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青春期的性健康(4)
- 性健康十五講
- 胡佩誠
- 2935字
- 2015-08-25 10:24:13
在上述三種類型中,第一種類型的人數較少。這類早戀雖然缺乏性欲的動因,但也應該引起教育者的重視。因為這些學生年齡小不懂事,行為往往不計后果,在不良誘因的驅動下,很容易發生令人震驚的過失行為。調查表明,許多少女的性罪錯,就是在初潮前一年開始的。由于年齡小,這些學生還未超越“他律”的發展階段,其教育工作還是比較好做的。第三種類型的人由于年齡較大,心理發展漸趨成熟,行為有更多的理智成分,因此,這部分學生的早戀就較少會導致性罪錯,也比較容易接受教誨。相比之下,容易發生問題的是第二種類型的早戀者。這一類型的人正處在青春萌動期,由于性開始發育成熟,性激素分泌增多,他們內心深處已經出現了一種狂風暴雨般的性騷動,不僅對性的問題有著強烈的好奇性,且常常產生進行性嘗試的愿望。但是,由于社會心理發展不成熟,他們雖然在戀愛,卻不懂戀愛的真正意義。其中一些人甚至錯誤地認為,只有性行為才能表現出愛情,性行為完全是個人或相愛者雙方的事,絲毫無礙于他人和社會。這類早戀者被動地受著性沖動的驅使,盲目地探求性的奧秘,同時理智水平差,常常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不僅容易發生荒唐和失禮的行為,且潛隱著性失足的危險。
青少年早戀的防范策略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該正確教育青少年,防止早戀現象的產生:
1.加強教育,防患未然。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確實,只有當人們對早戀的危害有了清晰的認知后,才能自覺地與早戀告別。從性心理衛生學的角度來看,中學生之所以不宜戀愛,主要是因為:
(1)思想尚未定型。中學生由于世界觀尚未形成,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的看法還較幼稚、片面,各人的思想、道德品質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時有變化。今天可能一致,明天就可能有分歧,幾年后更可能分道揚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中學時代談戀愛者失敗的居多,后來能結為伴侶的為數極少。
(2)心理上尚未成熟。中學生的心理尚處在發展階段。在自我意識方面,他們存在著一種“盲目的成熟感”,喜歡自以為是;在情感發展方面,他們好沖動,易轉移;在意志發展方面,他們自制力較差。所以,在戀愛時極易感情用事,做出“越軌”的事情來。而一旦“越軌”,對女同學來說,所造成的心理創傷是終身無法彌補的。也許她們當時并不覺得什么,但日后伴隨而來的挫折感、自卑感、悔恨心情會伴隨終生。
(3)經濟上尚未獨立。中學生的經濟主要依賴父母或他人,自己尚不能自力更生。而從戀愛到結婚、生育,這一切都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這也是一般人都在工作幾年后才戀愛結婚的原因之一。而中學生由于無力支付戀愛期間的物質需要,甚至不惜鋌而走險而誤入歧途,就是證明。
(4)事業上尚未定向。中學時期是打基礎的時期,將來從事何種職業尚未定向。青少年時代又是讀書學習的黃金時代,在這一時期,人的精力最充沛,求知欲最旺盛,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等認識能力也最強。因此,中學時代是積累知識、增長才干、奠定人生基礎,為自己未來的事業逐步定向的關鍵時期。中學生談戀愛后,感情往往為對方所牽制,學習上自然分心,成績也就下降了。目前的青少年盡管生理成熟提前,但心理成熟卻遠滯其后,不具備戀愛的條件。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研究,在離婚案件中,男子在23歲之前結婚所占的比例最高,其中又以19歲前就早婚的為巔峰??梢姡碚摵蛯嵺`都證明,中學生一到生理成熟就匆匆踏上戀愛之路,是不適宜的。
