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北緯灾形魑拿骰ヨb為大背景,從中華文明的起源、演變,中國歷史上的制度、思想、價值,以及藝術與審美等方面,簡明又系統地闡釋了中華文化的主要內容。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等多角度的闡發,并吸收當前學術界的經典觀點,是本書的鮮明特征。本書是我們理解中國的歷史發展、文明特征、智慧形態的門徑,對于弘揚中國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干春松 ·中國文化 ·17.8萬字
成語這一文化的“活化石”,歷經千年的錘煉與傳承,至今仍被廣泛運用在日常生活的口語以及行文中。本書各篇章以成語本身為“引子”,將成語作為打開傳統文化寶庫的鑰匙,追尋歷史蹤跡,借鑒歷史人物的功過成敗,辨明是非,并用今人的視角,以詼諧而有趣的筆調,談古論今,就事論事,剖析至理,感悟人生。力求從成語攜帶的文化密碼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底蘊。書中既有翔實的歷史事實,又能對史料中提到的人與事,給出新的見解,做到不落舊巢。
車明正 ·中國文化 ·19.7萬字
本書作為與北京大學產業與文化研究院合作的“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智庫研究叢書”之一,以撫州為案例,討論了新時代文藝精品創作的標準、地方特色文化挖掘與解讀,以及文藝經典化和走出去的基本規律等問題,并對十四五時期撫州推進文藝精品創作提出了建議。全書既觀照文藝精品創作這一重要主題的一般規律,又有充分案例支撐,將這些規律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闡釋,可以填補撫州文藝精品創作研究領域的空白,對于地方特色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意娜 ·地域文化 ·17.6萬字
本書參考了北京地方史志、筆記雜纂、歷史檔案、工商稅務檔案、現代隆福寺文史資料,以及作者的田野調查資料,呈現了清代和民國時期北京皇家寺廟隆福寺的商業民俗形態,論述了它在北京城市歷史文化和商業史中的地位,并進一步研究了北京寺廟的商業活動和市民的消費民俗。
衛才華 ·民俗文化 ·19.5萬字
本書由14章組成,第一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服飾概況。第二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紡織工藝。第三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服飾的染色過程。第四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服飾的刺繡流程。第五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服飾的縫制過程。第六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服飾中的盛裝。第七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頭帕。第八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圍裙。第九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披肩。第十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童帽。第十一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花帶。第二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花鞋。第十三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銀飾。第十四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服飾傳承與發展。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湘黔邊苗族服飾研究課題組編著 ·民族文化 ·17萬字
近四十年來中國城市與鄉村所經歷的變革,也許超過歷史上任何國家的任何時代,本書選錄的43篇散文,不過是這個大時代的一個小小面影,但已足以窺見這一歷程所包含的歷史內容之豐富與復雜。更重要的是,這些文字寫出了時代洪流之中人的情感與命運。歸根結底,城市與鄉村都是為人而存在的,而文學亦不止于文字之美。全書共分為四輯,“城市記憶”一輯提示出城市化過程中如何處理歷史遺產和現實需要之間關系的問題?!俺鞘兄馈币惠嫃牟煌瑢用娉尸F出當代中國城市的多彩風姿。進入新時期以來,以鄉土為題材的散文呈現出了新的特色。從“我的故鄉”一輯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尋根文學”潮流的影響下,許多作家開始調整居高臨下的啟蒙視角,轉而從鄉村世界中發掘那些長期被忽視的民族文化傳統,作為自己創作靈感的源泉。“鄉愁何處”一輯則著重描寫了當代鄉村的困境,即伴隨著城市化的急劇發展,鄉村的破敗和空心化正成為無法回避的現實。
陳平原 季劍青 ·隨筆 ·14.5萬字
本書以湖南文化產業發展為例,介紹了文化產業作為我國綠色發展的標志性產業,如何按照共享發展、協調發展的要求實現產業發展方式轉型,并以此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創新發展,從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產業基礎。
魏飴等 ·文化產業 ·14.8萬字
“道”這個字由“走”與“首”組成,是我們的“首”(頭、領導)走的路;“德”即“得”、“得到”;“經”,即是“?!保蛔兊臇|西。所以,“道德經”就是沿著它所給出的路走,就能獲得的不變真理?!兜赖陆洝窔v經2500余年而不廢,是世上印刷量第二高的書,也是公元前500年前后那場全球文化創立者們中唯一自己寫的書。人生若能找到一個東西,可以一輩子陪伴,時學時新,豈不美哉!《道德經》即是!
