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秦漢軍事思想史(1)
-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中外史學叢書)
- 張明 于井堯編著
- 5296字
- 2014-12-08 15:44:39
一、秦漢軍事思想主要特色及發展概貌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指秦、西漢、東漢長達400余年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中國歷史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立起來并得到逐步鞏固;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封建制度確立并不斷發展;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領域也都出現了規模后世的發展和變化。體現在軍事思想的發展上,主要有四個方面:大一統的戰爭觀;集中統一的建軍觀;長治久安的國防觀;度德、量力、較智、競技的制勝觀。這些思想是秦漢時期我國封建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不斷發展,歷史實現空前大統一的時代產物,是秦漢時期多次大規模統一戰爭、大規模民族戰爭和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的實踐經驗的集中反映,是先秦軍事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總結、繼承和發展。這些思想是為秦漢大統一時代的軍事斗爭和政治斗爭服務的,從理論上回答了當時歷史條件下如何維護統一、建設軍隊、鞏固國防、克敵制勝的許多重大問題,因而是中國歷代軍事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對后世具有很深遠的影響。
秦漢時期與先秦時期相比較,有一個帶根本性的區別,就是開創了我國歷史空前大統一的新紀元。在全面確立郡縣制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礎上,統一法律和軍隊,統一貨幣、賦稅、關市和度、量、衡,統一文字和思想文化,實現了“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禮記·中庸》)。從而結束了先秦時期那種諸侯紛爭、各自為政、思想混亂、莫衷一是的局面,真正建立起了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秦漢大統一時代,自始至終存在著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一與分裂的矛盾,并多次引發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民族戰爭和統一戰爭。全部秦漢軍事思想都是圍繞著如何解決大規模統一戰爭、大規模民族戰爭和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的理論問題而展開的。同時它又是在秦漢各個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條件的支配和制約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中,秦代是它的奠基時期,西漢是它的全面發展時期,東漢是它走向成熟和終結時期。
秦代首尾不過15年,只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極其短暫的一瞬。但是,它開創了歷史大統一的新紀元,創建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了維護國家統一的各項基本制度并為后世歷代封建王朝所繼承。因此,后人評價說:“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秦也者,古今之界也?!鼻卮娛滤枷胫饕w現于對軍事活動的謀劃、指導和軍隊建設與國防建設的各項制度、措施之中。由于奉行焚書坑儒的政策,這一時期根本沒有兵書理論問世,但它卻通過軍事實踐和軍事制度,給秦漢軍事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西漢是我國歷史上繼秦之后第一個長期穩定、統一、富強的封建王朝。尤其到西漢中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改革,全面強化中央集權,大力擴建騎兵,展開大舉反擊匈奴的戰爭及對周邊其他地區開疆拓土的戰爭。對匈奴的戰爭持續將近百年,最終取得勝利,實現了規模遠比秦代更為宏大的統一。
