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更新時間:2021-09-09 15:17:23
- 時哉時哉:時運的重要性
- 車中不親指:好乘客的自我修養
- 必變色而作:讓自己擁有對生活的感受力
- 居不客:家是摘下面具的地方
- 朋友之饋:當有人送孔子豪車時,他會怎么辦
- 于我殯:替朋友辦好身后事,是最真摯的情誼
- 每事問:不懂就問,是一種禮節
- 不俟駕:一舉一動,都能表達對他人的重視
- 疾,君視之:生病也要注意形象
-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陪領導吃飯的原則
- 傷人乎:孔子的人道主義精神
- 丘未達,不敢嘗:藥豈是混吃的
- 再拜而送之:最情深義重的送別
- 鄉人儺:古時候的驅鬼儀式
- 杖者出,斯出矣:尊重老者,從未老時開始
- 席不正,不坐:入席就座的禮儀
- 雖疏食菜羹,必祭:認真對待每一頓飯
- 食不語:安安靜靜地吃飯,是最簡單的美好
- 祭于公,不宿肉:祭祀之肉怎么吃
- 食不厭精:舌尖上的孔子
- 必有明衣:沐浴、齋戒如何穿衣
- 君子不以紺飾: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時尚”
- 執圭:朝堂上和外交中要注意的細節
- 入公門,鞠躬如也:孔子上殿時的儀態
- 賓不顧矣:古今都應該遵守的“商務禮儀”
- “侃侃如也”“訚訚如也”“踧踖如也”:孔子的畫像
- 孔子于鄉黨:說話一定要分場合
- 鄉黨第十
- 夫何遠之有:一切放棄前行的理由,都是借口
- “可與共學”“可與適道”“可與立”“可與權”:求學的四步進階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儒家的“三達德”
-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日久見人心
-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的鈍感力
- 匹夫不可奪志也:精神與意志,是最堅不可摧的力量
- 毋友不如己者:建立高質量的人際關系
- 巽與之言:提高領導力,先學會正面反饋
- 后生可畏:孔子對年輕人的期許
- 秀而不實者有矣夫:立志容易,堅持不易,抵達目標更不易
- 吾見其進也:純粹求知的樂趣
- 語之而不惰:不懈怠,是對學問的尊重
- 進,吾往也:你是自己人生唯一的決策者
-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從好色,看“自私的基因”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是殘忍的,也是公平的
- 不為酒困:了解飲酒的場合
- 《雅》《頌》各得其所:孔子編訂《詩經》
-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就不懼怕黑暗
- 我待賈者也:孔子在等待伯樂
- 子疾病:孔子希望以老師的身份去世
-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做任何事,別在突破閾值之前放棄
- 雖少必作,過之必趨:禮與修養,是對自身最好的保護
-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看到人生盡頭之后的無奈
- 叩其兩端而竭焉:提問的藝術
- 吾不試,故藝:擁抱人生的不確定性
-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被封圣,并非孔子本意
- 子畏于匡:文化使命感使人冷靜、強大、堅韌
- 子絕四:將“孔子四戒”用于管理學
- 雖違眾,吾從下:孔子對禮的堅持
- 博學而無所成名:求學,是追求博聞還是專精
- 子罕言利:找到人生的使命感,不再被利益驅使
- 子罕第九
- 禹,吾無間然矣:孔子贊美禹
- 周之德:孔子贊美堯舜、周朝
- 大哉堯之為君也:孔子贊美堯
- 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高級的管理者,并不在乎地位
-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如何應對求學過程中的焦慮
- 狂而不直:“缺點+缺點”的破壞性
- 《關雎》之亂:孔子對禮樂的感受
-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敢于信任他人
-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無能與無德,都是恥辱的
- 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求學之道,是心無旁騖
- 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驕傲和吝嗇,是危險的缺點
-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通往地獄的道路,往往由善意鋪就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管理之道,并非“愚民”
-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求學的三個階段
- 士不可以不弘毅:君子應當胸懷博大、果敢能決斷
