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宗寺諦閑大師說
德明、圣性、圣心筆記 勝觀演述
諸善知識: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又聞佛法,先須秉正一心,至誠恭敬。何以故?此出世之妙法,非世間之文字故。且此部文字,又與諸部不同,乃十方諸佛返妄歸真之要術,歷代祖師明心見性之秘典。非經,非律,非論。然約義而談,即賅三藏。蓋此一部,始終皆談止觀,止觀即是定學,即經部攝。一部之中,重重釋辨,疑網盡除,即是慧學,即論部攝。若就止、觀二字分言之,則止即定學,觀即慧學。而修此止觀,必依止大乘自性清凈心,自性清凈,即是戒體。文中息妄歸真,攀緣永寂等語,即是戒學,即律部攝也。須知佛佛相傳,祖祖相授,即傳授此法門。所謂出生死無別路,入涅槃惟此門。明得此一法門,隨用何功,頭頭是道。若或未然,難免誤入歧途。然則此一法會,其關系之重要可知矣。諦聽諦聽。善思惟之。
將講此文,先須分科判。大科分二:一總釋名題,二別解文義。釋題又分為二:一法題,二人題。“大乘止觀法門”為法題。“南岳思大禪師”為人題。
大凡講經,一家有一家之家法,一師有一師之師承。此部乃我臺宗祖師所示,老僧又為臺宗子孫,自應秉承家法,先開五重玄義。謂: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相。而釋此五重,又有通有別。七番共解謂之通,為一切經所通有故。具見《法華玄義》,茲不復出。五章各釋謂之別,約當部而別釋故。今就此大乘止觀法門五重別釋,即分五科。
(甲)初,總釋名題。分二。(乙)一,法題。二,人題。初又分五。(丙)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相。今初。
大乘止觀法門
凡一切經所立之名,不出七種。謂:一單法,二單人,三單喻,四人法,五人喻,六法喻,七人法喻。此部乃單法為名,無喻無人。我靈峰大師釋此法題,立八重能所,所謂八雙十六只義,極關緊要。八雙者,能起所起、能依所依、能通所通、能由所由、能簡所簡、能成所成、能詮所詮、能解所解是也。今依次說之。于第一重能所,特為詳說,余七重亦各說其要略,學人可檢《止觀釋要》切究之。
第一重。“大乘”二字為能起,“止觀法門”為所起。起者,生起也。止觀法門,誰能生起?惟大乘能生起之。大乘者,即吾人本有一念之心,本書中名為自性清凈心。其義甚博,須分二科釋之。先分釋,次合釋。分釋者,先大后乘。大者何?絕對無外之義。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絕諸對待,無內無外。所謂無前后,無方隅,豎窮三際,橫絕十方,具足體、相、用三大。三大者,隨緣不變,體即真如,是為體大。全妄即真之心體,具足過恒河沙稱性功德,在凡不減,在圣不增,是為相大。即此一念心性之體相,不變隨緣,能出生十法界因果,達此十界因果,緣生無性,便能翻染成凈,是為用大。一心具此三大,故稱為大也。言大者,絕待無外,是真大,非對小說大之妄大也。原無先后,是本大,非先小后大之偽大也。又此體、相、用三大,非一非三,即三即一。體外無別相用,體絕待也,如濕性之外,無別水波。相外無別體用,相絕待也,如水外無別波與濕性。用外無別體相,用絕待也,如波外無別濕性與水。此現前一念之心,具此三絕待之義,以絕待故,假名為大耳。各人聞此法門,須將一切念頭放下,向自己本性上體會。果能一念不生,方領悟得大字之義,方為不負己靈也。切要切要。
