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 普濟方·針灸
- 朱棣(周定王)滕碩 劉醇
- 4998字
- 2015-12-26 23:54:27
正月卯日。二月寅日。三月丑日。四月子日。五月亥日。六月戌日。七月酉日。八月申日。九月未日。十月午日。十一月巳日。十二月辰日。
針灸吉日
丁卯。庚午。甲戌。丙子。壬午。甲申。丁亥。辛卯。壬辰。丙申。戊戌。己亥。己未庚子。辛丑。甲辰。乙巳。丙午。戊申。壬子。癸丑。乙卯。丙辰。壬戌。丙戌。以上并吉。
又宜用除日。開日。天醫要安。并吉。
十干日不治病
甲不治頭。乙不治喉。丙不治肩。丁不治心。戊不治腹。己不治脾。庚不治腰。辛不治膝。壬不治脛。癸不治足。
十干日不針灸
甲日頭。乙日耳。丙日肩。丁日背。戊己日腹、脾。庚日肺、腰。辛日膝。壬日腎經。
癸日手足。
千金方云。癰疽疔 。喉痹客忤。尤為急。凡作湯藥。不可避兇日。覺病須臾即死便治又曰。凡卒暴得風。或中時氣。凡百所苦。須急救療。后皆難愈。此論甚當。夫急難之際。命在須臾。必待吉日后治。已淪于鬼 矣。此所以不可拘避忌也。惟平居治病于未形。遇天德月德等日。服藥及針灸可也。凡醫者。若不能知此諸般禁忌。趨吉避兇。妄亂針灸。非惟不能愈疾。甚者或致患人傷生喪命。為害非輕。若逢病患。年命厄會處。男女氣怯下手至難。通人達士。若遇卒急暴患。何暇選擇避忌。即不可拘此。若是禁穴。諸般醫療不瘥。明堂經中亦許灸一壯至十壯。更宜以意詳之。
推行年醫法
年至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醫 卯。戌。子。未。酉。亥。辰。寅。巳。午。丑。申。
求歲天醫法
當以傳送。加太歲太乙下為醫。
求月天醫法
陽月以大吉。陰月以小吉。加月建。功曹下為鬼道。傳送下為天醫。
推避病法
以小吉加月建。登明下為天醫。可于此避病。
推治病法
以月將加時。天醫加病患年。治之瘥。
喚師法
未。卯。巳。亥。酉(鬼所在。喚師兇)。
釋運氣定日下血氣法
井滎逐日建時功。十日循環是一宮。血氣相迎行臟腑。通流十干本元宗。陽日從衛先行氣。
陰日從榮血可通。陽日氣先脈出外。陰日脈內血先從。氣先血后還行府。行藏榮先氣后攻。
陽干五行補五府。陰干行藏五行宮。并滎流注俞經合。用建通流日下窮。連轉五遭成五十。
遍行臟腑五行終。
釋流注逐日時開穴法
甲竅陰。乙大敦。丙少澤。丁少沖。戊厲兌。己隱白。庚商陽。辛少商。壬至陰。癸涌泉。
釋流注十二經所屬法
手太陰肺經穴 少商魚際與大淵。經渠尺澤肺相連(肺之經辛)。
手陽明大腸經穴 商陽二三間合谷(四穴)。陽溪曲池大腸原(大腸經庚)。
手少陰心經穴 少沖少府屬于心。神門靈道少海尋(心之經丁)。
手太陽小腸經穴 少澤前谷后溪腕。陽谷小海小腸經(小腸經丙)。
足厥陰肝經穴 大敦行間大沖齊。中封曲泉屬于肝(肝之經乙)。
足少陽膽經穴 竅陰俠溪臨泣膽。丘墟陽輔陽陵泉(膽之經甲)。
足太陰脾經穴 隱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陰陵泉要知(脾之經己)。
足陽明胃經穴 厲兌內庭陷骨胃。沖陽解溪三里隨(胃之經戊)。
足少陰腎經穴 涌泉然谷太溪穴。復溜陰谷腎之經(腎之經癸)。