- 臨大節而不可奪:君子的氣節
- 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曾子對顏回的懷念
-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日常修煉自我的三個路徑
-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愛惜自己,就是孝
- 恭而無禮則勞:哪怕做好事,也要注意分寸
- 三以天下讓:擁抱不確定性,才能夠坦然地做到不爭
- 泰伯第八
- 威而不猛:領導者應該具備這些氣質
- 君子坦蕩蕩:不求于人才能生活自在
- 奢則不孫,儉則固:愛自己,但別太愛面子
- 丘之禱久矣:了解并學會運用心理安慰劑
- 為之不厭,誨人不倦:成功者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 躬行君子:君子怎么做事?勤奮努力,謙遜虛心
- 子與人歌而善之:向優秀的人學習,生活更加有趣味
- 茍有過,人必知之:向成功者學習怎樣去承擔責任
- 我欲仁,斯仁至矣:世上無難事,想做、去做,就能做到
- 人潔己以進:成熟的人應該學會處理矛盾
- 多見而識之:創業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多聞多聽多學
-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君子處世要有原則和底線
-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放空自己才能更上一層樓
- 文、行、忠、信:我們應該學習的人生境界和生活方法
- 吾無隱乎爾:給自己怎樣的定位,就能有多高的成就
- 天生德于予:只有心懷使命感和責任感才能創造奇跡
- 擇其善者從之:自律反熵而行的人才能具備成長型心態
- 子不語怪、力、亂、神:成功者都是專注做好自己事情的人
- 我非生而知之者:認知失調是成功路上最難跨越的坎
- 樂以忘憂:自信的人,是怎樣介紹自己的
- 子所雅言:人生有很多事情,要執著以待
- 五十以學《易》:若十年前沒種樹,最好的時機是現在
- 樂亦在其中矣:如何理解幸福?幸福應該是一種能力
- 求仁而得仁:成熟的人能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責
- 三月不知肉味:怎樣進入忘我的心流境界
- 子之所慎:社會發展中無法回避的問題
- 富而可求:創業應該把事情做到極致,而不是跟風
-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創業不能靠勇氣和熱血,要有規劃
- 哭則不歌:樂觀的人更能體會哀傷
-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一頓飯就能看清人的素養
-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讓人喜愛學習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 自行束脩: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怎樣看準一個人
- 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的偶像
- 子之燕居:對待家人應該和接待朋友一樣謙恭
- 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應該怎樣審視自身缺點
- 學而不厭:延遲滿足能力多強,成就才會有多高
-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真正的創新離不開舊有知識體系
- 述而第七
- 能近取譬:人人都應該擁有共情能力
- 中庸之為德也: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
- 子見南子:一段“八卦”
- 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君子要如何約束自己
-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如何避免上當受騙
- 觚不觚:孔子“待價而沽”
- 魯一變,至于道:孔子對周禮的尊崇
-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仁與智,是每個人都要追求的境界
- 敬鬼神而遠之:敬畏上天,但不迷信
- 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夏蟲不可以語冰
- 知之者,好之者,樂之者:學習的三重境界
- 人之生也直:君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正直
-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是真正的內外兼修
- 何莫由斯道:走正道,還是走偏門
- 難乎免于今之世矣:口才和外貌,是小人之道
- 非敢后也:孟之反的幽默感
- 行不由徑:不走捷徑,是君子之道
- 女為君子儒:什么是“君子儒”,什么是“小人儒”
- 中道而廢:不開始努力,怎么能斷定自己做不到
- 回也不改其樂:快樂是一種奇妙的能力
- 伯牛有疾:純良之人,怎么會生病呢!