乘者,車也。約喻為名,運載為義。現前一念之心,隨緣不變,全妄即真,法爾能運載吾人出生死路,入涅槃城,自利利他,永無休息,故以乘喻之。乘義可分為三:所謂理乘、隨乘、得乘是也。體大即理乘,亙古亙今、常不變故。相大即隨乘,不脫不離、恒相應故。用大即得乘,如輪王七寶、自在成就故。又約性德以明,則體、相、用三大,總名理乘,無二體故。照性成修、約修時以明三大,則總名隨乘,順法性故。從因克果、約果時以明三大,則總名得乘,極自在故。性修因果,唯是一心,故取喻車乘,名之為乘也。分釋竟。
合釋者,因心性有染凈迷悟,故有十法界之差別不同。試以人法界說,起見思惑,造十惡業,運入三惡道,是為跛驢壞乘。畏三涂苦,持五戒,修十善,或修三界禪定,能運載至三善道,名為人天乘。若知三界火宅無一可樂,修出世戒定慧,了脫生死,是聲聞乘。能運載至小涅槃城,《法華經》喻為羊車。了達十二因緣無性,當體即空,永息惑業苦輪,是緣覺乘。能運載至中涅槃城,經中喻為鹿車。具大悲心,發四宏誓,自利利他,同出苦輪,是名菩薩乘。便能運載至于大涅槃城,經中喻為牛車。如了達一念心性,體即真如,隨順不生不滅之體,由名字入觀行,而相似,而分證,而究竟,直運載而至于佛地,是名佛乘。經中喻為大白牛車。此書“大乘”二字,即是大白牛車,非門外三車也。合釋竟。
惟此大乘能起止觀者,何也?因此心性本來寂照,以本寂故,能起妙止,以本照故,能起妙觀也。雖諸眾生但有性德,未有修德,迨苦極思本,修行止觀法門,乃能返妄歸真,而此之修行,皆依一念心性之所起也。止者,了惑業苦本無自性,有即非有,諸妄永寂。觀者,惑業苦三非有而有,洞明緣起。法者,所謂三千性相,百界千如。門者,所謂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也。
第二重。止觀為能依,大乘為所依。“能依”二字,即指吾人第六意識,因此識最為明利,能知名義而修止觀故。大乘為所依者,以大乘即指自性清凈心,此心本具常寂常照妙理故。修止觀者,必以此心性為所依也。
第三重。止觀法門為能通,大乘自性清凈心為所通。通者,達也,能通達彼岸故。蓋必修此止觀法門,乃能達于自性清凈無上極果也。
第四重。大乘止觀為能由,法門為所由。由者,從也,謂惟此大乘止觀,能入圓教圓行圓理之法門。又修止能入空門,修觀能入有門,修止觀不二,能入雙亦雙非之中道門。
第五重。大乘為能簡,止觀法門為所簡。簡者,簡別也,因止觀法門,有小、大、漸、頓、不定種種差別,今曰“大乘”者,簡非余門故。且如止有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觀有從假入空觀、從空出假觀、中道第一義觀。雖體真止伏見思,入空觀破見思,然獨善其身,非大乘也。若隨緣止,出假觀,雖能自度度人,然不能直入佛地。亦須簡之,息二邊分別止、中道第一義觀,此可稱為大乘矣。然亦有次第歷別、及一心圓頓之不同。歷別者,先空后假。以此二為方便,乃入中道。是為歷別而修,不高不廣,亦非真大乘。乃牛車、非大白牛車也。惟先悟自性清凈心而后起修,則即動而靜,即昏而明,極圓極頓,方可稱為大白牛車。今此大乘止觀法門,即大白牛車也。故其余止觀,均在被簡之列。
第六重。止觀為能成,大乘為所成。此之止觀,能令凡夫成圣,菩薩成佛,故曰能成。所成者,謂大乘自性清凈心,吾人最先所修者修此,最后所證者亦即證此。蓋此心因賅果海,果徹因源,為因果不二之法門故也。
