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原夫指微論中。賾義成賦。 指微論三卷。亦是何公所作。探經絡之賾。原針刺之理。明榮衛之清濁。別孔穴之部分。然未廣傳于世。今于論內自取其義以成此賦。

知本時之氣開。說經絡之流注。 本論云。流者行也。注者住也。流為氣血之也。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如流水走蟻。涓涓不息。不可暫止。又云。流而為榮衛。彰而為顏色。發而為音聲。速則生熱。遲則生寒。結則為瘤贅。陷則為癰疽。故知流者不可止。若人誤中則有顛倒昏悶之疾。又云。注者住也。謂十二經絡。

各至本時。皆有虛實邪正之氣。注于所括之穴。所謂得時謂之開。失時謂之闔。氣開當補瀉氣閉忌針刺。圣人深慮此者。恐人勞而無功。豈可昧氣開流注之道哉。其氣開注穴之法。

七韻中說之矣。每披文而參其法。覆經而察其言。明諭其隱。皆知實虛總附。夫披文覆經者學人之情也。既窮其理。賾其義。知其根。得其源。以見圣人之心乎。觀何公作流注之賦玄辭妙語。可謂達理。非是自炫也。移疼住痛。如有神針。

暴疾沉 至危篤。刺之勿誤。沉 久病,虛弱之人。忽暴感疾于榮衛。傳于臟腑。其病必危篤而沉重也。明者是時深慮損益。慎勿輕忽。自恃聰俊。當須察其何經所苦。補瀉針刺。去之勿誤也。

詳夫陰日血引。值陽氣流。 賈氏云。陽日氣先脈外。血后脈內。陰日血先脈外氣后脈內,交貫而行于五臟五腑之中。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共五十穴。唯三焦受十經血氣。

次傳包絡。又各注五穴。通前十二經。共六十穴。才合得十六難內六十首也。越人言。三部九候。各有頭首也。及素問言六十首。今世不傳。既言不傳。其文不載六十首字也。余以所過為原六穴即是陰陽二氣出入門戶也。則陽脈出行二十五度。陰脈入行二十五度。則皆會于六穴中出入也。其五臟五腑收血化精合處。便是逐經原氣也。其余精者。助其三焦。其受十經精氣。則次傳心包絡。始十二經血氣遍行也。如一經精氣不足。則便成病也。既然有病。

即不根據此行度也。至令諸經失時。又更引毒瓦斯遍行。所流到處。即各見本經脈候。或大或小或浮或沉。病患或寒或熱。或輕或重。因證取之耳。

口溫針暖。 凡下針。先須口內溫針令暖。不唯滑利而少痛。亦借已和氣與患者榮衛無寒暖之爭。便得相從。若不先溫針暖。與血氣相逆。寒溫交爭。而成瘡者多矣。

牢濡深求。 經云。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氣來實牢者為得。虛濡者為失。凡欲其補瀉。即詳五臟之脈。及所刺穴中。如氣來實牢者可瀉之。虛濡者可補之也。

諸經十二作數。絡脈十五為周。 手足各有三陰三陽之脈。合為十二經脈。每一經各有一脈絡。余有陽蹺之絡。陰蹺之絡。脾之大絡。合為十五絡脈。周者。為十二經十五絡二十七氣。周流于身者也。

陰俞六十臟主。 臟謂五臟肝心脾肺腎。并心包之脈。合之有六。俞謂井滎經合非皆俞也。然井滎俞經合者。肝之井。大敦穴也。滎。行間穴也。俞。太沖穴也。經。中封穴也合。曲泉穴也。心之井。少沖穴也。滎。少府穴也。俞。神門穴也。經。靈道穴也。合。

少海穴也。脾之井。隱白穴也。滎。大都穴也。俞。太白穴也。經。商丘穴也。合。陰陵泉穴也。肺之井。少商穴也。滎。魚際穴也。俞。太淵穴也。經。經渠穴也。合。尺澤穴也。

腎之井。涌泉穴也。滎。然谷穴也。俞。太溪穴也。經。復溜穴也。合。陰谷穴也。心包之井。中沖穴也。滎。勞宮穴也。俞。大陵穴也。經。間使穴也。合。曲澤穴也。五臟之俞。

各有五。則五五二十五俞。并心絡五俞。共三十。以左右見言之。六十俞穴也。

陽穴七十二腑收。 腑謂六腑。非兼九形腑也。穴。俞穴也。亦謂井滎俞原經合也。肝之腑膽。膽之井者。竅陰穴也。滎。俠溪穴也。俞。臨泣穴也。原。丘墟穴也。經。陽輔穴也。合。陽陵泉穴也。心之腑小腸。小腸之井者。少澤穴也。滎。前谷穴也。俞。后溪穴也。原。腕骨穴也。合。小海穴也。脾之腑胃。胃之井者。厲兌穴也。滎。內庭穴也。俞陷谷穴也。原。沖陽穴也。經。解溪穴也。合。三里穴也。肺之腑大腸。大腸之井者。商陽穴也。滎。二間穴也。俞。三間穴也。原。合谷穴也。經。陽溪穴也。合。曲池穴也。腎之腑膀胱。膀胱之井者。至陰穴也。滎。通谷穴也。俞。束骨穴也。原。京骨穴也。經。昆侖穴也。合。委中穴也。心包之腑三焦。三焦之井者。關沖穴也。滎。液門穴也。俞。中渚穴也。原。陽池穴也。經。支溝穴也。合。天井穴也。如是六腑各有六。則六六三十六俞。