西漢時期經歷了極其豐富的戰爭實踐,先后涌現出劉邦、項羽、冒頓單于、蕭何、張良、韓信、晁錯、周亞夫、劉徹、李廣、衛青、霍去病、趙充國等眾多雄主、謀臣、名將。創立了大規模騎兵集團遠程奔襲和荒原、山林、沙漠、江海作戰等新戰法;發展了筑城守邊。屯田戍邊、徙民實邊等舉措,建設起強大而鞏固的國防。更加重視軍事理論的研究,先后三次校理兵書,提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的四分法理論,對每一種兵書的特點和價值,都做出了西漢人自己的總結和評價。西漢自身的軍事思想載體也很豐盛,有著名兵書《黃石公三略》、《淮南子·兵略訓》;有著名軍事論述晁錯《言兵事疏》、趙充國《屯田制羌疏》、侯應《備塞論》以及《鹽鐵論》中的一些軍事專篇;還有帝王將相的諸多用兵謀議和文人學士的大量談兵之論。從而把秦漢軍事思想推進到一個全面發展的鼎盛階段。
東漢是繼西漢之后又一個長期穩定統一的封建王朝。它是在農民大起義推翻王莽政權后天下動亂之中建立起來的,從一開始就堅持用儒家的“柔道”安輯天下,用兵家的“詭道”克敵制勝,很快即削平群雄,爭得周邊眾多少數民族地區的內附,重現清平治世的繁榮。不久,聯合內附的少數民族,一舉擊敗北匈奴,實現了與西漢相似的大統一。
東漢一代崇儒抑武,首創文吏典軍之制,沒有兵書存世。其軍事思想主要體現于光武帝劉秀的戰爭指導和經國制軍的舉措,鄧禹、寇恂、馮異、馬援、吳漢、耿弁、班超等眾多名將的用兵謀略,以及史學家班固、政論家王符等文人學士的有關著述之中。由于開國之初成功地實現了兵儒結合,從而把秦漢軍事思想的發展推進到更為成熟的階段。
二、大一統的戰爭觀
先秦時期由于政治不統一,政治思想百家爭鳴,所以戰爭觀亦多種多樣,言人人殊,各樹一幟。秦漢時期則不同,大統一的歷史時代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決定了戰爭觀必然定位于大一統的思想。但由于秦漢各個王朝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所奉行的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哲學思想不同,具體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條件也不同,因而大一統戰爭觀的表現也各有不同特色。大致可分為下述三個階段。
(一)秦代:富國強兵,一統天下的戰爭觀
秦代戰爭觀來源于戰國中期的商鞅變法。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國徹底推行法家思想路線,直到秦朝滅亡。因此,秦代戰爭觀自始至終都是富國強兵,一統天下。這一點西漢政論家賈誼有過十分精彩而深刻的論述。他在《過秦論》上篇中說?!扒匦⒐珦埠?,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字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边@就是秦代戰爭觀的由來及其實踐,完全是法家思想的產物。
十分明顯,秦代戰爭觀的實質就是以實力為基礎,以統一為目的。先秦百家關于戰爭性質、目的、手段、動機的各種爭論,在秦代都被大一統的目標統一起來,只要合乎這個目標.一切手段和動機都是合理的,并被賦予正義的美名。所以當李斯提出“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建議時,秦始皇欣然“聽其計,陰遣謀士赍持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后……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史記·李斯列傳》)。吞滅關東六國后,秦始皇說:“異日韓玉納地效璽,請為藩臣,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已而部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趙公子嘉乃自立為優王,故舉兵擊滅之。魏王始納服人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明令荊軻為賊,兵吏誅,滅其國。齊王用后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史記·秦始皇本紀》)李斯也附和著說:“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保ㄍ希┻@就是秦代統治者心目中的統一戰爭,把大“統視為戰爭的性質、目的、意義、功能的根本,視為歷史的空前壯舉,為大,統而戰就是“義兵”,反之則為“殘賊”。因此,秦始皇四次東巡,令人反復刻石頌德說:“皇帝之德,存定四極”,“并一海內,以為郡縣一天下和平”,“烹滅強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極”,“圣法初興,清理疆內,外誅暴強。武威旁暢,振動四極,禽滅六王。闡并天下,甾害絕息,永偃戎兵”,“遂興師旅,誅戮無道,為逆滅息。武步暴逆,文復無罪,庶心咸服”,“皇帝奮威,德并諸俟,初一泰平”,“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修長”,“六王專倍……數動甲兵……遂起禍殃。義威殊之,珍熄暴悖,亂賊滅亡。圣德廣密,六合之中,被澤無疆”(同上)。所有這些都表明,對大一統的歌頌無以復加,大一統是秦代戰爭觀的靈魂。
