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5評論第1章 性健康概論(1)
性行為的剖析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也是人類社會繁衍生息和建設發展的基礎。正確認識性和性的作用,樹立科學的性觀念,對人生的發展會有很大幫助。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對性健康的研究也邁出了新的步伐。盡管弗洛伊德的理論存在缺陷并受到后人的質疑和批評,但它仍舊是性健康領域一顆璀璨的明珠。兩性性心理、性別角色以及性行為的相關知識是性健康的重要內容。
一性——人類共同的話題
打開窗戶說亮話:什么是性
性是我們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每個人都是性的結果和產物。長期以來,受自然科學和人類文明發展程度的限制,人類對自身了解有限,在性的認知上,存在著把性歸結為純粹的“傳宗接代”、“性骯臟”、“性恥辱”等錯誤的觀念,這些無知和謬誤的認識困擾著人類自身,甚至引發了許多令人扼腕嘆息的人間悲劇。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性不只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和人類得以繁衍種族的基礎,它至少有三重屬性,即生物性、心理性和社會性。
1.性的生物性
從本質上說,性是男女兩性在生物學上的差異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性現象。性在生物學上的差異主要表現為男女兩性第一、第二性征的差異,即生殖器官的不同、性激素的差異,以及由此產生的兩性體態、聲音的差異等一系列性現象。這些生物學上的差異,包括遺傳學、內分泌學、解剖學和生理學上的差異。
2.性的心理性
性別是指男女兩性在生物學差別基礎上的心理上的差異。主要表現為不同年齡階段的性心理特征,以及成年后男女在氣質、情感、性格、智能等方面的差異。性別差異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兩性在智力的傾向性、情緒的表征性,以及興趣的指向性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
3.性的社會性
我們常說的性別角色,是一個社會學范疇的概念,指的是兩性在社會生活中由于性別差異引發的角色差異。它是社會按照人們性別的差異而賦予人們的社會行為模式。“男耕女織”代表了中國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角色要求。然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這種涇渭分明的性別角色界限日漸模糊,出現了兩性角色“雙性化”的趨勢,即人們趨向于期望現代社會男女兩性都能擁有傳統兩性角色所有的優良特質,如男性的剛強、女性的溫柔等。
不能沒有你:性的作用
如果沒有性,人類就不復存在。性是人類的本能,其主要作用是繁衍后代、愉悅身心。
1.生殖作用:保證種族延續
性在兩個生命結合的過程中,產生了第三個新的生命。性是人類種族延續的橋梁和紐帶。盡管“克隆技術”的出現減弱了性的作用,但性在人類繁衍過程中依然作用重大,擔負著人類本身的再生產。恩格斯認為,物質資料的再生產靠工業和農業,人的再生產則依賴于種族的繁衍,即性。沒有性,就沒有人的再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也就隨之煙消云散。
2.愉悅作用:益于身心健康
性是愛與本能性的和諧統一。性愛有明顯的健康效應。黑格爾曾經說過:“愛情確實有一種高尚的品質,因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且顯出一種本身豐富的高尚優美的心靈,要求以生動活潑、勇敢和犧牲的精神與另一個人達到統一。”健康的性生活能夠滿足人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快樂,增進身體健康。有研究表明,性生活有鍛煉身體的效應,性生活能增加吸氧量,增加雄激素的分泌,提高雌激素的分泌水平,有保護前列腺和清除陰道雜菌的作用;性生活還能降低膽固醇,緩解疼痛,提高人的免疫系統的抗病能力,減少皮膚病、心臟病和心肌梗死的發生,促進美容和減輕壓力,使人保持年輕,并有助于男女雙方的延年益壽。可見,正常而幸福的性生活符合自然發展規律,對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義。
因為有了性,男女之間增添了許多精彩紛呈的難忘體會。也正是因為有了性,人類才得以繁衍至今,創造出燦爛的人類文明。但我們必須看到:性從來就是一把雙刃劍。理性的性有利于促進人類的和諧發展,而放縱的性卻能使人類墜入萬丈深淵。因而,對性要理性認識、科學對待,切不可放縱張揚、肆意妄為。
二性觀念的演變
性觀念是經過社會文化鍛造的性心理,體現出特定社會文化對性問題的看法、態度。《中華性學辭典》對性觀念的定義是:指對性的總的認識和看法,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文化的各種觀點,以及戀愛觀、婚姻觀、性別角色認同等。
