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新聞史的視角,按照時間線索打撈和挖掘了近現代中國史上的諸多細節和歷史真相,詳細梳理了1900—1949年的中國新聞人、報刊和重要新聞事件,涉及王韜、梁啟超、魯迅、胡適、徐志摩、邵飄萍、林白水、張季鸞、鄒韜奮、王蕓生、瞿秋白等近現代重要的歷史人物,以及《新民叢報》《大公報》《新青年》《新月》《語絲》《民立報》《現代評論》《申報》等知名報刊,還原了現代中國新聞史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文人的時代氣質。
汪兆騫 ·文化史 ·20.8萬字
《紅樓深宅博弈》主要對賈府這個大家族里面的宅斗博弈進行了分析,尤其是當賈家走向衰落時,內卷化的博弈讓家族成員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張,甚至最后“白茫茫一片真干凈”,誰也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作者認為《紅樓夢》能夠成為一部偉大的作品,就是在人性層面寫得極為深刻,提倡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家天下、修齊治平”的道理,告誡人們成大事,必須先修身、齊家,之后才能治國、平天下。本書分為七章。第一章:賈家與王家大觀園勢力布局;第二章:寶釵黛玉之爭是賈家王家宅斗;第三章:“原應嘆息”的賈府姑娘;第四章:寶黛釵的三角博弈;第五章:紅樓群芳的紅顏薄命;第六章:無人勝利的聯姻悲劇;第七章:林黛玉之死與薛家的結局。
張捷 ·文化研究 ·31.1萬字
《一碗茶的詩禮禪》從一碗中和純粹的茶湯展開中國茶文化的敘事——中國文化宇宙生命觀觀照下的“味”中之“道”,既是生命情態的詩,也是人道世俗的禮,還是終極追問的禪,內涵中國傳統文人的生命哲學、價值、情態、信仰。由此,一碗真色、真味、真香的茶湯,就成為中國傳統人文思想的大集合,演繹的是中國文化關于“和”的情趣與理趣,于舌畔心頭品啜的是中國人心領神會的“道”的妙味。
余亞梅 ·隨筆 ·21.4萬字
著名美食作家、明星主廚克拉麗莎·賴特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英國人餐桌的變遷,從中世紀時單一的本土食物雞蛋和培根、王朝及帝國時代隨著移民帶入的東方香料、食材和烹調方法,到現代的飲食方式。你可以在書中讀到王室、貴族、廚師、烹飪書作家、美食家和平常人的故事,了解到來自歐洲大陸的王后們怎么引領英國的餐桌潮流、土豆是怎么從無人問津的外來植物變成國民食物(英國皇家學會功不可沒)、學術大咖約翰·伊夫林為他摯愛的沙拉寫的專著……英倫三島這個在地理上與大陸分隔開的島國,從來都不是孤獨的,它繼承了歐洲和其他帝國的歷史,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侵略和移民,而英國的食物就是這些歷史和體驗的產物,獨具地域特色和歷史特色。享用這本書吧,愿各位吃得愉快,讀得開心!
(英)克拉麗莎·迪克森·賴特 ·文化史 ·24.7萬字
德國作為世界上第四大經濟實體和歐洲一體化的領頭羊,在歐盟、歐洲乃至世界的經濟、政治、國際關系的舞臺上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與德國的各種交往也越來越頻繁和深化,我國全方位了解德國的需要也越來越緊迫和重要。基于德國位于歐洲中心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發展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文化傳統,德國文化呈現出鮮明的、既不同于東歐、又不完全與西歐國家相同的特性。本書從歷史、區位地理、認同與文化符號的角度對德國文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頗有學術創見。
李伯杰 ·文化研究 ·20.8萬字
《甘肅文化史》,伏俊璉、周奉真主編,是一部系統簡明的甘肅文化史讀本,梳理了我國甘肅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史。全書據主題分為十三章:中華始祖文化、以彩陶為代表的史前文化、隴上周秦文化、甘肅古代民族文化、絲綢之路黃金段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呈現、隴上長城與邊塞文化、敦煌文化、甘肅石窟文化、甘肅寫本文化、甘肅書法與繪畫、甘肅文學簡史、隴右思想與學術、甘肅黃河文化。
伏俊璉 周奉真主編 ·文化史 ·29.2萬字
張居正講評《論語》古本是專為萬歷皇帝量身定制的皇家讀本,本書在古本的基礎上進行了翻譯,包含《論語》原文、今譯、張居正講評原文、譯釋,可謂字字珠璣,飽含深刻的哲理。張居正曾先后擔任明穆宗隆慶皇帝的侍講侍讀,明神宗萬歷皇帝的知經筵官,可謂兩代帝師。他對《論語》的講解集歷代名家大儒思想之大成,同時又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即講出了帝王之道、領導之智又講出了修身之理,能夠幫助讀者更加清楚明白地了解《論語》,了解儒家思想。
