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清澗地處陜西省北部,榆林市南端,是聞名遐邇的革命老區,享譽全國的“紅棗之鄉”“道情之鄉”“石板之鄉”。這里山川靈秀,黃土宜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清澗籍杰出人物勇立潮頭、各領風騷、功震華夏、名垂青史;清澗道情、清澗剪紙等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獨具特色。《魅力清澗》一書從清澗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文化自信三個方面系統梳理了清澗文化發展脈絡,以文化為切入點探索發現之路,建設美麗清澗。該書的出版旨在向廣大讀者呈現清澗之美,提升清澗本地的文化自信。
康泰山 ·地域文化 ·16.4萬字
書法,無色而具有畫圖之燦爛,無聲而具有音韻之和諧。歷代文人墨客將心中對美學的追求和感悟凝結于筆下,一筆一畫間盡是妙處。明代書論家項穆以對美學的至高追求,以匠人的精神品評歷代書法的優劣,對書法技巧和品鑒方式進行了獨到解讀。不僅為后世的書法提供了學習范本,也為書法鑒賞方法提供了明確參照,展現了明代書法家的美學理念和清雅意趣。
項穆 ·中國文化 ·13.1萬字
本書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衢州城內歷史文化保護街區——水亭門古街區為研究對象,從水亭門古街區的現存的活體文化出發,結合田野調查現存史料,全方位介紹水亭門古街區,既有大的歷史背景辨析考證,也有人文細節上的探究描述,總體上客觀、翔實,是一部有學術價值,又有現實意義的專著,為深刻認識水亭門古街區的歷史文化價值,為水亭門街區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參照。
吳宗杰 ·文化研究 ·44.4萬字
本書以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為主線,分別從“西學東漸”和“中學西傳”兩個角度展開研究。“西學東漸”部分有8章,“中學西傳”部分有2章。謂之通俗易懂,屬于有創新的、面向大眾的學術讀物。
張西平 ·文化史 ·24.6萬字
淄博,一座集齊文化之大成的歷史名城,有著數千年的商業沉淀,傳承古韻,匯聚時尚。一條普通的街道,或許深藏著有趣的歷史典故,這是淄博的底蘊;一座小小的燒烤店,或許日流量可達萬人,這是淄博“好客山東”的熱情。左手一串烤肉,右手一本《淄博城事繪》,你可以到周村古街去看大染坊的商業傳奇,去陶瓷琉璃博物館看指尖藝術,吃上一天的“博山菜”,再給朋友帶一個蹴鞠……作者用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一張張走心的繪畫,讓你吃喝玩樂可以很文藝,衣食住行可以很浪漫,讓所有人通過這本書,知道更多“淄博故事”。
馬達 ·地域文化 ·4.9萬字
本書由《神神鬼鬼》《佛佛道道》《生生死死》《說東道西》《鄉風市聲》構成,選錄了魯迅、茅盾、陳獨秀、胡適、老舍、葉圣陶、鐘敬文、周作人,林語堂、冰心、俞平伯等人的作品。
魯迅 豐子愷等 ·中國文化 ·58.7萬字
本書為傳統經典《老子》核心文獻的現代和解本,內容結構包含原文、語譯、和解三部分,原文甄選經典底本、再現古文風范,譯文參考通行譯本、白話流暢通達,和解遴選中外典籍、匯注思想源流,有助現代讀者重讀“我們的經典”,更好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余世存 李克 ·理論 ·3.8萬字
本書在結構上分為理論篇、案例篇和實踐篇。理論篇在內容上首先從文化與城市發展關系入手,著力解析世界文化名城的理論基礎,闡釋文化發展推動城市轉型的作用機理和世界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趨勢,提煉出世界文化名城的內涵、特征、功能和建設基礎,構建起世界文化名城的評價指標體系。案例篇通過對倫敦、紐約、芝加哥、東京等世界文化名城在文化城市建設方面的主要做法,總結出城市文化發展的綜合經驗,為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實踐提供借鑒。實踐篇則根據已建立的世界文化名城評價指標體系,從文化活力、文化制度、文化市場、文化基礎等多維度探析成都在世界文化名城建設中面臨的主要瓶頸和制約,提出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應著力在天府文化創新性發展、“三城三都”建設、文創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思路與策略。
尹宏 鄧智團 余夢秋等 ·各國文化 ·21.5萬字
文化是傳承的,只有傳承才可能使數千年文化積淀而形成傳統。天文作為中國文化之源,對中華文明諸核心內涵的形成與發展產生著深刻影響。本書旨在通過天文考古學研究揭示傳統的宇宙觀體系,重建上古文明乃至前文字時代的知識、制度與思想,從本質上闡釋中國文化的特點及核心價值。全書將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和古天文學相結合,以對己身文明的理論探索為基礎,完成上古時空觀、政治觀、宗教觀、祭祀觀、典章制度、哲學觀及科學觀的研究,辨析天文與人文的相互關系,是一部從天文學角度,運用天文考古學研究方法全面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著作。
馮時 ·中國文化 ·45.3萬字
