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子女獨立生活的,居住的地方要固定下來,起居作息等生活習慣要保持正常的規律,所做的工作或職業或志向一旦確定下來,就不要輕易改變,以免父母擔心。
“注釋”
居:一是指住處,住所。二是指生活習慣、起居作息等。常:長久,經久不變。也指正常的,常規的,有規律的。業:學習的功課,從事的職業,工作。無變:沒有改變。指工作、做事要有規律,不能隨意改變,讓父母擔心。
拓展故事
當代孝子王春來
王春來,洛陽監獄一級警督,2008年度“感動洛陽十大人物”,2009年“當代中華最感人的十大慈孝人物”,2010年“當代中華新二十四孝”。
父母癱瘓在床,王春來為了方便治療父母的病,他發明了幾十件癱瘓老人用具,學會了打針、量血壓、聽心率、號脈、化驗血糖等基本的醫療和護理知識。父母親要鍛煉走路,他在家里沿四壁裝了一圈鋼管扶手,用布纏裹好。晚上,他背對鋼管坐著,用發明的安全帶將母親、他與鋼管連在一起,他就騰出手寫作。
王春來是用心的大孝子。王春來每天早晨五點鐘準時起床,為父母量血壓、診心率,然后寫作;六點半,幫父母穿衣起床,洗臉、刷牙,給父親測血糖,打針;七點鐘,給父母喂飯;七點半再將父母抱上床,自己用五分鐘吃完飯,騎車上班。中午下班趕回來,先給父母號脈,然后把他們從床上抱到輪椅上活動一下身子,喂他們吃飯,再照顧老人躺下后,自己趕緊吃飯、上班。下午五點半下班后,給父母穿衣服,背父母下樓,推著他們到外面呼吸新鮮空氣;六點半背父母上樓,再給父親測血糖、打針、做飯、喂藥、喂飯、洗腳、洗臉、擦洗身子,抱父母上床休息。等這一切忙完,已經是晚上八點半,他匆忙吃點飯,把父母頭天晚上和白天換下來的一大堆屎尿布洗凈、晾好。晚上九點,再為父母測一次血壓,然后就坐在他們身邊,拉開桌子看書寫作……
王春來是有所作為的大孝子。王春來在伺候雙親的環境中,為了讓父母感覺老人沒有耽誤兒子的前程,12年來抽空就在父母病床邊上寫書,因為父母看到兒子寫書就會高興。多少次精疲力竭之時,他拿起筆,都會從旁人難以想象的疲勞中掙扎著醒來,在寫字板上一字一字寫下自己的夢。一千多萬字的書稿堆滿了床下。《黑手伸出高墻》、《明天誰去坐牢》、《河南猶太人》、《一扇門》、《中國式懺悔》等五部著作問世。
王春來是事業上做到極致的大孝子。王春來30年來堅持在基層實踐與探索。磨煉出三分鐘就能讓罪犯落淚的本領,他用“孝道”喚醒無數服刑人員沉睡的道德良知。他是全省“個別教育能手”,他以本職工作做為研究對象,寫出一百多萬字的專著《監獄中隊管理學》。
王春來是感天動地的英雄,他照料雙雙癱瘓的父母12年,堅持寫親情孝子日記上萬篇,出版了《孝子日記—一個警察12年照顧父母的動人情懷》。
十幾年中王春來沒有應酬,沒有出過遠門,也放棄了與同學、朋友的一切交往,照顧生病的父母,使父母倍感欣慰,同時王春來又在事業上做到極致,讓父母倍感自豪,這才是真正的當代大孝子。
“評析”
古人居住的地方,一般都是自己從小到大生長的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深深地鐫刻在自己的心靈深處,對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有著無比的感恩和愛護,所以古人在和別人說話時一般都會提到自己的出生地,或是老家,以表示對家鄉深切的熱愛之情。如果沒有特殊的原因,古人一般都不會離開家鄉。當然考取功名當官,做生意,游歷治學除外。古人云: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里的“游”,就是遠赴他鄉之意。“方”指的是有明確的方向。也就是說,父母還健在,兒女不能遠赴他鄉,即便是要離開家鄉,也要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是為了成就自己的人生、增長父母的福慧、報效祖國等方面才行。而且古人很講究“告老還鄉”,也就是人老了,即將歸于塵土時,一定要回到家鄉。古人也很重視宗廟的概念,人死后要埋在家鄉祖先的墳墓旁邊,也叫認祖歸宗。古人眼里鄉情的概念很重,即使在外為官,疆場征戰通報名姓時,也會把自己的家鄉、老家報在名字的前面,比如長山趙子龍,懷遠常遇春等。家鄉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籍貫。在古人眼里根深蒂固的“居有常”是會融化在每個人的血液中的一種觀念。時尚的現代人何嘗不是如此,我們經常會看到某地依古代文化建的旅游招商項目,首先要提到曾經生活在這里長在這里的名人會是誰,比如青州在對外宣傳時就經常提到在此當官的北宋名相寇準、范仲淹、歐陽修等。
“居有常”另外一層含義是,生活起居作息習慣的正常規律。《曾國藩家訓》中曾提到:看一個家族是否會興旺,你可以從一件事中看出來,就是這個家里孩子起床等作息時間是否有規律。《朱子家訓》中也對后世子孫作息時間生活習慣做出了具體的規定。由此可見,規律的作息時間,正常的生活習慣,是一個人事業學業成功的基礎。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每天都有各種外事活動和應酬,他都是利用每天“邊角廢料”的時間寫作的。由此可見,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于我們更從容地應對繁重的學習和復雜的工作。這也是古人要我們做到“居有常”的真正原因。
人生是要有一定的方向的,安居才能立業,立業才能成就,成就才能輝煌。這個方向就是“業”,指學習的功課和從事的職業。一個人確立人生目標越早越好,比如學業,抱定一個志向和目標,就不要輕易地改變,并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奮斗,縱使艱難,也要鍥而不舍地走下去,下定決心,絕不放棄,一定會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好的理想要跟著好的生活習慣、好的生活態度、好的工作狀態,只有四者具備,學業才會成就,事業才會成功。
“思考”
忙忙碌碌的現代人,辭職、換工作幾乎成了家常便飯,特別是剛剛工作的年輕人。可是面對古人的人生方向,我們也捫心自問,我們努力對待現在的工作了嗎?我們對于自己追求的人生理想是否一直不懈地努力了呢?我們在每次改變工作,做出自己人生重大決定時,有沒有考慮讓父母歡心呢?有多少人是因為很無關緊要的小事,甚至是一時的意氣,而放棄了現在的工作或目標呢?
現代社會,兒女為了尋求自身的發展和建樹,遠離父母,在另外的地方學習工作的情況很多。無論哪種原因,生活起居要力求有規律,租住房子或是搬家也要告知父母。而且我們在每次搬家或工作發生變動時,都應將準確的地址或從事的工作告訴給父母,讓他們時刻知道兒女在什么地方,從事什么職業,以免讓父母擔心。特別是我們在改變職業或工作的時候,尤其應慎重考慮,必要的時候還要和父母商量,做出決定要告訴父母,讓他們知道你的理由和決定。即便是真的辭職,也不要讓父母為了我們的前途擔心。
今天的社會,很多人不能正確理解《弟子規》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這些看似簡單的小事,我們才更應該捫心自問,我們做得到嗎?
名言欣賞
1.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2.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古羅馬)維吉爾
3.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法)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