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性健康概論(2)

英國醫學家靄理士從1896年到1928年先后出版了巨著《性心理學研究》七大卷,收集了數百個性研究的實例,對正常人的性心理現象進行了大量研究和描述,是最早系統收集這方面材料的研究者。靄理士被公認為性心理學的創始人。

2.性心理學研究的三個發展階段及其代表人物

第一個發展階段是性心理學研究階段,代表人物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性變態、幼兒性欲、青春期的改變)闡述了性心理在人類心理活動中的重要影響作用及其活動規律,論證了性動力對潛意識形成的決定性作用,提出了性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原動力的觀點。弗洛伊德的研究促使人類對性有了較為開明的態度,也使得性科學得到了更大程度的認可。但是,弗洛伊德的“泛性論”,即性是人類一些活動的原動力的觀點,不符合客觀實際,遭到了普遍的反對。

第二個發展階段是性行為的描述階段,代表人物是美國生物學家金賽。20世紀40年代前后,金賽和他的助手用了十年時間,對不同膚色、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文化和不同地區的人的性行為進行了長期而廣泛的調查,被調查者人數達1.7萬。在此基礎上出版的《人類男性性行為》(1948)和《人類女性性行為》(1953),對正常人的性生理反應及性行為現象進行了大量研究和描述,開創了性科學的社會學研究方法,為性科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然而,由于兩部論著的結論完全依賴于被調查者的描述,缺乏實驗研究的證據,其反映現實的客觀程度受到質疑。

第三個發展階段是性反應的實驗研究階段,代表人物是美國婦產科專家馬斯特斯和心理學家約翰遜這一對夫婦。在十一年時間里,經過大量實驗室觀察,采用多種現代化的實驗技術,全面記錄了382個女人和312個男人在性興奮期間的生理變化。1966年出版《人類性反應》,提出了人類性反應的四階段分期法,第一次詳盡描述了在整個性反應過程中各個階段男女生理指標的變化。在此基礎上,馬斯特斯夫婦又開始對性治療進行研究和探索,創立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治療方法,如他們對男性早泄的治療的成功率非常高。由于他們對性心理學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所以成為現代性醫學的真正奠基者和當代性科學的權威。正是有了他們的貢獻,使得人們對性問題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時確立了性科學的地位。

性科學的本土化研究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上,“性”一直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一個諱莫如深的概念。長期的禁忌和神秘化,使得中國對性的研究走過了一個漫長而又遲緩的過程。

中國考古界發現的在腹下標有“△”——女性生殖器記號的陶制裸體孕婦塑像,說明了遠古時期人類對女性及其生殖器的崇拜。后人在古籍中發現了許多記載了比較豐富的性活動的祭祀資料。古籍中除了記載祭祀媒神女媧的性交活動,也記載了祭祀天地山川祈年求雨時的性活動。如在《高唐賦》中就記載了宋玉對楚襄王講述其父楚懷王與巫山女性活動之事。史料證明,男女交合是遠古諸多祭祀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可見,中國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然而,對于性研究成果的總結,卻始于黃帝時期。到了黃帝時期,出現了研究男性科學的天老、容城等人所著的《陰道》和玄女、素女所著的《玄女經》、《素女經》,分別側重記載了男人和女人在性活動中的經驗和體會。

立足于中國文化土壤中的儒家性觀念,作為封建統治階級倡導和實施的意識形態,在承認人的自然屬性的同時強調人的社會屬性,對中國兩千年的性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男女有別,授受不親”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男女兩性交往的一個準則,在維護統治階級統治需要的同時,遏制了人類的性意識和性活動。中國古代對性的研究更多的是醫學領域的探索,如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明初朱棣主編的《普濟方》、陳司成的《毒瘡秘錄》,以及1982年吳階平等編譯的《性醫學》等強調的都是性保健和性病治療。

1941年潘光旦先生譯注的《性心理學》(靄理士原著)可以說撕開了遮蓋在性心理學研究天空的黑幕,成為近代中國性心理學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此外,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劉達臨致力于性學研究,并于1985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性文化博物館。1994年成立的中國性學會標志著我國的性學研究和群眾性的性健康教育已經邁入一個新的階段。

目前,許多有志之士正積極致力于性心理和性行為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開展性教育和性心理咨詢,加強性道德和性心理衛生的宣傳工作,開展性功能障礙、性變態的矯治和性犯罪的預防。我們相信,中國本土化的性健康研究必將呈現新的局面。

