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 普濟方·針灸
- 朱棣(周定王)滕碩 劉醇
- 4938字
- 2015-12-26 23:54:27
陰合癸水。陽合戊土。故陰陽俞榮而各不同。有配之法。名曰對刺。手之三陰。始于癸而終于乙。手之三陽。始于庚而終于戊。足之三陽。始于戊而終于庚。足之三陰。始于乙而終于癸。手之陰陽。陰逆陽順。足之陰陽。陽逆陰順。此陰陽逆順。不可不知也。
十二經是動所生之病
手太陰肺之經是動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是謂臂厥。主肺。
所生病。咳嗽上氣。喘。喝。煩心。胸滿。 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余。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卒遺失無度。
手太陽小腸經是動病。嗌痛。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 似折。主液。
所生病。耳聾。目黃。頰頷腫。頸肩 肘臂外后廉痛。
手陽明大腸經是動病。齒痛 腫。主津。
所生病。目黃口干。鼽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余。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
足厥陰肝之經是動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干。面粗脫色。主肝。
所生病。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遺溺。閉癃。
足少陽膽之經是動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主骨。
所生病。頭痛。角頷腫痛。目銳 痛。缺盆中腫痛。腋卒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少陰腎之經是動病。饑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 無所見。
心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若人將捕之。是謂骨厥。主腎。
所生病。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膽腸 。脊股內后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手少陰心之經是動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是謂臂厥。主心。
所生病。目黃脅痛。 臂內后廉痛。厥掌中熱。
手厥陰心包絡經是動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肢滿。心中 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主脈。
所生病。煩心。心痛。掌中熱。
足太陽膀胱經是動病。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似結。 似裂。是謂踝厥。主筋。
所生病。痔。瘧。狂癲疾。頭囟頂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 腳皆痛。小指不用。
足陽明胃之經是動病。凄凄然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謂 厥。主血。
所生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 唇胗。頸項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免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已前皆熱。其有余于胃。則消谷善肌。溺色黃。氣不足。則身已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
手少陽三焦經是動病。耳聾。渾渾 。嗌腫喉痹。主氣。
所生病。汗出。目銳 痛。頰腫。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太陰脾之經是動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主脾。
所生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
云岐子論經絡迎隨補瀉法
能知迎隨。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別陰陽。陰陽者。知榮衛之流行逆順。經脈往來終始。
