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好的原生家庭有什么標準
- 突圍原生家庭:如何在過去的傷痛中重建自我
- (德)斯蒂芬妮·斯蒂爾
- 6210字
- 2020-09-25 15:57:16
關于原生家庭,我們有太多困惑,需要答案。
如果你是父母,一定感到很委屈,自己辛辛苦苦將孩子養大,為什么就傷害了他(她)呢?而孩子雖然遭受了傷害,備感傷心、孤獨、恐懼、無助和憤怒,卻也不清楚為何會如此?
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父母或許會想,養兒方知父母恩,等孩子有了孩子后,就能理解我們了。但一個可怕的現象是,等這些受過傷的人有了孩子后,他們或者像自己的父母一樣,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把傷害變成接力賽。
要停止傷害接力賽,就必須了解傷害從何而來。
在我看來,所有的傷害,都是因為孩子在原生家庭中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結果。明白了這一點,看似復雜的問題,就變得簡單起來,不僅可以讓父母知道他們為什么傷了孩子,還可以讓那些受過傷的人從原生家庭中突圍出來。
好的原生家庭,應該滿足四種心理需求
現在我們知道,陰影小孩和陽光小孩是童年在原生家庭中與父母相處的產物,對一個人具有深遠的影響,其結果也是符合邏輯的。如果在原生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是溫暖、安全、充滿關愛的,孩子就能培養出積極的自我價值感和原始信任,成人后便會經常處在陽光小孩的模式中。相反,如果父母缺乏關愛,孩子感受不到安全,對他人缺乏信任,長大之后就會常處于陰影小孩的模式中。
現在有很多育兒專家,告訴父母如何陪伴孩子渡過各個階段。人們也經常有這樣的困惑:好的原生家庭有什么標準?我們應該怎樣解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沖突?怎樣改正孩子不好的行為習慣?如何處理孩子的問題?
從心理學家的角度講,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并不復雜,孩子的問題更多是一些基本問題。孩子有各種不同的基本心理需求,比如需要建立關系,或者渴望得到認可。父母應該努力滿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幫助他們在成長的路上培養出原始信任,相信自己和他人。
著名心理治療師克勞斯·格拉夫對這些基本心理需求,及其重要意義進行了研究。我在本書中引用了他的觀點。
弄懂基本心理需求對了解自身和陰影小孩非常重要。因為這樣做可以一舉兩得:一方面,基本心理需求的概念可以給大家建立起一個合理的體系,借助這個體系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就比較容易。另一方面,體系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楚現實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實際上起源于我們童年在原生家庭中的經歷。在整個生命過程中,人的基本心理需求都不會改變,身體需求也基本不會改變。這意味著:當我們覺得開心的時候,是因為基本心理需求得到了滿足。當我們覺得不開心的時候,其實是一個或者數個基本心理或者身體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抑或缺少了某種東西。
我們的基本心理需求共有四種:
· 關系需求
· 獨立和掌控需求
· 快樂需求
· 自我價值感和渴望被認可的需求
從事心理治療多年,我知道,一個好的原生家庭,必須滿足孩子四種基本心理需求,而我遇到的心理問題幾乎都是因為在原生家庭中這些基本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導致的。麥克之所以憤怒,表面是因為薩賓娜忘記了他的香腸,但本質上是因為他在自我價值感和渴望被認可的需求方面受到了挫折。另外,他快樂和掌控的需求也沒有得到滿足。
當感覺到壓力、困擾、憤怒和害怕時,其實是因為基本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結果。大多數情況下,沒有得到滿足的不僅僅是一項需求,往往是幾種,甚至是全部需求。比如失戀,不僅意味著關系需求受到挫折,還意味著掌控需求遭受重創,因為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對戀人再產生任何影響。同時,戀愛是幸福的,失戀還意味著快樂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除此之外,由于遭到拒絕,所以我們的自我價值感和渴望被認可的需求也受到了深深的傷害。正是因為如此多的基本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失戀才會讓人感受到一連串的打擊:孤獨、羞愧、憤怒、自卑、失落和沮喪等。