- 善為我辭焉:閔子騫為何拒絕做官
- 于從政乎何有:果斷、通達、才能,管理者的三個特點
- 三月不違仁:維持仁的境界,有多難
- 山川其舍諸: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 與之粟九百:孔子的人文主義精神
- 君子周急不繼富: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 不遷怒,不貳過: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 居敬而行簡:自我修煉的標準
- 雍也可使南面:孔子稱贊冉雍
- 雍也第六
- 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感嘆“好學不易”
- 自訟者:批判性思維的最終目的
- 盍各言爾志:人生志向的三個層次
- 巧言令色足恭:過分的恭敬,是可恥的
- 孰謂微生高直:什么才是真正的直
- 怨是用希:放下過去,就是放過自己
- 歸與歸與:孔子對故土的極度思念
- 愚,不可及也:“愚不可及”的原義,是大智若愚
- 再,斯可矣:如何提升個人判斷力
- 未知,焉得仁:我們永遠無法看穿一個人的內心
- 臧文仲居蔡:孔子評論臧文仲
- 久而敬之:相處之道,是不因熟悉而怠慢
- 有君子之道四焉:四條管理之道
- 不恥下問:內心強大之人,才敢于放低身段
- 唯恐有聞: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新鮮事物
-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為什么孔子絕對不談論天道
- 非爾所及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多難
- 吾未見剛者:真正的堅韌,是管住欲望
- 聽其言而觀其行:根據行為識人
- 回也聞一以知十:懷念顏回
- 不知其仁:不要隨意論斷他人
- 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孔子評價子路
- 吾斯之未能信:做一個謹慎、自知的人
- 焉用佞:誰說做人一定要有好口才
- 瑚璉也:孔子評價子貢
- 君子哉若人:孔子大贊子賤
- 邦有道,不廢:一個智慧之人的處世之道
- 可妻也:判斷一個人,要看本質
- 公冶長第五
- 朋友數,斯疏矣:親密無間,反而會造成疏遠
- 德不孤:美好的人,總會成群出現
- 君子欲訥于言:行勝于言
- 以約失之者鮮矣:遵守規則,是做人的基本
- 古者言之不出:別輕易許諾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我們如何面對父母的老去
-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傳承家風
- 父母在,不遠游:陪伴的重要性
- 勞而不怨:當我們和父母產生分歧
- 見賢思齊:內省的最佳方法
- 君子喻于義:小人和君子的區別,在于價值觀
- 吾道一以貫之:孔子的啞謎
- 患所以立:放棄關注圈,擴大影響圈
- 能以禮讓為國乎:禮是治國之道、快樂之源
- 放于利而行:為什么有的人越有錢,越不幸福
- 君子懷德:什么是君子的格局
- 義之與比:凡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對身外之物,不必在意
- 朝聞道,夕死可矣:人生的樂趣,在于對真知的追求
- 觀過,斯知仁矣:從一個人犯的錯誤,看穿這個人
- 我未見力不足者:只要往前走,就能抵達目標
-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仁是一種舒服、愜意的狀態
- 茍志于仁矣:美好的目標,會讓我們成為美好的人
- 唯仁者能好人:人際交往中,如何分辨小人與君子
- 仁者安仁:如何應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 仁為美:環境對人的影響
- 里仁第四
- 吾何以觀之哉:禮的核心,是時刻保持恭敬之態度
- 盡善盡美:對《韶》樂的賞析
-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樂其可知也:跟著孔子欣賞音樂之美
- 管仲知禮乎:孔子對管仲的評價
- 成事不說:沉默的價值
- 哀而不傷:在《詩經》中學習情緒管理
-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一句話說透管理之道
- 事君盡禮,人以為諂:如何面對外界的誤解
- 我愛其禮:如何看待歷史的變化
- 射不主皮:射箭的禮儀
- 每事問:請永遠葆有好奇之心
- 吾從周:孔子對周禮的贊嘆
- 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實力才是真正的底氣
- 祭神如神在:做任何事,都要懷著敬畏之心
- 或問禘之說:祭祀的本質,是為了團結
- 吾不欲觀之矣:孔子對于禮儀現狀的感慨
- 足,則吾能征之矣:孔子對于禮崩樂壞的無奈
- 繪事后素:尊重人的基本需求,再談禮
- 君子無所爭:“君子之爭”的三個原則
- 季氏旅于泰山:“祭泰山”的哲學悖論
- 夷狄之有君:孔子對于華夏文化的自信
- 與其奢也,寧儉:禮的根本,是有一顆柔軟的心
- 人而不仁如禮何:當心變得麻木時,一切都沒有意義
- 三家者以《雍》徹:孔子論禮樂之道
