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的現實”即中國成長道路上的種種坎坷和怪現象。“超現實”即中國今后發展方向和如何實現改革。這是一本時政普及讀物,核心為點評當今各色社會問題,專注于點評當代中國各色現象與事件,也有對歷史事件和文化現象的解讀。“把歷史作為現實參考”的著名近代史專家雷頤,通過通俗的講解、評論、分析,使讀者了解是什么樣的力量使政府改革的努力與期望落空,什么樣的力量使某些事件像輪回一般在中國歷史上反復演出。
雷頤 ·社會學 ·17.7萬字
相信不少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不善于溝通,說話常被他人誤解,不知道怎么和陌生人講話,甚至畏懼與陌生人交流,氣場也弱,這使得我們在生活、職場中越來越被動,錯失了不少良機。我們想改變,但又不知道從何處入手。本書從內向者的角度出發,制定出了一系列溝通訓練的方法,采用這樣的訓練方法,可以讓一個因為“后天因素”變得內向,同時有強烈改變意愿的人,慢慢變得自信,直至會溝通社交,更受他人歡迎,同時還可以兼顧內向者和外向者的雙重優點。
迎刃 ·社會學 ·10.3萬字
經歷過經濟飛速發展的一代人,為什么還會“老后破產”不工作就活不下去?百歲人生時代的到來究竟是實現了人類的長壽夢,還是加劇了長壽風險?工地周邊指揮交通的保安員、辦公樓里穿著制服的保潔員八成已過了70歲,本該安享晚年的老人越來越多地重回職場。與此同時,大公司里的中年人卻逐漸失去立足之地,只能坐等退休。年輕人越來越難找到理想的職位,開始為幾十年后的退休生活而焦慮……現代社會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過往的人生經驗將不再有效。日本《朝日新聞》采訪組直擊日本社會面臨地獄級難度困局的深度報道引發熱烈反響,為了避免這樣的未來,我們究竟該如何應對?
(日)日本《朝日新聞》采訪組 ·社會學 ·7.7萬字
無論是身在職場,還是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把對方變成朋友,還是繼續陌生,甚至成為敵人,關鍵就在于你是否能看透對方、贏得對方信任。冷讀術是一種通過瞬間讀心,抓住對方的心里所想,說中對方的心思,從而與對方達成心理共鳴的人際溝通技術。善用冷讀術,一方面可以用它對付生活中的各種騙局,避免自己受到傷害,另一方面也可以運用這種觀察、引導、暗示的溝通技巧,提升我們的人際交往能力,讓我們輕易打開他人心扉,瞬間獲得他人信任。
喬林編著 ·社會學 ·7.9萬字
一胎孕期中,她讀研究生;二胎還在襁褓時,她選擇去國外留學;回國后,家人們都覺得她應該工作或者照顧家庭了,她又去讀博士后,直至成為一名大學教授。作者鄭蓮喜從來沒有因為世俗對女性的綁架,而放棄做自己,以及對夢想的追求。“丟下兩個孩子去留學,你是想離婚嗎?”“保姆有她做的好嗎?”“自私的媽媽/妻子!”……不絕于耳的雜音,也會讓她懷疑“我是一個好媽媽,好妻子嗎?”而隨后“先是我自己,才是任何人”,即刻讓她堅定自己的選擇。但是,當她聽到25歲的女兒說想要結婚時,心情變得五味雜陳,卻又無法向她一一訴說,她覺得女兒把婚姻想象得過于美好,而作為母親又不能澆滅它;她又怕過去母親艱苦的模樣像陰影般出現在自己的人生那樣,她也出現在女兒的人生里。懷著復雜的心情,她解剖了自己過往的人生,于是,有了這本借由寫給女兒,其實寫給所有母親和女兒的勇氣書。希望這個時代的女性多一些清醒做自己的認知和底氣——我們愛自己的方式,決定了別人愛我們的方式,要把自己當女兒重新養育一回。
(韓)鄭蓮喜 ·社會學 ·8.7萬字
為什么有人溝通談判如魚得水,而你困難重重?為何有人夫妻恩愛,而你無法與愛的人溝通?為何有的孩子聰明懂事,而你的孩子和你僵持不下?為何別人總有貴人相助,而你總是孤身一人?朋友,如果你正面臨以上這些困惑,很有可能是因為你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工具”——語言。你知道嗎?語言的力量,往往比我們想象中強大得多。會說話的人就像“發光體”,懂得使用正面語言引導身邊的人積極向上,也能夠看穿負面語言背后的正面動機,將矛盾輕松化解;不會說話的人就像“黑洞”,經常把關系弄得一團糟,讓身邊的人只要和他接觸,都覺得如坐針氈。毫不夸張地說,一個人會不會說話,直接關系到他的人生會不會順暢。本書是實用心理學專家黃啟團結合他二十多年的咨詢經驗,將心理學知識和語言技巧巧妙結合的成果,包括8大思維框架,54種智慧語言模式。把它們運用到與不同人的對話中,你將解決90%的無效溝通問題。熟練掌握這些習慣,你就能改變說話方式、說話技巧,從而改變內心結構,促進人格成長。