如同制造和使用工具一樣,性觀念的形成也是人類告別動物界的重要標志之一。在人類發展的漫長歷史中,產生了許多受不同的心理、文化制約的關于性的觀念,如性感受、性道德等等。從性文化史角度來看,人類性觀念經歷了四次大的演變:
1.蒙昧時期的性神秘與性崇拜
人類最初對性的認識由神秘發展為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性崇拜。人類早期的生殖器崇拜、性交崇拜、生殖崇拜源于對性的神秘感,世界各民族發展史上曾經普遍存在這樣的文化歷史現象。這種性崇拜,不是淫蕩或色情泛濫,它反映著人類自身的種族繁衍。相對于此的另一個極端是性禁忌。人類最重要、最古老的性禁忌就是亂倫禁忌,即禁止血親之間的性交。亂倫禁忌是隨著生態與社會環境的客觀要求而不斷變化的。
2.農耕時期的生殖道德觀
在農業社會,性活動必須由婚姻來支配和制約,生殖是一切性活動的唯一目的,違背婚姻和生殖目的的性活動都被判定為不道德,不被社會接納、允許和寬恕。
這種生殖道德觀一經產生,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根植于人類文化的血脈之中,一直延續數千年,直至進入現代工業社會。
3.禁欲與縱欲博弈期的性觀念迷亂
人類在性壓抑狀態中走過了漫漫長路。在中國古代曾有過短暫的性觀念相對開放的時期,但很快就被宋明理學家倡導的以禁欲主義為主體的性觀念所替代,并延續至今。與此類似,西方曾有過性快樂主義的時代,但隨著基督教的興起,性快樂主義被斥為縱欲主義或淫蕩世風,使西方性觀念轉向禁欲主義。
在20世紀60年代前,凡是受基督教或西方文明影響較大的地區與民族,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基督教式的禁欲主義性觀念。這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影響深遠的性文化現象。
4.西方性革命
17世紀以來西歐、北美建立的基督教新的性文化,尤其是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風尚及其與傳統性觀念、性倫理的激烈對抗,標志著西方的性革命。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性革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影響波及世界各地。
性革命帶來的積極作用表現在:保障男女自由交往,尊重女性的性權利,打擊并防范強奸和性騷擾,普及性知識,提倡避孕與優生,防治性病及性功能障礙,保障老年人、傷殘人以及弱智人的性生活權益等等。但這場革命也帶來了相當負面的效應。
5.性健康的時代
20世紀80—90年代,人類曾經對艾滋病有過極度的恐懼,但是隨著對艾滋病認識的不斷深入,預防治療技術的不斷提高,恐懼感大為下降。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性學會的一個最響亮的口號就是提倡”性健康“。一系列相應的研究也迅速發展起來。幾種主要的性觀念
人類對性本質的認識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具有時代特征的性價值觀念。對性本質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性本能論
在原始社會,人類過著“雜交”和“群交”的性生活,性交的目的只是人的自然欲望的滿足,生育只是由此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后果。“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正是對人類性本能的肯定。性本能論的代表人物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他認為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各種性的需要,性本能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動力之源,性本能的升華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提供巨大的能源,如果性本能受到壓抑則會導致人精神和心理疾病的發生。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論在肯定了人類的性的自然屬性的同時,卻將對人類的性本質的研究局限于對人類的自然本質的研究,這是它的不足之處。
2.性生育論
到了原始社會中后期,人類逐漸認識到了性交與生育的聯系,提出了反對亂倫等限制人類性行為的要求。隨著私有制的出現,特別是奴隸社會的到來,人們將性行為和私有財產聯系了起來。為了確保家族資產被自己的嫡系子孫繼承,婦女變成了私有財產的一部分,只有“有名分”的婦女繁衍的后代才有繼承家族財產的權利。歐洲基督教要求人們部分取消性生活,以及中國“從一而終”的現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性活動的范圍和對象的作用。
性生育論肯定了性的社會作用,有利于社會穩定發展。但過于嚴格的性限制,壓抑了人的創造力,甚至導致嚴重損害基本人權的嚴重后果。