- 是可忍,孰不可忍:做一個有溫度、“不忍心”的人
- 八佾第三
- 見義不為,無勇也:做一個有勇氣、有力量的人
- 雖百世可知也:孔子對于中國文化發展的預測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用的價值
- 孝乎惟孝:影響力比職稱更重要
- 舉善而教不能:員工強,則公司強
- 舉直錯諸枉:領導者如何選拔人才
- 子張學干祿:管理者的藝術
- 不知為不知:毀滅我們的不是無知,而是傲慢
- 攻乎異端:如何對待不同的意見
- 思而不學則殆:緩解焦慮最好的方法,是多學和多思
- 君子周而不比:人際關系的最佳狀態
- 先行:什么情況下可以表達心中的想法
- 君子不器:讓自己擁有“反脆弱”的特性
- 溫故而知新:在反思中學習
- 人焉廋哉:看穿一個人,三個角度就夠了
- 回也不愚:自主思考的力量
- 色難:你能做到始終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嗎
- 子游問孝:什么是尊敬
- 父母唯其疾之憂:懂得溝通,是孝的關鍵
- 事之以禮:有尺度,才是真正的孝
- 三十而立:你的立身之本是什么
- 道之以德:管理人,用規則還是用道德
- 思無邪:最詩意、最動人的語言
- 譬如北辰:領導者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擾
- 為政第二
- 不患人之不己知:關注影響圈以內的事情
-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最高級的金錢觀
- 居無求安:當我們貧窮時,如何自在地生活
- 信近于義,恭近于禮:無原則守信是愚,過分恭敬是失禮
- 禮之用,和為貴:“以和為貴”絕對不是和稀泥
-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傳承好的家風、家訓、價值觀
- 溫、良、恭、儉、讓:每天都應當做好正向積累
- 慎終追遠: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 不重則不威:端莊和假正經只有一線之隔
- 賢賢易色:別沉迷于外在的美好
-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習的最佳路徑
- 敬事而信:帶著敬畏心工作,懷著同理心管理人
- 吾日三省吾身:批判性思維的最高境界
- 巧言令色,鮮矣仁:如何從面部表情識人
- 君子務本:“微習慣”有多重要
- 學而時習之:如何應對人生中的一切痛苦
- 學而第一
- 自序 《論語》塑造了我
- 版權頁
- 封面
- 封面
- 版權頁
- 自序 《論語》塑造了我
- 學而第一
- 學而時習之:如何應對人生中的一切痛苦
- 君子務本:“微習慣”有多重要
- 巧言令色,鮮矣仁:如何從面部表情識人
- 吾日三省吾身:批判性思維的最高境界
- 敬事而信:帶著敬畏心工作,懷著同理心管理人
-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習的最佳路徑
- 賢賢易色:別沉迷于外在的美好
- 不重則不威:端莊和假正經只有一線之隔
- 慎終追遠: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 溫、良、恭、儉、讓:每天都應當做好正向積累
-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傳承好的家風、家訓、價值觀
- 禮之用,和為貴:“以和為貴”絕對不是和稀泥
- 信近于義,恭近于禮:無原則守信是愚,過分恭敬是失禮
- 居無求安:當我們貧窮時,如何自在地生活
-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最高級的金錢觀
- 不患人之不己知:關注影響圈以內的事情
- 為政第二
- 譬如北辰:領導者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擾
- 思無邪:最詩意、最動人的語言
- 道之以德:管理人,用規則還是用道德
- 三十而立:你的立身之本是什么
- 事之以禮:有尺度,才是真正的孝
- 父母唯其疾之憂:懂得溝通,是孝的關鍵
- 子游問孝:什么是尊敬
- 色難:你能做到始終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嗎
- 回也不愚:自主思考的力量
- 人焉廋哉:看穿一個人,三個角度就夠了
- 溫故而知新:在反思中學習
- 君子不器:讓自己擁有“反脆弱”的特性
- 先行:什么情況下可以表達心中的想法
- 君子周而不比:人際關系的最佳狀態
- 思而不學則殆:緩解焦慮最好的方法,是多學和多思
- 攻乎異端:如何對待不同的意見
- 不知為不知:毀滅我們的不是無知,而是傲慢
- 子張學干祿:管理者的藝術
- 舉直錯諸枉:領導者如何選拔人才
- 舉善而教不能:員工強,則公司強
- 孝乎惟孝:影響力比職稱更重要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用的價值
- 雖百世可知也:孔子對于中國文化發展的預測
- 見義不為,無勇也:做一個有勇氣、有力量的人
- 八佾第三
- 是可忍,孰不可忍:做一個有溫度、“不忍心”的人
- 三家者以《雍》徹:孔子論禮樂之道
- 人而不仁如禮何:當心變得麻木時,一切都沒有意義
- 與其奢也,寧儉:禮的根本,是有一顆柔軟的心