黃啟團 ·社會學 ·15.7萬字
“如果人類這一物種要存活下去,往后的100萬年,我們還是必須墜入愛河,并與對方結為終身伴侶。”本書是20世紀關于兩性情感與婚姻的經典之作,25年后根據當下的社會趨勢,進行增修再版。作者是美國生物人類學家、金賽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交友網站Match.com首席科學顧問海倫·費舍爾博士。每對夫妻都希望白頭到老,但每天都有成千上萬對夫妻勞燕分飛。費舍爾博士在這本書中精準剖析了人類情愛行為的進化,研究了58個社會中的結婚與離婚的案例,42種文化中外遇出軌行為的起因:我們如何求愛、如何選擇伴侶、如何結為夫妻;為什么有些人會出軌,為什么有些人會離婚;我們為什么需要龐大的親友團來幫忙帶孩子?男女思維為何如此不同?未來的婚姻與愛情又將會以什么樣的結局收場。新版中加入大量更新資料:包括3萬人網絡交友數據的分析,針對個性形成的生物學原理,以及為何某人會愛上甲而不是乙的原因,關于外遇的行為學分析,關于現代人約會習慣的建議性意見等等。本書的結尾令人振奮,費舍爾博士堅信,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我們最有機會結成恩愛伴侶的時刻,就是現在。
(美)海倫·費舍爾 ·社會學 ·19.9萬字
赫伯特·爾庫塞(HerbertMarcuse,1898-1979)是法蘭克福學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本書是其最負盛名的著作,旨在揭示當代發達工業社會型的極權主義特征。此書在英國和美國出版后,先后在德國和法國出德文版和法文版,其后又譯成多種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被稱為西方60年代末大學造反運動的教科書。全書除導言外包括“單向度社會”、“單向度的思想”和“進行替代性選擇的機會”三部分。作者通過對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語言等領域的分析、批判,指出發達工業社會是如何成功地壓制了人們內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這個社會成為單向度的社會,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單向度的人,這種人喪失了自由和創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與現實生活不同的另一種生活。本書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作了較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會批判理論的烏托邦性質。本書對研究蘭克福學派和馬爾庫塞理論的發展,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美)赫伯特·馬爾庫塞 ·社會學 ·15.1萬字
文明與病毒之間,只隔了一個航班的距離。來自熱帶雨林的危險病毒,可在24小時內乘飛機抵達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線路連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構成網絡。埃博拉已經進入網絡,開始環球旅行。
(美)理查德·普雷斯頓 ·社會學 ·15.7萬字
哈佛商學院只做不說的人脈搭建法!在美國有個廣為流傳的觀念:你認識誰比你知道什么更重要!即使在哈佛商學院這樣的頂尖學府,“人脈”也是政商精英們心照不宣的研習課題。《如何結交比你更優秀的人》作者康妮憑借高超的人脈力,從哈佛商學院畢業后,同時被5家美國公司錄取,之后20年的職場生涯,幾乎每一份工作都是通過人脈得到的。初入職場,她為GE收回2000萬美元舊賬,被授予“GE管理獎”,獲時任CEO杰克·韋爾奇當面稱贊。進入哈佛,顛覆性創新理論創始人、管理學大師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從學業上的老師變成她的人生導師。通過向上社交,從GE實習生到咨詢公司老板,她用20年構建了一套價值千萬的黃金人脈網。康妮認為,獲得高端人脈資源的關鍵是為他人創造價值。在《如何結交比你更優秀的人》中,她把這套方法傾囊相授,即使是平凡的普通人,也能借此發掘潛力,借助高端人脈的力量獲取成長機會,實現人生價值。