不管遇到什么問題,只要對照這四種基本心理需求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問題的原因都十分簡單明了。換而言之,如果從基本心理需求的角度出發,去分析哪些復雜的問題,再棘手的問題也將迎刃而解。比如,如果麥克能夠意識到,薩賓娜忘了他最喜歡的香腸,這導致他自我價值感和渴望被認可的需求受到阻擾的話,實際上他就已經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刺激源(被遺忘的香腸)和反應(憤怒)之間的粘連便開始剝離、分開。麥克會意識到,他之所以如此憤怒,其實是因為他渴望被認可的需求受到了阻礙。單單這種認識就可以幫助他遠離過去的糨糊心理,他會因此懷疑:他的自我價值是否因為薩賓娜遺忘了香腸而受損。答案很可能是“沒有”。一旦厘清了這一點,他會在下一次表現得放松一些,甚至還有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讓自己如此敏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能夠幫助他思考,直到他明白:這種被忽視,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在他童年時期就出現了。他可能會回想起一些和他母親在一起的場景。最終會發現,這完全跟薩賓娜無關,而是他和他母親的關系讓他產生了這些情緒。倘若能如此,他在解決問題、重建自我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在解釋怎樣幫助麥克,或者說服你克服糨糊心理的束縛之前,我打算仔細分析一下這四種基本心理需求。
親愛的讀者朋友,請嘗試著在閱讀的時候發現,基本心理需求是如何影響你內心的陰影小孩和陽光小孩的。
第一種基本心理需求:關系需求
關系需求伴隨我們的一生。在之前的章節中提到過,如果嬰兒沒有建立關系,就無法存活。如果父母在原生家庭中沒有給予嬰兒身體接觸,嬰兒可能會死。另外,從身體補給的角度來看,對關系和歸屬感的渴望是我們基本心理需求的一部分。關系需求非常重要,不僅體現在愛情和家庭關系上,當我們與朋友聚會,一起吃飯、喝酒、聊天,與同事相處,或者在公眾場合表現自己,抑或是寫一封信、打一個電話、發一封郵件和一個微信時,這都是在滿足自己的關系需求。
童年時期的關系需求可能因為父母的忽視、拒絕或者虐待而受到遏制。忽視的范圍非常廣泛,比較輕微的情況是,孩子只是感到被忽視。比如說,一對夫婦有四個孩子,但是經濟狀況并不好,他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陪伴照顧孩子。比較嚴重的情況是,孩子會受到心理有問題的父母或者監護人精神或肉體上的虐待。
如果孩子的關系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對他的心理發展產生各種影響,并造成傷害。孩子受傷害的程度與被忽視的程度緊密相關。除此之外,還與孩子的天性有關,是大大咧咧,還是特別敏感。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終決定情況的嚴重性,可能孩子只是出現輕微的自我價值感受挫,也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同樣是關系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關系能力遭受了破壞,但具體表現卻有三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孩子長大后變得孤僻,拒絕與他人建立關系,或者阻止某種關系的產生,成為孤獨的局外人;一種是孩子長大后建立依賴性很高的關系,過度依賴伴侶或者其他人;第三種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攻擊他人,破壞和摧毀一切正常健康的關系。
第二種基本心理需求:獨立和掌控需求
除了關系需求外,孩子還有追求獨立的心理需求。當然,不光是孩子,成人更有追求獨立的需求。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不僅想要擁抱和食物,也想要發現身邊的世界。他們有著與生俱來的探索精神。只要他們的能力允許,孩子們就會迫不及待地想要獨立行動。如果他們在沒有父母幫助的情況下做成一件事,會覺得非常開心和自豪。因此,就算是很小的孩子也想要“自己動手”。事實上,我們整個人生的發展就是在尋求獨立,脫離對父母的依賴。