以左右脈共言之。則七十有二俞穴也。取穴部分。見于井滎圖說。

刺陽經者。可臥針而取。 衛者屬陽,皮毛之分。當臥針而刺之。若深刺傷陰奪血絡者。先俾指而柔。 奪血絡者。取榮氣也。榮氣者。經隧也。靈樞曰。經隧者針。取榮家之氣。不能損衛氣也。經云。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呼為迎而吸作補。 瀉者迎之。補者隨之。有余則瀉。不足則補。瀉者吸則內針。無令氣散。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候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是名曰瀉。補者。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弩之。抓而下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凡善治者。察其所痛。以知病有余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無逆天時。是謂至治之妙。

逆為鬼而從何憂。 逆者。謂當刺之日。與病五行相形遞為鬼賊。而不順也。從者。五臟之氣。與日相和。而不相侵凌也。凡刺之理。當擇吉日。與本病之藏氣各無侵凌刑制。

下針順從。而何憂哉。

淹疾延患。著灸之由。 若病有久淹。因寒而得。或陰證多寒。或者風寒濕痹腳氣之病。或者上實下虛厥逆之疾。男子勞傷。婦人血氣之屬。并可用針灸。亦有不可灸者。近髓之穴。陽證之病。不可灸也。

燥煩藥餌而難極。必取八會。 燥煩熱盛在于內者。宜取八會之氣穴也。謂府會太倉中脘穴。藏會季脅章門穴。筋會陽陵泉穴。髓會絕骨穴。血會膈俞穴。骨會大杼穴。脈會太淵穴。氣會三焦膻中穴。此是八會穴也。

癰腫奇經而蓄邪。先由砭瘳。 經云。病患脈隆盛入于八脈。而不環周。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蓄積腫熱。宜砭刺出血。古者以砭石為針。山海經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為針。即砭石也。今人以披針代之也。

況乎甲膽乙肝。丁心壬水。 甲膽乙肝者。謂五臟五腑。拘之十干。陽干主腑。

陰干主臟。故天元冊又曰。膽甲肝乙。小腸丙心丁。胃戊脾己。大腸庚肺辛。膀胱壬腎癸。五臟五腑。收血化精合處。便是三焦包絡二經元氣也。合為十二經遍行也。賈氏各分頭首。十日一終。營運十干。皆以五子建元日時為頭也。

生我者號母。我生者名子。 夫五行者。在人為五臟。注穴為井滎俞經合。相合為夫妻。我克者為七傳。克我者為鬼賊。我生者為子。生我者為母也。

春井夏滎。乃邪在。秋經冬合。乃刺矣。 此言逐四時取井滎之法也。假令春木旺刺井。夏火旺刺滎。季夏土旺刺俞。秋金旺刺經。冬水旺刺合。四時刺法。根據此推之。以瀉逐時所勝邪毒者也。圣人所謂因其時而取之。以瀉邪氣出也。

犯禁忌而病復。 禁忌者。非惟人神所在也。謂大饑大渴。大寒大熱。大飽大醉大虛大竭。大勞大困。皆為針家之禁忌。若虛實不分。淺深不及。犯觸人神。顛倒四時。其病愈而必復。切須誡之誡之。

用日衰而難已。 本論云。病于當日之下。受五刑之刑制者。其病刺而難愈也。

謂心病遇庚日。肝病遇辛日。脾病遇乙日。肺病遇丁日。腎病遇己日。小腸病遇壬日。大腸病遇丙日。胃遇甲日。膽遇庚日。膀胱遇戊日。斯皆本臟正氣遇日下受制而氣衰。刺病難愈故也孫絡在于肉分。血行出于支里。 孫絡。小絡也。謂絡之支分也。行于分肉之間有血留止。刺而去之。無問脈之所會。

悶昏針運。經虛補絡須然。 本論云。若學人深明氣血往來。取穴部分不瘥。補瀉得宜。必無針運昏倒之疾。或匆忙之際。畏刺之人。多針則傷。壯者氣行自已。怯者當速救療假令針肝經感氣運。以補肝經合曲泉穴之絡。假令針肝絡血運。以補本經曲泉穴之經。針入復蘇。效如起死。他皆仿此。

