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凝固的信念,情緒的深井
- 突圍原生家庭:如何在過去的傷痛中重建自我
- (德)斯蒂芬妮·斯蒂爾
- 4459字
- 2020-09-25 15:57:16
你一定想知道自己的信念是什么,不過,在這之前,我想告訴你,原生家庭中形成的信念是如何深刻影響感受,并成為情緒的深井的。
信念,通過原生家庭銘刻進潛意識中,就像井底之蛙一樣,限制了我們的感受,這一點從麥克和薩賓娜的例子就能了解。在潛意識中,麥克的信念是“我得不到重視”。帶著這樣的信念,他看不見另外的天空,只對蔑視自己的言行高度敏感,以至于捕風捉影,把薩賓娜無心的疏忽當成了對自己的不尊重,從而陷入惱羞成怒的情緒深井中,無法自拔。
從根本上來看,信念是一種想法,而想法會影響感受。例如,如果你認為一個人非常優秀,內心就會產生自卑的感覺。與此同時,感受也會影響想法。如果某一天,你心情很好,感覺自己很強大很成功,當你再次看到這個人的時候,你可能會認為自己與他差不多,甚至比他還強。
偶爾一次想法并不能形成信念,可是當這個想法不斷被一次次經歷和感受重復印證之后,它便會在大腦中凝固成信念。想法是短暫的,當一種想法在原生家庭中不斷出現,并凝固成信念后,我們的感受和情緒就會被它所控制,失去自由。
總陷入同一種感受,是因為有凝固的信念
信念把人凝固在同一個角度,從這個角度,只能看見信念內的東西,不斷陷入同一種感受。對信念影響感受的套路了解得越深入,越能從內心深處入手,改變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隨著方式和角度的轉變,我們就能覺察到問題的根源,也就是那些構成問題的負面信念、感受和想法。不這樣做,我們永遠也無法擺脫它們的糾纏,并從原生家庭中突圍出來。
我想再一次借薩賓娜的例子來解釋這一點:當麥克朝她怒吼時,她很快陷入自己陰影小孩的認知模式中。這是她最習慣的套路。她的陰影小孩會產生這樣的想法:麥克高大優越,有權評價她、支配她,就如同獨裁的父母。雖然薩賓娜并沒意識到自己有這種想法,但她潛意識中的陰影小孩卻堅持這種想法,甚至還把想法凝固成如“我不夠好”“我必須自我適應”的信念,這種信念會左右她的感受,讓她感到沮喪、渺小、沒有價值,并因此感到憤怒。
如果薩賓娜轉變角度,處在成人自我或者陽光小孩的模式中,那么,她的想法會完全不同,她會認為自己與麥克的地位是平等的。這種想法會讓她發現麥克處在陰影小孩的模式中,他的憤怒實際上跟她一點關系都沒有,如同小孩子亂發脾氣。如果是這樣的話,麥克的憤怒便不會讓她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她會冷靜地面對這些。雖然麥克這種不成熟的行為可能會讓她生氣,但只要薩賓娜不發生認知粘連,參與爭吵,保持冷靜,麥克也會很快平靜下來。麥克冷靜下來之后,他就會轉換到成人自我的模式,很快意識到自己這么做太過夸張,接下來他會準備向薩賓娜道歉。所以,只要薩賓娜保持冷靜,麥克的怒火最多持續五分鐘。
現在,肯定有不少讀者會想:明明是麥克在胡作非為,為什么要讓薩賓娜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是典型的“責任問題”。我在進行心理治療時經常碰到這樣的問題,特別是在伴侶之間。伴侶的一方總是希望對方改變,因為他認為某些問題經常出現,明顯是對方的責任。薩賓娜也會有這樣的想法,但是她沒有辦法影響麥克的行為。她最多是懇求他改變,或者給他壓力促使他改變。但這種做法是否有效,并不取決于薩賓娜。事實上,我們唯一能夠影響的人是我們自己。如果薩賓娜非常想要改變這種情況的話,她必須改變自己。而要改變自己,則必須結束糨糊心理,改變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擺脫原生家庭中陰影小孩的套路。
童年的經歷,比所有的理智思考都真實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之深是無法估量的,不從陰影小孩的認知粘連中跳出來,很難認識到這一點。我每天都有這樣的經歷,盡管一些人的成人自我已經認識到原生家庭所受的影響,但是他們仍然處于老套路當中。童年時期,人們在原生家庭中和父母在一起留下的經歷比所有理智的思考都真實。
