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古巴比倫尼亞的歷史是波瀾壯闊的史詩。歷經漢謨拉比、加喜特和新巴比倫三大帝國之后,巴比倫尼亞被波斯人征服。隨后它向亞歷山大大帝臣服,同時又讓征服者英年早逝,壯志未酬。由于繼承人紛爭不斷,巴比倫尼亞后來被塞琉古王朝和帕提亞帝國所統治。作者特雷弗·布賴斯帶領我們走過兩千多年的歷史和文明之旅,探索重要的歷史事件以及古巴比倫人的日常生活,為讀者提供了全面的指南。
(澳大利亞)特雷弗·布賴斯 ·世界史 ·7.2萬字
本書從軍事、外交、政治、社會及知識層面,概要性地講述了美國革命及新國家誕生的歷史,重構了18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那些最終導致革命發生的騷亂事件,以及波士頓茶黨和“自由之子”在推動從抵制到全面反抗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阿利森不僅考察了美國人在那段歲月里如何以及為何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他們的政府和社會觀念,而且梳理了獨立戰爭如何不斷發展直至最終取得勝利的主要脈絡,重點介紹了革命過程中的主要戰役以及法國對美國的軍事支持,最后著重分析了獨立戰爭后新國家的誕生及其所面臨的挑戰,以及美國革命對法國、拉丁美洲和亞洲所發生的反抗壓迫權力或殖民統治系列事件的后續影響。
(美)羅伯特·J.阿利森 ·世界史 ·7.2萬字
《最長的一天》是“關于諾曼底登陸不可超越的史詩”。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用十余年時間尋找D日幸存者,在尋訪幾乎所有諾曼底登陸的幸存者和見證人之后,完成了這部二十萬字“無一字無出處”的劃時代杰作。他將戰場上的無名個體放大到足夠清晰的倍數,順著他們的視線去看登陸作戰的場景。這種將細節放大到無限,讓歷史足夠真實的呈現方式,使讀到本書的每個人都能沉浸其中。這是一部關于命運和以勇氣改變命運的戰爭史詩。在這里,你能看到弱小個體面對黑暗未知時的恐懼與茫然,體會到深陷絕境時的殘酷與絕望;而置身其間的人們,又如何鼓起勇氣去堅持、去戰斗,最終迎來屬于自己的勝利和榮耀。它將戰爭深深嵌入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陪伴我們在低沉暗淡的時光里找回希望。
(美)科尼利厄斯·瑞恩 ·世界史 ·16.4萬字
本書帶我們回顧了拉丁美洲艱難而又獨特的文明之路,從5000年前文明的曙光在安第斯沿海初現,一直講述到21世紀初的“粉紅浪潮”,以物質生產和經濟生活、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以及宗教文化三個層次來闡述拉丁美洲不同歷史時期的文明特征,是理解拉丁美洲歷史和現實困局的一把鑰匙。
林被甸 董經勝 ·世界史 ·18.7萬字
納粹起家的一個道德號召就是要鏟除魏瑪共和國的腐敗,但是納粹自己也沒有在德國建立起清明的政治。第三帝國的腐敗是成體制的、自上而下的全員腐敗。納粹政權以腐敗手段謀求體制的穩定,因此腐敗行為受到納粹當局的默許。即便少量腐敗行為遭到了制裁,也只是為了納粹黨內小團體黨同伐異的政治斗爭的目的。弗蘭克.巴約爾查閱了大量的庭審記錄、新聞報道、黨內報告等歷史資料,他的研究揭示了納粹德國的自我毀滅之路。
(德國)弗蘭克·巴約爾 ·世界史 ·11.6萬字
本書概述了自公元1000年起、橫跨千年的世界技術發展傳播史。這場討論圍繞著三個關鍵概念展開:技術對話、環境制約、工業革命。作者使用了“技術對話”這個術語來挑戰自上而下的“技術轉移”概念,它表明技術傳入一地后,通常被調整以適應當地的需求和條件,也常常引發進一步的創新。本書追溯了一千多年來的這些相遇和交流,考察了農業、火器、印刷、電力和鐵路等技術的變化,探索發生在世界不同地區的技術對話。以往,衡量進步的標準是技術革新的速度、創造產出及利潤的提升效率;當下,技術對環境的影響成為了主要的問題。因此,本書的最后幾章將故事帶入更具現實意義的21世紀,從全球視角討論包括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和數字化在內的技術發展,提出需要什么樣的新型工業革命來迎接人類世的挑戰。