3.性情愛論
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享樂主義沖破了封建的、“神學”的禁欲主義的束縛,性活動中的精神心理因素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整個社會形成了性應該與情相統一,但不一定與婚姻相一致的觀念。如文學家塑造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安娜·卡列尼娜,以及《紅與黑》中的于連等人物形象就是例子。隨著人們對性、愛、婚姻的理性認識,性情愛論成為許多國家涉及性關系的法律基礎和立法原則。
性情愛論主張性、愛和婚姻三者的統一,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精神境界。但我們也必須看到:性、愛、婚姻三者的高度統一可能會帶來高離婚率和單親家庭等社會問題;低質量的性、愛、婚姻生活可能會導致人性的壓抑、扭曲或婚外性關系的發生。
4.性娛樂論
性娛樂論蘊含在上述三種觀點中。在原始社會,人們把性交當做一種娛樂活動,并由此產生性舞蹈、性崇拜等。在原始社會末期,婦女被當做部落戰爭的戰利品,成為勝利者性娛樂的工具。到了私有制社會,統治者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和強化私有制,逐漸把性娛樂控制在婚姻和生育活動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性的生育作用被淡化,逐漸被視作個人的私生活。人們逐漸認識到:人類大量的性行為是非生育行為;性行為既是一種生育行為,也是一種娛樂。
性娛樂論的優勢在于對“人類心靈”的初步解放,在于把性自由交給個人自主決定,讓性變成個人私生活。但它可能導致部分人成為性本能論者,把性行為降低到動物的層面。
5.性自我實現論
這一理論是綜合上述各種觀點發展而成,其歷史使命在于提高整個人類的綜合素質和性生活質量。性自我實現論是整個人類的自我實現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認人的性本能,承認生育的必要性,承認情愛的高尚性,承認性娛樂的正當性,但是它要求人們把性行為提高到人的自我實現的高度來“謀劃”,從而完成性自我實現的歷史使命,達到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全面發展、提高人們性生活和整體生活質量的目的。
三性科學的發展
什么是性健康?弗洛伊德、靄理士等并沒有對性健康的概念給予過多的闡釋,而是對一些主要問題提出了重要的原則和方法,重點幫助人們理解性心理的過程。我國部分學者對性健康的理解為:生殖器官的解剖結構正常無疾病,性生理功能、性心理功能正常,并有健康的性觀念和性行為。對性健康概念的認識應從幾個方面考慮:首先,性與心理學的關系。性不但是生理現象,而且還是復雜的心理現象。研究、探索人類“性沖動”中心理現象的發生和發展規律是性健康的重要內容。但這種研究、探索的深度受到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度和生物科學發展水平的制約。其次,性健康研究的范圍包括性生理學、性心理學、性社會學、性心理健康與治療。再次,性心理的發展階段和相關問題,包括成長過程中關于性心理發育和性意識形成中的性別認同,青年期過程中關于戀愛的心理問題,中年期過程中的更年期心理問題和性衰老帶來的心理問題,以及老年期過程中的絕經與性功能障礙等問題。另外,在性健康發展過程中,個體受到生物性因素、心理性因素以及社會文化因素等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預防、研究性心理的發展是性健康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人類性健康研究的歷史發展
盡管人類對性的認識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但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醫學等的限制,人類對性健康的認識和研究走過了一段十分艱巨的路程。直到今天,性健康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其間,很多科學工作者面對親人的誤解、社會的嘲弄甚至牢獄之災,勇敢地對性健康進行不懈的探索和研究,為性健康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性科學的開端、“性學之父”與性心理學的創始人
1886年,克拉夫特·埃賓(奧地利精神病學家)所著《性心理病》出版,對性變態進行了研究和分類,成為性健康的奠基性著作。1886年因此被視為現代性科學的開端。
德國醫學家布洛赫在1906年首創“性學”一詞,著有《性學手冊大全》等書。布洛赫最早將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應用于性障礙的研究,為性教育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因而被稱為“性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