四性心理的發展特征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階段理論——一個備受爭議但不朽的理論

弗洛伊德早期認為人類有兩大基本本能:1.性(欲)本能;2.自體生存本能,包括飲食本能、避險求安本能等,但從某種角度看,后者仍是為了繁殖后代而存在的。所以從生物學種族生存的長鏈看,性本能始終居于核心環節。后來他修改了原來的觀點,認為人類的兩大基本本能為:1.愛及生存本能,包括性欲本能與自體生存本能;2.攻擊與破壞本能。

弗洛伊德提出:各種原始本能的大本營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種本能活動能量的源泉。他將性欲本能的能量叫做力比多,力比多可以根據個體的情況進行貫注、活動或轉移。弗洛伊德認為愛及生存本能與攻擊和破壞本能雖然是對立的,但二者既可以相互轉化(如愛轉化為恨),又可以結合在一起。當性欲本能與攻擊本能結合后,如指向外界的性對象時則形成性虐待,如轉而指向自身時則形成性受虐心理變態。

弗洛伊德根據力比多的投注和轉移,將個體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發展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以下的理論闡述是弗洛伊德的代表性觀點,是否能用現代科學完全證實,還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

1.口欲期(0—1歲)

這個階段力比多貫注于口唇、口腔活動,嬰兒從吮吸母乳中獲得必要的營養的同時,也獲得極大快感。嬰兒吃飽奶后的甜蜜入睡,與成人性交獲得性高潮后的入睡狀態相似。嬰兒不僅從吮吸乳汁中獲得快感,并且對其他口唇、口腔活動也極感興趣,他們經常從吹泡泡、咯咯發聲、咀嚼東西等活動中取樂,還喜歡吮吸手指、把手頭能拿到的東西放在嘴里。弗洛伊德認為在幼嬰期性欲的表現主要是追求軀體方面所產生的快感,并無成人的性意識與交媾意愿,他稱之為“自體性欲滿足”。嬰兒在口欲期的上述行為,是其追求自體性欲滿足的表現,即口欲滿足,意義在于建立母嬰關系,獲得安全感、信任及自信。

精神分析學認為,母乳喂養不僅為嬰兒提供最佳營養,而且對嬰兒的母愛需要與口欲的滿足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是嬰兒心理的健康發育所必需的。哺乳期的斷奶一般以出生后10—12個月為宜,過早或過遲都可能對嬰兒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在斷奶問題上有三種偏差:(1)斷奶過早使嬰兒口欲不足,可能成為兒童貪食癥與異食癖的心理根源,也可能成為成年后貪食、嗜飲(酒)與吸煙癖的心理根源。(2)斷奶過遲或給嬰兒長時間塞吸奶嘴,使其口欲過度滿足,可能成為幼兒與青少年神經性厭食與神經性嘔吐的心理根源。(3)突然斷奶是對嬰兒口欲的突然剝奪,可能成為兒童與成人的“口欲攻擊”,包括習慣性咬人、咬壞東西與口頭攻擊或習慣性穢語等的心理根源。

2.肛欲期(1—3歲)

這一階段力比多下移貫注于肛門、直腸區的活動,是訓練幼兒大小便習慣的時期。幼兒可從排便與控制大便潴留中獲得快感,即肛欲滿足。幼兒很感興趣并時常玩弄自己排出的糞便。如果在這個時期受到心理挫折,或在后來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直至成年)遭遇心理挫折,皆可能退行并固著于肛欲期。受挫者可能表現出以過分認真地守秩序、愛清潔,吝嗇、節儉、愛錢,固執、不靈活和報復性強等為特征的“肛門性格”。臨床上所見到的戀糞癖、灌腸癖、喜歡接受肛門性交的男被動同性戀者皆屬于力比多固著于肛欲期的表現。

3.性蕾(俄狄浦斯)期(3—6、7歲)

這一階段力比多轉移貫注于幼兒尚未發育的生殖器(陰莖或陰蒂),他們通過玩弄陰莖或刺激陰蒂(如夾腿摩擦或觸碰椅腳)而獲得快感。幼兒期這種行為與成人手淫性質不同,因為他們既無成人的性意識與性交意愿,也無成人的性生理反應(如射精),不過是一種性游戲而已,因此不應進行過于嚴苛的責備,否則易因此造成心靈創傷,可能對性產生罪惡或恐懼感,導致成年后性功能障礙。一般通過適當的教育或轉移孩子們的興趣,即可消除此類行為。