第七重。全題六字為能詮,六字所顯之義為所詮。詮者,顯也。如“大”字詮體、相、用三義,“乘”字詮理、隨、得三義,“止”字詮返妄歸真義,“觀”字詮即理成事即體起用義,“法”字詮軌持自性義,“門”字詮就路還家義是也。
第八重。第六識為能解,名句文身為所解。蓋八識中惟第六識最為明利,一切見聞覺知,皆用意識分別,故吾人之因文得義能修止觀者,全仗第六意識了解之功也。一字曰名,多字曰句,多句曰文。如“大”字“乘”字各別言之,即為名;“大乘”二字合舉,即為句。名詮自性,句詮差別。必積名以成句,乃能詮顯差別之義也。若總題六字,乃多句成身之文也。身者,聚集之義。如集二名以上成句,為名身。集二句以上成文,為句身。集二文以上成章,則為文身。夫聞、思、修三慧,皆托名句文身而起,故曰所解也。上來五重玄義中第一釋名已竟。
(丙)次,顯體。
顯體須分四節明之:一須顯體,二正顯體,三略引證,四通異名。何謂須顯體?夫名者,假名也,為旁,為賓,為體上之能詮。體者,實體也,為正,為主,為名下之所詮。由此假名,當識妙體。故于釋名之后,必須顯其實體。如以指指月,即當因指見月,不可認指為月。指者,假名也。月者,實體也。若看經聽經,專在文字上研究,而不向妙體上用功,是為逐名迷體,如捉蛇尾,反遭其螫。古德云:看經聽經,一一要銷歸自己。即此意也。
正顯體者,本書究以何為體乎?即大乘自性清凈心是也。此心人人本具,個個不無,且不獨為當部之體。三藏十二分教,一一皆以此現前一念之心性為體也。如《楞嚴經》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即是此義。
略引證者,問:云何知自性清凈心為當部之體乎?答:可略引當部之文證之。如當部一明止觀依止中云:“謂依止于一心,以修止觀。”又云:“此心即是自性清凈心。”又云:“以此心是一切法根本故。”二明止觀境界中云:“一者有垢凈心,以為真實性。二者無垢凈心,以為真實性。”有垢凈心,即是眾生之體實,事染之本性。無垢凈心,即是諸佛之體性,凈德之本實。所謂依熏約用,故有有垢無垢之殊;就體談真,本無無染有染之異,即是平等實性大總法門。故言真實性,其義彰彰明矣。
何謂通異名?此自性清凈心,異名甚多,可會而通之。如當部出眾名中,即列有七種。他如有垢凈心、無垢凈心,皆一體之異名也。若三藏中異名,尤多不勝舉。華嚴之一真法界,楞嚴之妙凈明心及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維摩詰之真性解脫,大集之染凈融通,寶積之根塵泯合,般若之摩訶衍,凈土之自性惟心,法華跡門之諸法實相,本門之非如非異,涅槃之三德秘藏等等,皆即自性清凈心也。上來五重玄義中第二顯體已竟。
(丙)三,明宗。
此科分二節明之:先須明宗,次正明宗。何謂須明宗?顯體者,顯于性也。明宗者,明于修也。宗者,歸趣之義,乃修行之歸宿,會體之樞機。若不修宗,何能會體耶?且宗有因果,體非因果,宗之與體,不可混而為一也。夫吾人因體起修,因修而得受用其體。是雖全修在性,二而不二。然而全性起修,不二而二。故宗之與體,雖不可說二,亦不可說一。所以顯體之后,須明宗也。
