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道德經》亦稱《老子》,或稱《五千言》,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更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源泉。本書在原文的基礎上,加了精細的注釋譯文,闡述其微言大義,便于您閱讀和理解;還以現代人的視角,在對原著箴言進行經典解讀的同時聯系當下,意在揚棄封建糟粕,賦予時代新義,為您處理社會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鑒。精煉的文字力求妙傳其清韻,豐富其內涵,是一部有益于人們陶冶情操、磨煉意志、奮發向上的經典讀物。
孫敬武編著 ·中國哲學 ·14.6萬字
本書在《中庸》原文的基礎上,加了精細的注釋譯文,闡述其微言大義,便于您閱讀和理解;還以現代人的視角,在對原著箴言進行經典解讀的同時聯系當下,意在揚棄封建糟粕,賦予時代新義,為您處理社會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鑒。本書力求妙傳其清韻,豐富其內涵,是一部有益于人們陶冶情操、磨煉意志、奮發向上的經典國學讀物。雙色印刷、素雅裝幀、輕便大氣,攜帶方便。既是一部處世寶典,又是一本修身大全。運用“中庸”的智慧修養心性,能完善自我。
岑曉 冰封編著 ·中國哲學 ·15.5萬字
《道德經》內容深邃、影響深遠。《道德經易詮》作者趙克強曾以十余年時間深研易經,著有《周易解析》一書;又以《周易》觀照《道德經》,發現《道德經》對于《周易》的繼承與發展。《道德經易詮》詳細詮釋《道德經》八十一章,題解以提要鉤玄,譯文以解讀字句,解讀以發揮主旨,追源溯流,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道德經》和《周易》,進而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中國文化元典。作者簡介
趙克強 ·中國哲學 ·15.7萬字
《論語》是儒家經典,對后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論語》較全面地記錄孔子(前551-前479)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以及著名門徒的言行,語言簡練曉暢、雍容和順、迂徐含蓄,內涵豐富,用意深遠。研讀經典,了解傳統,吸收傳統的精粹,非常有價值。
徐志剛譯注 ·中國哲學 ·13.6萬字
錢穆推薦“復興中華文化人人的幾部書”之一。《傳習錄》作為王陽明的一部語錄體著作,是距離當今近的一部哲學經典。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收入《王文成公全書》的《傳習錄》(此為通行本,簡稱全書本《傳習錄》),共有三卷。其中,上卷收錄徐愛、陸澄、薛侃記錄的陽明先生問答語130條;中卷收錄陽明書信8封、短文2篇;下卷收錄陳九川、黃直、黃修易、黃省曾等記錄陽明先生問答語143條。然而,陽明《傳習錄》的內容,并不是始終如一的,而是在不同時期的編輯、刊刻過程中,經過多次的增訂刪減之后,后由錢德洪編定的。湯一介、馮達文弟子,深圳大學黎業明教授點校、注釋、翻譯。以明隆慶六年刊本為底本,對校本、參校本合計達十九種之多,搜集無遺。點校細致,入微,語句層級節節分明,文本結構煥然一新。注釋厚重,妥帖,儒學傳統中的王陽明,時時與朱子交鋒的王陽明。翻譯精確,精確,還是精確,“一字不放過”
(明)王陽明撰 黎業明譯注 ·中國哲學 ·27.1萬字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荊公新學及其興替”(13FZS004)結項成果,作者以王安石的荊公新學的創立、發展、演變、衰退及其社會歷史背景為核心,深入細致地研究了新學的有關論著、學術主旨及其特點,客觀地論述了新學在儒學史上的地位、作用、影響,以及新學與王安石變法的關系,并梳理了新學與洛學、蜀學對意識形態領域主導地位及學術思想主流地位的爭奪,有助于厘清兩宋時期儒學的基本面貌及其在社會生活和政治領域的影響,正確認識這一時期意識形態領域的復雜情勢以及儒家各學派之間的道統與學統之爭。
王書華 ·中國哲學 ·34.1萬字
哲學是打開智慧之門,是走向成功的銳利武器。在中國哲學中,“道”蘊含著“規律”、“本質”、“道理”、“道路”、“途徑”、“方法”等豐富內涵。“道論”,就是成功之道,制勝之道,王霸之道。
陳政立 ·中國哲學 ·21萬字
本書是講解《論語》文字的含義,還原人物的背景,理解其背后的義理。本書分為十篇,每一篇又分為原文、分析、譯解、邏輯四部分,深度解析《論語》內容,通過挖掘章節的主題思想歸納篇章之間的內在邏輯。讓讀者更好地理解《論語》。
張榮昌 ·中國哲學 ·13.6萬字
周敦頤的學說對以后理學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他的代表著作《通書》不僅蘊涵豐富的義理,而且渾淪簡潔,為后人提供了廣闊的想象與闡釋空間,被后世奉為宋明理學首出之經典。復旦大學哲學系徐洪興教授為本書撰寫了導讀。
(宋)周敦頤撰 徐洪興導讀 ·中國哲學 ·6.8萬字
張載一生著述頗豐,有《文集》《易說》《春秋說》《經學理窟》等,《正蒙》是他經過長期思考撰成的著作,是其哲學思想的最終歸結。因此,該書不僅受到理學家的推崇,其他學者也十分重視。該書還收錄了明末清初王夫之的注釋。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所湯勤福教授為本書撰寫了導讀。
(宋)張載撰 (清)王夫之注 湯勤福導讀 ·中國哲學 ·16.2萬字
