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論針之名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九針之名。上應天地四時陰陽。愿聞其方。傳于后代。岐伯對曰。

九針者。一曰 針。二曰圓針。三曰 針。四曰鋒針。五曰鈹針。六曰員利針。七曰毫針。八曰長針。九曰大針。此是九針之名。九針所應。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人之身形。亦應之也。針各有所宜。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四時。人聲應五音。人陰陽合氣應六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九野。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黃帝問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其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大小。日有短長。萬物并至。不可勝量。虛實吟。敢問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黃帝曰。愿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后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兇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于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瞬。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黃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

刺實者須其虛。經氣以至。慎守勿失。淺深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

論三陽三陰經脈

夫黃帝正經者。是先圣之遺教。乃后人之令范。是以先明流注孔穴。指的其原。若或茍從異說臟腑。故經云。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手三陰之脈。從胸至手。足三陽之脈。從頭至足。

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是謂日夜循環。陰陽會合。又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緣春夏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是以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乃引致之陰陰。秋冬必致一陽者也大法也。春刺井。夏刺榮。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也。

肺出少商為井。手太陰脈也。流于魚際為榮。注于太淵為俞。過于列缺為原。行于經渠為經。入于尺澤為合。

心出少沖為井。手少陰脈也。流于少府為榮。注于神門為俞。過于通理為原。行于靈道心包絡脈。手厥陰之脈也。出于中沖為井。流于勞宮為榮。注于大陵為俞。過于內關為原。行于間使為經。入于曲澤為合。

大腸出于商陽為井。手陽明脈也。流于二間為榮。注于三間為俞。過于合谷為原。行于陽溪為經。入于曲池為合。

三焦出于關沖為井。手少陽脈也。流于腋門為榮。注于中渚為俞。過于陽池為原。行于小腸出少澤為井。手太陽脈也。流于前谷為榮。注于后溪為俞。過于腕骨為原。行于陽足三陰三陽穴流注者。

胃出厲兌為井。足陽明脈也。流于內庭為榮。注于陷谷為俞。過于沖陽為原。行于解溪膽出竅陰為井。足少陽脈也。流于俠溪為榮。注于臨泣為俞。過于丘墟為原。行于陽輔為經。入于陽陵泉為合。

膀胱出于至陰為井。足太陽脈也。流于通谷為榮。注于束骨為俞。過于京骨為原。行于昆侖為經。入于委中為合。

脾出隱白為井。足太陰脈也。流于大都為榮。注于太白為俞。過于公孫為原。行于商丘為經。入于陰陵泉為合。

肝出大敦為井。足厥陰脈也。流于行間為榮,注于大沖為俞。過于中都為原。行于中封腎出涌泉為井。足少陰脈也。流于然谷為榮。注于太溪為俞。過于水泉為原。行于復溜為經。入于陰谷為合也。

論虛實補瀉

夫能知迎隨之理。可令調氣。調氣之方。必在陰陽。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也。夫用針刺者。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送堅付軟以急隨緩。榮衛常行。勿失其理。故經云。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而后瀉。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然。是正經自生其病。不中他邪。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又云。刺榮無傷于衛刺衛無傷于榮。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捻按所針榮俞之處。候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于衛。刺衛無傷于榮也。

又云。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者。然。是金木水火土當互相平也。緣東方木西方金。木欲實金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者肝也。

則知肝實。西方者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補北方者。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言。

不能治其虛。何問其余。此之謂也。

論下針分寸

夫言氣實者熱。氣虛者寒也。針實者。以右手持針。左手捻按開針穴以瀉之。針虛者。

以左手閉針穴以補之。補瀉之時。與氣開闔相應。是謂針容以豆。補瀉之理也。又虛者。徐而疾實者。疾而徐。徐即是瀉。疾即是補。補瀉之法一根據此也。下針之時。捏取穴。置針于榮上三十六息。以左手捏穴令定。法其地不動。右手持針。象其天而運轉也。于此三十六息。

然定得針。右手存意捻針。左手捏穴。可重五兩以來。計其針如轉如不轉。徐徐下之。若覺痛。即可重二兩。若不覺。以針下之入。人榮至徐。衛至疾。得氣如有魚食鉤。即得其病氣也。量其輕重。經以取之。名曰疾徐者。至病即得氣。欲出針時。子午緩緩而出。令引病氣不絕。名曰徐也。既引氣多。一向無補。名之曰瀉。問曰。凡下針時。若是為好。答曰。徐徐下之。堅持為實。凡下針先須持針堅得安穩。不用飽食。亦不用空肚。患人欲針者。有乘車來者。有步行來者。如人行十里許。須令坐息。安神定氣。乘車者。如人行三里許。患人嘿嘿而不言。安久坐候。氣脈安定。乃可下針。又云。夫針之者。不離身心。口如銜索。目欲內視。消息真氣而不得妄行針。針入一分。知天地之氣。針入二分。知呼吸之氣。針入三分。