正明宗者,“止觀”二字,即當部之妙宗也。問:前云宗有因果,止觀既為當部妙宗,因果若何?答:初由名字入觀行,依自性清凈心為依止,觀照自性,息滅幻魔,圓伏五住煩惱。進而粗煩惱先落,入相似位,所謂“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也。由此再進,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則由相似入分證位矣。悟得從來真是妄,方知今日妄皆真。但復本來性,更無一法新。是由分證達到究竟地位。自始至終,從因克果,因賅果海,果澈因源,因果不二。是故但以止觀即攝因果以為宗也。向后止觀體狀門中,約染濁清凈兩種三性以修止觀,故得佛心我心平等一如。此正修宗之法門,學者當從此門中學。何以故?明宗方能得體,自度度他故。五重玄義中第三明宗已竟。
(丙)四,論用。
此科先簡宗用,次正論用。蓋宗與用又有別,宗者修德,用者功能也。且宗復有宗宗,有用宗。用亦有宗用,有用用。宗之宗,因果是也。宗之用,因果各有斷伏是也。用之宗,大慈悲是也。用之用,法華之斷疑生信,凈土之離苦得樂是也。若言于宗,但明因果,不言斷伏。若言于用,但言斷疑生信,不言慈悲。此宗用之別也。然則本部之用為何?則以除障得益為其大用焉。除障者,障有三,所謂煩惱、業、報。煩惱又三,見思、塵沙、無明。業又三,有漏、無漏、漏無漏二邊。報又二,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得益者,益有三,所謂般若、解脫、法身。般若為除煩惱障而得,解脫為除業障而得,法身為除報障而得。吾人不得無上菩提,即為三障所障。三障除而益得矣。此當部之妙用也。初心人熏修止觀,能了諸法本空,無有真實,則迷事無明先落。迷事無明,癡障也。癡障既除,貪瞋自薄,雖有罪垢,不為業系。設受痛苦,解苦無苦,即是除障。無塵智用,隨心行故,即為得益。此初心人依分別性修行止觀,除障得益之相也。上來五重玄義中第四論用已竟。
(丙)五,判教相。
此中先述綱要,后判本書。教者,我佛所說之言教也。判者,分別同異也。如來一代時教,智者大師以通別五時兩種四教而判攝之。兩種者,一謂頓、漸、秘密、不定之化儀四教,二謂藏、通、別、圓之化法四教。必用兩種四教者,實具妙義。蓋非化法不能攝,非化儀不能判也。別五時者,一《華嚴》時,喻如乳;二《阿含》時,喻如酪;三《方等》時,喻如生酥;四《般若》時,喻如熟酥;五《法華》《涅槃》合為一時,喻如醍醐。通五時者,如來說法,原無定時。結集時,有文通者,有義通者,按類收經,未可定拘年限。詳見《教觀綱宗》等書,恐繁不述。然則當部判屬何教乎?于化法為圓教。何以故?靈峰云“無上醍醐為教相”故。如《法華》味屬醍醐,為純圓之教是也。于化儀為頓教。何以故?依此法門,可以一生取辦故。如當部云“令未聞者,尋之取悟”是也。上來五重玄義中第五判教已竟。
卷第一
此卷目也。古時經書,不用方冊,制成卷軸,故曰卷。此書原共兩卷,因太厚故,分作四卷。第一者,卷首也。余可例知,后不復及。以上釋法題竟。
(乙)二,人題。
南岳思大禪師
南岳思大師,為智者大師受業之師。生平靈應多多,未能殫述,略說其概。南岳者,山名,為思大師歸隱之處。舉其處稱之者,避其名也。印度多連人父母之名稱之以為尊,如舍利弗是也。我土則反以為褻。必避名舉處以示敬,如天臺、清涼是也。師俗姓李,諱慧思。元魏南豫州武津人也(今河南上蔡縣東)。稱為思大禪師者,陳帝所封之號也。出世于梁,涅槃于陳。六七歲時,夢一梵僧勸令出家,頓發信心。求得《法華經》,晝夜讀誦,雖遇疾病,而讀如故。又夢普賢乘六牙白象,來摩其頂。頂上隆起,遂成肉髻。昔所未識之文字,自然領解。十五出家,受具足戒。復夢梵僧二十四人為加羯磨,圓滿戒法。又夢阿彌陀、彌勒佛為之說法。