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區,開始似乎并不是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但這一部位和排尿有關,分泌物和其他不經意的刺激都能激起性的興奮。這種不經意的刺激包括多種可能,如身體的沐浴和擦洗、手在無意間摩擦、大腿的閉合碰觸等等。孩子發現了身體的這一部分的愉悅感覺,每逢刺激時即留下印象,并喚起一種想重復這種感覺的欲望。許多學者通過觀察發現,1周歲左右的男孩和女孩常出現生殖器官的手淫行為。
幼兒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們處在一個各種精神堤防尚未建立起來的階段,不知羞恥為何物,對自己的好奇心盡量去滿足。一方面,他們不介意自己光著身體,甚至展示自己的生殖器;另一方面,他們想去觀看陰部,或者注意到別人的性器官,發展成為窺視癖好,或者注意自己的性器官,表現為自淫,直到他們的情感道德得以分化,在羞恥心、厭惡感、道德感的作用下逐漸阻止這樣的傾向。
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并不會記得小時候發生的這些事情。因為對童年期以前的事情,人們幾乎會全盤遺忘。我們都知道,在看著孩子一點點長大的時候,可以從他們的言語、動作以及表現出來的情緒中,發現孩子理解力、判斷力等各種能力進步的痕跡。但是孩子真正長大后呢,卻對自己的過去一無所知。弗洛伊德認為,這種我們原本認為忘卻了的事情其實都深深地在我們的精神生活里留下了印象,童年期的遺忘并不是真正的遺忘,而是一種因潛抑作用而遠離了意識的結果,“早已存在的一股遠離意識的往事,它們經由聯想的關系,與當前意識領域中的某一行為相符,從而看上去似乎進入遺忘的境界”。理解了這種遺忘,才能理解幼兒期在人類未來的性心理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兒童性欲的發展
弗洛伊德認為兒童性欲的發展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所謂口欲期。這開始于嬰兒降生后的最初階段。因為吸吮動作在這一時期最重要,所以,口部性本能占主導地位。將近2歲時,幼兒自我意識生長了,性本能開始向著自己,把自己當做愛的對象。
幼兒性欲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拇指吮吸現象。吮吸手指的習慣多半發生于哺乳期中的小兒,但有時也可持續到成熟期,甚至終身都保持著。本來,嬰兒吸乳只是生來所具有的一種本能反應,作為提供營養的一種自然手段。嬰兒在吸乳時,其嘴唇與母親的乳頭發生接觸之際,嬰兒能感覺到極度的愉快。對于哺乳期的嬰兒來說,吸乳是防止嬰兒哭鬧的最好辦法。嬰兒吸不到乳頭時,吸大拇指就成了一個極好的替代。吮吸的樂趣可以使兒童達到渾然忘我的地步,有時漸漸進入睡眠狀態,有時又引發出一陣類似性高潮的反應。吮吸之樂還常伴有一些敏感部位的接觸和摩擦。很多學者認為這種行為可以給嬰兒提供一些快感,并把口部作為嬰兒期“性欲”快感中心。
嬰兒吮吸手指時,他正在追尋某種記憶猶新的愉快體驗。反復地吮吸皮膚粘膜,原是一種最為簡單的性的滿足方式。吮吸母乳是孩童生活中體驗最早的一種愉快動作,也是最重要的愉快動作。母親奶汁的溫暖之流能給孩子的嘴唇帶來一種愜意的快感。當孩子長大了,因種種原因不能再吮吸母親的奶時,孩子會用自己的皮膚來作為取代,因為這樣做比較方便,并且指頭也有可能是另一個較弱的快感區。弗洛伊德認為喜歡吮吸指頭的小孩,其嘴唇快感區天生敏感,他們長大后往往喜愛接吻,甚至會導致一種錯亂性接吻的傾向。
第二階段是2、3歲左右。這時,母親發揮權威,要求兒童控制便溺,這就造成了肛門快感區的自我滿足。