(英)阿諾德·佩西等 ·世界史 ·18萬字
本書可以稱得上一部人人讀得懂、人人又必讀的歷史哲學著作。1968年,杜蘭特夫婦為了便于一般讀者閱讀11卷本《文明的故事》(或譯為《世界文明史》),他們在此基礎上撰寫了這部《歷史的教訓》?!稓v史的教訓》濃縮了11卷本的精華,通過提綱挈領的線條,詳細闡明了地理條件、經濟狀況、種族優劣、人類本性、宗教活動、社會主義、政府、戰爭、道德、盛衰定律、生物進化等在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勾勒了歷史與人類生活各方面的關系,并總結出歷史留給人類的巨大精神遺產,體現了他們對人類歷史的“完整史觀”。
(美)威爾·杜蘭特 (美)阿里爾·杜蘭特 ·世界史 ·6.1萬字
從遠古到18世紀,規模尤為宏大的文明交流互鑒,就發生在橫貫亞歐的絲綢之路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始于文明之間的相互吸引,它之所以能夠延續千年,根本動力在于人類共有的對財富的渴望,以及對美好文明的向往?!段拿鞯倪吔簭倪h古到近世》是一部絲路文明新解。書中從大范圍、長時段、歷史縱深的角度考察歐亞各民族在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交往,將這段長達三千年的歷史劃分為四個宏大的篇章:從史前絲路到鑿空之舉,遠古的東方與西方首次相遇;漢唐時期諸神入華,四大文明體系在西域邊地匯流,開始形成多元貿易和文化交流網絡;宋明之際,香藥東來、瓷器西去,華夏物產經由海上絲路到達中亞,遠迄歐洲;至晚明盛清,傳教士東來,拉開了中國與歐洲從想象異邦走向東西之辯的文明互鑒的帷幕。至此,絲綢之路終將亞非歐三大洲,亦即近代以前的文明世界緊密聯系起來。
張國剛 ·世界史 ·16.8萬字
人是天生的群居動物,卻無時無刻不在沖突之中。自人類面世以來,全球流動性持續增強,信息技術讓人互通有無,但世界似乎正趨于極化和保守,隔閡和紛爭不斷。今天,持不同立場的人們還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嗎?人類的道德是否真的在淪喪?或者,讓我們追問一個根本問題——人類社會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在本書中,德國哲學學者漢諾·紹爾以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研究為工具,探討人這個物種的善惡標準和規范如何隨著群體規模、制度變遷和技術變革而演進。從人類學會直立行走到突飛猛進至當下的世紀,全書由遠至近地展示了7個關鍵的轉變:500萬年前人類以及群體合作的誕生、50萬年前懲罰機制的出現、5萬年前文化的進化、5000年前不平等的發明、500年前現代社會的產生、50年前對少數群體權益的呼聲以及過去5年覺醒文化的興起。通過梳理價值觀、準則、制度和實踐的深層歷史,紹爾提供了一部重塑人類道德思考的啟示錄。他提醒我們,當今的社會形態只是人類“善”與“惡”漫長演化的最新環節,而在表面的分歧之下,大多數人基本上仍持有相似的價值觀,即重視合作、自由與安全,這將成為我們重新理解彼此的新基礎。
(德)漢諾·紹爾 ·世界史 ·19.9萬字
《活著回來的男人》是一部以普通人的視角記述二戰前后日本生活史的著作。主人公小熊謙二歷經年少征兵、在戰俘營勞動、感染肺結核、趕上經濟高速增長的浪潮,以及向日本發起戰后訴訟賠償。本書既是口述歷史,也是民眾史與社會史。作者記錄了自己的父親作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軌跡,展現二戰前后的時代變遷、戰后日本社會的變化,以及個體命運如何受到大時代的影響,并對日本戰爭罪行進行反思,形成一部“活生生的20世紀歷史”。
(日)小熊英二 ·世界史 ·18.6萬字