隨彌勒、同勝友俱會龍華。年二十,讀《妙勝定經》,好樂禪定。往依慧文大師,得受觀心之法。勇猛精進,常坐不臥,三七日得輕安。更復精進,遂動八觸,發根本禪。因見三生行道之跡。某歲夏竟(佛制僧律,常以四月半至七月半,結夏安居。期滿,解制,是為夏竟。歲歲如此,故以一夏為一歲),慨無所獲,生大慚愧。放身倚壁,背尚未至壁間,豁然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無師智,自然智,一切現前。從此專弘大乘,講《大般若經》最多。時有人以毒藥害之,師一心念般若波羅蜜,毒即為消。智者廿三歲時,往親近之。師曰:“善哉佛子!我與爾昔在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遂令專誦《法華》。一日誦至《藥王品》“是真精進”句,恍見靈山法會未散。師證之曰:“此法華三昧前方便也。非爾莫證,非我莫識。”因令代講《般若》。至“一心具萬行”,忽有所疑。師曰:“吾昔于夏中,一念頓證諸法現前。此是《法華》圓頓妙旨。我既親證,汝不必疑。”智者問:“師所證是十地耶?”師曰:“吾本望入銅輪。(圓十住位。此位即可分身作佛。)以領徒早,損己益他,但居鐵輪耳。(圓教十信。即六根清凈位。)”古之作大法師者,如是如是,何可及哉!陳大建九年六月,端坐唱佛來迎,合掌而逝。時六十三歲。
曲授心要
(行者若欲修之,當于下止觀體狀文中學。若有所疑不決,然后遍讀,當有斷疑之處也。又此所明,悉依經論。其中多有經文論偈,不得不凈御之,恐招無敬之罪。)
此四字后人所加。一以表大師之悲深,一以生世人之敬仰。要者有三:一心要,二境要,三法門要。心即自性清凈心。修止觀者,必以此心為所依止,故曰要也。此處亦兼第六識心言。修止觀者,必藉識心為能依止,故曰要也。境者境界。即本文五番建立第二止觀境界中,所言之分別、依他、真實三自性是也,是為境要。法門即大乘止觀法門。諸佛背塵合覺,歷祖明心見性,皆由此門,豈不要乎?今但舉心要者,舉一以賅余也。曲授者,如大人接引小兒,非曲身授手不可,故不曰直說而曰曲授。本文廣分別止觀門中,作五番建立,即大師委曲傳授之悲心也。凡夫業障深重,直指本性,領悟者稀。今蒙大師如此委曲相授,則利鈍三根,皆可造修吾輩當生難遭之想,庶不負大師苦心建立耳。此下尚有小字數行,亦宜加意。經文者,佛說。論偈者,祖師所說也。末二句尤應注意。嘗見世人卷握經書,或挾之腋下,或反置背后,是皆不敬之甚者。須知閱誦經書,必須雙手捧承,不然招罪不小。諸君勉之。以上釋人題竟。
自此以下,入本文矣。將欲釋文,必先分科,即七番共解之標章是也。凡講經看經,必須標章,方能有條不紊,得其綱要。極不可忽。本文分三大科。第一科,略標大綱。文只一幅許,即三番問答是也。此為序分。本書無通序,只有別序。別序者,發起序也。第二科,廣作分別。其中又分五科,直至第四卷之第十二頁止。此為正宗分。第三科,歷事指點。文在第四卷迄末。此如流通分。第一大科略標大綱者,綱綱紀也。綱不提則目不張。其文不多,故曰略標也。
(甲)二,別解文義。分三大科。(乙)初,略標大綱(即序分)。二,廣作分別(即正宗分)。三,歷事指點(即流通分)。初又分三。(丙)初,泛標正法。次,標宗大乘。三,標示止觀。初又二。(丁)初,問。次,答。今初。
有人問沙門曰:夫稟性斯質,托修異焉。但匠有殊彫,故器成不一。吾聞大德,洞于究竟之理,鑒于玄廓之宗。故以策修,冀聞正法爾。
