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北京的王府》一書,深入挖掘并細膩展現了北京城內眾多皇家貴族府邸的輝煌歷史與獨特魅力。從恭王府的精致園林到醇親王府的宏偉建筑,作者不僅描繪了這些王府的建筑美學與布局藝術,還深入剖析了它們作為權力與地位象征的深刻內涵。書中穿插著王府主人的傳奇故事與家族興衰,讓讀者在品味建筑之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通過對王府的詳盡介紹,本書不僅是對北京古都文化的一次致敬,更是對中華歷史文脈的一次深刻探索。
楊天杰 ·隨筆 ·2.5萬字
“日本民藝之父·戀物鼻祖”柳宗悅的民藝入門書,全新譯本!《民藝四十年》是柳宗悅最好的民藝入門書。他創造了“民藝”這一新的美學概念,開啟民藝運動,創辦《工藝》雜志,創建日本民藝館,在漫長的40年里,堅定地從無名工匠的日常用具中發掘真正的美。他癡迷木喰佛、大津繪等無人問津的民間手工藝,對朝鮮、沖繩等留有傳統工藝色彩的地方表現出毫不吝嗇的愛,更是從茶道、佛教中找到了何為美的哲理。關于民藝的所有答案都在這本書中。
(日)柳宗悅 ·隨筆 ·13.6萬字
《野味讀書》分為三輯。第一輯“書里書外”,“書里”收錄孫犁自述的讀書經過;“書外”則是可能影響孫犁精神成長的文化生活。如果我們把文化生活的內容也算作一種“讀書”,則“書外”的部分也算該是孫犁讀書生活的一部分。第二輯“書前書后”,部分是孫犁的讀書筆記。因為愛書,孫犁常在書上施以封皮,而因書衣多在書前書后,我們就為本輯取了這個名字?!皶皶蟆崩锏奈恼抡Э从行╇s亂,但除去不多的孫犁對文學作品(及其作者)——古代多列入集部——的評論,這部分文字的大宗在古代屬于史部。第三輯“書長書短”,是愛書人孫犁在買書、得書、藏書等方面長長短短的敘述,進而延伸至新的契機境界:“讀中國歷史,有時是令人心情沉重,很不愉快的。倒不如讀圣賢的經書,雖然都是一些空洞的話,有時卻是開人心胸,引導向上的。古人有此經驗,所以勸人讀史讀經,兩相結合。這是很有道理的。”
孫犁 ·隨筆 ·19.9萬字
本書是關于南京城歷史、文化的作品集。作者通過自己收藏的有關南京的老廣告,來還原過往南京的風俗風情,講述與南京相關的人物故事;以一張張舊年的招貼畫、廣告紙為引子,揭開南京城過往的面影。本書從相對微觀的角度切入,觸發聯想,涉及南京歷史、文化的諸多方面,比如文化名人、特色美食、流行妝容、衣著時尚、體育運動、商號洋行等等,呈現了南京都市生活的細節。除本身的史料價值外,還可以使讀者直觀地觸摸到歷史的細節,對南京城建立起一個整體性的印象。
由國慶 ·隨筆 ·4.6萬字
本書通過“情事”“草木”“動物”“婚事”“器物”“城市”“男人”“女人”等八個篇章寫詩經中的世界,再現了流傳三千年的萬物百態。“古典詩詞吟唱的新媒體傳播”首席專家劉冬穎在吸納和借鑒前人“以詩說史”之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詩經》中的“變風變雅”現象;同時,將詩經與西周末年及春秋時代社會變革聯系在一起,融合自己獨特的女性視角,加之對今時今世的反思,引導讀者從中國傳統經典閱讀中尋找人類精神家園。
劉冬穎 ·隨筆 ·8.3萬字
本書是梁曉聲先生解讀中國文化的重磅作品,是一部梳理傳統文化的讀書筆記與思考心得。包括對中國歷史、文學、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的解讀,既有以時間為線索的宏觀歷史考察,也有對文藝作品的微觀解剖,力圖從中整理出一條關于中國文化、中國人精神氣質總結性的內容線索。作者站在當下社會現實的立場,對照世界文化特色底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角度新穎、行文辛辣、富于思辨性。本書曾獲第十四屆文津獎推薦圖書,本次增訂版,增加了近些年來梁曉聲對于中國人文化心理圖景新的觀察、思考,以及對世道人心的理解和追問。