康妮 ·社會學 ·12.8萬字
“下流社會”這個術語在日本一經出現,立即引爆討論。這一現象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社會“向下流動”的趨勢正在世界悄然成形,團塊次代這些年齡位于三十歲前半段的年輕人中,階級意識有向下流動的趨勢。2.其最大的特征并不僅僅是低收入,更在于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學習意愿、消費意愿等的全面下降,也可以說是“對全盤人生熱情低下”。年輕一代源源不斷加入“下流社會”,社會下沉的拉力愈來愈大,當全球社會紛紛向下流動。3.作者反對階級固化,希望通過“機會的全盤平等”來防止社會階層向下流動。本書中所說的“下流階層”并不是掙扎在溫飽線上的下層弱勢人群,而是基本相當于“中流階層中的下層”;而“上流”指“中流階層中的上層”。中國也正遇到這樣的社會趨向性挑戰,讀者可以從本書中獲取警示與經驗。
(日)三浦展 ·社會學 ·10.1萬字
為什么童年經歷會影響你對戀愛對象的選擇?為什么男女戀愛時的行為差距這么大?為什么相愛容易相處難?《戀愛心理必修課》回答了人們對世間美好的感情的諸多疑問。《戀愛心理必修課》以眾多心理學家就愛情的研究與成果為基礎,講解了什么是愛情、愛情是如何產生的、不同年齡階段的戀愛特點、男女處理感情時的不同心理依據、如何談好一段戀愛并使其成為一段更長遠的親密關系以及如何處理已不必挽回的感情等方面內容。希望閱讀后,每一位想擁有高質量的親密關系的讀者,尤其是對愛情懵懵懂懂、莽莽撞撞的年輕人,都可以幫拿到愛情這門課的學分。
段鑫星 李文文 司瑩雪 ·社會學 ·8.3萬字
本書既很容易讀,又很難讀。同樣,這一點,可能也就解釋了這本書名滿天下、但事實上又很少有人讀懂的奇特命運。很容易讀,是因為莫斯對具體事實情有獨鐘,而對抽象視若仇讎,其表述總是十分簡單透徹,無半點斧鑿之痕。要說很難讀,那當然是因為本書涉及到極其多樣的社會實踐和異常豐富的民族志材料,讀起來未免有點讓人傷腦筋。
(法)馬塞爾·莫斯 ·社會學 ·10.4萬字
劍橋大學的人類學家詹姆斯·蘇茲曼繪制了一幅宏大的工作簡史。從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到智能化的人類未來,挑戰了關于工作變革與人類進化的一些深刻的假設。他融合了人類學、進化生物學、物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表明雖然我們費盡心力通過工作尋找快樂的意義和目的,但是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過上了工作時長遠少于現在但是足夠充裕且閑暇的生活。當代社會將人物化為工具,鼓勵持續工作以滿足經濟不斷增長,究其原因,就在于稀缺經濟學的引導。人們擔憂資源稀缺,因而勤奮工作變得重要,人也變得越來越忙碌。蘇茲曼認為,自動化技術的到來使我們再次處于歷史上一個相似的變革時期。如果機器人代替人去做重復性的工作,那么人該做些什么才能更有價值。他認為自動化將改變人與工作的關系,他并不主張回到原始社會這種激進的觀點,而是希望我們能夠以“富足的原始社會祖先為借鑒,思考人之所以為人,而不是工具的意義。這種從工具人思維向“HumanBeing”的轉化,才是他寫作本書更真切的建議。
(英)詹姆斯·蘇茲曼 ·社會學 ·19.6萬字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何處養老?誰來養老?怎樣養老?這些都成為家庭和社會無可回避的話題。本書作者以理論聯系實際,耗時四年,深入調研呂梁山區鄉村養老現狀。選取黃土村這一典型,聚焦農民養老涉及的方方面面,對老農生產、飲食、經濟、村莊環境、家庭養老、易地生活、看病、葬禮等進行全方位的呈現。并以黃土村小宇一家三代人的生活為中心,進一步剖析“鄉村養老”這一千家萬戶面臨的問題,同時描繪了一幅幅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動畫卷。為謀劃完善“一老一小”的社會保障制度,系統性緩解少子化、老齡化問題提供參考。
李梓赫 張云華 ·社會學 ·6.3萬字