2.鼓勵交往,加強指導。要有意識地開展和增加男女青少年之間的交往,這樣可以淡化彼此對異性的好奇,有助于他們更穩妥地把握自己的情感。當然在此過程中要有效指導,使他們了解,什么可以去做,什么不可以去做,避免大錯鑄成。
3.抓住苗頭,防微杜漸。部分研究表明,中學生的早戀大多是秘密進行的。但是正像古語“月暈而風,而雨”說的那樣,任何事情既然要發生,就會有先兆,就會有蛛絲馬跡可尋。教師和家長要通過認真觀察,把握每個學生性心理活動的每個細節。一般說來,中學生早戀的“先兆”包括:突然過分地喜歡修飾打扮;上課失神,甚至精神恍惚,學習成績突然下降;活潑好動、喜歡與別人交往的學生一下子變得沉默寡言,不愿與他人接觸;經常瞞著父母與同齡異性一起去看電影;突然有人寄信來,且寄信人不留地址;手機短信增多,收發短信時間變長;迷戀于網絡聊天,等等。上述情況應該引起教師和家長的關注,這些學生可能是在早戀了。當然,事情并不是絕對的。例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年尤甚。過分追求修飾打扮,也可能出于其他原因,未必是早戀所致。故對于上述種種表現,必須根據學生個性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的心理狀態進行認真的研究和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發現了學生早戀的端倪后,教師和家長的態度應該不是為了進行責備,而是為了教育;其教育的最重要原則是理解和信賴;其教育工作的出發點甚至不是自己所處的教育者的地位,而是以經歷過類似問題、體驗過類似困難的長者的身份,幫助學生解除困擾和恢復常態:教師和家長的態度必須真誠,因為只有真誠,才能得到學生的認可、達到教育者的心理世界與學生的心理世界進行雙向交流的目的。此外,由于青少年情緒的發展往往先于認知領域的發展,對長者的教誨,他們往往是先有情緒的震動,后有理智上的感知,這就決定了教育者不僅要對他們曉之以理,更重要的是動之以情。正像成語“通情達理”所表述的,只有使學生“動情”之后,才能開啟學生的心扉,提高道理的說服力和可信度,從而引起他們的自我反省,將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4.提高素質,加強理解。這里所謂的素質是指教育者的性文化素質。國內一些成功的性教育實踐證明,教育者必須擺脫落后的性文化觀念的羈絆,理解青春期男女的心理、生理發展特點。不要輕易地把一切涉及到性的問題都看成是道德問題,更不要將其看做比任何其他道德問題都不可饒恕的問題。一個學生早戀了,或者向異性同學表示了愛戀之情,這實在與上課交頭接耳、做小動作等一樣,并無特別值得教師更加“深惡痛絕”之處。教師和家長在教育工作中需要讓學生理解:他們之所以要對早戀學生進行教育,絕非由于視早戀為罪孽,而是出于對學生的真誠關心。正像前面已述及的那樣,早戀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發展,而且難以達到婚姻的目的;即使達到了婚姻的目的,也多以悲劇告終。教育者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對待學生的早戀問題,必須采取正面疏導的原則,幫助他們除難解憂,以順利地度過躁動不安的青春萌動期。反過來,對早戀問題采取組織措施,處處防范,甚至禁、堵、卡、壓,則不僅會造成社會性的性壓抑,而且會強化青少年對性的神秘感,驅使其去探性的底蘊,甚至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從戀愛的“地下游擊隊”轉為“正規軍”。
青春期對性知識的態度是好奇伴隨著羞怯。青春期的好奇和對性知識的需求是性發育和性心理發展的必然產物。在這一時期他們突然遇上身體的各個方面如此之大的變化,震驚、迷惑、想得到正確解釋的心情是在所難免的。性心理的覺醒幾乎總是伴隨著羞怯的,因為這些涉及的都是孩子最隱私的地方。我們所要做的是讓孩子懂得性需要是正常生理和心理的表現,既非可恥,亦非罪惡或下流。獲得科學的性知識,會促進青少年性心理的健康發展,改變對性的愚昧無知狀況,破除對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為生理和心理的進一步成熟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