從8個月至3、4歲為幼兒性心理發育的“肛欲期”。這一時期,幼兒從排泄物的充足和排放兩個過程中得到滿足。兒童喜歡控制自己的大便,直到非用強烈的肌肉收縮不能排便為止,他們喜歡玩弄大便,喜歡摩擦肛門,大小便時總愛磨蹭,斷斷續續不愿很快結束,從中可以獲得肛門快感區的快樂感受。排泄行為對肛門粘膜造成的刺激,對孩子們而言也有一定的快感。如果平日的大便行為很自然、很順利,并沒有便秘,則這種由肛門形成快感中心的機會并不多。否則,排泄的行為勢必引起一種通暢與愉快的感覺,日久天長就會成為一種習慣。
第三階段就是俄狄浦斯潛意識情意綜合期。這是幼兒性欲發展中最重要的階段,它的發展將決定著一個人的心理特性。
隨著探索和求知欲望的發展形成,兒童開始向外界尋求愛的對象,并且探討性的本質。他們所考慮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是從哪里來的。兒童雖然會接受兩性存在的事實,并發現男孩和女孩性別上的區別,知道男女性別角色,但他們也會不假思索地假定每個人都有和他或她一樣的生殖器。當這種想法在現實生活中被推翻時,震驚是不可避免的。小男孩在經過心理掙扎后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不是每個人都有陰莖,并且他們會非常害怕自己的陰莖也因為某種原因失去,弗洛伊德稱之為“閹割情結”。小女孩的第一反應并不是像小男孩那樣否定,而是立即承認這一事實,不久便對男孩擁有男性生殖器羨慕起來,并希望自己是個男孩,弗洛伊德稱之為“陽具羨慕”。男孩會因為有陰莖而感到自豪、得意,常喜歡光著屁股和玩弄生殖器;女孩則羨慕陰莖,常因自己缺少像小男孩那樣的生殖器而感到羞澀。
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學派學者霍妮指出,“陽具羨慕”其實是代表了在當今這個男性主宰的社會里,女性對與“陰莖”相聯系的社會特權和地位的嫉妒;女性想獲得文化意義上的男性優越感,而不僅僅是生理上的。
這一階段,幼兒的性欲并不強烈,常常和父母的親情混在一起,在與父母的親切感情之中帶有性的意念。男孩常常偏愛母親,極端的幼兒甚至想獨占母親而仇視父親,女孩則存在“愛父仇母”的相應情形,弗洛伊德稱之為“戀父情緒”或“戀母情緒”。如果幼兒時期的這種戀父、戀母情緒太深,不能及時割斷,會有礙于幼兒性欲和性心理的健康發育。
兒童性欲的來源
性興奮永不枯竭,那么其產生有哪些來源呢?弗洛伊德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闡述。第一個來源是機械性興奮。兒童能從身體的機械性、規律性的搖擺中獲取性興奮,這主要是因為搖動對平衡神經、皮膚以及深層部分的組織產生作用,引起兒童極為愉悅的感受。這從一些包含被動性的游戲較受兒童歡迎可以看出,比如輕輕搖晃是使哭泣的嬰兒入睡的一個較好的方法。第二個來源是肌肉的活動。兒童喜歡較為激烈的肌肉活動,比如摔跤和打鬧玩耍等。很多人承認,他們的性器官的首次興奮是在和同伴們打架玩耍之時出現的,其時他們全身肌肉緊張用勁,雙方的肌膚還有接觸和摩擦。在這種方式下建立起的打鬧和性興奮的聯系,對一個人日后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第三個來源是情感過程。弗洛伊德認為,一切比較強烈的情感過程,包括驚恐,都與性活動有關。兒童大多害怕考試,也不喜歡做作業,當他們的這種負面情緒積累到經受不住時,就會在性方面有所表現。一種興奮的感覺常常驅使他們去觸摸性器官,并獲得某種程度上的性興奮。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熱衷于去經歷一些類似驚懼、戰栗、恐怖的感情,是因為他們能從這樣的感覺中體會到性興奮。有些人有以痛楚感為目的的性興奮,這正是虐戀的根源。最后一個來源是智力活動。即絞盡腦汁將精力集中在智力操作上,也能獲得性的興奮。
性的構造生來就是多樣性的,性欲的不同來源對每個個體都有所貢獻,但是每一個因素卻不是在任何人身上都一樣的強,每個人的發展過程都有著獨特的過程。
生物學因素的影響
有統計顯示,男性在一生中更容易生病,女性出生時比男性發育得更為成熟,女孩學步和學說話比男孩更早,比男孩更早進入發育期。兩性在生物學上有著最根本的差異。這種差異和兒童性心理的形成和發育有聯系嗎?