張居正 ·中國文化 ·49萬字
“中國”這個題目,日本人不曉得放在解剖臺上解剖了幾百次,裝在試管里化驗了幾千次。對于日本,我們中國人卻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對,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幾乎連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話都不愿意聽,日本人都不愿意見……今天,不論你喜歡日本也好,討厭日本也好,你都應該了解她。因為中國和日本不可能不接觸,只有更好的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才能在聯系與合作,矛盾與斗爭中取得主動。
(美)本尼迪克特等 ·各國文化 ·20.2萬字
“奧威爾批評”(OrwellCriticism)是重要的學術史課題,但必須要放置到相關思想史語境才能得到有效和深入的闡釋。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Orwell,1903—1950)巨大的影響力和文學聲望導致20世紀以來不同政治譜系的知識分子團體和個體(特別是英美知識界)競相發表評論。這些極其豐富的評論褒貶不一,策略各有不同,不僅凸顯出重要的學術史價值,而且還因其特殊的歷史語境和顯著的政治動機承載著重要的思想史意義。本書以學術史和思想史雙重視角考察西方重要知識分子團體和個體如何圍繞奧威爾而展開的文學批評,揭示其對奧威爾進行政治和文化利用的本質特征。本書主要由緒言、文學批評與奧威爾文學聲望的確立、英國左派的奧威爾批評、英國新左派的奧威爾批評、紐約知識分子的奧威爾批評、1984年前后的奧威爾批評、2003年前后的奧威爾批評、結語和附錄九部分章節組成,旨在對奧威爾學術史進行系統梳理,論及不同時期重要的批評家及文本,兼顧文獻與闡釋、史料和思想的關系,具有較大學術價值,同時以思想史切入外國作家學術史研究,并對批評文本背后的政治和文化動機進行深度闡釋,在研究方法上具有顯著特色。
陳勇 ·文化評述 ·22.1萬字
本書系是清華大學戴木才教授作為首席專家主持的國家哲學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傳統文化觀》《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新命》《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傳承》三冊,系統研究闡發中華傳統文化中核心理念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突出了傳承弘揚創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
戴木才等 ·理論 ·21.1萬字
本書分為閑情雅趣(品茗、撫琴等);世風民俗(端午、廟會等有活動的傳統節日);生活起居(盥洗、梳妝的講究);以食為天(玉饌羞珍、用筷禮節)等部分,通過這些閑情逸致之舉,探尋中國人獨特的雅致生活。
王建男 ·中國文化 ·22.6萬字
《輕松學國學》內容精簡,包羅萬象,涵蓋了禮儀民俗、稱謂由來、飲食起居、官政典制、學制科舉、國學經典、曲藝國粹、器皿用具、神話傳說、哲學宗教、字詞含義、文學藝術等十幾個門類。編者竭力以最輕松的語言、最簡單的話語、最通俗易懂的道理,為你講述國學的文化內涵。
金鴻儒 ·中國文化 ·23萬字
本書分為兩部分,其一主講政治史,按照歷史順序加以串聯,在理亂興亡的同時,將歷史知識更系統地進行梳理;其二主講文化現象。作者著此書時正值抗日戰爭,是為了滿足當時大學教學的需求而編寫的,對初學者系統地掌握歷史的各個方面有很大幫助。
呂思勉 ·中國文化 ·36.2萬字
《戰國策》作者不詳。西漢劉向對其進行了整理,分為東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策,共三十三篇。記載了戰國初年到秦統一的二百多年間,十二大諸侯國繽紛多姿的歷史面貌。在戰國這樣一個動蕩劇變的時代,往來于各國之間的縱橫家是時代寵兒,他們多以謀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點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機鋒敏睿,汪洋恣肆,從某種程序上影響了一個時代諸侯國的盛衰和歷史的走向。這部國別史著作充分展現了古代先賢語言和計謀方面達到的高精境界,洋溢著令今人嘆為觀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王延棟 ·中國文化 ·23.9萬字