“有人問”者,大師設為問端,以資發起,不必實指何人。沙門,梵語。此云勤息。勤修眾善,息滅眾惡也。以廣義言之,凡在人道,皆可稱沙門,以人人皆宜修善息惡故。然自古相承,此二字久為出家人之專稱矣。故師即以自承。善有多多,如有漏善、無漏善、二邊善等。惡亦多多,根本不外貪瞋癡。就出家人言,必須修戒定慧,息貪瞋癡。不然,非沙門也。即在圣位,亦皆如是勤息,何況凡夫耶?性者,即本書自性清凈心,乃吾人現前一念之心性是。質者體質,即是五陰色身。稟,稟受。斯,此也。凡有此身,皆稟此性。不稟此性,便非生物。托,依托。修,進修。異者,十法界之差別。稟性斯質,本是一而不異,所謂性相近也。托修異焉,乃致異而不一,所謂習相遠也。蓋因迷悟之心,托染凈之緣,起逆順之修,成十界之異,可不懼哉!匠,師匠。彫即雕字,雕鑿也。殊,不一也。器成不一者,如一木材,因匠人雕鑿之高低不一,故成器之精粗美惡,亦因之而不一。此喻師友皆以其所自得者傳授于人,自非有過人之資,即隨所傳習者,而成種種差別。如遇惡友,即牽入三惡道。遇善人,即導歸三善道。學出世間法者,倘不遇善知識,而遇邪知邪見及外道邪師,求其不入歧途,難矣。或遇自了漢,即今證果,亦不過成一自了漢。能遇大道心人,勸令發大心自度度他,廣修萬行,即可望成菩薩。更能遇凈土家,教令念佛,回向往生,則一生取辦,徑登不退,尤妙之妙也。此即所謂匠有殊雕,器成不一。由此可知,吾人得遇善知識,真堪慶幸。不可當面錯過也。大德二字,褒贊之詞,所謂名稱遠聞、道尊德備是也。洞者,洞達。理者,理性。即是性德。此之性德,古今不變,萬劫常新,故曰究竟。鑒者,明澈。宗者,修德。不滯淺近,是為深玄,所謂發深心也。不局小境,是為寬廓,所謂發大心也。此洞于二句,即是顯其大德之詞。末二句之意若曰:因慕大師性、修二德,所以策勵修行,希冀得聞正法爾。佛所說法,如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以及自度則說小乘,度人則說大乘,莫非正法。今問者未有專指,泛云正法。故科目謂之泛標。
(丁)二,答。
沙門曰:余雖幼染緇風,少餐道味,但下愚難改,行理無沾。今辱子之問,莫知何說也。
染,習也。青黑色為緇。出家人衣緇,在家人衣白。師幼即出俗,故曰幼染緇風。道者,無上菩提妙道,即指佛法言。少餐,猶云淺嘗。難改者,謙言習氣未除。無沾者,用功如掘井,未及于泉,無所沾溉,故曰無沾。若謂余雖幼年出家,淺嘗法味,但以下劣愚魯,習氣尚在,以致行道未證妙理,何能沾溉及人?蓋一以示謙退,一以觀來機。因問者泛云正法,以下愚故,不能懸鑒他心。莫知問意所屬,從何說起耶?故下文緊接云“辱子之問,莫知何說”也。
(丙)次,標宗大乘。
大乘是體,即吾人一念之心性。今不曰標題,而曰標宗者,體之與宗,本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全性起修,則不二而二。全修在性,則二而不二。然此番問答,皆是說修。如曰:“大乘行法,謹即奉持。”又曰:“要藉行成其德。”皆修也,故以標宗目之。前科是泛標正法,茲乃確指大乘。小乘戒、定、慧三學,各別而修,不能圓融。大乘則戒中即有定有慧,定中即有戒有慧,慧中即有戒有定。法法融通,舉一即三,而三而一。此大乘小乘之別也。
分二。(丁)初,問。次,答。今初。
外人曰:唯然大德。愿無憚勞,為說大乘行法。謹即奉持,不敢遺忘。