- 夷狄之有君:孔子對于華夏文化的自信
- 季氏旅于泰山:“祭泰山”的哲學悖論
- 君子無所爭:“君子之爭”的三個原則
- 繪事后素:尊重人的基本需求,再談禮
- 足,則吾能征之矣:孔子對于禮崩樂壞的無奈
- 吾不欲觀之矣:孔子對于禮儀現狀的感慨
- 或問禘之說:祭祀的本質,是為了團結
- 祭神如神在:做任何事,都要懷著敬畏之心
- 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實力才是真正的底氣
- 吾從周:孔子對周禮的贊嘆
- 每事問:請永遠葆有好奇之心
- 射不主皮:射箭的禮儀
- 我愛其禮:如何看待歷史的變化
- 事君盡禮,人以為諂:如何面對外界的誤解
-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一句話說透管理之道
- 哀而不傷:在《詩經》中學習情緒管理
- 成事不說:沉默的價值
- 管仲知禮乎:孔子對管仲的評價
- 樂其可知也:跟著孔子欣賞音樂之美
-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盡善盡美:對《韶》樂的賞析
- 吾何以觀之哉:禮的核心,是時刻保持恭敬之態度
- 里仁第四
- 仁為美:環境對人的影響
- 仁者安仁:如何應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 唯仁者能好人:人際交往中,如何分辨小人與君子
- 茍志于仁矣:美好的目標,會讓我們成為美好的人
-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仁是一種舒服、愜意的狀態
- 我未見力不足者:只要往前走,就能抵達目標
- 觀過,斯知仁矣:從一個人犯的錯誤,看穿這個人
- 朝聞道,夕死可矣:人生的樂趣,在于對真知的追求
-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對身外之物,不必在意
- 義之與比:凡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 君子懷德:什么是君子的格局
- 放于利而行:為什么有的人越有錢,越不幸福
- 能以禮讓為國乎:禮是治國之道、快樂之源
- 患所以立:放棄關注圈,擴大影響圈
- 吾道一以貫之:孔子的啞謎
- 君子喻于義:小人和君子的區別,在于價值觀
- 見賢思齊:內省的最佳方法
- 勞而不怨:當我們和父母產生分歧
- 父母在,不遠游:陪伴的重要性
-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傳承家風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我們如何面對父母的老去
- 古者言之不出:別輕易許諾
- 以約失之者鮮矣:遵守規則,是做人的基本
- 君子欲訥于言:行勝于言
- 德不孤:美好的人,總會成群出現
- 朋友數,斯疏矣:親密無間,反而會造成疏遠
- 公冶長第五
- 可妻也:判斷一個人,要看本質
- 邦有道,不廢:一個智慧之人的處世之道
- 君子哉若人:孔子大贊子賤
- 瑚璉也:孔子評價子貢
- 焉用佞:誰說做人一定要有好口才
- 吾斯之未能信:做一個謹慎、自知的人
- 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孔子評價子路
- 不知其仁:不要隨意論斷他人
- 回也聞一以知十:懷念顏回
- 聽其言而觀其行:根據行為識人
- 吾未見剛者:真正的堅韌,是管住欲望
- 非爾所及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多難
-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為什么孔子絕對不談論天道
- 唯恐有聞: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新鮮事物
- 不恥下問:內心強大之人,才敢于放低身段
- 有君子之道四焉:四條管理之道
- 久而敬之:相處之道,是不因熟悉而怠慢
- 臧文仲居蔡:孔子評論臧文仲
- 未知,焉得仁:我們永遠無法看穿一個人的內心
- 再,斯可矣:如何提升個人判斷力
- 愚,不可及也:“愚不可及”的原義,是大智若愚
- 歸與歸與:孔子對故土的極度思念
- 怨是用希:放下過去,就是放過自己
- 孰謂微生高直:什么才是真正的直
- 巧言令色足恭:過分的恭敬,是可恥的
- 盍各言爾志:人生志向的三個層次
- 自訟者:批判性思維的最終目的
- 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感嘆“好學不易”
- 雍也第六
- 雍也可使南面:孔子稱贊冉雍
- 居敬而行簡:自我修煉的標準
- 不遷怒,不貳過: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 君子周急不繼富: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 與之粟九百:孔子的人文主義精神
- 山川其舍諸: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 三月不違仁:維持仁的境界,有多難
- 于從政乎何有:果斷、通達、才能,管理者的三個特點
- 善為我辭焉:閔子騫為何拒絕做官
- 伯牛有疾:純良之人,怎么會生病呢!
