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圍原生家庭:如何在過去的傷痛中重建自我
最新章節
- 第12章 允許你,成為你自己
- 第11章 去掉保護的外殼,露出真實的自我
- 第10章 開發你內心的陽光小孩
- 第9章 治愈陰影小孩的九個練習
- 第8章 為了抵御原生家庭的傷害,我們滋生出自我保護的外殼
- 第7章 進入原生家庭,認識陰影小孩
第1章 中文版序言:擺脫糨糊心理,從原生家庭突圍
有一本很有名的圖畫書,叫《大衛,不可以》,相信很多人都看過。
書中那個名叫大衛的小男孩,天真無邪,卻無比淘氣,常把自己置于危險的境地,令媽媽膽戰心驚。比如他一只腳踩在傾斜的書上,另一只腳懸空,伸出雙手用力去搬桌子上的玻璃魚缸。眼看著魚缸就要倒下來砸中他,媽媽大驚失色,大聲喊道:“大衛,不可以。”
讀這本書,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大衛媽媽濃濃的母愛。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如果沒有人對你說‘不’,你是長不大的。”不過,現在我要說的是,即使像大衛媽媽那樣關心愛護孩子,倘若處理不當,也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
大衛媽媽出于安全考慮,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大衛,不可以”,在危險時刻和一定的年齡階段,是必需的。但如果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有能力獨自去闖蕩世界時,媽媽依然嘮嘮叨叨“大衛,不可以”,那么媽媽的愛就變成了一種羈絆,讓大衛覺得外面的世界很危險,只有待在媽媽身邊才安全。同時,大衛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媽媽的口頭禪在他心中就會翻譯成“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并由此產生強烈的自卑感,折斷他成長的羽翼。這種過分的擔心和焦慮,就是一種傷害。
原生家庭中的傷害,很少是露骨的、赤裸裸的,都夾雜著愛——是在愛中傷害,是傷害中也有愛。正因如此,才會讓我們的認知出現粘連,內心猶如一團糨糊:混亂、糾結、痛苦,不明就里,無所適從,充滿無盡的矛盾和沖突。
一般來說,認知粘連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將過分擔心與愛粘連,或者將憤怒與愛粘連,比如父母一邊憤怒地打罵孩子,一邊說“打你,就是愛你”,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將打罵與愛粘連;另一種是將童年的經歷和感受粘連到成年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分不清哪些是過去,哪些是現在,心中攪成一團。
在《突圍原生家庭》中,德國著名心理醫生、暢銷書作家斯蒂芬妮·斯蒂爾說,糨糊心理看似模糊、龐雜和混亂,其實只有三樣東西:陰影小孩、陽光小孩,以及成人自我。
原生家庭中受傷的感受構成了一個人心中的陰影小孩,而被愛的感受構成了陽光小孩,它們皆存儲于潛意識中,控制了我們80%以上的情緒和行為。而成人自我是意識中的自我,具有理性和理智。我們的內心之所以混亂,就是因為將這三樣東西粘連在了一起,剪不斷理還亂。從原生家庭中突圍,首先需要厘清哪些屬于陰影小孩,哪些屬于陽光小孩,哪些屬于成人自我;然后,清除認知粘連,擺脫糾纏不清的糨糊心理;最后再重新進行整合。
心理學家榮格說:“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都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就已經形成的性格。”性格有很大一部分是陰影小孩所采取的保護策略。比如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常打罵孩子,那么孩子為了保護自己,就會反抗,并逐漸形成脾氣暴躁的攻擊型性格,或者形成無動于衷、什么都不在乎的消極抵抗型性格。
不管在原生家庭中形成了什么樣的性格,都是為了適應當時環境而滋生出的保護外殼,并非自己真實的樣子。馱著這層外殼,既遮擋了內在的光亮,也模糊了外面的現實,既混淆了控制、傷害和愛,還會將過去的經歷和感受粘連到今天的生活中。而“整合”就是清除這種認知上的粘連,去除保護的外殼,露出真實的自我。這需要我們進入潛意識的深淵,觸碰陰影小孩,感受他、接納他、安慰他,勇敢將他呈現于成人自我的意識中。之所以要這樣,是因為生命最強大的力量并不在光明中,而是在陰影里。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這樣的話:“將內心呈現出來,它將拯救你;如若不然,它將摧毀你。”一次,與一位女士聊天,她說這句話莫名地觸動了她,卻不明白為什么。她還說不知道如何呈現內心,也不知道將內心呈現給誰。她感到困惑,渴望答案。或許,這本書可以給她答案。書中那些簡單實用的方法和練習,諸如“感受你的陰影小孩”“接納陰影小孩”,以及“成人自我安慰陰影小孩”等,其實就是在教我們如何呈現內心。而將內心呈現出來,也不是給某個具體的人,而是讓那些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想法和感受浮出水面,被自己的意識發現,并看見。
看見了,我們就能用成人自我的理智,重新梳理原生家庭中的經歷和感受,分門別類,父母的責任歸父母,童年的感受歸童年,不再將過去的感受粘連到現在,從而擺脫糨糊心理,遇見真實的自己。
盡管這個真實的自己并不完美,但我們不再為此感到羞愧,也不再借助外殼掩飾。我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輕松和完整。這也許就是傳說中的“知行合一”——陰影小孩、陽光小孩和成人自我三位一體,不再粘連、撕扯和分裂,內心和解,一片澄明。
最后,我們終于從原生家庭突圍,開始了自我成長的旅程。
涂道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