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序一
談論人格的養成離不開傳統文化,儒、道兩家所謂的“修身”,即有關人格的養成?!靶奚怼币辉~在《周易》《禮記·大學》《禮記·中庸》《莊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中都有出現。“修身”包含磨礪和培養人格之意,目的在于正人心,培養人的生命品質,塑造完全之人格,其實質是一種人格養成教育。
社會學家認為文化傳統有大傳統和小傳統之分,但無論是大傳統還是小傳統,都充滿了人文情懷。大傳統是指經典的傳承,通過學習經典,明白道理,改變自我。《莊子·齊物論》中說“恢恑憰怪,道通為一”,人、物是千差萬別的,都有其殊異性,但是主體之間都可以互為主體,可以相互匯通,用瞿鵲子和長梧子的對話來講就是“相尊相蘊”。我們在保持個性的同時,還要學會相互尊重、相互蘊含。每個主體都有他的理由、他的主張和意見,都有他的可取之處?!肚f子·齊物論》講:“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鼻f子提示了群己關系的重要性。作為一個社會人,既要尊重個性,又要相互涵容,要能“合群”。
小傳統旨在透過教育、禮俗了解尊尊親親的倫常傳統。這種充滿人文情懷的文化記憶,滲透到每一個家庭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影響著每個人人格的形成。儒、道兩家不約而同地重視“孝”的觀念。《老子》說“孝慈”,《論語》講“孝悌”,并以“敬”提示孝的內涵?!肚f子·天運》更說:“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弊罡叩男⑹遣蛔尭改笧樽优疇繏?、擔憂。除此之外,藝術的情趣也關系著人格的養成。儒家常言的禮、樂、射、御、書、數,籠統地講都是藝。藝是一個具體的操作行為,“游于藝”的情境是為了修養我們的身心。一個人的審美趣味,是他內心情感的反映,我們甚至可以由此觀察他的品性。藝術旨在陶冶人的心性,不應僅僅淪為技藝或是玩物。孔子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保ā墩撜Z·述而》)藝術承載了修養身心、完善人格的根本任務。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需要深入細致的學理研究,也需要大眾化的普及,從而在人們心中積聚力量。中國千百年來的學問不單是書齋里的學問,更是經世致用的學問。司馬遷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探討的是人與天、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通古今之變”則旨在了解人類發展的歷程,并于其間發現、把握規律性問題,然后“推天道以明人事”,從而了解怎樣做人,人與人之間如何和諧相處,社會秩序如何才能安定等一系列問題。
我與趙薇多次談到道家、儒家培養、化育人格和心性的話題。2015年的廈門筼筜書院會議,傳統文化與人格養成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議題,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了專門探討。她的《正心—傳統文化與人格養成》一書,正是一本通俗化、大眾化的人格養成讀物。書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了傳統文化中正心修身的學問。
這本《正心—傳統文化與人格養成》,以正心為主線,且貫穿始終,談到八德是人格養成的八大支柱,以教正心是塑造人格的途徑,四個步驟是人格養成的方法,三層境界是人格養成的目標。書稿以這五部分構成,每個主題之下匯集了歷代圣賢的教導,穿插著耐人尋味的小故事,更顯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我認為,這種寫作方法為推廣、普及傳統文化找到了一種有效的方式。對此書本人特予推許,是為序。
陳鼓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