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謀略,中國古代文化又稱為縱橫之術、長短之術、勾距之術。用現代話講,就是領導的哲學與藝術。為總結關于謀略的歷史經驗,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就中國古代謀略做了一次系統講析。本書擷取趙蕤《長短經》、劉向《戰國策》、桓范《世要論》精華,參以歷史上興亡成敗的實例,論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將近一百五十則歷史故事,鋪注于原經文之后,供讀者經史相參,從中悟得創業待人的道理。
南懷瑾 ·中國文化 ·12.2萬字
本書為南懷瑾先生歷年來為自己及他人的著作、整理出版的古籍所撰的序跋等,總計七十二篇,分為儒家、易經、道家、經義、禪宗、密宗、健身、歷史、其他等九大類,對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了精深的闡述。
南懷瑾 ·中國文化 ·19.9萬字
《毓老師說孫子兵法》系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幾十年來在臺講授《孫子兵法》的集大成之作?!敦估蠋熣f孫子兵法》重在告訴讀者要懂得變局,知曉為人處世之道;要有智慧,遇事要以智??;更強調,凡事要留余地,得勢時不可以趕盡殺絕?!敦估蠋熣f孫子兵法》告訴我們,《孫子兵法》最終的目的是使人類和平,天下一家,所有人類都同一尊貴,應同等對待!如能用此一眼光讀《孫子》,相信人人皆可用智慧,為自己也為家人謀得一幸福的人生。如果社會因為智者多了,大家遇事能以智取,不作無謂之爭,和睦相處,社會、國家也就日趨于安寧。大家共存共榮,互不侵害,最終才能達成天下一家的理想。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 ·中國文化 ·16.8萬字
本書有幾個重要的特點。首先,全書覆蓋了中華文明的方方面面,集知識性、趣味性和科學性于一體,而且在每篇文章的后面還添加了知識鏈接這一欄目,可以讓讀者在此基礎上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其次,每篇文章都是短小精悍的。我們力求用短小的篇幅、精練活潑的語言,來向讀者表達最豐富的知識,這樣就避免長篇大論使讀者感到厭煩的弊端。最后,章節分類十分清晰。全書涵蓋了軍事、文化、禮儀、飲食、建筑等方面的內容,使讀者對全書的內容一目了然。總之,《三天讀懂中國文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好書籍,是對中國幾千年來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真實再現,讀者可通過此書開闊視野、豐富文化知識。
諸葛文 ·中國文化 ·21.9萬字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儒家禮樂文明的來龍去脈,及中華禮學的學理、主要典籍、人生禮儀(冠、婚、射、喪等),并對中西禮儀進行了比較,旨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傳統禮儀,做到內外雙修,提高自身人文素質。本書所依據的課程——中國古代禮儀文明,是作者在清華大學開設的全校性選修課,蘊含著作者歷經五輪講課所匯聚的精華,也是迄今為止全國為數不多的講授中華傳統禮儀的課程。
彭林 ·中國文化 ·19.1萬字
曾氏在傳統文人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被譽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生前編纂的《經史百家雜鈔》影響巨大,而在他逝世后流行的“家書”更因其貼近當時人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而大受歡迎?!对鴩視肥珍浟嗽鴩拦舛辏?840)至同治十年(1871)前后寫給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諸弟、妻子及子侄輩的家信,并適當補充了部分他寫給朋友同僚的信,以展現曾氏人生全貌。其內容上至經邦緯國、濟世救民之道的闡發,中及進德修業、讀書求學方法的指導,下至人際瑣事處理和家庭經濟生計的經驗建議,可謂事無巨細,纖悉無遺,生動地反映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及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蘊含了其處世應變的哲學體悟和思想精髓。
檀作文譯注 ·中國文化 ·104萬字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總共十八萬字有余。《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其名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書以黃帝和岐伯等人對話的形式寫成,作者似乎就是黃帝和岐伯等人。其內容不僅限于醫學,而與中國古代的哲學、天文、地理等學科密切相關,是一部關于哲學和自然科學的綜合著作。本書注譯者選擇了最能反映中醫學術思想特點的篇章和段落加以注譯,在“題解”部分,對篇中的名言加以提示,在注釋時多引證諸子之言,以加深對《內經》思想的理解。古人講做學問要懂得溯本求源,譯文以直譯為主,追求順暢簡潔的特點。北宋理學家程頤在《易傳序》中說:“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其意,則在乎人焉?!蓖x者朋友能夠借助注譯這一津梁,進入中國醫學養生文化這一智慧的殿堂。
姚春鵬譯注 ·中國文化 ·16.8萬字
