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出版說明
《大乘止觀述記》二十卷,由近代佛學高僧、天臺宗四十三世傳人諦閑法師講述,弟子江味農等記錄整理。
諦閑法師(1858-1932),俗姓朱,法名古虛,字諦閑,浙江黃巖人。幼年喪父,輟學行醫。20歲剃度出家。24歲,在天臺山國清寺受具足戒,自此棲心禪寂,潛究佛典。清光緒十二年(1886),得上海龍華寺方丈跡端法師傳法,授為傳持天臺教觀四十三世祖。1908年,楊仁山居士在南京金陵刻經處創辦衹洹精舍,請諦閑擔任學監。1910年,出任江蘇佛教師范學校校長。1912年冬,受聘出任寧波四明山觀宗寺住持。諦閑整修觀堂,嚴訂規約,并創設觀宗研究社,弘揚天臺教義,數年之間,使觀宗寺成為東南一大名剎。門下弟子遍布全國,號十萬眾。1932年7月3日(農歷五月十九日)安詳坐逝,世壽75歲。生平行跡,詳見其嗣法門人寶靜所撰《諦公老法師別傳》。
諦閑法師自28歲于杭州六通寺首次升座講《華嚴經》,迄75歲含笑坐化,四十八年間,講經說法,歲無虛日。足跡遍及浙江、江蘇、安徽、山東、上海、北京以及東北大連、哈爾濱等地。對諦閑法師的佛學講演,其弟子寶靜曾予以極高評價:
師以妙悟圓音,婆心苦口。闡發山家秘要,指示緇素邪迷。開合廣而不離乎宗,警策多而不覺其盡。塵說剎說熾然說,而會其旨歸,說說無說。心法佛法眾生法,而窮夫底蘊,法法皆法。故每講必歡躍滿座,既聞即勇猛不退。不但晚近希有,四明(按:指明代藕益大師)之后,蓋第一人也。
諦閑法師一生著述宏富,其講義論疏,或親筆自撰,或由弟子記錄整理,不下百二十萬字。1951年,由弟子倓虛等編成《諦閑法師遺集》傳世。
《大乘止觀》指南朝陳代高僧南岳慧思大師的《大乘止觀法門》,系國人所著最早的一部綜合性佛學巨著。是書以如來藏緣起思想為基礎,系統闡述大乘止觀的學理要義及修行法門,對后代佛教天臺宗的創立、禪宗思想的興起,都有極大的影響。民國十年(1921)年夏,諦閑法師應邀在上海功德林講《大乘止觀》,聽講的江味農居士每日手錄筆記,并于幽深微妙之處,曲折譬喻,加以說明,講經結束后再就正于諦閑法師。反復兩年,方始脫稿,諦閑法師命名為《大乘止觀述記》,但以此書多有江味農的述作發揮,故不肯自居作者之名。如此相互謙讓,又反復修訂,荏苒八年,直至諦閑去世前一年,才終于為江味農的誠意所感動,答允以自己的名義出版。是此書的出版過程,亦堪稱民國兩位佛學大德因緣會聚的一段佳話。
由于種種原因,本書當年只刊刻一版,發行不廣;后收入法師遺集,亦印量有限;網上流布,舛誤多多,對國內廣大佛學愛好者,允為憾事。固不揣谫陋,自香港佛陀教育基金會1968年刊印的《諦閑大師遺集》第二編“觀釋”中迻錄文字,重加標點,整理出版。述記部分文字間有較繁長者,酌情加以分段,以方便一般讀者。明顯的錯字誤植,徑行改正。原版附錄有“大乘止觀述記科判表”,也以橫行重排,附于書末。
整理者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