知逆順之氣。針皮毛者。無傷肌肉。針肌肉者。無傷筋脈。針筋脈者。無傷骨髓。針骨髓者無傷諸絡。東方甲乙木。主人筋膜。南方丙丁火。主人血脈。西方庚辛金。主人皮毛。北方壬癸水。主人骨髓。中央戊己土。主人肌肉。針傷筋膜者。令人視失魂。針傷血脈者。

令人煩亂。針傷皮毛者。令人上氣失魂。針傷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針傷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也。刺若中心一日死。刺若中肝五日死。刺若中腎六日死。刺若中肺三日死。刺若中脾十日死。刺若中膽一日半死。

又云。勿刺大醉。勿刺大怒。勿刺大勞。勿刺大飽。勿刺大饑。勿刺大渴。勿刺大驚。

以上古之深誡也。

氣血問答

黃帝問曰。十二經中。氣血多少。可得聞乎。岐伯對曰。其可度量者。中度也。以經水應十二經脈也。溪谷遠近深淺氣血多少各不同。其治以針灸。各調其氣血。合而刺之。補虛瀉實皆須盡知其部分也。

肝。足厥陰經。少氣多血。心。手少陰經。少血多氣。脾。足太陰經。少血多氣。肺。

手太陰經。少血多氣。腎。足少陽經。少血多氣。膽。足少陰經。少血多氣。小腸。手太陽經。

多血少氣。胃。足陽明經。多血多氣。大腸。手陽明經。多血多氣。膀胱。足太陽經。多血少氣。心包絡。手厥陰經。多血少氣。三焦。手少陽經。多氣少血。

視其部中浮絡。

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風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寒熱也。感虛則留于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骨消筋緩也。

經脈統論

經脈者。其氣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會于中焦。注手太陰。此榮氣之序也榮氣之行。常循其經。周身之度。一十六丈二尺。一日一夜。行八百一十丈。計五十度。

周于身。衛氣則不循其經焉。晝則行陽。夜行于陰。行陽者行諸經。行陰者行諸藏。凡刺之道。須候衛氣所在。然后迎隨。以明補瀉。然榮衛之行。未始相從。則氣血之分。亦各有在一脈之間。有所謂是動者。有所謂所生病者。此氣血之異也。經曰。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針陽者。臥針而刺之。針陰者。攝按氣散而內針。茲其要妙。榮衛之外。有浮絡者。

有經筋者。又有別絡者。其生病各不同。刺法亦宜有異焉。刺齊論所謂。刺骨無傷筋。刺筋無傷肉。刺肉無傷脈。刺脈無傷皮。刺皮無傷肉。刺肉無傷筋。刺筋無傷骨是也。知此。乃知淺深之齊。氣血之分。故十二經立其常。而十五絡通其變。邪在經則巨刺。邪在絡則繆刺邪在榮則調之血。邪在衛則調之氣。邪在筋則劫刺之。然后原九針之宜。行十二刺之節。明五變之理。審其部分。刺道思過半矣。今于逐脈之下。載其經穴。與其病證。兼及浮絡經筋之病。共為一編。竅穴雖同。而淺深各有部分。在用針者以意審之。

骨度統論

凡用針。當先明骨節。骨節既定。然后分別經絡所在。度以身寸。以明孔穴。為施刺灸觀病在或淺或深。若在皮毛。若在血脈。是動者治其氣。所生病者治其血。浮絡之血在筋者以燔針劫刺之。有余則瀉。不足則補。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治之大體也。然身骨本之數。三百六十有五以應一期之日。骨節所在。大小長短。廣狹濃薄。或隱或顯。有勢無勢。有體無體。有液無液。皆有定體。實刺法之先務也。內經俱載。但有骨穴去處。其骨度之說。徒有其名。未載其法。至于三百六十五之數。因亦泯然。使用針之人。妄意 穴。不知骨節本原。徒為針灸。未得其法。枉傷肌肉。良可惜也。今摭自古醫經。有骨度之數。析骨之論。凡三百六十五骨之法。以此論骨骼。其庶幾矣。故著于篇。以冠針法之首云。