本書是對2011年至2015年魯迅研究的系統述評,是《2001—2010:魯迅研究述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的姐妹篇。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描述出每一年度的魯迅研究的實際狀況,并做出準確到位的評價。本書主要由五章組成。即:2011年魯迅研究述評,2012年魯迅研究述評,一直到2015年魯迅研究述評。在每一年度魯迅研究述評中,又具體設置以下小節:魯迅作品研究、魯迅思想研究、魯迅生平研究、魯迅與翻譯研究、魯迅與學術研究、魯迅與美術研究、魯迅與教學研究、魯迅著作出版研究、魯迅資料研究、魯迅研究之研究等。根據每一年度的魯迅研究的實際情況有增有減。本書從整體上屬于魯迅研究之研究,同時亦是“魯迅學”學科中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書主要面向魯迅研究者,具有較強的學術性與專業性,為眾多魯迅研究學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資料和一個很好的研究平臺。
崔云偉 ·文化研究 ·23.3萬字
很多人之所以喜歡北京,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在北京扎根,不僅僅因為北京有全國最繁華的街道、最豪華的商場、最時尚的品牌,更主要是因為,在他們的心里,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城,是一本讓人品不夠的書,是一座承載傳奇的文化寶庫——燕、前燕、大燕、遼、金、元、明、清八個朝代的相繼定都成就了她歷史的厚重;什剎海、大柵欄、王府井、八王墳等地的繁華熱鬧成就了她的宜居宜玩;頤和園的傳說、雍和宮的趣聞、十三陵的神秘、八大處的善緣成就了她的多姿多彩……北京,有太燦爛的文明、太輝煌的歷史、太復雜的往事、太豐富的內涵,等著人去發現、欣賞、回味。
張卉妍編著 ·地域文化 ·28.2萬字
江南風物清嘉,蔬菜應時而出。正是善烹菜蔬,讓江南人的生活清雅如詩、獨有魅力。以蔬菜和素食材為線索,娓娓介紹以姑蘇為中心的江南風情。字里行間別有韻味,閑讀幾頁,就仿佛置身江南,人在青山綠水間、粉墻黛瓦中,聽評彈、飲香茶……
嵇元 ·隨筆 ·26萬字
“國學”是中國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承載的“仁義忠恕孝悌禮信”的道德倫理觀,不僅能陶冶我們的情操,滌蕩我們的心靈,還能鼓舞我們生活的勇氣,增強我們工作的信心,健全我們特有的人格,養成有益于我們自身、有益于我們家庭、有益于我們國家、有益于我們民族興旺發達的良好品性。
汪建民 ·中國文化 ·28.6萬字
21世紀以來,網絡文娛(文藝)審美蓬勃發展,顯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也暴露出了多方面的問題,值得深入研究。本書著力于文本細讀,對新世紀以來的重要網絡寫手骷髏精靈、天蠶土豆、高樓大廈、飛天、月關、風御九秋、狼小京、書屋老妖等的三十多部代表性作品和新近涌現的網絡劇、微動漫、網絡文娛節目、網絡創意文本、網絡游戲等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的透視和解讀,力求大處落墨,細處著眼,呈現新世紀網絡文娛審美發展的整體概貌的同時,對新世紀網絡文娛審美進行細部特寫。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網絡文藝發展研究”(課題批準號:16AA002)、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數字美學理論話語建構研究”(批準號19BZW027)的中期成果。
何志鈞等 ·文化事業 ·21.6萬字
在《老北京的趣聞傳說》里,我們從老北京的歷史典故、地名由來、名勝古跡、皇城內史、城門牌樓、王府民居、胡同坊巷、會館故居、宗教寺院、陵墓祠堂、風味飲食、娛樂世界、民間風俗、婚喪嫁娶、商業傳奇、交通出行、民間工藝等方面對老北京的前塵往事進行了詳細而有趣的介紹,寓教于樂,力爭用樸實、輕松的語言將各種趣聞傳說向讀者娓娓道來,讓讀者在一種輕松閱讀的氛圍中,既能對老北京的風土人情有個清晰了解,又能愉悅身心、達到放松的效果。我們不得不承認,如今,老北京的很多東西都隨著歲月的更迭已經消逝或者正在消逝,這是無法更改的事實,也是時代的必然:許多胡同正隨著高樓大廈的聳立而成片成片地倒下,許多昔日走街串巷吆喝叫賣的“磨剪子咧”正悄然沒了聲響,許多老北京人獨特的方言俚語正被新潮的網絡語言所代替,許多樸實溫暖的婚喪嫁娶習俗正在默默地被簡化——這一切一切滿含京味的事物的逐漸消亡,讓我們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也希望能夠通過某種方式來回味一下曾經的北京味道。希望《老北京的趣聞傳說》能成為您回味的方式之一。
張卉妍編著 ·地域文化 ·46.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