弗洛伊德認為,性蕾期早期力比多主要貫注于自體的各部位獲得肉體快感,稱為“自體性欲滿足”或“原始性自戀”。在此之后,兒童的力比多轉移貫注于外界對象,他“戀”的目標首先是家庭內的異性親長。弗洛伊德稱之為俄狄浦斯情結,又名子戀母(仇父)情結。該名稱源自著名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俄狄浦斯原是底比斯國王與年輕皇后柔卡斯塔的兒子,他出生后國王獲得神諭,說王子長大后會弒父娶母,因此國王命人將其拋棄于山野。王子被牧羊者救去,并獻給無子的鄰國國王。該國國王視其如己生,撫養成人,并準備將王位傳給他。俄狄浦斯在受命前又獲神諭,內容同前,因此他在惶恐中出逃,途中偶遇其生父,發生沖突,在互不相識情況下將之殺死。后來又除掉底比斯境內的惡魔,被底比斯人民擁戴為新國王,娶其生母為妻,生下二女。后來底比斯連遭天災,俄狄浦斯調查后發現弒父娶母的神諭已在自己身上成為現實。王后在羞憤中自殺,俄狄浦斯則自感罪惡深重,自殘雙目后攜兩女流亡他鄉。

弗洛伊德將“子戀母情結”命名為俄狄浦斯情結,并將“女戀父”情結命名為“伊萊克拉特情結”,亦稱“女俄狄浦斯情結”。他認為在兒童性心理發展過程中,這種情結是普遍存在的。如果被壓抑于潛意識內,以后不但可表現為亂倫,而且還可能成為各類精神疾病(包括神經癥、精神分裂癥與內源性抑郁癥)的心理根源。中國學者認為,反向的俄狄浦斯情結(即“母戀子情結”或稱“柔卡斯塔情結”)是導致婆媳不和的心理根源之一。婆婆潛意識中要獨占兒子的愛,是導致“孔雀東南飛”這類悲劇的主要原因。

4.潛伏期(約6、7至11、12歲)

在此階段,兒童解決了俄狄浦斯情結后,性心理比較平靜,沒有前三個時期復雜、激烈的矛盾沖突。但有的學者認為可能出現一種類似“同性戀”的現象:男孩喜歡與男孩做伴,從事某些比較劇烈與冒險的游戲,如模仿戰士戰斗等;而女孩則喜歡與其他女孩從事跳舞、跳橡皮筋、過家家等溫和的游戲。雖然這種“假性同性戀”不具有成人的性意識與欲念,但是在今后性心理發展遇到挫折時,心理退行到該階段也可能構成同性戀心理根源的組成部分。

5.青春期及以后階段

青春期一般始于11—13歲,其生理標志為男子夢遺或手淫,女子則為月經初潮。由于軀體、內分泌系統的迅猛發展,第二性征也日益明顯。青春期男女的軀體日趨發育成熟,逐步建立起與家庭以外的親密客體關系,逐步完成與社會文化價值觀的同化及適應,最終形成人格。此時青少年的性心理也有迅猛的發展,青少年對異性感到吸引,產生朦朧與不甚明確的情意。這就是異性戀的開始。但此時他們還缺乏社會經驗,理智發展不足,此時雖然他們的性器官逐漸發育成熟,但整體心理水平還較幼稚,意志亦較薄弱,易受外界不良誘惑而導致性罪錯,因此被視為“青春期危機”。

弗洛伊德認為,性心理成熟的標志,是力比多集中于與異性性器的結合,此階段稱為“性器欲期”或“生殖欲期”,此之前則稱為“前生殖欲期”。

盡管弗洛伊德的理論由他所虛構的精神機制推論得來,并因其生物本能論和“唯性欲主義”受到后人的猛烈抨擊,但后人對性心理的認識和研究正是基于他的理論,沒有人能否定弗洛伊德在心理學界的不朽地位和作用。

五性角色的探究

性別角色是個體在不同的遺傳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通過社會化過程,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模式,并能夠適應一定社會文化、參與社會生活、履行一定社會角色要求的社會人。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不同的時代和社會,會產生不同的男女性別角色的行為模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沁阳市| 安福县| 育儿| 鄱阳县| 桦甸市| 靖西县| 肥东县| 塔城市| 朝阳市| 武陟县| 上高县| 鸡西市| 神农架林区| 大港区| 沧州市| 库伦旗| 东乌珠穆沁旗| 陆河县| 桑日县| 甘孜县| 来凤县| 全南县| 鸡东县| 玛沁县| 图木舒克市| 合山市| 南昌县| 三原县| 平果县| 监利县| 文安县| 六盘水市| 开阳县| 宁蒗| 增城市| 建湖县| 文山县| 绥棱县| 郑州市| 河池市| 莒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