廣告惡俗?追隨名流惡俗?帶手機參加聚會也惡俗?到底什么是惡俗?惡俗與糟糕有何區別?跟愚蠢又有什么關系?如本書所說,惡俗就是弄虛作假、裝腔作勢卻恬不知恥;是餐館、酒店、電影、電視、大學等各個領域充斥著的虛偽、俗艷和無知;是以丑為美、以假為真、以淺薄為深刻、以愚昧為智慧。本書延續了《格調》的毒舌寫法,通過無情的揭露和入骨的批判,展現出現代文明社會種種光怪陸離的現象,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商業欺詐時代最大的特點——惡俗,并剖析了惡俗的本質、根源和未來,尖銳刺耳又不失幽默有趣。雖然極盡嘲諷之能事,作者之意卻不在于諷刺挖苦,而是希望借此喚醒大眾、反省大眾文化,本書因此稱得上是一部警世諍言。
(美)保羅·福塞爾 ·社會學 ·10.3萬字
何為女性主義?怎樣才稱得上女性主義者?女性主義從何而來?女性主義浪潮的來龍去脈到底是什么?無法預測的未來,女性主義何去何從?……如今,女性主義的版圖已遍及世界。每個國家的女權發展,也都走出了一條擁有自身特色的探索之路。了解這段歷史,對當今從事女權實踐,以及被全球的女性主義浪潮所激勵、鼓舞的人來說,必定會成為一種助力。了解歷史對任何人來說,都能夠有所助益。那些我們視其為“傳統”或“天經地義”的東西,一律能在歷史之中找到起點和源頭,而事物一旦有開端,就必定有終結。我希望,我的年輕后繼者們,也能對女性主義的歷史做些深入的了解;并且,最好把知識點以一種“盤點打包”的形式呈上,方便她們閱讀和理解。基于這樣的初衷,我動筆創作了本書。——上野千鶴子。
(日)上野千鶴子 ·社會學 ·5.7萬字
2020年以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方式打開,新冠疫情、蝗災、貿易戰、油價暴跌與股市異動、TikTok與華為困局……一系列“黑天鵝”事件接踵而至,眼下的現實與世界的走向頓顯撲朔迷離。本書是學者施展在波譎云詭的當下所做的跨界思考。基于其在國際政治、歷史、中國制造業、信息產業等領域多年深耕的心得與創見,施展一方面對現實做出敏銳的診斷與回應,另一方面展開對未來全球新秩序的暢想。在變動不居的大洗牌時代,我們必須突破信息繭房對視野和格局的限制,才能理解真實的世界,進而找到通往未來的道路。
施展 ·社會學 ·13.7萬字
否定性的社會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著積極性的社會。從這一范式轉移出發,韓炳哲展示了當今社會的病理形態,其中包括抑郁癥、注意力缺乏癥、過勞癥等精神疾病。它們不是傳染病,而是梗阻癥;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學上的他者導致,而是源于過量的肯定性。因此,一切免疫學式預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作者的論述終以一個社會愿景結束,他有意賦予其一個含有歧義的名稱“倦怠社會”。其中,生命變成了生存,生存導向對健康的狂熱崇拜,健康帶來了疾病和僵死。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為死亡。一部為當下全球化時代做出診斷的重要作品。
(德)韓炳哲 ·社會學 ·3.3萬字
這個世界上存在一種特殊的勞動,維持著人類社會的正常運轉,勞動者卻在市場上被視作“無業”,且不被回報、不被評價、不被感謝。這項工作被人們稱作家務勞動,從事者大多是家庭中的女性。在本書中,上野千鶴子回到了自己女性主義之路的起點——主婦研究。她講述了自己開始研究女性學的契機,正是從母親不幸的婚姻中發現了主婦們無償進行家務勞動的普遍狀況,影響日本學界的“無薪勞動論”則脫胎于此。她從女性的家務勞動價值不被認同、不被回報作為入口,逐步揭露了女性的勞動價值被持續剝削、長期隱形的社會病灶。在此基礎上,她將性別問題納入到更廣泛的權力結構中,從追求“弱者也能安心生存”的社會理想出發,系統地梳理了自己從“主婦研究”到“照護研究”的研究歷程,闡述了其基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視角的無薪勞動理論、勞動市場底層中的女性困境思考、“官·民·協·私”的福利多元社會構想,以及日本老齡化社會下照護的哲學實踐。痛快地拆解了現代社會固有的女性壓抑結構,提出旗幟鮮明的犀利見解:停止以愛為名的剝削,主婦不是免費的“戀家勞動者”,她們是應該被尊重、被看見、被回報的社會勞動者。
(日)上野千鶴子 ·社會學 ·5.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