秦代戰爭觀雖然充滿霸道與暴力的色彩,但在當時卻適應了歷史大統一的客觀需要。大統一是當時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戰國七雄各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其統治皆根深蒂固,彼此間不可能和平統一,只有實力和戰爭才能解決問題。正如《孫臏兵法》所言:“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保ā兑娡酢罚皩⒂熑柿x、式禮樂、垂衣裳,以禁爭奪。此堯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舉兵繩之?!保ㄍ希?。
(二)西漢:權謀制勝,“霸王道雜之”的戰爭觀
西漢的開國條件與秦代大不相同,漢高祖劉邦是歷史上第一個布衣天子,沒有秦始皇那樣國富兵強的基礎,在戰爭中長期處于弱小的劣勢地位,因而特別重視兵家的權謀詭道,并將王道與霸道的兩手策略結合運用,從而形成了權謀制勝、“霸王道雜之”的戰爭觀。所謂權謀,本指權宜之計的謀略,但在西漢人的眼中,它是“以正守國,以奇用兵”(《漢書·藝文志》),也就是在政治上要開明,在軍事上可以施展陰謀詭計。所謂霸道,本指運用法、術、勢的策略手段,但在西漢人的眼中,它又是“制土以權,結土以信,使土以賞”的權謀,以便達到“任賢擒敵”(《三略·中略》)、平定天下的目的。所謂王道,本指以仁義禮教治天下,但在西漢人的眼中,它更是“大一統”觀念的依據和本源,正如董仲舒所言:“《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保ā稘h書·董仲舒傳》)由此可知,西漢戰爭觀與秦代戰爭觀在本質上并無一致,其最高目標都是追求國家統一、天下一統,只是手段上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秦代偏重于實力,西漢偏重于權謀。
在西漢214年的統治期間及其以后的15年新莽時期,其戰爭觀共經歷5個發展階段。
1.奠基階段。自公元前206至公元前202年,是歷史上著名的楚漢戰爭時期,是西漢王朝的建國時期,也是西漢戰爭觀的奠基時期。這一時期對西漢戰爭觀做出巨大的貢獻有三人,即漢初三杰張良、蕭何、韓信。張良是歷史上杰出的謀略家,他向劉邦傳授《太公兵法》,興起了權謀之道,在鴻門宴上用假屈服騙過項羽,使劉邦逃過火頂之災;在劉邦的56萬大軍被殲彭城之后,他建議重用韓信、策反英布、資助彭越,最終戰勝了項羽;當劉邦屢屢受挫,企圖重新冊立六國之后時,他借著巧陳八策,堅定了劉邦把統一戰爭進行到底的決心。所以劉邦說:“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于房?!保ā妒酚洝じ咦姹炯o》)蕭何是歷史上著名的賢相,他在滅秦時不顧金帛財物,搶先收藏了秦代的全部圖書典籍;他第一個建議劉邦先就封于漢中,然后還定三秦、爭奪天下;他連夜追回棄漢而走的韓信,并力薦韓信出任大將;他經營了關中根據地,每當劉邦慘敗時即給予決定性的人力物力支援;他還創建了漢初的基本制度和法律。他是“權謀者,以正守國”的典范,所以劉邦說:“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保ā妒酚洝じ咦姹炯o》)韓信是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他在《漢中對》中提出了權謀制勝的理論依據,即正義之師、人心所向、重賞厚封、英賢歸附,便可以戰勝貌似強大而失天下心、恃匹夫之勇而行婦人之仁的項羽;他從還定三秦到破魏、下代、滅趙、降燕、平齊直至垓下決戰,創造了無數輝煌的奇跡,是權謀者“以奇用兵”的典范。所以劉邦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保ㄍ希┎⒆龀鼋Y論說,張良、蕭何、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同上)。劉邦重用這三人的行為及對他們的評價,體現了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的戰爭觀思想,奠定了西漢戰爭觀的基礎。
2.發展階段。自公元前201至公元前141年,是西漢王朝的前期,處于相對和平的發展階段。在這一時期,西漢戰爭觀最大的發展,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強化了富國強兵的思想。到漢高祖劉邦去世時,在政治上,對匈奴的屈辱和親換來了相對的和平,但國內經濟殘破,民不聊生,故漢政府開始推行黃老無為政治和與民休息的方針。與此同時,諸子百家的思想也都在秦火之余得以復蘇,相互交匯,演成一個思想大融合的時代。不久,杰出的法家人物晁錯走上歷史舞臺,力主富國強兵。他引證神農之教說:“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漢書·食發志》)因而倡導‘重農”“貴粟”,“薄賦斂,廣畜積”(同上),用“賜爵?和“除罪”的手段鼓勵農民發展生產,輸糧人官,備戰備荒;待蓄積充足之后,就經常減輕或免除田租,更好地促進國富民康。晁錯還引證古兵法說:“器械不利,以其卒子敵也淬不可用,以其將予敵也;將不知兵,以其主予敵也;君不擇將,以其國于敵也?!保ā稘h書·晁錯傳》)因而倡導在富國的基礎上建設將良、兵精、器利的強大軍隊。所有這些都被漢文帝采納施行,從而把西漢王朝前期的與民休息引人富國強兵之途,促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有效地外抗匈奴進犯,內平吳楚七國之亂,進一步維護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