離合真邪說

古有離合真邪云者。蓋圣人欲其真邪相離。而勿合之謂也。若邪入于真。則真受其蠹。

而不遂其純一之真。真之不遂。則其所為真也。罹害有不可言者。其被乎邪。則邪竊其柄。而肆其橫逆。邪之既橫。則其邪為患。復可勝言哉。嗚呼。真邪之不可合也如此。胡為真。胡為邪。真之為言也。天理流行。賦與萬物。得以為生者皆真也。圣人保之。如持盈滿。邪之為言也。天地間非四時五行之正氣。而差臻迭至者。皆邪也。圣人避之。猶避矢石。其防微杜漸之嚴。如是者淵乎旨哉。蓋真立則邪退。邪厲則真殘。邪固可除。真尤宜養。養之之道無須異求。但飲食男女。節之以限。風寒暑濕。御之以時。復能實慈恕以愛人。虛中懷而應物。念慮必為之方。舉止必為之敬。如斯內外交養周備。則吾之生。不求生而生。無期壽而壽矣。不然,攝養或少不嚴。則六邪乘隙競入。諸疾交生。眾害并作。則吾生之真。所與存者有幾。故圣人憂之。為揆度權衡機宜所在。示之以克邪之方。使屏之如雪污。拔刺而無遺者以此。古人有云。植德務滋。除惡務盡。亦此意也。然去邪之方。經所具存。再拜遺銓敬為節錄。

手足三陰三陽表里支干配合

(系晝夜百刻十二時定體圖說)手太陰肺經。配手陽明大腸經。相為表里。立手為上。 手太陰肺經五穴為陰穴從大陽穴。從大指次指內側角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曲池。大腸屬金。在支為卯。在干為庚此之謂陰陽表里。支干配合也。

手厥陰心包絡經。配手少陽三焦經。相為表里。立手為中。 手厥陰心包絡經五穴為焦經六穴為陽穴。從小指之端去爪甲角起。關沖液門中渚陽池支溝天井。三焦屬火。在支為寅。在干為甲。此之謂陰陽表里支干配合也。

手少陰心經。配太陽小腸經。相為表里。立手為下。 手少陰心經五穴為陰穴。

從小指內側角起。少沖少府神門靈道少海。心屬火。在支為午。在干為丁。手太陽小腸經六穴為陽穴。從小指之端。去爪甲分起。少澤前谷后溪腕骨陽谷小海。小腸屬火。在支為辰。在干為丙。此之謂陰陽表里支干配合也。

足厥陰肝經。配足少陽膽經。相為表里。 足厥陰肝經。上內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此所謂交經。五穴為陰穴。從足大指端大敦起。行間太沖中封曲泉。肝屬木。在支為亥。

在干為乙。足少陽膽經六穴為陽穴。從小指次指之端起。竅陰俠溪臨泣丘墟陽輔陽陵泉。膽屬木。在支為申。在干為甲。此之謂陰陽表里支干配合也。

足太陰脾經。配足陽明胃經。相為表里。 足太陰脾經。卻交入厥陰之前五穴為陰穴。從大指內側端起。隱白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脾屬土。在支為丑。在干為己。足陽明胃經六穴為陽穴。從足大指次指之端起。厲兌內庭陷谷沖陽解溪三里。胃屬土。在支為酉。在干為戊。此之謂陰陽表里支干相配合也。

足少陰腎經。配足太陽膀胱經。相為表里。 足少陰腎經五穴為陰穴。從足心陷中起。涌泉然谷太溪復溜陰谷。腎屬水。在支為子。在干為癸。足太陽膀胱經六穴為陽穴。從小指外側起。至陰通谷束骨京骨昆侖委中。膀胱屬水。在支為戌。在干為壬。此之謂陰陽表里支干相配合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略阳县| 龙门县| 栖霞市| 闽清县| 久治县| 廉江市| 黎城县| 从化市| 南华县| 永和县| 宣恩县| 房山区| 启东市| 上林县| 自治县| 洛川县| 托里县| 青海省| 道真| 旬阳县| 静宁县| 搜索| 临西县| 明星| 正宁县| 年辖:市辖区| 三亚市| 乡宁县| 广宗县| 阳西县| 卓资县| 息烽县| 富平县| 如皋市| 聂荣县| 台山市| 天峻县| 罗源县| 平果县| 盘山县| 北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