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戰爭是流血的政治,軍事在整個社會政治生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對此,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早就有比較清晰的認識,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云云,就是這種認識的概括與揭示。與之相聯系,中國軍事歷史也有豐厚的積淀,成為中華文明的主體構成部分。
更為重要的是,在中國歷史上軍事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成為歷史嬗變的指針和標識。具體地說,首先是最先進的生產力往往發源于軍事領域,軍事技術的進步在科技上呈示領導性的意義。換言之,最先進的工藝技術首先應用于軍事方面,最優良的資源優先配置于軍事領域,最突出的科技效率首先反映于軍事實踐。這種情況早在先秦時期便已出現,所謂“美金以鑄刀劍,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鋤斤且屬,試諸壤土”(《國語·齊語》);所謂“聚天下之精材”,“來天下之良工”,“論百工之銳器”(《管子·七法》)云云,都表明軍事技術的發展程度乃是整個社會生產力最高發展水平的一個標尺。秦漢以降,軍事技術這種標尺地位仍沒有絲毫改變,戰船制作水平的提高,筑城工藝技術的進步,火藥火器的使用,鋼鐵鑄造武器裝備的突破等等,都是歷史上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都起到了帶動其他生產領域工藝技術水平提高的火車頭作用。
在今天,人們要正確認識和全面把握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總結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從歷史中借鑒經驗,汲取啟示,就不能不重視對軍事史的研究。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國家有關軍事史的研究處于相對沉寂與相對薄弱的狀態,這既表現為研究成果數量有限,影響微弱,也表現為軍事與歷史的結合方面存在著種種欠缺,嚴重影響了軍事史相關研究成果的科學性質與質量提升;更表現為軍事史研究領域內部各個分支發展上的無序性與不平衡性。這些不足,直接導致了軍事史研究被學術界置于邊緣化的尷尬境地,進而制約了歷史學整個學科建設的發展。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漠視軍事史研究的局面正在逐漸得到改變,其研究的內容漸趨充實,研究的方法漸趨多樣,研究的成果漸趨豐富,從而為軍事史研究的全面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軍事史研究的影響在學術圈內外也有了一定的擴大,社會大眾對于軍事歷史知識的普及提出了亟切的需要,這就為軍事史研究的深化提供了很好的氛圍和條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軍事史》一書正式問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