先秦哲學著作《莊子》的譯注本。莊子名周,先秦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莊子最早提出“內圣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中的名篇,如《逍遙游》、《齊物論》等,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戰國)莊周著 方勇 劉濤譯注 ·中國哲學 ·38.9萬字
本書之所以名為“儒家與啟蒙”,實有志于探究晚清以來互為表里的古今中西問題。本書分為三編,啟蒙、儒學、哲學各據其一。而其要旨,則是從不同方面與層面觀察考辨古今一中西問題。啟蒙編總論這三十年思想變遷大勢以及可能的出路,將古今問題轉并入中西問題。儒學編則試圖從新一輪古今之爭的處境中,在啟蒙之后的時代里重新激發儒家新的可能性。
丁耘 ·中國哲學 ·17.7萬字
《莊子》是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及其后學所著道家經文的合集,內容豐富玄奧,思想博大精深。《莊子說什么》是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教授韓鵬杰對《莊子》一書的獨到解讀,帶我們走近莊子其人其文。韓鵬杰從“內篇”“外篇”與“雜篇”中挑選出15篇反映莊子思想精華的代表文章,用“原文+注釋+評析”的形式,逐字逐句地為讀者們精講其中的重點和難點。以平實的語言、豐富的例證和精準的評析,向讀者們介紹了莊子思想的精粹,給予讀者哲學高度的人生啟示。
韓鵬杰 ·中國哲學 ·19.4萬字
本書堅持主旋律,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研究,立足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實事求是,從嶺南哲學的實際出發,力求對嶺南哲學做出實事求的評價,反映嶺南哲學的面貌;堅持探索創新,貫徹“雙百”方針,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努力抽象出嶺南哲學特有的“概念”“范疇”“規律”和理論體系;堅持傳承與創新并重,擦亮歷史文化名城品牌,推動嶺南文化與其他優秀文化互動發展,與時俱進弘揚嶺南文化,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李權時 ·中國哲學 ·33.1萬字
本書以理、性、心、知四個范疇為中心,通過對朱熹、陸九淵和王守仁三者思想的比較分析,對理學從朱學時代到王學時代的演進脈絡進行了探討和概括。本書認為,在對理范疇客觀性的認識以及心理關系、知行關系方面,朱學與陸學實際上更接近,而二者與王學之間的差異則是本質上的。從朱陸到陽明,理學逐漸演進為徹底的實踐之學、方便之學,得以從士大夫階層走向民間。
畢游 ·中國哲學 ·26.3萬字
本書選錄了聞一多先生具有代表性的詩歌研究論文、散文雜論、文學評論、演講稿等,是一本對中國文化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的杰作合集。
聞一多 ·中國哲學 ·9萬字
中國歷史上取得“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成就者幾希,明代大儒王陽明便是其中之一。他少年喪母,青年染疾,中年仕途更是屢屢受挫,但這些困難均未能阻擋他大放異彩,最終躋身圣人之列。這位傳奇人物是如何在生活、思考中探索和實踐,成就了一番輝煌業績的?我們或許可以從他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中找到答案。本書從王陽明的心學典籍中精選了經典語錄165條,分為立志、良知、教育、用兵、修行、處友、政治、為學、修心九個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其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闡述。希望助你從中獲得頓悟,不再困惑和糾結,內心平靜而強大,人生從此破局,勇猛而精進。
鴻飛揚 ·中國哲學 ·21.7萬字
本書精選儒學文化中的杰出人物如孔子、孟子、鄒衍、董仲舒等,經典原著如《論語》、四書五經、《孝經》等,及一些重要事件,透過現代學術的眼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簡潔精當的闡釋,向讀者系統介紹儒家思想精華。
滕貞甫 ·中國哲學 ·16.9萬字
本書以時代為線索,從易學的產生開始,將中國易學的發展分為先秦易學、秦漢易學、兩晉南北朝易學、唐代易學、宋代易學、元代易學、明代易學、清代易學、現當代易學九個階段。書中采用專題研究的形式,通過選取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易學人物和學派進行具體的討論與述評,同時也突出了中國易學發展不同階段的主要特征。在吸取了大量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書融會眾家之長,刪繁就簡,勾勒、總結出了中國易學發展的主要線索和基本規律。
傅海燕 ·中國哲學 ·26.1萬字
《國際儒學論叢》是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中心主辦的以儒學研究為主旨的學術集刊。本輯為第9輯,分為特稿、名家專訪、儒家思想、生命儒學、國際儒學、儒學發展史、儒學比較研究、書評八個欄目,收錄了國內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相關學者關于儒學研究方面的最新文章,文章論題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學、新儒家等,反映了國內外儒學研究的一些新動向、新發展、新成果,以此推動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涂可國主編 ·中國哲學 ·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