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登講論語:學而(精裝版)
- 樊登
- 678字
- 2021-09-09 15:16:25
子游問孝:什么是尊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問孔子,什么叫孝。
子游,姓言,名偃,比孔子小四十五歲,是孔子的一個學生。
子游是一個平民。讀到這里,我們發現,孔子對普通學生和貴族學生說話,是不一樣的。他跟貴族學生說話點到即止,不愿意多說,不攀附權貴。
孔子對孟懿子說“無違”之后,如果對方愿意接著問,孔子會繼續解釋;如果對方不愿意再發問,孔子則不再多說,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平民學生樊遲。
孔子跟子游說話,說得特別明白。
他先指出一個現象:在今天,所謂的孝就是能養。放到現在,意思就是,子女覺得給父母買了房,買了車,帶父母去旅游,給父母錢,就是孝。
孔子的觀點則不同。孔子認為,“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一個人養一匹馬,養一條狗,也能做到如此。而“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一個人在贍養父母的時候,如果對父母沒有尊敬的態度,這跟養馬、養狗有什么區別。
孔子這話說得相當難聽。
此時,孔子離他生命的終點已經很近了。而曾經發生了一件事,我認為孔子心里并不舒服。
一天,孔子的學生上朝回來,孔子問朝里發生了什么事。學生說,上朝時討論了一些大事,并沒有對孔子說細節。孔子說:“你沒有告訴我的事情,我聽得多了。”
這說明孔子的晚年生活節奏變慢了,反應變慢了,感官變慢了,也出現了話多、信息不靈、愛操心的特點。此時,連孔子的學生,那些他看著長大的孩子都開始說:“我們在談論國家大事,您就別多問了。”
有可能在發生這件事之后,子游剛好跑來問孝,撞到“槍口”上了。孔子說,不要像養犬、養馬一樣去養一個老人家,這是孔子作為一個老去之人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