獨立意味著能夠獨自掌控一些事情,而掌控一些事情,是為了讓自己有安全感。相應地,失控則摧毀了我們對安全感的渴望。
人們說到“控制狂”,一般是指這個人的行為總是以自我安全為中心,這實際上是由于受到陰影小孩的影響,內心覺得非常不安全。除了對安全感的渴望之外,獨立需求還包括對權力的渴望。從出生起,我們就在努力影響身邊的人和事,避免產生無助和無力的感受。我們影響他人的方式在自身的成長過程中會發生改變。起初,我們只能通過哭泣和喊叫獲得別人的關注。后來我們的方式變成了復雜的語言以及行動。
孩子獨立發展的需求會受到父母的阻礙和打擊。那些控制欲很強、保護欲旺盛的父母會給自己的孩子規定許多條條框框,最終影響孩子的獨立發展。孩子也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內化這種不安全感,以及父母的過度控制。這樣的孩子可能在以后的人生中經常受到限制,因為他們非常質疑自己的能力。
另外,那些出于好心而幫孩子掃清人生障礙的父母也在負面影響著孩子的發展。他們的孩子就算長大成人也并不獨立,非常依賴父母。另一種極端的情況是,他們會走向反面,跟自己的父母決絕地劃清界限,想要獨立自由地生活,極力想要控制并實施權力,這或許就是孩子叛逆的根源。
對于上面這兩種情形,有一個比喻很形象,也很恰當,說如果一位父親是消防員,那么他的兒子常成為兩種人:一是像父親那樣,成為消防員;一是對抗父親,成為縱火犯。
題外話:獨立性與依賴性沖突
我們一方面追求著關系需求,另一方面又想要獨立自主,找到這兩者之間的平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臨的挑戰。這就是人類所謂的基本沖突,心理學稱其為“獨立性與依賴性沖突”。
在這里,我們可以將依賴性理解為關系,指的是孩子依賴于父母的照料和付出。只有父母與孩子建立了關系,這種照料才會發生。大多數情況下,這可能是父母中的一方,也可能是雙方。如果父母準確并充滿愛地滿足了孩子身體和精神上的需求,那么孩子會在大腦中產生這樣的認知:“依賴性”不是負面情緒。這反倒給他們創造了一種安全的狀態。關系在孩子的大腦中另存的名稱是“安全和信任”。用專業術語來講,就是孩子與父母之間建立起來的一種安全關系。
如果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信任度不高,這就會產生不安全的關系。受陰影小孩控制的人會因為這種不安全的關系產生嚴重的信任缺陷,而擁有陽光小孩的人會認為,信任自己和他人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在好的原生家庭中,父母既要滿足孩子的關系和依賴性需求,也要保證孩子擁有自由獨立的發展空間。這樣的原生家庭能夠培養出孩子的原始信任,這是一種深層次的安全感,有了這種安全感,孩子不僅自信滿滿,并且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充滿信任。然而,如果人們在以后的生活中遭受諸如暴力和虐待這樣的創傷后,原始信任也會受到破壞。但一般來說,原始信任一旦獲取就會保持,并且會成為全部人生的力量源泉。對于擁有原始信任的人來說,生活可能比沒有原始信任的人要簡單得多。他們總是處在陽光小孩的模式中。不過,如果人們一開始就沒有獲得原始信任,那么也可以在以后的人生中進行補救。至于補救的方法,我會在接下來的章節中告訴大家。
如果一個孩子的關系需求或者獨立性發展受到阻礙,那么他就會在自信以及信任他人方面出現困難。為了補救這種不安全感,孩子會無意識地尋找解決方案,也就是自我保護策略。這些策略會無意識地產生,要么過于獨立,要么過于依賴,要么攻擊別人。如果一個人內部的平衡被打破,向獨立性需求一邊傾斜,那么他對自由和獨立的需求就會比正常人高很多。結果就是,他,也就是他內心的陰影小孩,會減少親密的人際關系。他的陰影小孩會認為:“其他人不值得信任,只有保持獨立,才能感到安全。”這些人常離群索居,難以信任別人,也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他們害怕關系,不會讓對方真正靠近自己,與其他人總是保持一定的距離,具體表現為無法談戀愛,無法處理親密關系,成為孤獨的局外人,甚至孤獨終老。
如果一個人內部的平衡偏向于依賴性,即被依賴性需求所控制,那么他對人際關系的需求會比一般人要高。他們依附于自己的伴侶和他人,覺得失去了依附的對象自己就沒有辦法活下去。這些人非常害怕獨立和孤獨,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個人沒有辦法獨立生活,只有依賴別人,才有安全感。
第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快樂需求