外人,即前第一番請法之人。然前曰有人、今曰外人者,何故?前不知其為何等人,故泛稱有人。今彼請問大乘行法,乃是由外向內之人,故稱外人。并非貶其為旁門外道。須知外字普賅凡圣,若其未悟三諦融通妙理,則心游理外,雖證阿羅漢辟支佛圣果,亦名外人。雖是凡夫,而已了得此理者,即非外人。即別教十住十行十向菩薩,亦外人也。何以故?因其先空次假后中,次第歷別而修,不了圓融妙理故。蓋凡心有內外者,皆名外人。是故能知心外無法,萬法緣生,即空即假即中,三諦圓融,此名字位內人也。依此起行,觀行位內人也。從修而悟,相似位內人也。如諸大菩薩,如理親證,乃分證位內人。佛為究竟位內人。此內外之分也。唯然者,敬諾之詞。大德者,褒贊之稱。說大乘行法,甚不易易,故曰愿無憚勞。既曰大乘,又曰行法,可見請法者,非僅欲聞大乘之名,乃愿得大乘之法門而實行耳。末二句,至誠之極。謹字,即表顯其至誠。即者,聞斯行之,不敢稍懈。奉者,奉以自度。持者,持以度人。可見此人便是菩薩心腸,大乘根器。不敢遺忘者,非但不忘所說之法,亦不敢忘其說法之恩也。
(丁)次,答。
沙門曰:善哉佛子!乃能發是無上之心,樂聞大乘行法,汝今即時已超二乘境界,況欲聞而行乎?然雖發是勝心,要藉行成其德。但行法萬差,入道非一。今且依經論,為子略說大乘止觀二門。依此法故,速能成汝之所愿也。
善哉佛子,贊嘆之詞。先用善哉二字以慰其心。能請大乘行法,又能謹即奉持,故善而稱之曰佛子。下數句,正明佛子之義。無上心者,菩提心是。即大悲心也。惟菩提心稱為無上。試觀世人,莫不但求自利而不利他,發此大心,實為甚難。此人乃能發心擔荷大法,豈非大悲心乎?惟大悲心能拔眾生之苦,故曰無上。發菩提心,必克菩提之果,為佛親種,堪紹佛位,故稱之曰佛子也。樂者,歡喜也。樂聞大乘行法,正明其能發無上之心。二乘者,羅漢、辟支是。二乘人于菩薩法,無好樂心。故能發大心,即超二乘。即時已超者,言即此發心之時,已超過矣。云何即超?如是因,如是果,因果不外一心。所以發此因心,即超二乘。夫但能發心,并未進修,即已超過,況聞即行之?則超過二乘多多矣。勝心,即無上之心。要,必也。藉,仗也。德者,三諦之理。未修成,謂之理,即俗諦、真諦、中諦是也。已修成,謂之德,即俗諦成解脫德、即真諦成般若德、即中諦成法身德是也。愿如海,必須行如山,方能成就其愿,故言必仗修行以成其德。萬差者,方便有多門也。行門既有萬差,故入道非止一途。有從空門入者,有從假門入者,有從雙亦門入者,有從雙非門入者。每教有四門,四教即十六門。引而伸之,其數無量,故曰萬差非一。必依經論者,示其言不越軌,所謂“佛祖言說,皆是一鼻孔出氣”是也。略者,要略也。略說者,大乘行門,具有萬差,今則惟說止觀,故曰略。所以惟說止觀者,以此法門能生一切法、攝一切門故。又大乘止觀法門,經論廣備,今則說其綱要,故曰略。又廣作分別,尚在后文,此處但略開示名義耳,故曰略也。依此修習,不離當念可以成德,故曰速能成汝之愿。如大師于一夏中,即修成六根清凈位次,即是速能成愿榜樣。
(丙)三,標示止觀。又二。(丁)初,問。次,答。今初。
外人曰:善哉愿說。充滿我意,亦使余人展轉利益,則是傳燈不絕,為報佛恩。
善哉愿說,歡喜踴躍之詞。展轉,有橫、豎二義。由一傳十,由十傳百,普遍無邊,此橫也。師弟父子,遞相傳說,盡未來際,此豎也。若能展轉相傳,則利益大矣。佛法,乃佛之心燈。聞此法門,自得利益,欲他亦得利益,是為以心印心,即是傳燈不絕。燈絕則不能展轉利益矣。今之愿展轉利益,燈燈相傳者,何故?為報佛恩故。佛以說法度生為事,惟傳佛法,能報佛恩耳。(校上來原本卷一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