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生來就具有性的差別和性的要求,并且保持終生。但是,在一般人看來,人的性心理只是到了青春期以后,伴隨性生理的成熟才逐漸產生。在兒童期,尤其是嬰幼期,根本不存在性問題,性心理更無從談起了。事實上,人生伊始就有性生理現象出現。所以,嬰幼兒期也就相應存在著性心理問題,只是表現形式和認識程度不一樣。兒童期的性心理特點鮮明,并且與一般心理過程和個性的形成及發展密切相關。伴隨著兒童的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情緒情感以及自我意識的發展,兒童有了對自身性別身份的認識和性別角色的發展,這種認識的形成過程及其準確性對孩子日后的個性發展影響極其深遠。
一兒童心理的發展
兒童的心理是在生活環境中不斷接受外界刺激和大腦皮質分析綜合機能逐漸完善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按照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我國將兒童的心理發展分為嬰兒期(0—1歲),幼兒期(1—6,7歲),童年期(6,7—11,12歲)。兒童從出生后的第一年開始,感覺便有相當程度的發展,知覺逐漸產生,并且有初步識記能力和智力活動,情緒反應也開始發展起來。并且隨著年齡的增加,不同時期呈現出鮮明的心理年齡特點。
感知覺的發展
感知覺是認識事物的感性階段,是對客觀事物的直接反映。
1.嬰兒期
嬰兒的感知覺多半是在擺弄玩具以及使用其他物體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隨著孩子出生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迅速發展,他們會對出現在自己面前的新鮮的玩具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們會積極地去觸及并擺弄它們,在擺弄和使用各種物體的過程中,逐漸區分出物體的各個部分,熟悉物體的各種屬性。在把出現在眼前的事物的各種屬性都加以感知后,形成對該事物的整體認識。大約1歲時,嬰兒開始認識到事物的永久性,建立知覺的恒常性。嬰兒知覺的目的性較差,不能使自己的知覺服從于既定的目的和任務,常憑興趣而異。例如,2—3歲的嬰兒,冬天看到遍地積雪,他當然知道雪是冰涼的,但卻偏要興高采烈地扒雪玩,似乎忘記了雪是涼的。
2.幼兒期
幼兒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其感知覺迅速地發展。幼兒初期各種分析器的結構與機能已發展到了相當成熟的程度,為感覺和知覺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自然物質基礎。在生活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幼兒通過積極從事各種活動,提高了各種分析器的分析綜合能力,因而促進了感覺和知覺的發展。其特點表現在:幼兒的感覺和知覺在活動中發展;經驗在幼兒知覺過程中的作用不斷增大;詞在幼兒感覺和知覺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強;知覺的目的性逐漸加強。
3.童年期
兒童的視敏度和聽敏度都隨著年齡的增大而提高,語言聽覺接近成人。由于手的操作越來越多,孩子的運動覺、精確度和靈巧性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兒童的空間知覺有了更新的發展,不僅可以根據自己的位置正確判斷與各種物體之間的空間關系,而且能判斷面對自己的人的左右關系。時間知覺也在發展,8歲的兒童就已經可以使用時間來感知時間。對短時間的知覺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趨于準確。兒童的觀察水平也有提高,從感知事物的表面特征到感知本質特征,從籠統模糊的知覺到較精確的知覺,從缺乏系統性的知覺到有目的、有順序的整體知覺都是在這一時期發展完善的。
注意和記憶的發展
1.嬰兒期
嬰兒的注意多半是無意的,在生活中隨著活動能力的增強、范圍的擴大,從周圍接觸到的新奇的、有趣的事物都會吸引他們注意,注意力也逐漸趨于穩定。如可以專心地擺弄新帶給他們的玩具,專心地看姐姐的舞蹈表演,或專心地看電視節目。但是這帶有隨意性,注意集中的時間也較短。
嬰兒有的是初步的記憶,短時記憶已經初步形成,并且逐漸可以分出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但此時的記憶終歸還是一種無意識的不隨意活動。
2.幼兒期