關于這一點,我的一個來訪者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58歲的B女士,童年時遭受過鄰居性侵。她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媽媽,然而媽媽并不想承認這件事,于是她告訴女兒,要對這個男人禮貌一些。性侵和家庭的忽視給B女士帶來了嚴重的創傷,并凝固成了這樣的信念:“我只能任人擺布”“沒有人會保護我”,以及“男人是危險的”。長大之后,她本能地會對一些男人產生恐懼。B女士來我這里之前已經接受了10年的心理治療,其中包括創傷治療,她的許多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但是,盡管她接受了很多年的治療,但她對男人的恐懼并沒有消失。在我這里接受治療時,她也沒有真正擺脫這種情緒。中間發生了一件事讓我感到很震驚:在一次治療的時候,我發現,她的陰影小孩并沒有意識到,當時的兇手早就死了,她現在已經長大成人,并且不是所有男人都是強奸犯。我對此非常吃驚。我原本以為,她早就對這點了然于心,遺憾的是這條重要的信息只存在于她內心的成人當中,而她的陰影小孩還活在50年前的那個世界中。后來,當她的陰影小孩接受了這個事實之后,她才真正意識到,暴行已經過去,她沒有必要害怕了。在這次治療后,B女士慢慢就痊愈了。
不僅是B女士的陰影小孩生活在童年的世界里,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小孩都生活在過去。雖然一些人童年時期在原生家庭中受到過許多積極影響,并且擁有原始信任,心中的陽光小孩也在健康成長,但他們同樣適用于這一點。不管是陽光小孩,還是陰影小孩,他們都會用過去童年的經歷解讀今天遇到的事情。對于陰影小孩來說,他們的問題是內心充滿了不安全感,對現實感到恐懼和焦慮;對于陽光小孩來說,他們的問題則是戴著童年天真爛漫的眼鏡看待當下發生的事情,很多時候,他們正面的童年形象會讓他們變得天真,容易輕信他人。所以,童年非常幸福的人長大以后總會經歷一些殘酷的事情,到那時,他們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并不像父母那樣友善。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一般來說,由于自我價值感良好,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能夠很好地處理這種現實沖擊。相比起來,陰影小孩給我們帶來的問題要多得多,他們對自己和世界產生很多負面影響。因此我們首先從陰影小孩著手。
陰影小孩的信念,情緒風暴的起點
我們已經知道,陰影小孩的信念會給我們帶來一堆問題,會深刻影響我們的感知,而感知又支配著我們的情緒,反過來,情緒也會影響我們的感知。
如果我們像麥克和薩賓娜那樣認可自己的陰影小孩,那么就會被陰影小孩的情緒所操控,而陰影小孩的信念則會進一步影響我們的認知,也就是詮釋現實的方法,這種信念會迅速與情緒粘連疊加,一浪高過一浪,共同產生影響。現在,就讓我們具體來看一看——
薩賓娜忘記給麥克買香腸,麥克首先會被陰影小孩的信念所影響,這些信念是“我得不到足夠的愛”“我不重要”;接著,陰影小孩會把這種行為詮釋為“薩賓娜不夠愛我,她從來不重視我的愿望”,這種詮釋會迅速直接地導致他產生受傷的情緒,并感到非常憤怒;最后,憤怒的情緒讓他產生吵架的行為。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信念—詮釋現實—情緒—行為的連鎖反應是在麥克無意識的情況下產生的。他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憤怒,也能牽強附會解釋憤怒的原因,但并不知道真正的始作俑者是誰。他對自己的信念一無所知,也不知道,他受傷的情緒發生在他的憤怒之前。這就是問題所在:不同的情形和遭遇會迅速讓我們產生情緒,這種情緒會“占據”我們,并控制我們的思考和行動。這種情緒可能是憤怒、傷心、孤單、害怕、嫉妒,也可能是快樂、幸福和愛意。就算是情緒暫時缺席,例如,有時我們遇到一些特定的場合,內心會變得空蕩蕩的,這也符合上面所說的這種模式。尤其是憤怒、害怕、傷心和嫉妒這些情緒會嚴重妨礙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以及與他人的關系。