疼實癢虛。瀉子隨母要指。 病之虛實也。癢則為虛。疼則為實。刺法云。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假令肝臟實。瀉肝之滎行間穴。屬火是子。肝臟虛。補肝之合曲泉穴。屬水是母。凡刺只取本經井滎俞經合五行。子母補瀉。此乃大要也。

想夫先賢迅效。無出于針經。今人愈疾。豈難于醫法。 古之治疾。特論針石。

素問先論刺后論脈。難經先論脈后論刺。刺之與脈。不可偏廢。昔之越人起死。華佗愈 。非有神哉。皆此法也。離圣久遠。后學難精。所以針之玄妙。罕聞于世。今時有疾多求醫命藥用針者寡矣。

徐文伯瀉孕于苑內。斯由甚速。 昔宋太子性善醫書。出苑見一有孕婦人。太子自為診之。是一女。令徐文伯亦診之。乃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剖腹視之。伯因自請針之令落于是瀉足三陰交。補手陽明合谷。胎應針而落。果如文伯之言也。

范九思療咽于江夏。聞見言稀。 傳曰。嘉 中有太傅程公。守任于江夏。因母之暴患咽中有癰。卒然而長。塞氣不通。命醫者止可用藥治之。勿施針以損之。醫曰∶咽中氣上不通。豈能用藥。藥既下之。豈能卒效。故眾醫不敢措治。尋有醫博范九思云。有藥須用先使新筆點之。癰疽即便瘥。公遂取新筆與之。九思乃以點藥上癰。藥到則有紫血頓出。漸氣通而瘥。公曰。此達神圣之妙矣。公命九思飲。而求其方。九思大笑曰。其患是熱毒結于喉中。塞之氣不宣通。病以為甚。公堅執只可用藥。不可用針。若從公意。則必誤矣。若不從公意。固不能施治。九思當日。曾以小針藏于筆頭中。妄以點藥。乃針開其癰而效也。若非如此。何如紫血傾下也。公方省而歡曰。針有劫病之功。驗于今日。古人云。為將不察士卒之能否。則不能決勝。為醫不察藥性之主治。則不能便瘥。又將無深謀遠慮。則無必勝也。

醫無先機遠見。治無必效也。

大抵古今遺跡。后世皆師。 古人遺留軌范。使后人仿學。況于針術。隱奧難究妙門出乎其類者。今之世誰能之。故圣人云。不可不遵先圣遺文也。

王纂針魅而立康。獺從被出。 傳曰。王纂少習醫方。尤精針石。遠近知名。嘉中縣人張方女。因暮宿廣陵廟中。下有一物。假作其婿。因被魅感而病。纂因用針。一針有一獺從女被中走出。而病愈矣。

秋夫療鬼而獲效。魂免傷悲。 昔宋徐熙字秋夫。善醫方。為丹陽令時。常聞鬼呻吟甚凄苦。秋夫曰。汝是鬼何須如此。答曰。我患腰痛。死雖為鬼。痛苦尚不可忍。聞君善醫愿相救濟。秋夫曰。吾聞鬼無形。何由措置。鬼云。縛草作人。予根據入之。但取孔穴針之秋夫如其言。為針腰 二穴。肩井二穴。設祭而埋之。明日見一人來謝曰。蒙君醫療。復為設祭。病今已愈。感惠實深。忽然不見。公曰。夫鬼為陰物。病由告醫。醫既愈矣。尚能感激。況于人乎。鬼姓斛名斯。

既而感指幽微。用針直訣。 此皆指微論中。用針幽微之直訣也。

竅齊于筋骨。皮肉刺要。 竅者。穴也。齊者。淺深之宜也。經云。刺皮無傷骨刺骨無傷髓。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則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故生大病。

痛察于久新。腑臟寒熱。 痛者。病也。夫人病有久新。臟病腑病。寒熱虛實。

宜細詳審調。針形短長鋒類不等。窮其補瀉。各隨病所宜用之。

接氣通經。短長根據法。 本論云。夫欲取偏枯久患榮衛諸疾。多是愈而復作者。

由氣不接而經不通流。雖有臨時之快。客氣勝真。病當未愈也。當此乃上接而下引。呼吸多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阳县| 兰西县| 屯门区| 普安县| 米泉市| 威宁| 鹤岗市| 通城县| 黎平县| 图木舒克市| 莒南县| 随州市| 威海市| 桂林市| 郴州市| 贡觉县| 宽城| 宁强县| 全州县| 繁昌县| 紫金县| 鲁山县| 额济纳旗| 湟源县| 隆安县| 长治县| 灵川县| 威宁| 徐州市| 大英县| 建德市| 北宁市| 加查县| 七台河市| 信宜市| 弋阳县| 南投市| 兰西县| 铜山县| 蚌埠市| 伊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