梁曉聲 ·隨筆 ·14.5萬字
《晚清中國游記:“中央王國”的游歷與調研》一書,憑借作者威爾遜深厚的軍事、工程和地理知識背景及其親身經歷,為我們回顧晚清中國的歷史提供了一個新穎而獨特的視角。他的足跡遍布中國的廣袤土地,從繁華的滬上到古樸的荊楚,從遼闊的臺海到荒涼的塞外,細膩地描繪了中國的自然風光、人文地理以及社會經濟狀況,同時深入剖析了東西方文明在交匯與碰撞中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要言之,《晚清中國游記》不僅是一本記錄旅行見聞的游記,更是一部兼具史實價值和文化內涵的著作。對于歷史和東西方文化研究者而言,該作品的翻譯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而對于廣大讀者來說,它也是一部引人入勝的閱讀珍品。
(美)詹姆斯·哈里森·威爾遜 ·隨筆 ·14.3萬字
挖掘古代智慧的寶藏,這里有先人的哲學思想、治國方略、科技發明等。這些寶藏不僅是歷史的遺產,更是我們今天可以借鑒的寶貴財富,帶你開啟一場智慧的探索之旅。
楊錦程 ·隨筆 ·10.7萬字
本書從南懷瑾先生的四十余本著述中,精心摘錄出南先生講述的中國人所耳熟能詳的老話、格言、諺語等共近二百條。全書分為上下冊,上冊為內養篇,包括德行之本、改命之基、學習之竅、躬行之要四個主題,下冊為外用篇,包括齊家之寶、處世之方、明辨之法、經綸之道四個主題,涉及修身養性、家庭教育、為人處世等各個方面。不同于大部頭的紙質書,本書采用小開本的設計,精致文雅,體例明晰,如同手冊,方便現代人隨身攜帶,或置于案頭床邊,利用空閑或碎片化時間隨時學習,隨時體悟,皆有所得。
南懷瑾講述 南懷瑾文教基金會編 ·隨筆 ·10.8萬字
本書是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解讀中國根性文化與國民性格的重磅力作,作者立足當下社會現實,對照世界文化底蘊,對中國文化展開辛辣而富有思辨性的剖析。作者通過宏觀歷史觀察與微觀文本解構的雙重路徑,揭示中國文化的獨特性與矛盾性,并層層剝開歷史與文學的精神密碼。
梁曉聲 ·隨筆 ·15萬字
《北京的故居》一書,深情地追溯了多位歷史名人在北京的居住遺跡,展現了他們生活與思想的獨特空間。書中不僅描繪了故居的建筑風貌與內部陳設,更深入挖掘了這些故居背后的故事與主人的傳奇人生。通過這些故居的探訪,讀者能夠跨越時空,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傳承,體會北京作為古都的深厚文化底蘊與人文情懷。
楊天杰 ·隨筆 ·1.4萬字
林洪所寫的《山家清供》是一本富有文學韻味和醫學養生知識的飲食筆記。全書分上下兩卷,共104則食譜。所謂“山家清供”,是指山野人家待客時所用的清淡田蔬。作者以此作為書名,非常明確地表達了他對清淡菜蔬由衷的推崇與喜愛之情,也體現了其追求“清”“雅”的飲食美學思想。這本書是讀者了解傳統飲食文化與生活美學的佳作。
(宋)林洪 ·隨筆 ·2.6萬字
本書以家風為主題,通過日常生活中鮮活的事例,以小見大,勾勒出孫氏家族的圖譜結構,言簡意賅地提煉出“仁義修身,勵志圖強”的孫氏家風。對撰寫家史、定義家風、構建家庭與家族文化,開辟出一種新的思路與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書中閃爍的辭采,蘊含的哲思,蕩漾的情感,表現的人格,使其成為可讀性較強的當代家風文化讀本。
孫現勤 ·隨筆 ·17.9萬字