- 回也不改其樂:快樂是一種奇妙的能力
- 中道而廢:不開始努力,怎么能斷定自己做不到
- 女為君子儒:什么是“君子儒”,什么是“小人儒”
- 行不由徑:不走捷徑,是君子之道
- 非敢后也:孟之反的幽默感
- 難乎免于今之世矣:口才和外貌,是小人之道
- 何莫由斯道:走正道,還是走偏門
-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是真正的內外兼修
- 人之生也直:君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正直
- 知之者,好之者,樂之者:學習的三重境界
- 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夏蟲不可以語冰
- 敬鬼神而遠之:敬畏上天,但不迷信
-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仁與智,是每個人都要追求的境界
- 魯一變,至于道:孔子對周禮的尊崇
- 觚不觚:孔子“待價而沽”
-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如何避免上當受騙
- 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君子要如何約束自己
- 子見南子:一段“八卦”
- 中庸之為德也: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
- 能近取譬:人人都應該擁有共情能力
- 述而第七
-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真正的創新離不開舊有知識體系
- 學而不厭:延遲滿足能力多強,成就才會有多高
- 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應該怎樣審視自身缺點
- 子之燕居:對待家人應該和接待朋友一樣謙恭
- 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的偶像
-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怎樣看準一個人
- 自行束脩: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讓人喜愛學習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一頓飯就能看清人的素養
- 哭則不歌:樂觀的人更能體會哀傷
-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創業不能靠勇氣和熱血,要有規劃
- 富而可求:創業應該把事情做到極致,而不是跟風
- 子之所慎:社會發展中無法回避的問題
- 三月不知肉味:怎樣進入忘我的心流境界
- 求仁而得仁:成熟的人能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責
- 樂亦在其中矣:如何理解幸福?幸福應該是一種能力
- 五十以學《易》:若十年前沒種樹,最好的時機是現在
- 子所雅言:人生有很多事情,要執著以待
- 樂以忘憂:自信的人,是怎樣介紹自己的
- 我非生而知之者:認知失調是成功路上最難跨越的坎
- 子不語怪、力、亂、神:成功者都是專注做好自己事情的人
- 擇其善者從之:自律反熵而行的人才能具備成長型心態
- 天生德于予:只有心懷使命感和責任感才能創造奇跡
- 吾無隱乎爾:給自己怎樣的定位,就能有多高的成就
- 文、行、忠、信:我們應該學習的人生境界和生活方法
-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放空自己才能更上一層樓
-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君子處世要有原則和底線
- 多見而識之:創業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多聞多聽多學
- 人潔己以進:成熟的人應該學會處理矛盾
- 我欲仁,斯仁至矣:世上無難事,想做、去做,就能做到
- 茍有過,人必知之:向成功者學習怎樣去承擔責任
- 子與人歌而善之:向優秀的人學習,生活更加有趣味
- 躬行君子:君子怎么做事?勤奮努力,謙遜虛心
- 為之不厭,誨人不倦:成功者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 丘之禱久矣:了解并學會運用心理安慰劑
- 奢則不孫,儉則固:愛自己,但別太愛面子
- 君子坦蕩蕩:不求于人才能生活自在
- 威而不猛:領導者應該具備這些氣質
- 泰伯第八
- 三以天下讓:擁抱不確定性,才能夠坦然地做到不爭
- 恭而無禮則勞:哪怕做好事,也要注意分寸
-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愛惜自己,就是孝
-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日常修煉自我的三個路徑
- 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曾子對顏回的懷念
- 臨大節而不可奪:君子的氣節
- 士不可以不弘毅:君子應當胸懷博大、果敢能決斷
