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兒童期的性健康(2)

  • 性健康十五講
  • 胡佩誠
  • 4412字
  • 2015-08-25 10:24:13

幼兒性身份和性角色的發育途徑是比較復雜的。幼兒對性的認識受到父母、社會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影響,其中包括父母親對子女的態度、同齡兒童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幼兒本身的個性因素。經歷三個重要的階段:(1)兒童達到能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這種性別還是另一種性別的一定的認知發育水平;(2)建立自我認識后,兒童對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產生認同并模仿其行為;(3)經過強化,一些行為被增強而另一些則被削弱。

我們已經了解,兒童的不同時期伴隨著不同的感知覺和思維水平,這也決定了兒童對性身份思考的認知方式。大約在1歲半到2歲時,兒童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并在這個階段牢固地建立了性認同。在2歲孩子的心目中,兩性的差別只是一種形象而已,這和孩子不能正確認知事物本質的認識水平是一致的。幼兒更多地意識到他們自己和其他人在衣著打扮上的差異,比如,小女孩的衣服總是很鮮艷,頭發總比男孩長,喜歡玩布娃娃等;而小男孩的衣服多很隨便,短短的頭發很利落,喜歡玩槍、車等玩具。只要改變發型和穿著打扮就能改變一個人的性別,這是這一時期孩子心目中的普遍想法。這時性身份的認定一旦完成,性角色的形成就開始了。

第二個過程是認同和模仿,指孩子認為自己身邊某個熟悉的人的特征屬于自己時,即對其進行全方位的模仿。這樣的被模仿者包括他們的父母、兄弟姐妹、親戚及伙伴等。模仿的范圍包括思維、行為以及各種反應,會試圖一起分享他們的快樂、痛苦、成功以及失敗等等。

毫無疑問,父母是兒童最重要的模仿對象。因為父母是兒童最重要的撫養者,也是兒童精神世界里最有力量的人,他們是兒童最容易認同的人。兒童具有天生的模仿能力,自然會想象著像父母那樣,成為成功的、有力量的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兒童性角色的形成來自于他們對男性和女性的觀察和模仿。父母等被模仿對象為孩子提供了男人和女人的行為方式的明確的角色模型,這種信息也在生活中被傳達和暗示。我們可以看到,書、音樂、電影等講述的故事都模式化地一致刻畫了男孩的、女孩的、男人的、女人的角色行為特點。男性一般是主要人物,表現得聰明、勇敢、冷靜、敢于冒險,并且獲得成功,而女性則是陪襯人物,她們安靜地坐著觀看,要求他人為自己解決難題并提供保護。

兒童通過對這些模型進行觀察和模仿,學到了恰當的行為方式。如,一個男孩和父親一起運動,就自然會模仿父親的運動方式,女孩和母親一起做家務,就會模仿母親專注而細致的工作神態。通常情況下,男孩會與父親更相似而女孩會與母親更相似。當然,孩子和雙親生活在一起,難以避免會選擇兩者的思考方式、說話習慣、情感表達和行為等,從而具有雙方的一些特征。

最后是強化過程。強化就是讓人學習做受到鼓勵的事,避免做不受鼓勵的事,這是性別形成中的最后一步。父母強化孩子的行為有很多方式。有時父母給孩子一個微妙的信息,有時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去做;孩子的行為恰如其分時就給予表揚,有所不妥時就給予批評。通過這種方式來使孩子成為他們想使之成為的人。曾有學者做過一項研究,從五個方面調查男孩和女孩所接受的訓練是否相同:義務和責任訓練、照料訓練、順從性訓練、自我信任訓練、成就訓練。結果發現,在大多數社會里,女孩子被教導要照料別人、負責任和順從,而男孩則被鼓勵做出成就和自我信任。這表明我們的社會其實是從不同角度去鼓勵男孩和女孩分別形成自己的性角色的。女孩被要求溫柔,有表達愛和親切的特長,男孩則要有理智、克制和做出成就。但這種要求上的差別并非非此即彼的,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有重疊,父母往往給他們同樣的鼓勵和允許。麥柯貝和杰克林在1974年進行的一項對孩子培養方式的調查中就發現,男孩和女孩在小的時候的培養方式是有一定相似性的,至少在5歲前,基本是受一樣的待遇。主要的差異表現在男孩更喜歡參與一些劇烈的活動。

