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古代中日關系史:從倭五王到最后的遣唐使
最新章節:
封底
公元666年正月,唐高宗李治攜武后及宗室、群臣前往泰山封禪。唐廷高調舉行封禪大典,向周邊各國宣揚國威無疑是目的之一。在場的,有來自西亞、中亞、南亞和東亞各地的使臣,當然也少不了三年前被唐朝和新羅聯軍擊敗的日本派來的使節。這時的日本,已全面效仿、學習唐朝的典章制度,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并嘗試在朝鮮半島與唐朝爭雄。自公元421年倭國王贊遣使劉宋,日本各政權在數百年間相繼向南齊、南梁、隋朝、唐朝派遣使節和留學生、留學僧。到了五代十國和宋初,在戰亂和動蕩中,又有大量佛教巡禮僧到來,東亞各國的文化、宗教和政治通過人員往來密切互動。元明以降,中國與日本的關系,一直是中國對外關系的重要內容,無論是蒙古征服、朝貢體系、文化與商業的往來,還是日本在東亞發動的數次侵略戰爭,一直影響著今天亞洲的國際格局。如何在亞洲史的框架中重新看待古代中日關系?本書作者依據史料分析和考證,借助對“天下”觀念與統治合法性、十五次唐日使節往來、佛教文化的傳播、唐朝滅亡后中日關系的轉變等的討論和澄清,呈現出一幅生動而豐富的中日交流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