本書是著名媒體人、作家、美食家汪朗談吃的隨筆集。文章圍繞各類美食乃至日常食材信筆寫來,從古人筆記所記到親身經歷,看似漫無邊際,實則是從一個有趣的角度談中國文化。作者的父親汪曾祺是著名作家,也是美食家。耳濡目染,汪朗的文字有乃父的從容,也有媒體人的嚴謹。他在美食圈也有頗多交際,可謂見多識廣,所寫此類文章言之有物,語言幽默、通達,余韻悠長。
汪朗 ·隨筆 ·9.5萬字
本書為“茶鏡訪勝”“茶海探幽”“茶緣深深”“茶趣相隨”四輯,收錄了書寫飲茶、茶事、茶具、茶史、茶文化、茶感受等內容的文章九十余篇,全書內容豐富,涵蓋面廣。文章作者們具有深厚的文史功底,以不俗的文筆書寫對茶的喜愛之情,并在字里行間寄寓了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得本書具有較高的文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
陳明編 ·隨筆 ·12.7萬字
此書為散文家、戲曲理論家齊如山關于飲食文化的隨筆集。從中國傳統官席的必備菜式到街邊的各色雜食,從中西方甜食、面食的差異,到中國菜的烹飪方法,齊如山先生對中國飲食文化做了詳細的研究,闡釋了中國美食各方面的精髓,為后來的研究者們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齊如山 ·隨筆 ·4萬字
晚近通俗文學泰斗包天笑,以九十八歲高齡,寫下《衣食住行的百年變遷》,共分《食之部》《衣之部》《住之部》《行之部》四章,回憶了衣食住行人生四大要素在百年間的變化轉移,行文生動,莊諧雜陳,娓娓道來,趣味橫生。由于都是親身經歷,內容十分翔實,具有史料價值。此次整理,依據香港大華出版社一九七四年原版,盡可能保持其原汁原味。另附作者一九四五年在《雜志》上連載的《六十年來妝服志》《六十年來飲食志》兩文,饗勞讀者。
包天笑著 王稼句整理 ·隨筆 ·10.5萬字
《北京的城門》一書,深情地描繪了古都北京那些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城門。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穿梭于歷史與現實之間,不僅詳盡介紹了正陽門、德勝門、安定門、西直門等著名城門的建筑特色、歷史變遷與背后的故事,還巧妙地將城門作為切入點,展現了老北京的風土人情、市井生活以及城門在歷代王朝更迭中的戰略意義。書中既有對城門壯麗景象的贊美,也有對歲月流逝、城門逐漸淡出人們生活的感慨,讓讀者在字里行間感受到北京城的滄桑巨變與不朽魅力。
楊天杰 ·隨筆 ·3.1萬字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三十人三十曲”,將三十位吟唱者各自的成長經歷,譜寫成中國當代民謠的歷史組曲;第二部分“看得見民謠的城市”,作者通過憶述跟隨民謠音樂人的走唱經歷,反映不同地域背景與民謠音樂相生相成的關系。
郭小寒 ·隨筆 ·11.7萬字
本書在文字修辭與表達上,契合和賡續五四時期周作人等新文化先驅提出的“美文”理念,也呼應20世紀末巴金、張中行、季羨林、楊絳、余秋雨等知識分子的學者散文寫作傳統。本書描述古都西安、陜西、甘肅、青海等西北地區的人文風情和自然景觀,不僅僅是描寫西北地區雄渾壯美的自然風光和悠遠深厚的歷史積淀,更從思想知識文化等角度拓展散文文體,深入探討西北地區文化及其特點,揭示西北地區文化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巨大貢獻。本書以厚重寬闊的內容和樸實醇厚的文字,致力于為散文閱讀提供學者視角的文化新質,在學者情懷和語言表達上給讀者帶來別樣的閱讀感受。
黎荔 ·隨筆 ·1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