-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求學的三個階段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管理之道,并非“愚民”
-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通往地獄的道路,往往由善意鋪就
- 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驕傲和吝嗇,是危險的缺點
- 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求學之道,是心無旁騖
-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無能與無德,都是恥辱的
-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敢于信任他人
- 《關雎》之亂:孔子對禮樂的感受
- 狂而不直:“缺點+缺點”的破壞性
-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如何應對求學過程中的焦慮
- 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高級的管理者,并不在乎地位
- 大哉堯之為君也:孔子贊美堯
- 周之德:孔子贊美堯舜、周朝
- 禹,吾無間然矣:孔子贊美禹
- 子罕第九
- 子罕言利:找到人生的使命感,不再被利益驅使
- 博學而無所成名:求學,是追求博聞還是專精
- 雖違眾,吾從下:孔子對禮的堅持
- 子絕四:將“孔子四戒”用于管理學
- 子畏于匡:文化使命感使人冷靜、強大、堅韌
-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被封圣,并非孔子本意
- 吾不試,故藝:擁抱人生的不確定性
- 叩其兩端而竭焉:提問的藝術
-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看到人生盡頭之后的無奈
- 雖少必作,過之必趨:禮與修養,是對自身最好的保護
-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做任何事,別在突破閾值之前放棄
- 子疾病:孔子希望以老師的身份去世
- 我待賈者也:孔子在等待伯樂
-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就不懼怕黑暗
- 《雅》《頌》各得其所:孔子編訂《詩經》
- 不為酒困:了解飲酒的場合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是殘忍的,也是公平的
-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從好色,看“自私的基因”
- 進,吾往也:你是自己人生唯一的決策者
- 語之而不惰:不懈怠,是對學問的尊重
- 吾見其進也:純粹求知的樂趣
- 秀而不實者有矣夫:立志容易,堅持不易,抵達目標更不易
- 后生可畏:孔子對年輕人的期許
- 巽與之言:提高領導力,先學會正面反饋
- 毋友不如己者:建立高質量的人際關系
- 匹夫不可奪志也:精神與意志,是最堅不可摧的力量
-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的鈍感力
-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日久見人心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儒家的“三達德”
- “可與共學”“可與適道”“可與立”“可與權”:求學的四步進階
- 夫何遠之有:一切放棄前行的理由,都是借口
- 鄉黨第十
- 孔子于鄉黨:說話一定要分場合
- “侃侃如也”“訚訚如也”“踧踖如也”:孔子的畫像
- 賓不顧矣:古今都應該遵守的“商務禮儀”
- 入公門,鞠躬如也:孔子上殿時的儀態
- 執圭:朝堂上和外交中要注意的細節
- 君子不以紺飾: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時尚”
- 必有明衣:沐浴、齋戒如何穿衣
- 食不厭精:舌尖上的孔子
- 祭于公,不宿肉:祭祀之肉怎么吃
- 食不語:安安靜靜地吃飯,是最簡單的美好
- 雖疏食菜羹,必祭:認真對待每一頓飯
- 席不正,不坐:入席就座的禮儀
- 杖者出,斯出矣:尊重老者,從未老時開始
- 鄉人儺:古時候的驅鬼儀式
- 再拜而送之:最情深義重的送別
- 丘未達,不敢嘗:藥豈是混吃的
- 傷人乎:孔子的人道主義精神
-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陪領導吃飯的原則
- 疾,君視之:生病也要注意形象
- 不俟駕:一舉一動,都能表達對他人的重視
- 每事問:不懂就問,是一種禮節
- 于我殯:替朋友辦好身后事,是最真摯的情誼
- 朋友之饋:當有人送孔子豪車時,他會怎么辦
- 居不客:家是摘下面具的地方
- 必變色而作:讓自己擁有對生活的感受力
- 車中不親指:好乘客的自我修養
- 時哉時哉:時運的重要性
- 參考文獻 更新時間:2021-09-09 15: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