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 弟子規(guī)之智慧人生
- 何秀麗主編
- 2653字
- 2015-06-04 18:02:59
“譯文”
父母親去世之后,作為兒女在守孝期間(古代禮節(jié)是守孝三年),會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yǎng)的恩德,流露悲傷哀痛之情。孝子的生活起居會調(diào)整改變,力求儉樸簡約,因為追思父母的恩德,不能貪圖物質(zhì)上的享受,不能貪圖口腹之欲。古人在守孝期間,還應該戒絕酒肉,因為古人認為,孝子應該為父母積善修福,這是對己過世父母最好的報答。
“注釋”
喪:父母亡故。悲:傷心,哀痛之意。咽:聲音因哀痛阻塞而低沉。居:住。居處:住的地方。變:調(diào)整,改變。絕:這里指“斷”的意思,表示在守孝期間要戒絕酒肉。
拓展故事
子貢守孝
端木賜,字子貢,春秋末期衛(wèi)國人,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儒商之鼻祖,官至魯、衛(wèi)兩國之相。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子貢言語巧妙措辭犀利,善于雄辯,是經(jīng)天緯地之才,且辦事通達善于應變。子貢還善于經(jīng)商,反應敏捷,能及時了解行情,善于預測市場走向,并及時轉行經(jīng)商,在孔夫子周游列國時,為一行人提供多次財物資助。
相傳,子貢和孔夫子師生情誼深重,如同父子,孔子病危時,子貢奉命在外沒能及時趕回。孔老夫子去世后,子貢悲痛欲絕,他和其他很多弟子都在老師的墓前結廬而居,為老師守墓。夫子去世三年,服“心喪”期滿,其他的弟子相繼離開,臨走前他們都到子貢的草廬前,同子貢作揖道別,互訴離情。子貢因思念老師,不肯離去,又在老師墓前整整守了三年,才灑淚而去。
據(jù)史料記載,在將孔夫子入土安葬時,子貢哀傷難以自持,拄了兩根哀杖支撐自己,兩截哀杖插進土里拔不出來。子貢守墓守了6年,那兩截哀杖竟然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起來。感念恩師的高風亮節(jié)、博學善教,是天下人的楷模,于是將這兩根小樹命名為“楷樹”,以表孔子之楷模流芳千古之意。這也是楷模典故的由來。
子貢守墓期滿回老家時,為永遠緬懷恩師,就將一株楷樹帶回家鄉(xiāng)栽到庭園中。據(jù)說,2500余年間,楷樹根深葉茂,枝干縱橫,樹干4人方可合抱。每到仲春時節(jié),花開似錦,布滿枝頭,楷樹花能治病,每到楷樹開花,群眾都前往采集收藏。但人多花少,沒得到楷樹花的人折枝割皮,樹體損傷嚴重,這棵“子貢手植楷”于1940年慢慢枯萎,光禿禿的樹干再也見不到昔日旺盛。
子路的故事
子路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年輕的時候,家里非常貧窮,常常是吃野菜,喝稀粥。子路為了照顧父母飲食起居,常常想方設法讓父母吃到可口的飯菜,為了能讓父母吃上干飯糧食,曾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擔米回來奉養(yǎng)父母,為了及時回到家,以免父母惦念,一路上急急趕路,不敢休息,只靠腳力一天就趕了回來。后來子路做了楚國的大官,出門坐八個人抬的轎子,在家有眾多仆人侍候,珍饈美味,綾羅綢緞應有盡有。這時候子路的父母都已經(jīng)不在世了。子路思念父母,想起曾百里負米孝事雙親,常常哀痛地說:“縱有這么多的享受,縱使現(xiàn)在這樣富足,又有什么用呢?我的父母親都不在了,想要在父母膝下盡孝,是再也不可能的事啦!”
“評析”
在父母去世的時候,作為兒女,心情可想而知,是非常悲痛的,在這個時候,即使美味的食物放在眼前,華麗的衣服穿在身上,也不見得就能夠感受到快樂。所以古人守孝三年,時常悲傷痛哭,甚至不思美服,珍饈難咽,都是一種真情的自然流露和表達,是真實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這一點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代,人們的表現(xiàn)和心思都是一樣的。至于守孝的禮節(jié),最初只是根據(jù)人們失去親人后的常理表現(xiàn),而總結出來的生活習慣。當然,做到喪禮禮節(jié),這是對逝者的追思、緬懷和紀念,也是生者對逝者做的最后事宜。當然崇尚自然的儒家思想并不主張沒有悲傷,硬是表面裝出哀痛。這從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來。孔子的弟子宰我有一次問孔夫子:“父母過世后,孝子一定要守孝嗎?”孔子說:“人在出生的時候,不會說話,不會走路,沒有牙齒,不會尋找食物,連基本的生存本能都沒有,父母傾盡心力照顧撫育,待年紀及長,又盡心培養(yǎng)教育,使其成長,父母為了兒女,全身心地付出,而不求一點回報。父母去世,兒女為父母守孝,時常悲傷痛哭,是為人子女思念父母的一種真情流露。如果在守喪期間追求快樂,心就不會安寧,而只有痛哭悲傷,子女的內(nèi)心才會得到安寧,甚至滿足。”這個弟子又問:“那守孝非得三年嗎?不到三年不行嗎?”孔夫子就說:“你在父母去世后,不按常理守孝三年,你心安嗎?”弟子說:“心安。”夫子就說:“好吧,那你就做吧。”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孔夫子所推崇的喪禮并不與人們追求快樂,崇尚自然的生活相矛盾,他也在力推自然,只要做子女的心理上覺得自己已經(jīng)做好了,心安了,那你這么做就可以啦。因此,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由于當代社會狀況和古代有很大差異。比如,我們可能在處理好父母的后事后,幾天內(nèi)就要上班,生活還要回到原來的軌道上,繼續(xù)下去,那我們可能就沒有守孝三年的條件。這時候,我們雖不能時時悲傷哀痛,不能時時把失去親人的痛苦掛在臉上,但我們可以把追憶的父母親人放在心上。在父母剛去世的一段時間里,衣著服飾上要力求簡單樸素,盡量少或不出席宴會或聚餐,在工作上要努力進取,在生活上要照顧好自己和家人,要懂得父母的心意,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父母生前未完成的心愿。在父母的祭日、紀念節(jié)日,要嚴肅莊重,盡兒女本分表達哀思。也許,這是現(xiàn)代人應該做到的孝吧。
“思考”
這一節(jié)是《弟子規(guī)》中最具爭議的一件事。對于追求時尚,追求刺激,忙忙碌碌的現(xiàn)代人來說,能夠做到三天內(nèi)對父母追思感懷就是很不容易了,還要三年,一般是不可能的。從上面的評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夫子的公案中,也并沒有要求弟子們都能做到三年守孝。在當代社會,能夠正確看待父母親人的逝去,以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父母的身后事處理好,并仍能按照父母生前對自己的教誨努力做事,踏實做人,安分守己工作,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要有所建樹,為父母爭光,這應該是父母最大的心愿,各位讀者,你能做到嗎?如果我們能夠朝這個目標永不懈怠地努力,即使并沒有達到父母理想的狀態(tài),我們也在自己的心里上有了一份安慰和自豪,以此告慰家里逝去的親人,不也是一種幸福嗎?
名言欣賞
1.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孝經(jīng)》2.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fā)發(fā)。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3.一個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傾倒了一座博物館。—高爾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