何為“以色列地”?它既不是當代作為民族國家的以色列國,也不是歷史上新月沃地出現的猶太王國。它是不同歷史時期的猶太復國主義不斷累加、增添的歷史概念,它的邊界不斷浮動,為當代以色列國擴張領土提供了歷史合法性?!短摌嫷莫q太民族》出版之后,施羅默·桑德并未想到,在21世紀初還有如此多批評家引述歷史權利的說辭,為猶太復國主義的殖民活動辯護。本書即是對這些質疑的回復。作為一個應由猶太人民統治的、變動著的領土空間,“以色列地”是如何被虛構出來的?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桑德從歷史證據入手,詳述自《舊約》時期的猶太民族流亡神話到現代以色列國的建立和擴張,解構了猶太人對以色列地的“歷史權利”概念以及相關的民族主義敘事。桑德認為,猶太民族所謂的法律—歷史邏輯的目的,就是構建領土攫取的道德正當性。我沒意識到,我的國家成立伊始就沒有邊界,有的只是永遠提供著擴張可能的流動模塊……揭開這塊土地神秘面紗的不是上帝之死,而是上帝的民族化,它把土地變成了新猶太民族能隨心所欲地踐踏和建設的一片土壤。——施羅默·桑德
(以)施羅默·桑德 ·世界史 ·16.4萬字
作為托克維爾的代表作,《舊制度與大革命》從法國大革命發生的背景、動力和機制等出發,來剖析社會轉型的迷局,力圖回答以下問題:為何法國大革命在改革中猝然而至?為何繁榮卻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為何減輕人民負擔反而引發暴亂?為何大革命的結果背離了初衷?處于轉折期的國家有幾種未來?等等。
(法)托克維爾 ·世界史 ·16萬字
本書是一項跨學科研究,涉及1750年至今的廣闊時段,考察了風景在歷史階級關系和民族認同形成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全書分文化表達、政治內容和民族志三部分,論及風景區的立法史,風景進入權與政治進入權的沖突或互動,交通運輸體系與景區環境保護的關系,圍繞景區開發和土地使用展開的博弈,隱匿在風景里的權力關系等。多重視角相映成趣,在學術視野和方法上都具有啟發性。
(美國)溫迪·J.達比 ·世界史 ·18.7萬字
《文藝復興的故事06·神的代理人》一、天使與魔鬼,神的代理人在文藝復興的抉擇。以四位教皇為視角,看文藝復興時代的興衰。二、深入淺出,既是歷史著作,也是通俗讀物。俞敏洪曾說,鹽野七生的歷史作品不帶有意識形態性,讓故事與評價結合,所有的年代、人物都經過論證考察,因此不具備虛構性,但是還保留了可讀性。閱讀此書將是一種令人非常滿足的體驗。
(日)鹽野七生 ·世界史 ·19.5萬字
伏爾泰曾將神圣羅馬帝國描述為“既不神圣,也不羅馬,更非帝國”,這使得帝國的歷史和意義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誤解。在本書中,約阿希姆·惠利概述了神圣羅馬帝國迷人的千年歷史。帝國建立于800年,以查理曼大帝的法蘭克王國為基礎,1500年左右,“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羅馬帝國”這一稱呼正式出現。帝國的進程和歷史始終受到歐洲重大發展的影響,從宗教改革到三十年戰爭,再到法國大革命,直到1806年拿破侖摧毀帝國。一千多年的共同歷史感和帝國建立的法律傳統塑造了歐洲德語區的過往圖景。惠利通過這本書分析了帝國在歐洲權力和政治史上的重要影響和作用,并指出:德國歷史上從未有過比這更持久的政治制度。
(英)約阿希姆·惠利 ·世界史 ·8.1萬字
公元500年至1500年間的一千年被稱為歐洲的中世紀,意指古希臘羅馬文明與文藝復興兩座文化高峰之間的“中間年代”,這是一個略顯尷尬的術語。作者米里·魯賓的考察范圍涵蓋成為野蠻王國的羅馬帝國各省,以及逐漸融入歐洲的北部和東部地區。通過描述中世紀的神圣王權、思想信仰、生活方式、領主和騎士、自然和環境、征服和交流等諸多方面,本書探討了這段歷史時期的多樣性與復雜性、變化與活力,以及這一時期留給現代世界的遺產,對于了解歐洲文明的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
(英)米里·魯賓 ·世界史 ·7.2萬字