精選泰戈爾畫作16幅,暢享品詩賞畫的雙重盛筵。亞洲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花一木,一草一塵,在他筆下無不是美麗的辭章與活潑的思想,“仿佛對著造物者的眼睛”。泰戈爾為我們展現了這樣一種文化,一種在廣袤寧靜、滌蕩心靈的印度森林中臻于完滿的文化,一種主旨在于通過不斷增進與自然生命本體的和諧而獲得靈魂安寧的文化?!Z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王林晚撰寫 ·中國文化 ·9.6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紅巾軍起義》以清新的語言、扎實的史料,簡明而不失其要地講述了元朝末年張士誠和方國珍發動紅巾起義的全過程,以及朱元璋參加紅巾軍并建立明朝的始末。
金開誠 ·中國文化 ·3萬字
本書從體現中國文化精神面貌的儒釋道三教,以及經史子集四部的經典當中遴選出十八部最具代表性的中華文化原典,按歷史時序和時代影響度對其進行概說和導讀,期望能使廣大學子得到精神上的涵養與教化。選目基本涵蓋了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史類典籍。本書側重導讀和介紹最具中國文化精神和底蘊的原創篇章,從最有價值的文學作品中提煉有益身心的格言,以此顯出與大量標準化的當代教材乃至功利模仿型文化書籍的區別,同時激發當代青年以理性求真的態度繼承傳統。
王睿等編著 ·中國文化 ·20.6萬字
《毓老師說易經》根據毓老自1993年至2000年講授《易經》課程內容整理而成。毓老認為,《大易》與《春秋》弄明白,中國思想左右逢源!讀《易經》的目的有三: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二、智周萬物,道濟天下;三、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易經》是智海,絕非假話,是智慧的產物。書有古今,智慧無古今。以古人智慧,啟發今人的智慧,把人生問題解答明白,就能明白一切?!敦估蠋熣f易經》告訴我們,要懂用腦,讀完一篇,真得其好處。以一公式,可以推演很多。多讀書,存肥料。讀書,懂用道理簡單,做到可難。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 陳絅整理 ·中國文化 ·26.2萬字
國學匯通思想學術、典籍制度、百行百藝、禮儀民俗,蘊含國脈、國魂、國本,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學習國學,了解國學,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一個現代人,不能不知道傳統,作為一個中國入,不能不了解國學。
思履 ·中國文化 ·38.1萬字
《水經注全鑒》是北魏晚期酈道元所著地理名著,共四十卷?!端涀ⅰ芬蜃ⅰ端洝范妹?,看似為《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全面、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北魏)酈道元著 東籬子解譯 ·中國文化 ·17.3萬字
本書編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來,精選出數百則典故,并對每則典故的出處、故事、含義、用法進行了詳解。為了方便讀者查閱,根據含義的異同對這些典故進行了分類,使讀者用起來方便快捷、得心應手。一書在手,盡覽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竭寶峰主編 ·中國文化 ·10.2萬字
《大美中華——傳統節日集錦》通過對中國各個民族節日的介紹,讓人們感受到中華民族對節日的重視。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每一個節日都要過得歡天喜地。歲節與我們人類有著深切的淵源,從驅崇禳災到祈福娛樂一路走來,人類在流光溢彩中用豐富的情感和愿望裝點著動人的多彩節日。
薩仁圖婭編 ·中國文化 ·6.7萬字
本書由《街頭巷尾:十九世紀中國人的市井生活》《藏在木頭里的靈魂:中國建筑彩繪筆記》《萬物有靈:<詩經>里的草木鳥獸魚蟲》《凡俗心愿:中國傳統吉祥圖案考》四部圖書構成。
佚名 (日)細井徇 (日)野崎誠近 ·中國文化 ·13.1萬字
這里,素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這里,是東北與華北的咽喉要沖;這里,更是萬里長城起點的第一道雄關。
岳丕航 淡墨松風編著 ·中國文化 ·4萬字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儒學,而儒學的基本表現形式一直是經學,也就是研究儒家經典的學問。經學的基本研究對象就是十三經,即《周易》《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合稱三禮),《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本書即以這十三部儒家經典為對象,對它們進行闡釋和導讀,梳理它們在中國歷代的傳承與流變,分析它們對中國歷史、文化各個方面的重要影響。依據篇幅和內容,書稿分為上下兩卷,上卷介紹的是《周易》《詩經》《尚書》和三禮,下卷介紹《春秋》三傳和《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姜海軍 ·中國文化 ·22.6萬字
竭寶峰主編 ·中國文化 ·10.3萬字
《經典常談》寫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聯大期間創作的中國古代經典普及讀物,介紹了《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春秋》《戰國策》《史記》《漢書》等典籍的歷史背景、發展演變、思想內涵,系統梳理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是快速了解國學經典不容錯過的入門讀物。朱自清用生動簡潔的語言將中國古代典籍精華濃縮為薄薄的小冊子,流暢親切、平實易懂、引人入勝,讓我們在一個個傳奇故事、鮮活形象中,輕松掌握國學經典的精髓。圖文詳注版《經典常談》增補385條古文及生僻字詞注釋、成語典故、背景知識,幫助讀者補充大量國學知識!25張圖表示例,清晰呈現古代經典的結構體系!13篇章節導讀詳盡補充典籍基礎信息!
朱自清 ·中國文化 ·10.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