足太陽膀胱經穴 至陰通谷束京骨(二穴)。昆侖委中是膀胱(膀胱經壬)。
手厥陰心包絡經穴 中沖勞宮心包絡。太陵間使曲澤傳(心包絡經乙)。
手少陽三焦經穴 關沖液門并中渚。陽池支溝天井俱(三焦經甲)。
釋流注十二經動脈原穴所在法
甲出丘墟乙太沖。丙歸腕骨是源中。丁出大陵原內過。戊胃沖陽氣可通。己出太白庚合谷。辛緣本出太淵同。壬歸京骨期中過。癸出之時在溪空。
十二經配十二支
寅屬肺。卯屬大腸。辰屬胃。巳屬脾。午屬心。未屬小腸。申屬膀胱。酉屬腎。戌屬心主。亥屬三焦。子屬膽。丑屬肝。
十二經配合
膀胱配腎。脾配胃。膽配肝。心配小腸。肺配大腸。心包絡配三焦。
論九針孔穴應候訣
九針者。上應天地。下應四時陰陽。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
身形以應。一皮。二肉。三脈。四筋。五聲音。六陰陽。七睛齒。八風。九竅。
手三陰三陽穴流注法
凡孔穴。所出為井。所流為榮。所注為 。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灸刺大法。春取井。夏取榮。季夏取俞。秋取經。冬取合。
肺出少商為井。手太陰脈也。流于魚際為榮。注于大泉為俞。過于列缺為源。行于經渠為經入于尺澤為合。心主于中沖為井。心包絡脈也。流于勞宮為榮。注于大陵為俞。過于內關為源。行于間使為經。入于曲澤為合。心出于少沖為井。手少陰脈是也。流于少府為榮。注于神門為俞。過于通里為源。行于靈道為經。入于少海為合。大腸出于商陽為井。手陽明脈也。流于二間為榮。注于三間為俞。過于合谷為源。行于陽溪為經。入于曲池為合。三焦出于關沖為井。手少陽脈也。流于腋門為榮。注于中渚為俞。過于陽池為源。行于支溝為經。
入于天井為合。小腸出于少澤為井。手太陽脈也。流于前谷為經。注于后溪為俞。過于腕骨為源。行于陽谷為經。入于小海為合。
足三陰三陽穴流注法
胃出于厲兌為井。足陽明脈也。流于內庭為榮。注于陷骨為俞。過于沖陽為源。行于解溪為經。入于三里為合。膽出于竅陰為井。足少陽脈也。流于俠溪為榮。注于臨泣為俞。過于丘墟為源。行于陽輔為經。入于陽陵泉為合。膀胱出于至陰為井。足太陽脈也。流于通谷為榮注于束骨為俞。過于京骨為源。行于昆侖為經。入于委中為合。脾出于隱白為井。足太陰脈也。流于大都為榮。注于太白為俞。過于公孫為源。行于商丘為經。入于陰陵泉為合。肝出于大敦為井。足厥陰脈也。流于行間為榮。注于太沖為俞。過于中封為源。行于中封為經入于曲泉為合。腎出于涌泉為井。足少陰脈也。流于然谷為榮。注于太溪為俞。過于水泉為源。行于復溜為經。入于陰谷為合。
五臟六腑變化流注出入旁通法
宜每臟旁看。從腎臟至天井。三焦出入。正胃臟腑也。皆仿此。
凡五臟六腑。變化無窮。散在諸經。其事隱沒。難得具知。今纂節相付。以為傍通。令學人少留意推尋。則造次可見矣。假令肝心脾肺腎為臟。則膽小腸胃大腸膀胱為腑。足少陰為腎經。足太陽為膀胱經。下至五臟。五果。五菜。皆稱觸類長之也。他仿此。
五臟 肝。心。脾。肺。腎。
六腑 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三焦有經無臟)。
五臟經 足厥陰。手少陰。足太陰。手太陰。足少陰。
六腑經 足少陽。手太陽。足陽明。手陽明。足太陽。手少陽。