啤酒、葡萄酒、烈酒、咖啡、茶、可樂,這六種常見的飲品,已遠遠超出了自身的物理屬性:它們曾充當貨幣、用于宗教儀式、象征黨派政治立場、引發哲學及藝術靈感、彰顯上流社會的權貴,甚至成為征服異國或平息內亂的武器,也撫慰著普通民眾的艱難歲月,它們深刻影響著世界歷史不可逆的進程。啤酒曾被人們當作工資和貨幣,一度成為財富和繁榮的象征,卻如何被葡萄酒從“文明飲品之冠”的寶座上趕了下來,取而代之?作為曾經強盛偉大的民族、茶文化的前驅,中國卻為何會遭到毀滅性的的殖民化侵襲?令人發指的鴉片戰爭摧毀了腐敗的清政府并加速了英帝國的強大繁榮,這一切與茶葉又有何關系?當今的社交新寵可樂,如何由一杯冒泡的蘇打水成為擁有全世界粉絲的美國國飲?本書作者基湯姆·斯丹迪奇,以獨特而敏銳的視角,通過大量翔實豐富的史料記載,生動描繪了這些飲品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成為全世界都無法抵擋的魅力之飲。
(美)湯姆·斯丹迪奇 ·世界史 ·11.7萬字
網野善彥是20世紀日本最具原創性的歷史學家之一,以一己之力開創了日本中世史研究的全新局面。在本書中,他從文字普及、貨幣流通、階級與歧視、女性的社會地位、天皇和日本國號的起源、不同地區的文化和生活差異等多個方面展現近代以前日本國家和社會的變化,打破既有常識,重新思考和解讀了日本歷史。在他筆下,中世日本不是一個孤立島國,生活于其上的居民也不都是固定在土地上勞作的農民,也不只是有披堅執銳的武士、爭權奪利的貴族、萬世一系的天皇。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貿易、流通和競爭驅動的動態的日本歷史,大量非農業人口活躍于這些舞臺上:依靠山川和海洋生活的山民、海民,結成行會的各類工匠,深度介入社會變革的新佛教各宗派,享有一定自由并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女性,充分利用海陸交通網絡的商人,四處奔波討生活的歌伎、乞丐、巫女,手沾“污穢”的各色“非人”,努力經營莊園和領地的領主、官僚……他們與農民一道,為了生存與發展,不斷適應、改造環境,創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
(日)網野善彥 ·世界史 ·15.8萬字
公元666年正月,唐高宗李治攜武后及宗室、群臣前往泰山封禪。唐廷高調舉行封禪大典,向周邊各國宣揚國威無疑是目的之一。在場的,有來自西亞、中亞、南亞和東亞各地的使臣,當然也少不了三年前被唐朝和新羅聯軍擊敗的日本派來的使節。這時的日本,已全面效仿、學習唐朝的典章制度,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并嘗試在朝鮮半島與唐朝爭雄。自公元421年倭國王贊遣使劉宋,日本各政權在數百年間相繼向南齊、南梁、隋朝、唐朝派遣使節和留學生、留學僧。到了五代十國和宋初,在戰亂和動蕩中,又有大量佛教巡禮僧到來,東亞各國的文化、宗教和政治通過人員往來密切互動。元明以降,中國與日本的關系,一直是中國對外關系的重要內容,無論是蒙古征服、朝貢體系、文化與商業的往來,還是日本在東亞發動的數次侵略戰爭,一直影響著今天亞洲的國際格局。如何在亞洲史的框架中重新看待古代中日關系?本書作者依據史料分析和考證,借助對“天下”觀念與統治合法性、十五次唐日使節往來、佛教文化的傳播、唐朝滅亡后中日關系的轉變等的討論和澄清,呈現出一幅生動而豐富的中日交流史畫卷。
(日)河上麻由子 ·世界史 ·9.9萬字
《歐洲史》是英國歷史學家諾曼·戴維斯的代表作。它為歐洲歷史設計出一種時間和空間的坐標系統,呈現出難得一見的整體史印象。它將傳統敘述方式與特寫結合,容納了經常被嚴肅歷史學家忽略的各種奇特事物和思想,成為近年來深具價值和說服力的歐洲通史作品?!稓W洲史:古典時代(史前—公元337)》是“歐洲”正式亮相之前這片陸地的歷史。歐洲不是獨立的“大陸”,而是一個“半島”。地貌、氣候、地質和動物群落共同營造了一個良性的環境,這是理解歐洲歷史的基礎。古希臘的歷史跨越了1000多年的時間,在其全盛期,希臘人在各個領域爆發式地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以內聚力著稱的羅馬的崛起則預示著一種新型陸上強國對“海岸線文明”的征服。吸收了希臘文化的羅馬,成了一個文化混血兒,主宰了此后數百年的羅馬帝國政治文化生活,直到新的文化基礎——基督教出現。
(英)諾曼·戴維斯 ·世界史 ·19.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