幼兒在這段時間內,一方面無意注意高度發展;一方面有意注意能力開始形成。由于活動的領域進一步擴大,幼兒從周圍接觸到的新鮮事物日益增多,還從許多活動中發現很感興趣的事物,它們以其本身的新奇性和趣味性深深地吸引著幼兒不自覺地對之加以注意,這使幼兒的無意注意達到了高度的發展。同時,在生活實踐中及幼兒園老師的培養和教育下,有意注意開始逐漸形成。到學齡前,兒童已能自己設定目的任務,并自覺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去完成目的任務,初步形成有意注意能力,為入學做好充分的準備。
幼兒此時的記憶主要為無意識的記憶。記憶的時間進一步延長,2歲以后出現再現的能力,母親的離開會導致幼兒傷心地哭泣,因為母親的形象在頭腦中形成,他們對母親不在身邊的事實不能接受。對于大人們提出的一些簡單要求,孩子基本能夠按照要求去完成。
3.童年期
此時期無意注意仍起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有更大的發展。有意注意由被動變為主動,注意的內容由具體直觀發展到抽象概括。注意的集中性、穩定性等也逐步提高,在正確的指導下,孩子可以學會系統地、全面地深入觀察問題,為進一步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做好準備。
在幼兒期的基礎上,記憶迅速發展,有意記憶逐漸成為主要的記憶方式,意義記憶上升到重要地位,機械記憶略有減少,詞的抽象記憶發展迅速,與具體記憶共同起作用。
思維的發展
嬰兒期思維最基本的特征是對事物認識的間接性和概括性。嬰兒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已具有這兩方面的特征。如球滾到床下,他會用小棍棒撥;東西放在高處,他會站上去拿;他們把各式各樣的鞋都叫“鞋鞋”,把各種東西都叫“玩玩”等。可見嬰兒已經產生思維了。但這時的思維,僅是人的思維的低級形式,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征:第一,直覺行動性。即嬰兒進行思維時,是跟對物體的感知和其自身的行動分不開的,思維是在行動中進行的,他們不會想好了再行動,只是在行動中思考。第二,簡單概括性。即對一類事物的概括性認識,只局限于他生活現實中所能接觸到的熟悉的同類事物,因此概括的范圍非常狹窄。同時,他的概括一般都是根據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不是事物的本質屬性。
幼兒生活范圍擴大,見聞日廣,知識經驗更加豐富,言語能力水平提高,這些使他們的思維有了新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幼兒思維已由嬰兒期的直覺行動思維發展到具體形象思維了。其思維特征表現在:自我為中心,即幼兒還不能設想他人所處的情境,對事物唯一的看法就是他自己的看法;刻板性,即幼兒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于情境的某一方面,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結果產生不合邏輯的推理;不可逆性,即對時間的理解只能順推下去,不易逆轉回來;轉導推理,即他們從一個特定的事物推論到另一個特定的事物,從不考慮一般;相對具體性,即幼兒依賴表象進行思維,是形象思維,還做不到進行抽象思維。
童年期的孩子一方面隨著生活環境的進一步擴大,一方面由于學校科學的教育方法,在不斷的學習和摸索中,思維得到很大的發展;但是這一時期還處在一個發展階段和過渡階段,思維活動仍存在自覺性不高,批判性、靈活性不夠等特點。首先,概括能力進一步增強,并且由直觀形象水平的概括上升到形象抽象和本質抽象水平的概括。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已能指出種類的規定定義,小學高年級的兒童已能指出種和屬的特征定義。其次,判斷能力也逐步發展,小學低年級的兒童以事物的外部特征為依據,對事物的單一聯系進行判斷;小學高年級的兒童則能對事物的多聯系進行判斷,認識到事物的復雜性,并能較獨立地論證一些較復雜的判斷。第三,在推理能力方面也有類似的提高,從以偶然聯系為依據進行直接推理到進行較復雜的間接推理。并且通過學習和訓練,他們能初步從許多個別、具體的事實中歸納出一般規律和結論。
情緒和情感的發展
1.嬰兒期
嬰兒的情緒具有明顯的社會性并進一步分化,其發展程度取決于生理需要是否滿足及健康狀況。嬰兒情緒分化表現為兩極性:積極的和消極的。進一步分化,可表現出多種多樣的形式。例如,在積極性的情緒方面,孩子面對親近和喜歡的人會產生不同形式的快樂表現:親昵地依偎著奶奶,要求她講故事;高興地求哥哥給自己畫畫兒,等等。在消極性的情緒方面,會對不喜歡的示物表現出害怕或厭惡的舉動,如看見一些陌生面孔的回避、對一些突然出現事物的哭鬧反應。
嬰兒也開始有情感體驗。最初表現出來的是同情心,對故事中的大灰狼表示憤怒,對小白兔一類的小動物表示憐憫等。隨著言語機能的發展,對美、丑、好、壞有了一定的分辨,萌發了人類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盡管這時的情感體驗還不深,但在兒童情感發展中是一大進步。