也許現在你會反駁,認為這是一種合理的憤怒和傷心,你覺得這跟受傷的陰影小孩沒有關系,而外部的環境才是罪魁禍首。例如,你因為親人去世而傷心,你因為受到不公平對待而憤怒。這完全正確。并不是所有情緒都跟陰影小孩或者陽光小孩有關。同時這些情緒也并不會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問題。親戚朋友去世,自然會感到傷心,這是十分正常的情緒反應,我們對自己的反應并不會感到驚訝。同樣,你遇到高興的事情,感到開心和幸福,這也是完全合理的。每個人都擁有這樣的情緒。正常情況下,這些情緒不會給我們帶來問題,因為我們的反應與客觀事實相符,沒有夸大其詞,反應過激。
但是,如果像麥克和薩賓娜那樣透過內心陰影小孩所產生的情緒就不是對現實的反應,在情緒上是一種發泄,在認知上是一種粘連和扭曲。這些情緒的“根”源于原生家庭。如果我們想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深入進去,了解其中的盤根錯節。
陰影小孩、成人和自我價值感
內心的小孩和他的信念,是以自我價值感為核心構筑而成,諸如“我很有價值”,或者“我一點價值也沒有”,并以此形成我們的中心情緒。所謂中心情緒,是指深層的情緒,只有深入潛意識,才能觸碰到這種情緒,知道我們是否受到世界的歡迎,以及我們是開心還是悲傷。
原始信任和原始信任的缺失是身體中的深層記憶。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會意識到這種感覺,卻很容易喚醒這種感覺。那些缺少原始信任的人總覺得自己沒有安全感,甚至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時常處于陰影小孩的模式中。而那些擁有積極信念的人具有原始信任和完整的自我價值感,所處的陽光小孩模式也是積極向上的。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一直充滿自信和安全感,他們的陰影小孩也十分活躍,人生也會有悲觀陰暗的時候。不過,他們的陰暗時間不會持續太久,因為他們的陽光小孩充滿積極信念,體格要比陰影小孩強健很多。換句話說,他們的傷口會很快愈合。而對于那些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只要傷口上撒上一粒鹽,便會痛不欲生,難以愈合。
自我價值感的“所想”部分是我們的理智,即內心的成人。比如說,盡管陰影小孩覺得自己很渺小,但是理智卻會告訴我們,自己在人生中已經完成了許多事情,完全可以為自己感到驕傲,我們自己實際上是出色的。我跟來訪者討論自我價值感這個問題時,他們經常會說這樣的話:“我其實知道,我完全應該對自己滿意,但是我的內心深處并不這樣想!”另一部分人完全認同自己的陰影小孩,認為自己不夠優秀。即使他們利用自身成熟的理智也沒有辦法擺脫陰影小孩的影響。而其他的人則認為,他們自身的自我價值沒有任何問題,他們被理性思想所控制,把陰影小孩擠壓在自己身體當中。麥克就屬于其中的一員。如果有人詢問他的自我價值感,他的回答是沒有任何問題。他把受傷的自己擠壓進身體內部。相反,薩賓娜總糾結于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臆想的不符,因此她認為,自己的價值感是脆弱的。
每個人都有思想和感受相悖的經驗,并經常被這些情形困擾,例如,我們常常會說這樣的話:“我知道……但我就是沒辦法去改變。”還例如,聰明的內心成人很清楚,健康的飲食對他更好,但是內心的小孩卻無法抵擋甜食的誘惑,因此他經常只能卸甲投降。特別是在食物以及生活需求方面,人們更加難以抑制這種貪婪的感受,也很難做到像成人自我一般理智成熟。
不管在自我價值感還是在其他方面,陰影小孩和內心的成人并不總是意見一致。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他們的陰影小孩擁有很強的執行力,總是想在思考、感受以及行動上拔得頭籌。但是隨著對陰影小孩及其影響的了解程度加深,我們的內心成人會慢慢調整陰影小孩并掌握領導權,有意識地進入陽光小孩的模式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