一般認為,激素對性別角色的獲得起主要作用。動物實驗中,給懷孕的母猴注射雄激素會使得生下來的雌性小猴雄性化,不僅生理上雄性化,在行為模式上也更像雄性而不是雌性。給出生后的小猴注射雄激素,也能導致其行為模式的改變。這些實驗提示我們,激素和動物性別化類型之間存在著聯系。一些學者研究了一些胎兒期雄激素過量的女孩,并和她們的姐妹作對比。這些女孩的母親當時為了避免流產而進行了激素治療,使得這些女孩有些男性化,并且喜歡男孩子的活動。
其次是遺傳因素的影響。兩性在第二十三對染色體上的差異決定了胎兒性別發育的不同。男性也因此比女性更容易患上一些性連鎖的遺傳疾病。
大腦兩半球的功能差異也和兩性有一定聯系。一般來說,右半球對空間信息加工具有更多的能力,男性更占優勢;左半球擅長語言信息的加工,女性更擅長。這就造成了兩性在語言、思維和空間識別等能力方面存在差異。有些研究認為,這種不同是由于兒童腦發育的情況有所不同。女孩的大腦左半球神經細胞的生長和髓鞘化的完成比男孩早,而男孩右半球的神經細胞的生長和髓鞘化的完成比女孩快一些;直到青春期,這種差別才趨于平衡。
關于大腦單側化的研究理論并非十全十美,很多結論往往是矛盾的。這提示我們,在如何發展性心理和進入性角色這個問題上,后天的學習會起重要的作用。
性角色錯位
來自于父母的正確的性教育對孩子日后形成健康的性角色觀念非常重要。如果兒童時期孩子的性角色和性心理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和有效的引導,會對其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
幼兒性心理發育具有兩個特點,即自發性和好奇性。人們常常看到3—4歲幼兒玩弄、觸摸或暴露性器官,如男孩用手摸陰莖,女孩用桌子邊角或其他物體去觸及陰蒂而感到快感,這并沒有性目的,而是一種自發現象。幼兒還常常喜歡觀看和觸摸其他同性或異性幼兒的生殖器,或者裸體向異性小伙伴顯示生殖器,甚至進行性接觸游戲,這是好奇心的驅使。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產生,幼兒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性身份和性角色。尤其是發覺男孩與女孩的性別差異后,他們就會有意識地表現出對性的好奇和關心,也就會不斷地提出各種關于性的疑問,例如人的妊娠、人的出生、男女身體與特征的不同、與父母的關系等。
美國性教育專家瑪麗考爾德倫博士認為,建立健康的性心理要在早期,“尤其是五歲以前”,這是“特別緊要而有效的時期”。在此過程中,父母的態度及他們與孩子的關系對性角色的識別起著重要作用。父母的正確引導與教育,周圍環境的積極影響,能夠使得幼兒性心理正常、健康發育。如果父母不能恰當地教育孩子,兒童早期形成的不健康性心理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兒時性心理的扭曲,往往在長大成人后會顯露其惡果。
嬰幼兒首先是建立性角色的認同。孩子要在社會化過程中,了解人是分男女的,要承認并接受自己的性別,按照社會對性角色的要求,去規范自己的言談、舉止。大部分父母給孩子取名字,買衣服、玩具,梳妝打扮,都按男孩或女孩的要求分別對待,這就使孩子能順利地建立性角色的認同。但有的父母以自己的好惡為轉移,給男孩取女性化的名字,服裝打扮都是女孩標準,玩具、游戲是女孩的,說話走路要求是女人腔、女人姿勢,對其行為的要求不能以幼兒正常性角色去強化,最終造成孩子性角色識別障礙,成年后往往導致性變態。同樣,有的父母重男輕女,把女孩打扮成男孩,長大后出現性變態者亦不乏其人。
嬰幼兒的性好奇是性認知的一部分。傳統的性觀念是封閉的、壓抑的、神秘的。一旦嬰孩出現玩弄外部性器官以滿足求知欲時,父母怒氣沖天地制止說:“臟死了!”嬰孩提出男女外部性器官為什么不一樣、小孩從哪里生出來等有關性的問題時,父母不但不予講解,還訓斥說:“不要臉!”這對兒童早期性心理有很大的危害,無疑會使孩子從小形成外部性器官臟、性活動丑惡的概念。我國的性教育專家大多認為,要客觀、科學、委婉地告之“人是從哪里來的”這類問題,而不要欺騙孩子,當然是在孩子已經提出問題的前提下。扭曲的性心理、性壓抑、性恐懼一旦形成,對人的一生都可能造成不良影響。女性的性冷淡、性欲低下等性功能障礙,男性的陽痿、性恐懼、早泄等性功能障礙,大都與幼童時的性經歷密切相關。孩子的性好奇無可指責,父母應創造更多的機會,擴大和加深孩童的性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