胡奇英 ·中國文化 ·16.9萬字
19世紀末美西戰爭后,舊殖民者西班牙離場,新的美利堅帝國霸權將至,為自由的奮戰從未結束,拉美將何去何從?烏拉圭思想家羅多以莎士比亞《暴風雨》中的精靈愛麗兒象征自由、崇高的精神生活,以卡列班象征粗鄙低俗、物質至上與功利主義的“美國病”,質疑美式個人主義、平等主義與民主觀念的哲學根基,重述了兩個美洲間的“文明”與“野蠻”序列。《愛麗兒》勾勒出現代拉美政治文化的思想底色,成為拉美民族主義、理想主義和青年文化的能量源泉,也為今天應對現代世界的精神危機和現代人的生存困境,提供了一份來自歷史的執拗與高傲。
(烏拉圭)何塞·恩里克·羅多 ·各國文化 ·8.9萬字
書中首先將儒家之學以及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整個東方傳統學術的核心和屬性,與西方文化區分開來:東方的文化是建立在人對自身認識上的科學,即“生命實踐之學”,簡稱為“生命學”;西方主要以“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為文化核心,是建立在人對自然界和社會認識上而發展起來的科學體系。書中關于成為“大人”的三條道路和儒家之核心思想德性與仁心,以及對儒家的“成德之教”與佛家九乘佛法之巔的“大圓滿”所作之比較,是作者多年研究的結晶,意義很大。
潘麟 ·隨筆 ·15.8萬字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住宅的吉祥、家居的吉祥、養花的吉祥、起名的吉祥、飲食的吉祥、睡眠的吉祥、保健的吉祥、日常的吉祥、處世的吉祥、用藥的吉祥等。
嚴鍇主編 ·民俗文化 ·17.9萬字
知名茶文化學者周重林,詳解50余篇蘇軾寫茶的詩、詞、文章,鉤沉出一個精微、閑雅、有趣的東坡茶世界。一代文豪蘇東坡,是個琴棋書畫詩酒茶俱全的生活家。而后世論起東坡的生活趣味,多談起他的美食與酒,而對東坡在飲茶一道上的品位與情趣,少有談及。其實蘇東坡愛茶愛得緊,對茶葉、用水、茶器、同飲之人都很講究。茶是他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蘇軾的詩詞文章中也處處有茶的身影。蘇東坡的茶生活,也是宋代茶文化發展繁榮、宋人生活美學的一面鏡子。知名茶文化學者周重林,細細梳理了蘇東坡與茶相關的50余篇詩、詞、文章,輔以權威注釋、白話翻譯,細細鉤沉出一個精細、閑雅、清歡、充滿人情味的東坡茶世界。以茶喻人,最重要的是“清白”;以茶喻生活,最佳的滋味是“清歡”。
周重林 ·隨筆 ·11.2萬字
這是一套介紹中國民間剪紙的叢書,通過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透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本冊主要介紹了中國飛禽類經典剪紙并加以闡釋其美學價值和內在含義。
沈泓 舒惠芳 ·中國文化 ·3.1萬字
《二十四鎮》系一本有關江西高安市的散文紀實文學作品集,該書由高安市作家協會組織實施的文學創作創作計劃。內容以高安的二十四鎮的文化歷史,風土人情,飲食物產,旅游資源以及時代變遷等為主題。文體偏向于散文紀實類,收入該書的作品具有較強的文學文本價值,語言優美,情感豐沛,形式多樣,思想雋永,文學性與思想性兼而有之。在主題上能夠以點帶面,從多個面反應高安的人文歷史,文化內涵。對于地方的旅游產業振興具有助力之作用。該書圖文并茂,形式多樣活潑,是一部具有一定潛在價值的地方人文讀本。
蘭洪彰主編 ·隨筆 ·14.5萬字
本文集搜集整理了朱自清先生與讀書有關的代表性文章,重點呈現了朱自清在讀書方面的心得、感悟及見解方法。全書四章各有側重,第一章“讀書知味”系朱自清對書齋生活及讀書的心得體悟,見解獨到。第二章“開卷有益”談對具體著作的讀書心得,既反映了作者的讀書審美及趣味,也給當今讀者以啟發。三、四兩章原為《讀書指導》一書,如今亦收入本書,通過大量文例說明了精讀與略讀應當注意的問題。全書主題突出,內容通俗易懂,對于當下讀者的讀書生活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朱自清 ·隨筆 ·15.4萬字
本書由多篇論文組成,從歷史學、社會學、藝術學、哲學的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價值及其表現形式、思維特性、發展軌跡等進行探討,并以綜合性的思維對民俗喪葬文化的地位及其當代構建進行研究。涉獵廣泛,角度新穎,觀點獨特,思維嚴謹,立意鮮明。
李鋼 ·隨筆 ·18.9萬字
古來諫術知多少,以畫諫君,以指諫君,以馬諫君。話說明主聞過則喜,昏君拒諫招禍患。以畫諫君,或附言辭,或題詩句,或呈奏章,或寓嘲隱,勾勒出一幅別開生面的諫諍畫卷。畫諫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形象性,帝王們正是從視覺觀賞中領悟其畫意,得以警醒,改正過錯。畫諫,往往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那些卑污的靈魂以極大的震撼力。
石地 ·中國文化 ·11.4萬字
《孫子兵法》是從戰國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而且,其中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還被運用到了現代經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然而,這部著的原作者是誰,學術界議論紛紛,一種認為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孫武所著;一種認為是孫臏整理而成;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某位山林處士編寫;還有的說是三國時代曹操編撰的。直到1972年,數百年的爭論方告結束,《孫子兵法》的原作者被確認為春秋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
韓震主編 ·中國文化 ·7.3萬字
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楊賢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教育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中國自古就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基礎教育更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古代的基礎教育被稱為蒙學,而義學是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君王出于穩定政權的需要,大多熱心教育事業。但由于條件所限,官辦的學校教育并不能滿足大多數群眾的需求,特別是那些貧寒子弟幾乎沒有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但是,由于中國人的宗族和鄉里觀念及積德行善的傳統美德,一種面向貧寒子弟提供免費基礎教育的具有慈善性質的學校——義學(或稱義塾)便產生了。早在宋代,范仲淹為本族設立義學,據《范氏義塾記》記載:“范文正公曾建義宅,置義田義莊,以收其宗族,又設義學以教,教養咸備?!贝撕?,義學緩慢發展,至清代達到頂峰。
管世獻 ·文化研究 ·6.2萬字
晉城歷史上的“下川文化”代表了中國舊石器時代粟作文化的先聲,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晉城又成為太行之巔崛起的一座魅力新城。本書是秦海軒先生多年來對晉城史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成果,記敘了時間跨度長達兩萬年的晉城歷史的精彩片段和重要人物,內容上涵蓋了政治變革、經濟發展、文化歷史諸多方面,因此具有較強的史料意義和出版價值。
秦海軒 ·地域文化 ·18.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