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作者出于對自身唐人街經歷的探尋,前往五個不同的著名唐人街,采訪了生活在這里的眾多華人。這五個唐人街,各具特色:舊金山唐人街歷史最久、紐約唐人街規模最大、洛杉磯唐人街是好萊塢地標之一、檀香山唐人街擁有最多元族裔、拉斯維加斯唐人街位于購物中心內……作者講述了五個唐人街的異同、唐人街所受到的歧視、艱苦的生活與工作環境、唐人街百年來的演變,揭開了在唐人街這個充滿活力的縮影背后,深藏其中的華人的生命力與文化底蘊。
(美)徐靈鳳 ·文化史 ·13.4萬字
本書基于文旅融合視角,針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實踐中存在的矛盾與沖突(如:遺產展示僵化、缺乏吸引力、商業化或工具化、文化斷裂等問題),將“真實性與完整性”原則作為衡量標尺,對文化遺產地“物(Object)—場(Field)—人(Experience)”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探析,由此搭建文化遺產“二元三維”價值體系模型,進而通過實證方法檢驗文化遺產旅游中旅游者的體驗度和行為決策的影響因素,從而改變和糾正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中的不當行為及錯誤做法,有效實現文化遺產的價值活化,將遺產所蘊含的特色文化有效而全面的展示出來,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的永續傳承。本書主要面向文化旅游專業領域的學者與研究人員、文化遺產相關機構的管理者、工作人員,以及廣大高校遺產旅游、遺產管理相關專業的科研人員、教師及學生,既可作為利益相關者決策參考依據,亦可作為教輔材料、閱讀材料供所有對文化遺產感興趣的人士以資參考。
王毅菲 ·文化研究 ·13.4萬字
《中國文化史導論》是一部“指陳中國文化之真相”、論證中國文化是“舉世農耕和平文化最優秀之代表”的力作。其內容完成于抗戰時期,是錢穆先生20世紀40年代在完成《國史大綱》后第一部系統地深入討論中國文化史之作。本書從地理背景、國家觀念、治理手段、經濟政策、民族意識、生活形態、宗教思想、文藝學術等方面對中華文化進行評介,兼而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本書有指陳,有回顧,也有展望和預測,集中反映了錢穆先生對中國文化深層次的認識和思考,書中處處可見能引起讀者共鳴的精彩論斷。
錢穆 ·文化史 ·13.4萬字
本書不僅對企業,做人、做事的原則和規矩進行了最完美的詮釋,而且將幫助企業建立一個紀律嚴明的團隊。旨在使“講原則,守規矩”深植于每個人的大腦中,讓他們懂得“無規矩不成方圓”不僅是每個人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是事業成功的關鍵因素!
郭昭輝 ·隨筆 ·13.4萬字
這本書專注于解讀《黃帝》,書中對于每段話的講解,都有對應的正本、原文、清源、見知和今譯。解釋內容詳細而明確,對于讀者理解《黃帝》有很大的作用。
曾品元 ·文化研究 ·13.4萬字
本書從宏觀出發,先把日本文化放在東西方以及中日對比的大視野中加以定位,然后依次評論了十幾位在日本富有盛名的優秀小說家及其作品。這些評論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于,作者不限于單純從文學創作技巧的眼光來分析一個個文本,而是深入到作品底下的思想境界和心靈沖突,從而展示出評論者對原作者的內在精神的領悟、理解和挖掘,每每能夠帶給讀者意外的沉思和激動。
肖書文 ·隨筆 ·13.4萬字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解讀傳統文化中正心修身的學問,以讓今人借鑒。全書以正心為主線且貫穿始終,提出八德是人格養成的八大支柱,以教正心是塑造人格的道場,四個步驟是人格養成的方法,三境界是人格養成的目標。在這五個主題之下匯集了歷代圣賢的教導,穿插著耐人尋味的小故事,更通俗易懂味、易于理解。
趙薇 王漢苗 ·理論 ·13.4萬字
陜北道情是陜北地方戲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其產生和發展與各地道情的經歷是一致的,均經過講經說唱、地攤坐唱、敘事、代言、一人多角的說唱形式,然后逐步向戲曲藝術靠攏,演化為化妝表演、分行當角色、唱念做打、文武場面皆備的舞臺表演藝術,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傳統劇目。陜北道情主要集中在清澗、延川和子長三縣,影響力很大。
曹伯植 ·地域文化 ·13.4萬字
陳寅恪有著深厚的國學根底,他接受了嚴格的西學訓練,他的新考據學方法,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文獻研究方法,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具有重大意義。陳寅恪與王國維、陳垣等形成了中國史學史上具有代表意義的“新考據學派”。他研究的范圍涉及中古史、宗教史、蒙古史、敦煌學等多個領域,均取得了不少開創性的成果。本書對其學術成就、治學特色以及師友關系等進行了比較深刻的闡釋,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內容豐富、語言生動,為進一步研究陳寅恪提供了新的視角,不失為一部富有特色的了解陳寅恪生平及其學術成就、中國文化精神的著作。
季風 ·中國文化 ·13.3萬字
本書是關于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理論研究的專著,從精英批評研究延展至大眾批評研究是本書的科研脈絡。上篇精英批評研究,以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家特里·伊格爾頓為主要研究對象,各個章節的研究內容均立足于中國語境,研究議題均經由中國視角提出。明確了馬克思主義批評家的任務,解析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策略,論述了突破西方文化影響的焦慮的方法,從美學角度探討了唯物主義的倫理學理論,并對西方自由人文主義的悲劇觀、無利害性觀點和延續性觀點予以了批判。下篇大眾批評研究是結合時代發展做出的理論思考。如何保持日興月盛的大眾傳媒社會的多元和理性發聲,是研究的側重點。本書提出的構建批評言論信用體系的方案,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的思想民主建設的嘗試,旨在讓大眾擁有張弛有度、止于至善的言說能力,達到自治進而自由的言論狀態,從而推動社會的總體性進步。