五行 木。火。土。金。水(以上各主一臟)。
五行數 三、八。二、七。五、十。四、九。一、六(以上五行數。以配五臟)。
五行色 青。赤。黃。白。黑(以上五行色。五臟所象)。
五行相生 水。木。火。土。金(以上五臟相生)。
五行相克 金。木。土。水。火。
五臟胎月 八月。十一月。正月。二月。五月(不宜針、吐、利)。
五臟相月 冬三月(木相)。春三月(火相)。夏三月(土相)。季夏(六月金相)。秋三月(水相并不宜補養)。
五臟王月 春三月。夏三月。季夏六月。秋三月。冬三月(有疾可宣泄)。
五臟廢月 夏三月(木廢)。季夏(六月。火廢)。秋三日(土廢)。冬三月(金廢)。
春三月(水廢。宜補忌泄)。
五臟囚月 季夏(六月。木囚)秋三月(火囚)。冬三月(土囚)。春三月(金囚)。
夏三月(水囚宜補忌泄)五臟死月 秋三月(木死)。冬三月(火死)。春三月(土死)。夏三月(金死)。季夏(六月。水死。宜補)。
五臟王日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上不灸不服藥)。
五臟王時 寅至辰。巳至未。申至戌。亥至丑(以上不灸)。
五臟困日 戊己(土也)。庚辛(金也)。壬癸(水也)。甲乙(木也)。
丙丁(火也。宜補養安神)。
五臟困時 食時(日昧土也)。晡時(日入金也)。人定(夜半水也)。
平旦(日出木也)。禺中(日中火也宜補養)。
五臟忌日 庚辛。壬癸。甲乙。丙丁。戊己(并忌此日得病)。
五臟忌時 申至酉。亥至子。寅至卯。巳至午。辰戌丑未(并忌此時得病)。
五時 春。夏。季夏。秋。冬。
五音 角(六十四系)。征(五十四系)。宮(八十一系)。商(七十一系)。羽(十八系。以上象五行應五臟)。
五星 歲(東方)。熒惑(南方)。鎮(中央)。太白(西方)。辰(北方。以上五星。
各象一臟)。
五常 仁肅。禮哲。信圣。義毅。智謀(各從五臟出)。
五樂 琴。管。鼓。磬。瑟(外象五行。內應五臟)。
五兵 矛。劍。盾。戟。弩(各應其臟)。
五味 酸。苦。甘。辛。咸(以上各隨五臟所宜)。
五宜 苦。甘。辛。咸。酸(子來扶母)。
五不宜 辛。咸。酸。苦。甘(此五味須忌之)。
五事 貌(恭)。視(明)。思(睿)。言(從)。聽(聰)(隨臟所感)。
五咎 狂。豫。蒙。僭。急。
六情 好喜。怵慮。樂。威怒(一作感怒)。惡衰(出五臟之情惡衰二字文不類,無完本可校,今缺疑,他仿此)。
八性 慈(惠悲)。愛。公私(恕)。氣正。欲忌(各稟之性)。
生 革。肉。髓。骨。腦(各隨初生長)。
形 直。銳。方。圓。曲(外應五行之形。內法五臟之象)。
五養 筋。血。肉。皮毛(氣)。骨精(各從五臟所養)。
五液 泣(一云淚)。汗。涎。涕。唾(各隨臟所生)。
七神 鬼。神。意。魄。精(以上脾腎各二神故七神)。
五竅 目(左目甲。右目乙)。舌(榮外為血。內主五音)。耳(左耳丙。右耳丁)。
唇(口為戊。舌為己)。鼻(左孔庚。右孔辛)。
五聲 呼。言。哭。歌。呻。
五音 諷詠。肆。唱。歌。吟。
五氣 呵。吹呼。唏噓。 (有疾各隨其臟消息。其法在調氣論)。
五惡 風。熱。濕。寒。燥。
五味 辛。咸。酸。苦。甘(味之惡)。
五臭 腐。焦。膻。腥。香。
五有余病 怒。笑(不止)。脹滿(噫)。喘咳(上氣)。脹泄久(實則此疾見)。
