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引論》:王充生平簡介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東漢著名思想家。錢穆先生認為:“兩漢思想,董仲舒是正面,王充是反面,只此兩人,已足代表。董仲舒上承鄒衍,王充則下開魏、晉。魏、晉人在中國思想史上之貢獻,正為其能繼續王充,對鄒、董一派天人相應,五行生克,及神化圣人等跡近宗教的思想,再加以一番徹底的澄清。”[1]梁啟超曾評價王充所著《論衡》為“漢代批評哲學第一奇書”[2]。可見,王充在漢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關于王充的生平,可靠的來源有二。

一是《論衡·自紀》。王充本人將《論衡》評價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衡》篇以十數,亦一言也,曰:‘疾虛妄。’”(《論衡·佚文》)《論衡·自紀》載,王充祖籍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縣),因祖上立有軍功,被封為會稽郡的陽亭侯。被封一年后因變亂而失去封地,后“以農桑為業”。曾祖父王勇“任氣”,跟多人合不來。災荒時,還攔路殺傷過人,仇人眾多。因“恐為怨仇所擒”,后移居至錢唐縣,以經商為業。祖父有兩個兒子,長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誦,王誦就是王充的父親。王家祖祖輩輩好意氣用事,到了父輩王蒙、王誦這代又因“勇勢凌人”,而“與豪家丁伯等結怨”,后“舉家徙處上虞”。王充本著“疾虛妄”的治學態度,客觀地陳述了其祖上三代的歷史,卻因此遭到后世的指責。徐復觀也由此認為“王充在《自紀》篇中所以詆及其祖與父,乃因為在王充思想中,根本沒有孝的觀念”[3],從而得出王充自稱“鄉里稱孝”是無稽之談。王充的性格與其祖輩迥然不同,“六歲教書,恭愿仁順,禮敬具備,矜莊寂寥,有臣人之志”(《論衡·自紀》)。

二是范曄《后漢書·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范曄將王充、王符、仲長統三人合傳,大概是因為他們的代表作品的內容多在評論當世的對錯得失。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鄉里稱孝。后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后歸鄉里,屏居教授。仕郡為功曹,以數諫爭不合去。

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絕慶吊之禮,戶牖墻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

刺史董勤辟為從事,轉治中,自免還家。友人同郡謝夷吾上書薦充才學,肅宗特詔公車征,病不行。年漸七十,志力衰耗,乃造《養性書》十六篇,裁節嗜欲,頤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后漢書·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后漢書》記載,王充曾“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后因此步入仕途,又因仕途坎坷回到家鄉“閉門潛思”,開始創作《論衡》。最后一次出仕時已60歲,一年多以后辭職回家。卒于公元97年,享年70歲。《論衡》85篇,20余萬言。今本《論衡》遺失《招致》篇,實存84篇。《論衡》因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并沒有受到重視。

上架時間:2025-04-03 15:16:23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阳县| 桃园县| 来安县| 蒙城县| 新邵县| 海阳市| 沈丘县| 南涧| 赤城县| 策勒县| 和田县| 鲁山县| 广宗县| 江川县| 新昌县| 乐亭县| 保康县| 崇明县| 湖口县| 石景山区| 定西市| 南京市| 罗田县| 龙江县| 来宾市| 北票市| 青河县| 环江| 安义县| 南通市| 泊头市| 南平市| 三河市| 通辽市| 吉首市| 奎屯市| 竹山县| 岳池县| 乌拉特后旗| 西乌珠穆沁旗| 鄂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