賈潔 ·理論 ·13.3萬字
《溫故》是一種陸續出版的歷史文化讀物。以今天的視角來追懷與審視過去,并為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種參照,所謂“溫故而知新”。內容大體包括以下三方面:對人類以往生存狀態的追懷;對歷史的審視與反思;對歷史文化遺跡與遺留文本的重溫。
劉瑞琳主編 ·文化評述 ·13.3萬字
本書寫于抗日戰爭時期,是國學大師錢穆繼其《國史大綱》后,第一部系統闡述他對中國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學術代表作。書中就通史中有關文化史一端作導論。故此書當與《國史大綱》合讀,方能獲得著者寫作之大意所在。本書雖主要在專論中國方面,實亦兼論及中西文化異同問題。錢先生對中西文化問題之商榷討論屢有著作,而大體論點并無越出本書所提主要綱宗之外。
錢穆 ·理論 ·13.3萬字
“中華文化故事”叢書以生動活潑的筆調、詼諧靈動的文風,介紹了漢字的創制演變與造字方法,探尋詞語的來龍去脈,品讀古典詩詞的意境之美,趣談古畫背后的逸聞典故,追溯書法的淵源歷史,精選承載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物件、風俗習慣,為讀者呈現出中國古代文化和社會流光溢彩、魅力無限的風貌。《詞語的故事》歷數118個常用詞語,追溯豐富的人文典故。著名作家余華誠意推薦。
李曉愚 ·中國文化 ·13.3萬字
本書匯總了2018年間巖畫研究成果,同時,收錄了一些巖畫學界眾多專家、學者對自己研究生涯的回憶隨筆性文章,是了解巖畫界動態的窗口。本書共分為:探索與研究、發現、保護、鉤沉、視野、信息等內容。作品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具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
寧夏巖畫研究中心 ·文化研究 ·13.3萬字
禮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自古就被稱作“禮儀之邦”。禮與儀各有其意,一個賦德于內,一個形之于外。禮儀在幾千年華夏文明發展過程中,一直是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名片。禮儀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同時也構成了中華文化的獨特性格。本書作者海英長期從事禮儀教育及培訓工作,對中華傳統禮儀潛心研究二十余年。本書圍繞行住坐臥、言談舉止、迎來送往等幾個部分,全面講述中華傳統禮儀的內容及其文化背景,讓人們認識到傳統禮儀的價值精髓。此外,作者還特別專注禮儀的古為今用,從眾多的環節中選出具有當代價值的內容進行詳細解說,幫助人們學以致用。
海英 ·中國文化 ·13.3萬字
本書研究內容覆蓋1942—2001年的60年期間,時間跨度從二戰期間至9·11事件,其中包括《華美周報》《世界日報》《太平洋周報》《星島日報》等一批知名報紙,讓我們有機會系統地了解華人報刊的發展及其意義。研究依據JohnBerry跨文化適應理論模式及框架理論,歸類、整理和梳理了60年間互動演進的四個歷史階段報刊所呈現的美國華人對祖籍國與定居國之間的文化身份構建狀態、特點與影響因素。結論是:當祖籍國與定居國關系和諧時,華人報刊呈現出的文化認同環境較為寬松,認同模式以“融入”為主,即保留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也在融入美國社會和文化,甚至構建“雙重文化認同”;當祖籍國與定居國關系表現為敵意、對抗時,報刊折射出的華人文化認同具有一定的極端性和復雜性,表現為文化隔離或文化邊緣化。
張海燕 ·文化研究 ·13.3萬字
該圖書采取總分結合的方式對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地域性地分類介紹,是一本比較詳細介紹貴州各地非遺資源的書籍。該圖書主要以貴州省的各市州為板塊,將2003年以來貴州省獲批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級非遺生產性傳承示范基地、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進行分布結構研究,同時各區域典型性強的非遺項目及傳承人進行“選粹”介紹。
胡艷麗 曾夢宇 ·中國文化 ·13.3萬字
《海淀史地考論》一書內容圍繞青龍橋、西山碉樓、香山、門頭溝、藍靛廠、圓明園等北京市海淀地區歷史悠久的地名為出發點,收錄了多篇史地研究的學術文章,詳細且有深度地研究了海淀多地的古代名人、歷史掌故等內容,是一本研究海淀地理歷史文化的學術研究資料。
樊志斌 ·地域文化 ·13.3萬字
《北京民俗論叢》是北京民俗博物館主辦的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年刊。每年1期,面向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北京民俗論叢》開設欄目豐富,主要欄目設有“博物館理論與實踐”、“民俗文物文獻研究”、“北京史地民俗研究”、“田野民俗志”、“東岳文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
北京民俗博物館 ·民俗文化 ·13.2萬字
本書在結構上,除了開端的《易經》原文和孔子的批注,亦有現代白話譯文,譯義。在內容上,能夠將復雜性問題作深入細致的探討和全面論述,具有內容廣博、論述系統、觀點成熟等特點。亦對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加以剖析,更方便了讀者去理解和感受每一個爻卦中的原意及道理。
張志明 ·中國文化 ·13.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