現代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行為標準并非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在當今的中國。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使得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尤其是在一些城市里。這種變化使父母的培育觀點和養育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尤其是對男孩的態度,普遍像對待女孩那樣去關心、呵護。男孩較少受鼓勵去從事劇烈的、帶有危險性的活動,孩子跌倒時,也較少聽到鼓勵孩子勇敢站起來的話語,而是急急忙忙把孩子拉起來,仔細查看孩子有沒有摔傷等。更有一些家長,由于內心偏愛女孩,對男孩進行女性化打扮。獨生的女孩也面臨著教育方式的變化,作為家庭中唯一的子女,女孩從小就被教育要自立自強、盡可能少地依賴他人、大膽有為、勇于進取等,和以前的女孩要溫柔體貼、賢惠淑良的要求有所不同。這些改變對男孩和女孩的性角色的形成都有著一定的影響。

兒童性別角色觀的發展

在幼兒的性別概念的發展中,對性別標志的識別起著重要作用。兒童常根據衣服、頭發、胡須、稱呼等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性別。如穿花衣服的是小女孩,而有胡須的是叔叔等等。如果孩子把自己或他人的性別搞錯了,人家就會笑話或糾正他,使他得到正確的認識。曾有心理學家用實驗來研究兒童和成人都是用哪些線索來識別性別的。該實驗內容是提供8個特制的裸體娃娃,分別有三個性別特征:生殖器、頭發長度、體形。三種特征是混合的,要求被試從中區分出娃娃的性別。結果發現,當性別特征出現矛盾時,成人會將生殖器作為主要的判斷依據,而幼兒則把頭發長短看成最重要的線索,然后是體形特征,最后才是生殖器。比如說,有男性生殖器、長發和女性體形的娃娃被他們認為是女孩。這個實驗說明幼兒在性別的認知結構上還不完善。

性別角色觀是指兒童對不同的性別行為模式的認識和理解。性別角色觀的形成也是個發展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對抽象概念的認識進一步加深,思維靈活多變,對事物的認識由小時的表面化而變得深刻化、本質化。3歲時孩子就有了相當多的關于社會對男性、女性的期望的知識,形成了對性別行為模式的認識和理解。他們知道女孩應該玩洋娃娃,要穿得像女孩一樣,男孩則應該去玩卡車、扮演救火員等。到4—5歲時,他們知道了大部分有關成人職業的條條框框,比如期待女孩成為教師或護士、男孩成為警察或軍人。此時的兒童對這些性別行為的劃分是很刻板的。到5歲時,兒童開始從心理意義上理解不同的性別行為模式。比如認為男性應該身材高大、說話響亮、富有進取心、獨立、自信、有能力,而女性應該嬌小、順從、文靜、善良、富有情感等。

兒童性別概念和性別角色觀的形成使得兒童性別化的行為得以發展。他們喜愛社會期待他們的性別所從事的活動和所扮演的角色,并且表現出與此相符的行為。2歲時,兒童就選擇適合自己的玩具和游戲,男孩更喜歡卡車坦克之類的玩具,女孩則更喜歡洋娃娃。在學前期,兒童的游戲也是性別化的,男孩偏愛競賽、打仗等游戲,女孩則喜歡過家家。男孩和女孩在性別角色化的過程中具有發展上的差異,比如男女兒童對同性同伴的偏好出現的時間早晚并不一致。

兒童特有的性別分離現象

兒童對同性玩伴的偏好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顯現,2歲時女孩喜歡和其他女孩玩耍,男孩則在3歲時穩定地選擇男孩作為玩伴。6歲半時,兒童與同性別的伙伴相處的時間超過與異性伙伴相處的時間10倍以上,而且青春期之前的兒童一般都會覺得和異性相處得并不是很愉快,他們對待異性同伴不像對待同性同伴那么友善。兒童一旦把自己標簽為男孩或是女孩,開始獲得刻板印象,就會偏愛自己所屬的團體,而將異性看做是不好的團體。往往回避異性的兒童在孩子中被看做是有社會能力的、受歡迎的,而那些違反了“性別分離”原則的孩子則會被視為“背叛”,遭到同性伙伴的拒絕。兒童這種喜歡和同性伙伴玩耍的特點可以一直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并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那么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呢?有的學者認為,這一現象反映了男孩和女孩不同的游戲風格。男孩和女孩互不相容的游戲風格可能是由于男孩具有較高的激素水平,因而喜歡活潑、打鬧的行為所致。發生在同性玩伴之間的互動通常積極而友好,而異性之間就沒這么和諧了。比如,女孩在男孩的游戲中顯得較為退縮,不喜歡打鬧,更愿意采用協商而不是命令和武力的手段解決與玩伴的沖突,而男孩常常過于專橫,不易與女孩協調。