凡用針。順經而刺之。為之補。迎經而奪之。為之瀉。故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取之。
安得無實。此謂迎隨補瀉之法。
古法流注
經云。其氣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注還于手太陰。如環無端。周流不息。晝夜行流。與天同度。此法如氣血所生之經絡。于一經中井榮 經合。迎隨補瀉之法。亦用東方實而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是也。
四季人神不宜灸
春在左脅。秋在右脅。夏在臍。冬在腰。
逐日人神歌訣
一足大趾鼻小指。二踝發際外踝中。三股牙齒肝及足。四腰胃脘手陽明。五口遍身還在手。
六手指間又在胸。七踝氣沖并在膝。八脘股內及陰中。九尻在足脛膝經。十腰在背足趺中。
十二支人神所在諸法
子日(在目孫氏云在肩口)。丑日(在耳及腰)。寅日(在胸又云在口)。卯日(在脾孫氏云在鼻)辰日(在腰)。巳日(在頭口孫氏云在手)。午日(在心腹)。未日(在兩足心孫云在足)。申日(在肩及額又云頭腰)。酉日(在脛孫氏云在背)。戌日(在咽喉孫氏云在頭一作項)。亥日(在背頸又在兩膝孫氏云在項)。
又法甲乙日(忌寅時不灸頭)。丙丁日(忌辰時不灸耳)。戌巳日(忌午時不灸發頂。一云不灸膝臏)。壬癸日(忌酉時。不灸足)。
又法每月六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小盡日。甲辰庚寅乙卯丙辰辛巳。
五辰五酉。五未八節日。前后各一日。若遇以上日并兇。不宜灸之。
又法正月丑。二月戌。三月未。四月辰。五月丑。六月戌。七月未。八月辰。九月丑。十月戌。十一月未。十二月辰。
又法男忌 壬辰。甲辰。己巳。丙午。丁未。
女忌 甲寅。乙卯。乙酉。乙巳。丁巳。
又法男忌戌(又云忌陰日)。女忌(孫氏云忌巳又云忌破日)。
又法丙子日天子會。壬子日百王會。甲子日太子會。丁丑日三公會。丙辰日諸侯會。辛卯日大夫會。癸卯日人臣會。乙亥日以上都會。
又法木命人行年在木不宜針及服青藥。
火命人行年在火不宜針及服赤藥。
土命人行年在土不宜吐及服黃藥。
金命人行年在金不宜灸及服白藥。
水命人行年在水不宜下利及服黑藥。
凡醫者不知此法下藥。若遇命厄會深者。下手即死。
又法立春春分脾。立夏夏至肺。立秋秋分肝。立冬冬至心。四季十八日腎。
每月血支
正月丑。二月寅。三月卯。四月辰。五月巳。六月午。七月未。八月申。九月酉。十月戌。十一月亥。十二月子。
避人神等法
千金云。欲行針灸。先知行年宜忌。及人神所在。不與禁忌相應即可。故男忌除。女忌破。
男忌戊。女忌巳。酉日神忌。有每月忌。有十二時忌。有四季忌。人神有十二部。又有九部旁通人神。有雜忌。旁通又有所謂血支。血忌之類。凡醫者不能不知此。
旁通十二經絡流注孔穴
旁通十二經絡流注孔穴-.
人神所在不宜針灸
一日在足大趾。二日在外踝。三日在股內。四日在腰間。五日在口舌。六日在兩手。七日在內踝。八日在足腕。九日在尻。十日在腰背。十一日在鼻柱。十二日在發際。十三日在牙齒十四日在胃脘。十五日在遍身。十六日在胃。十七日在氣沖。十八日在股內。十九日在足二十日在踝。二十一日在小指。二十二日在內踝。二十三日肝及足。二十四日手陽明二十五日足陽明。二十六日在胸。二十七日在膝。二十八日在陰。二十九日在膝脛。三十日在足趺。
十二部人神不宜灸
建日在足禁晡時。除日在眼禁日入。滿日在腹禁黃昏。平日在背禁人定。定日在心禁夜半。
執日在手禁雞鳴。破日在口噤平旦。危日在鼻禁日出。成日在唇禁食時。收日在頭禁禺中。
開日在耳禁午時。閉日在目禁日 。
十二時忌不宜灸
子時在踝。丑時在頭。寅時在耳。卯時在面。辰時在項。巳時在乳。午時在胸。未時在腹。申時在心。酉時在背。戌時在腰。亥時在股。
每月忌日不宜針灸出血
正月丑日。二月未日。三月寅日。四月申日。五月卯日。六月酉日。七月辰日。八月戌日。九月巳日。十月亥日。十一月午日。十二月子日。
十二部年人神不宜灸
一歲。十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人神在心(一云頭)二歲。十四。二十六。三十八。五十。六十二。七十四。八十六。人神在喉。
三歲。十五。二十七。三十九。五十一。六十三。七十五。八十七。人神在頭。
四歲。十六。二十八。四十。五十二。六十四。七十六。八十八。人神在肩。
五歲。十七。二十九。四十一。五十三。六十五。七十七。八十九。人神在背。
六歲。十八。三十。四十二。五十四。六十六。七十八。九十。人神在腰。
七歲。十九。三十一。四十三。五十五。六十七。七十九。九十一。人神在腹。
八歲。二十。三十二。四十四。五十六。六十八。八十。九十二。人神在項。
九歲。二十一。三十三。四十五。五十七。六十九。八十一。九十三。人神在足。
十歲。二十二。三十四。四十六。五十八。七十。八十二。九十四。人神在膝。
十一歲。二十三。三十五。四十七。五十九。七十一。八十三。九十五。人神在陰。
十二歲。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六十。七十二。八十四。九十六。人神在股。
九部旁通人神不宜灸
九部旁通人神不宜灸-.