《仁愛·堅毅》是“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叢書”之一,由閻寶華、馮冀、陳金華編著。《仁愛·堅毅》所寫的,都是我們民族光輝歷程中的關于仁愛、堅毅的一部分優秀人物的故事。這些人和事,是我們中華民族美德的形象體現,千百年來感染、教育、鼓舞了無數的人。可以讓小讀者在閱讀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快些成長為國家的棟梁,成為民族精神的傳人。
閻寶華 馮冀 陳金華 ·中國文化 ·9萬字
本書以明刻本為底本,并在原文的基礎上,加了精細的注釋譯文,闡述其微言大義,便于您閱讀和理解;還以現代人的視角,在對原著箴言進行經典解讀的同時聯系當下,意在揚棄封建糟粕,賦予時代新義,為您處理社會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鑒。精煉的文字力求妙傳其清韻,豐富其內涵,是一部有益于人們陶冶情操、磨煉意志、奮發向上的經典讀物。
劉麗云編著 ·中國文化 ·17.8萬字
本書以大文化視野對屈原思想及其歷史動因進行了闡釋,對楚辭主要作品的形成、形態和形式做了考證,對楚文化中有趣的話題進行了解讀。綜合運用文學、語言學、哲學、文化學和文獻學等研究理路,對楚辭文化進行了綜合性研究,是理解屈原的基礎讀物,也是研究楚辭登堂入室的學術著作。
張崇琛 ·文化研究 ·20萬字
《北京那些事兒》選譯自奧野先生二十世紀三五十年代有關北京的隨筆文集,記錄了他先后三次在北京學習、工作和訪問的見聞,回顧他在北京生活的往事,亦側面書寫了北京的風物與人情,見證了這座城市在時代浪潮中的變革。奧野認為,北京有著沉淀數千年溫雅而高貴的古都氣質,同時也不免被時代席卷,處在新舊交替的變遷和震蕩中。他的文字表現了他對古都生活的眷戀、對北京朋友們的惦念,以及對古都風物深情的懷想。從中真切地感受到,奧野先生作為一個日本人,是怎樣懷有深厚的“北京情節”。
(日)奧野信太郎 ·隨筆 ·10.1萬字
本書是一部塵封半個世紀的巨著,中國兵器史研究的拓荒之作。作者周緯先生窮三十年心力,收集文獻史料,觀摩兵器實物,系統研究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源流、形制演變與制作工藝,匯集兵器實物圖片數百幅,實為古代物質文化研究領域不可替代之經典。本書作為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古代兵器史的拓荒之作,內容宏富,資料詳瞻,其中許多見解與論述至今仍廣受重視,其價值自不待言。
周緯 ·文化研究 ·20.7萬字
本書從人類學視角出發,運用口述史方法采集“伊瑪堪”代表性傳承人和其他相關人員的口述資料,不僅是對“伊瑪堪”研究的必要補充,也為后人繼續研究“伊瑪堪”提供了有參考價值的資料。本書用文字記錄“伊瑪堪”傳承人的學藝經歷、技藝傳承脈絡、人生軌跡,將個人生命史并入口述歷史的研究范圍中,以期從生命歷程的角度呈現“伊瑪堪”傳承人對于“伊瑪堪”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丁媛 侯儒 ·民族文化 ·27.7萬字
科學把我們推上天堂,還是把我們拉下地獄?無論是大思想家盧梭,還是聲名赫赫的精神領袖伏爾泰,得出的結論也是截然相反的。
肖飛 ·各國文化 ·17.7萬字
本書以個案分析為主,在禮制時空背景下,分組還原十四首《詩經》祭祀禮樂的原始儀式功用。本書檢討傳統“以禮解詩”法存在的隨文求義、斷章取義等弊端,提出并運用多重證據、立體、整體的“以禮解詩”法;意圖在“禮”中完整地解讀“詩”,而不是解剖式地“以詩證禮”。本書還嘗試“以詩補禮”,由“詩”中呈現的儀式跡象,探索可能存在的祭祀禮制。如此,通過文、史、禮制結合的全方位闡釋,不僅更新對《詩經》原意的認識,亦深化對“詩”與“禮”關系的研究。
張碩 ·文化研究 ·19萬字
本書收錄了對武漢大學資深教授馮天瑜先生的訪談文章,探討了在文化史研究中彰顯思想文化的地域特征的重要性;聚焦荊楚文化的特質與發展,探討了巫文化視域下的先秦楚繪畫審美特征、鄂南民間殉情詩的歷史語境與生成邏輯等;探討了“香草美人”典故的各種變體,以及《屈原三論》中最有價值的文化基因;剖析了湖北大鼓等地域文化藝術在當下時代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將視野投向文化領域的熱點議題,如文化形態學視域中的戲曲興衰、詩歌與城市等。
江暢主編 ·各國文化 ·21.8萬字
本書跳脫出以個別古代家訓為主的說教式或文字釋讀式的寫作方法,而將中國古代家訓中的精髓提煉出來,將重要的家訓內容與歷史人物、典故融為一體,點面結合、寓理于情。作者身為大學教授,長期關注我國的教育體制,他主張現代教育應從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尤其要從家訓家教中獲得啟示,汲取古人的智慧,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改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思路與方法。本書榮獲2018第13屆“文津圖書獎”。
韓昇 ·中國文化 ·14.7萬字
書中依據歷史演進的順序,講述中國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的思潮、文化現象與文化制度的發生與發展,內容照顧到點與面,時間與地域,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勾勒出中國文化的全貌,培養讀者對中國文化的整體觀念和認同感。
柳詒徵撰 ·文化史 ·20.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