認知發展理論

科爾伯格等人主張,性別角色的發展問題要從認知發展的角度來解釋,一個孩子之所以想做“男孩的事”或者“女孩的事”,是因為父母鼓勵他們做出與性別相符的行為,從而學會了與性別相符的行為。他們的發展理論中有兩個基本的觀點:(1)性別角色的發展取決于認知發展,特別是兒童對性別及自我意義的理解;(2)兒童積極地使自己社會化,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社會的影響。

性別的同一性是指關于一個人是男是女的分類,是性別角色價值和態度的基本結構,是決定兒童表現出符合性別角色的行為的關鍵因素。性別的同一性是兒童早期作出的認知判斷的結果,并且在兒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有所發展變化。兒童的性別同一性的形成主要包括三個階段:性別認同、性別穩定性、性別恒常性。性別認同出現得最早,約2—3歲;然后是性別穩定性,約3—4歲;最后是性別恒常性,約6—7歲。

性別認同是指兒童對自己和他人性別的正確認定。2歲兒童的性別認同發展水平還很低,他們開始理解男人和女人這些詞的含義,開始知道一些活動和男性有關,而另一些同女性相聯系,但是他們不知道自己與其他人是屬于同一性別類型的。到2歲半時,兒童不但能正確回答自己的性別,還能區分其他人的性別,也知道自己與同性別的人更相似。性別穩定性是指兒童對人一生的性別保持不變的認識。3—4歲的兒童已經可以認識到,人的性別不隨其年齡、情境等的變化而變化。兒童對自己性別穩定性的認識要早于對別的孩子的性別穩定性的認識。一個4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長大后是當爸爸還是媽媽,他們知道,不管怎樣,他們是不能變成相反性別的人的。性別恒常性是指對人的性別的認識不因其外表和活動的改變而不同。大部分兒童在六七歲時就能夠達到這樣的認識。女孩即使穿男裝也是女孩,男孩即使留長發也是男孩。

三兒童性欲的特點

人們曾經普遍有一種看法,認為在兒童時代,尤其是嬰兒期,性沖動是不存在的,所謂性沖動是孩子在青春期才出現的一種現象。第一個對幼兒性心理進行系統探討的人當屬精神分析學派大師弗洛伊德。他對幼兒性欲的闡述和相關觀點無疑對我們更好地認識這個問題具有啟發性和借鑒意義。

弗洛伊德的理論認為,就人的個體來說,他的性沖動早在嬰兒期就開始了,而不是從成熟期才開始的。幼兒的性沖動的胚基是與生俱來的,在出生后持續發展一段時間之后又遭受一段時間的壓抑。在這段潛伏期內,精神力量的發展抑制了性沖動,包括厭惡感、羞恥心以及道德和審美上的理想化要求。到了青春期,性發展達到旺盛的程度,個人體質極為強壯時,性的抑制才會被突破。一個人自出生起,他的身體上就有幾個特殊的部位“性”感受能力特別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無意中找到這樣的區域,通過刺激這些區域而帶來快感。久而久之,他們便習以為常,偏愛著這些部位,使之成為性敏感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碚区| 兴文县| 庆城县| 赞皇县| 定西市| 南澳县| 基隆市| 北流市| 麻栗坡县| 浦江县| 北宁市| 金乡县| 中西区| 巢湖市| 宾川县| 北宁市| 浑源县| 大埔县| 泰和县| 额济纳旗| 黑龙江省| 宿迁市| 镇平县| 敖汉旗| 普洱| 仙游县| 建湖县| 东乡| 巫溪县| 哈巴河县| 古交市| 永城市| 高州市| 六枝特区| 横山县| 电白县| 永胜县| 凤台县| 宾川县| 喀什市| 成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