五不足病 悲。憂。少氣。息痢。厥(虛則此疾見)。
五積 肥氣。伏梁。磨氣。息賁。賁豚。
五疾 奔氣。憂恐。食飲。風寒。強力(將息失度乃主此疾)。
五傷 久行(傷筋)。久視(傷心)。久坐(傷肉)。久臥(傷皮)。久立(傷骨)。
五方神 青龍。朱雀。 蛇。白虎。玄武(以五方象五臟)。
五畜 虎、兔(千金云雞)。蛇、馬(千金云羊)。龍、牛(羊犬)。猴、雞。鼠、豬(各主本命臟所宜)。
五谷 麻。麥。稷。黃黍。大豆(以上補益五臟六腑)。
五果 李。杏。棗。桃。栗(以上補益五臟)。
五菜 韭。薤。葵。蔥。藿蓼(以上菜可久食)。
五木 榆。栗。桂。桑。梧桐(以上宣助五臟)。
五臟斤兩 四斤四兩(左三葉。右三葉)。十二兩(三毛七孔)。二斤三兩。三斤三兩。一斤二兩(以上五臟輕重數)。
六腑斤兩 三兩三銖。二斤二十四兩。二斤十四兩。二斤十二兩。九兩二銖(以上六腑輕重數)。
六腑尺丈 三寸三分。二丈四尺(廣三寸四分)。二尺六寸。一丈二尺(廣六寸)九寸(一云廣七寸。以上六腑長短數)。
六腑所受 三合(一云一合)。二斗四升。三斗五升。一斗二升。九斗九合(一云九升二合以上六腑受盛數)。
五臟官 尚書(一云尚將軍。又為郎官)。帝王。諫議大夫。上將軍(一云大尚書)后宮列女(以上五臟官位)。
六腑官 將軍。決曹吏。監倉吏。內澀吏(澀)。監倉椽。水曹椽(以上六腑官位)五臟俞 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
六腑俞 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
五臟募 期門。巨闕。章門。中府。京門。
六腑募 日月。關元。太倉。天樞。中極。石門(三焦)。
五臟脈 弦長。洪盛。緩大。浮短。沉濡。
五臟流注旁通-.謹按銅人針灸甲乙經。九墟并無五臟所過為原穴。唯千金及外臺秘要集有之。今列穴名中 (肝)。內關(心)。公孫(脾)。列缺(肺)。水泉(腎)。
心之臟主出入-.六腑流注旁通-.三焦流注旁通-.五臟脈-.六腑脈-.
誤傷禁穴救針法
腦后啞門穴。不可傷。傷即令人啞。宜針人中扶突二穴。可二分。
風府一穴。在啞門上入發際一寸五分。針只可下一寸以下。過度即令人啞。宜針人中扶突救之。
兩腋外文頭尖處。上曲池穴不可傷。傷即令人手臂不舉。宜針大鶴柏夾腦骨縫四穴。
深半寸。
瞼池上下四穴。針只可深一米許。過深令人血灌黑睛。視物不見。不可治也。
眼小 后一寸太陽穴不可傷。傷則令人目枯。不可治也。兩目大 二穴。只可背睛斜飛不得直針。直即傷睛致瞎。不可治也。
囟會一穴。只可針五分。過即令人頭旋目暗。急針百會及風府二穴救之。
承泣二穴。只可針三分。深即令人目陷。陷即不治。
正營不可傷。傷即令人神魂失次。宜針大椎兩邊相去三寸后心一穴。可入五分。
承筋不可傷。傷即令人手腳攣縮。凡針筋皮。須重手按開而取正穴。如傷即治手虎口。
及手腕上下。
膽池不可傷。傷即令人目暗(即乳下二穴是)。宜治肝俞。
肺俞不可傷。傷即令人身心顫掉。宜針后心囟門穴救之。
肺募不可傷。傷即令人鼻塞。不聞香臭。白汗透流。宜治囟門及心下一寸深。可一寸半地戶涌泉不可傷。傷即令人百神俱散。宜治人中百會三里太白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