新忌旁通不宜灸
新忌旁通不宜灸-.忌若逢病患厄會。男女氣怯。下手至困。通人達士。豈拘此哉。若遇急卒暴患。不拘此法。
許希亦云。若人病卒暴。宜急療。亦不拘此。故后之醫者。亦云卒暴之疾。須速灸療。一日之間。止忌一時是也。
針禁忌法
大寒無刺。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空無治。新內無刺。已刺無內。大怒無刺。已刺無怒。
大勞無刺。已刺無勞。大醉無刺。已刺無醉。大飽無刺。已刺無飽。大饑無刺。已刺無饑。
大渴無刺。已刺無渴。
乘車來者。臥以休息。如食頃。乃刺之。步行來者。坐以休息。如行十里頃乃刺之。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刺中脾十五日死。其動為吞。刺中腎三日死。其動為嚏(刺中五臟死日變動出素問刺禁篇。又診要經篇云。中心者環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腎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又四時刺逆從篇云。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王冰注云。此三論。皆岐之言。而不同者。傳之誤也)。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刺中膈為傷中。不過一歲必死。刺趺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流脈不幸為肓。刺客主人內陷中脈。
為漏為聾。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刺膝臏出液為跛。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刺足下布胳中脈。血不出為腫。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刺隙中大脈。令人仆脫色。刺膺中陷中脈為肺為喘逆仰息。刺氣沖中脈血不出為腫鼠鼷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刺脊間中髓為傴。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刺乳上乳中乳房為腫根蝕。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嗽逆。刺小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小腹滿。刺手魚腹內陷為腫。刺 陽內陷為腫。刺目眶上陷骨中脈為漏為肓。
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神庭禁不可刺。上關刺不可深。缺盆刺不可深。顱息刺不可多出血,臍中禁不可刺。左角刺不可久留。人迎刺過深殺人。云門刺不可深(經云。云門刺不可深。今則都忌不刺。學人宜詳息之)。五里禁不可刺。伏兔禁不可刺(按甲乙足陽明經。伏兔刺入五分。則不當禁)。三陽絡禁不可刺。復溜刺無多見血。承筋禁不可刺。然骨刺無多見血。乳中不可刺。鳩尾不可刺。
針忌
千金方云。夫用針者。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勿失其理。針皮毛腠理勿傷肌肉。針肌肉勿傷筋脈。針筋脈勿傷骨髓。針骨髓勿傷諸絡。傷筋膜者。愕視失魂。傷血脈者。煩亂失神。
傷皮毛者。上氣失魄。傷骨髓者。呻吟失志。傷肌肉者。四肢不收失智。此為五亂。因針所生若更死。度有死之憂也。
灸禁忌法
頭維禁不可灸。承光禁不可灸。腦戶禁不可灸。風府禁不可灸。啞門禁不可灸。陰市禁不可灸。下關耳中有干適低無灸。耳門耳中有膿無灸。人迎禁不可灸。絲竹空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承泣禁不可灸。脊中禁不可灸。乳中禁不可灸。 脈禁不可灸。石門女子禁不可灸白環 禁不可灸。氣沖灸之。不幸不得息。淵腋灸之不幸生膿蝕。天府禁不可灸。經渠禁不可灸。伏兔禁不可灸。地五會禁不可灸。鳩尾禁不可灸。
甲乙經灸禁穴
頭維。下關。承光。腦戶。氣沖。伏兔。地五會。風府。淵腋。啞門。天府。經渠。白環鳩尾。迎香。石門(女子)。絲竹空。承泣。耳門。人迎。 脈。少商。尺澤。陰市。陽關少海。晴明。乳中。關沖。
又法黃帝問曰。凡灸。大風大雨大陰大寒灸否。既不得灸。有何損益。岐伯答曰。大風灸者陰陽大錯。大雨灸者。經絡脈不行。大陰灸者。令人氣逆。大寒灸者。血脈蓄滯。此等日。乃更動其病。令人短壽。大風灸者。所謂復時不可加火艾。大寒灸者。所謂盛冬凌晨也。大雨灸者。但雨日即下得。雖然有卒得。又逢大雨。此止可灸之。大陰灸者。謂諸云霧。總合凡人初患卒得。終是難下。經云。當其盛也。慎勿哀傷。即是初得重病之狀候。
雜忌法
雜忌法有數端。經云。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于至巧。氣血羸劣者。不可刺。久病篤危者。
不可刺。大寒大熱大風大雨大饑大飽大醉大勞皆不可刺。然大寒無刺。令病患于無風暖室中啜以粥食。飲以醪酪。令病患無畏寒氣。候氣血調勻。然后可刺。如此刺之。無疾不愈。
余皆仿此而行之。經云。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混混之脈。無刺 之熱。此之謂也。
天醫取師療病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