孩子的另外一種基本心理需求是追求快樂。成人也有著相同的需求。感受快樂的渠道多種多樣,比如說吃飯、運動以及看電影都能給人們帶來快樂。快樂和不快樂之間的關系是十分緊密的,它們也是我們動力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簡單來說,我們一直都在追求快樂,克服不快樂,即以某種方式滿足我們的快樂需求。
學習調節快樂和不快樂是生存的重要環節。這意味著,人們必須掌握容忍沮喪、延長快樂和抑制欲望的能力。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于,教會孩子處理快樂和不快樂的情緒。
有些父母嚴格限制孩子的快樂,而一些父母又過分放縱。在嬰幼兒時期,滿足孩子的快樂和關系需求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嬰兒的感受實際上只分為兩個部分:快樂和不快樂。不快樂包括饑餓、口渴、燥熱、寒冷和疼痛。父母的任務就是,通過減少孩子不快樂的情緒,來滿足孩子的需求,最終讓他感到快樂。如果父母做得不夠好,那么孩子的關系需求就會受到阻礙。
另外,在接下來的成長階段中,孩子的獨立需求和快樂感知之間也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如果媽媽不允許孩子在吃飯之前吃棒棒糖,那么孩子會不高興,另一方面,孩子會覺得自己的獨立性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如果孩子的快樂需求和獨立性需求被過分管制的話,會導致孩子長大后屈服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他們的人生信條將會是反對享受,強制生活;或者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缺乏自律,過度沉溺于享樂。這意味著,在原生家庭中快樂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孩子就會用更長的時間去追逐享受,以彌補缺失的快樂,其時間的長度很可能會延長到成年,甚至一生。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找到滿足快樂和抑制欲望之間的平衡是個不小的挑戰。我們的意志力經常受到無處不在的挑戰。我們去逛超市,就需要有能力壓制自己的欲望。另外,意志力不僅要努力克制過度的快樂,還要克服不快樂。因為,我們每天都要做許多自己并不感興趣的事情。大多數人的不樂意從起床開始,到晚上刷牙才結束。我們經常需要抑制自己的沖動,例如過多吃生冷食物、沉溺上網和泡吧。自律是成功人生的一個重要前提,可以讓我們遠離誘惑和歧路,堅定地沿著自己的路前行。
第四種基本心理需求:自我價值和渴望被認可的需求
覺得自己有價值,渴望被認可是與生俱來的。
渴望被認可的需求和我們的關系需求有著緊密的聯系,因為如果沒有人認可我們,關系也就不會產生。我們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感知實際上是愛與認知的形式,這種需求能夠給予我們強烈的存在感。我們之所以尋求認可,跟另一種場景相關:在嬰幼兒階段,我們通過父母的行為獲悉,自己是否受到歡迎。
大衛·史納屈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他把這一過程稱為“鏡像自我價值感知”,意思是,孩子通過父母的行為辨認自己是“好”還是“不好”,就像鏡像反射一樣。比如說,媽媽對孩子微笑,這個行為就像是孩子面前的一面鏡子,給他的信息是,媽媽因為他的存在很開心。在父母的行為影響下,孩子有了自己的自我價值感。成人之后,我們對被認可的需求依然不減,期待從他人身上獲取自身價值。這一點適用于所有人,包括那些在原生家庭中充分被認可,或者沒有被認可的人。
在原生家庭中被認可的感受會形成一種自我價值感,并將影響我們的一生。如果人們的自我價值感比較脆弱,也就是說經常受到陰影小孩控制,那么他們對外界的認可需求就比較強烈。相反,那些內心長期處在陽光小孩模式中的人,對外界認可的需求則相對較少。
自我價值感相當于內部的核心,給我們提供心理資源,如果受到破壞,就會帶來各種問題。我們在之前的章節中學到過,把自我價值感脆弱的部分歸類于陰影小孩,把穩定的部分歸類于陽光小孩。究竟應該如何加強陽光小孩的作用,減輕陰影小孩的影響,這便是本書的主題。
在原生家庭中,上述四種基本心理需求都會對成長中的孩子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陽光小孩和陰影小孩正是由此而產生。也許你在閱讀的時候會想,我的父母有哪些優點和缺點,他們對我有什么影響?我有什么個性特點,這些特點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你所想的這些問題,正是接下來要討論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