸關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骸關之下。
有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 骨之下。為髀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髀樞之端。
為膝蓋骨者左右共二(無勢。多液)。膝蓋左右。各有俠升骨者共二(有勢。多液)。髀樞之下為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髓)。 骨之外。為輔骨者左右共二(有勢。有液)。 骨之下為立骨者左右共二(有勢。有液)。立骨左右。各有內(nèi)外踝骨者共四(有勢。少液)。踝骨之前。左右各有下力骨者共十(有勢。多液)。踝骨之后。各有京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
下力之前。各有釋欹骨者左右共十(有勢。有液)。釋欹之前。各有起仆骨。左右共十(有勢)起仆之前。各有平肋骨者左右共十(有勢)。有肋之前。各有襯甲骨者左右共十(無勢。少液)。釋欹兩旁。各有核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起仆之下。各有初步骨者左右共二(有勢。無髓有液女人無此骨)。凡此三百六十五骨也。天地相乘。惟人至靈。其女人則無頂威左洞右棚及初步共五骨。止有三百六十骨。又男子女人一百九十骨。或襯或無髓勢。干二百五十六骨。并有髓液。以藏諸筋。以會諸脈溪。相需而成身形。謂之四大。此骨度之常也。
昔黃帝問于伯高曰。脈度言。經(jīng)脈之長短。何以立之。伯高對曰。先度其骨節(jié)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帝曰。愿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jié)之大小長短各幾何。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發(fā)所覆者。顱至項一尺二寸。
發(fā)以下至頤。長一尺。君子參折。結(jié)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 長九寸。
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 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滿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回腸廣長。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至內(nèi)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
內(nèi)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nèi)輔下廉至下內(nèi)踝。長一尺三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