2.幼兒期
隨著幼兒生活和需要的發展,他們的情緒和情感愈來愈分化,內容日益豐富,體驗逐漸深刻,表現形式也就越見復雜。其表現特點為:沖動性,即處于激情狀態,隨時爆發不能自控;易變性,即情緒常常處于不穩定狀態,表現出喜怒無常;受感染性,即本身的情緒常受到周圍人情緒的影響;明顯外露,即常常會毫無掩飾地表露自己的情緒。
幼兒期與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高級的社會性情感逐步形成,并開始發展。高級情感可以分為美感、理智感、道德感。幼兒美感表現在對現實生活中美的環境、服裝有一定的感受,活動可以產生美的體驗,能夠欣賞美,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理智感明顯表現在求知欲上,如對周圍的事物好奇、纏著父母或哥哥姐姐問問題。道德感則主要體現在參與集體生活和活動能逐漸掌握行為規則,維護道德標準,對“好人”、“壞人”也有鮮明的態度。
3.童年期
兒童期情緒進一步分化,此時,兒童的高級情感得到發展。在小學的集體生活中,道德感逐漸形成和發展,兒童逐漸認識到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在學習中產生了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兒童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感情逐漸深化和提高。兒童在求知欲的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理智感,對很多新鮮事物都產生興趣,愛問為什么。通過音樂、美術等課程的學習和在生活中文藝作品、影視作品的影響下,兒童的美感逐漸發展和形成,對真善美和假丑惡有了基本的判斷力。
自我的發展和自我意識的產生
我們知道,新生兒和早期的乳兒還不能認識自己的存在,連自己的身體與外界事物都分辨不清,他吸吮自己的手就像吸吮母親的乳頭或皮奶嘴一樣。以后由于用手抓握、擺弄物體,再后來學會行走,在與外界事物的接觸和相互作用中才逐漸分清自身和身外之物的區別,逐漸認識到自身是一個獨立的實體,而有了自我感覺。嬰兒期的兒童,學會自由行走以后,特別是掌握言語以后,詞的中介作用對于其自我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他們先是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然后是知道自己的名字,對“我”字的掌握促使了嬰兒自我意識的產生。當然,這時的所謂自我意識,實際上只能算是一種自我感覺,還不是明確的自我意識,有時還不穩定、不連續。此外,到3歲時,在自我意識形成過程中,也產生了對自己能力的認識和自信,即獨立性的萌芽。他們常常要自己干一些事情,不愿大人幫助。
幼兒期自我意識逐漸形成。自我意識反映著兒童對自己在周圍環境中所處地位的理解,反映著幼兒評價自己實際行動的能力和對自身內部狀態的注意。自我意識使每個幼兒形成具體、獨特的個性。自我意識的表現形式是自我評價。幼兒自我評價出現以下幾個特點:從輕信成人的評價到自己獨立的評價;從根據外部行為評價到對內心品質的評價;從籠統的評價到細致的評價;從片面的評價到較全面的評價;從過高評價自己到懂得謙虛評價。上述幼兒自我評價的發展變化趨勢表明了幼兒自我意識水平和個性品質的提高。
兒童在家長和老師的教育下,逐漸學會將自己作為觀察對象,并在自我觀察的基礎上建立自我評價;學會將別人的行為作為自己的參照,把自己的行為和別人比較;同時自我有了批判性態度,能分析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但是兒童的自我評價能力不高,需要成人的正確指導。兒童自我評價的內容可以從評價自己的外部行為發展到開始評價個性的內部品質;評價主要是針對自己的行為結果,對行為過程和行為性質的分析和評價能力較低。
二兒童性身份的形成
性身份形成的過程
對于兒童來說,伴隨著生理的發育、身體的長高,感知覺、思維、情感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其性身份的發展和形成,與其他心理過程的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
性身份就是一個人的性別身份,是一個人感到自身是男是女的方式;而性角色則是性身份被人所描述或者被自身所證實的方式。一般性身份在3歲時就已確立,幼兒能夠識別自己是男還是女,同時在家庭和周圍的環境里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性角色,也即自己應該扮演男性還是女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