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14、15世紀之交,十字軍條頓騎士團百般蹂躪波蘭,殘暴卑劣的行徑激起從王公到平民的強烈仇恨。著名騎士尤蘭德為救女兒達奴霞,只身闖入虎穴,被十字軍騎士灼眼割舌剁臂,達奴霞也被折磨得神志不清,父女雙雙飲恨身亡。深愛著達奴霞的年輕騎士茲比什科身負國恨家仇,匯集到反抗十字軍的民族洪流之中,經格隆瓦爾德之戰,大敗條頓騎士團……
(波)亨利克·顯克維奇 ·外國隨筆 ·54.6萬字
村上春樹絕佳的立體畫像——真正的村上春樹是怎樣一個人?這里有真切的答案。冷面笑匠,幽默隨性,無拘無束,天馬行空,熱愛生活,興趣廣泛,村上春樹式生活大揭秘。村上最佳損友安西水丸和村上太太齊齊上陣加持,鮮活的村上春樹躍然紙上。“村上朝日堂系列”之一,共17篇。內有安西水丸的大型插圖17幅,和村上夫人村上陽子拍攝的照片54幅。一、村上旅居美國期間的經歷見聞、喜悅煩惱,如創作、運動、購物、減肥、避暑和失竊等。二、村上關于貓、鴨、章魚、信天翁等動物的趣談。三、村上環游世界的經歷,包括鮮為人知的中國東北之行。本書著重描寫村上的日常生活,村上有意調換筆調,文字輕松隨意,無拘無束,處處體現出他特有的幽默感、觀察力和想象力。
(日)村上春樹 ·外國隨筆 ·6.1萬字
本書是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柳宗悅先生以一顆愛物之心以及豐富的收藏經驗寫下這些隨筆名篇,將這些物的故事連同自己對“造物”的感悟記錄下來,從民藝家的的視角思考造物的本質。他認為美物就是那些融入日常生活、理所當然存在的東西,物品只有在生活中才會煥發活力。他珍視與每一次美物的相遇,在這一次次相遇之中,完成了一次次對何為“美”的叩問與思考。書中不僅有器物的故事,還有一個個關于物的人與人之間的美妙故事。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鑒賞眼光,首先就要學會拋棄一切束縛,這段學習的過程就仿佛宗教的修行。如果做到了這一點,美就會在你眼前無所遁形。——柳宗悅。
(日)柳宗悅 ·外國隨筆 ·13.7萬字
愛默生的著作大多用散文寫成,而其中的大部又是由演講加工而成。他的作品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語言洗練,取喻生動,說理透徹,猶如密西西比河水滾滾而來,有一發而不可收的磅礴氣勢,形成影響深遠的“愛默生式風格”。《愛默生隨筆》的選篇遍及《演說詞》、《隨筆集》、《代表人物》和《英國特色》諸文集,雖非全集,卻也搜羅泰半,選目既廣且精,譯文又審慎講究,實在稱得上一個既全面又精到的選本。
(美)拉爾夫·愛默生 ·外國隨筆 ·33.4萬字
《追逐春日》是托馬斯的一部自然隨筆。當我們閱讀托馬斯的自然隨筆時,所感受到的不只是詩情畫意。透過散文詩般的文章,我們看到的是作者內心世界的獨白,城市居民的苦惱,對鄉村野景的向往,從土地中尋根的愿望以及保護一片凈土的執著。作者用優美的文筆描繪了英國鄉村的景色,對不同季節中的自然環境都有清新細膩的描寫,讀來宛如欣賞一幅油畫。
(英)愛德華·托馬斯 ·外國隨筆 ·12.5萬字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文學家,“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鼻祖”。他不僅在文學、哲學方面成就顯赫,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里同樣建樹頗豐,被譽為“法律之舌”、“科學之光”。培根的《隨筆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總共五十八篇短文,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散文作品之一。英國大詩人雪萊曾在他著名的《詩辯》中稱譽道:“培根勛爵是一位詩人。他的語言有一種甜美而又莊嚴的節奏,這滿足我們的感官,正如他的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滿足我們的智力那樣;他的文章的調子,波瀾壯闊,沖擊你心靈的局限,帶著你的心一齊傾瀉,涌向它永遠與之共鳴的宇宙萬象。”蒲隆先生翻譯的《培根隨筆》不但包括了“解析版”《隨筆全集》,對每篇隨筆逐一解析,還增加了對培根另外兩部重要著作《新工具論》和《新大西島》的節譯,名之日“新工具論選粹”和“新大西島掇英”,一冊在手,思接千里,神馳八極;既能滿足我們的智慧,又能愉悅我們的感官。
(英)弗朗西斯·培根 ·外國隨筆 ·13.6萬字
本書是弗朗茨·卡夫卡的談話錄。1920年,文學青年雅諾施初次拜訪在保險公司任職的卡夫卡,從此開始了一段亦師亦友的情誼。兩年多的時間里,無數次辦公室里見縫插針的聚談,或是漫步在布拉格的邊走邊聊,圍繞文學、藝術、閱讀、寫作、自由、愛情、孤獨等話題,卡夫卡展開了一系列洞察人心的思考和表達。他用書建起屏障,抵抗自己的局限性和惰性,抵抗眼前的辦公桌和椅子。雅諾施記錄了這些閃爍著思想火花的句子,讓我們有幸聽見這位文學圣徒的真實聲音。卡夫卡在本書中既談論文學、寫作、藝術的日常思考,也談論工作、人的自由、家庭、城市生活等普世話題,金句頻出,十分精彩。比如談健康與疾病:“對健康的人來說,生就是對人必有一死這種意識的無意識的、沒有明言的逃遁。疾病總是警告,同時又是較量,因此,疾病、痛苦、病痛也是虔誠的極重要的源泉。”比如談作家和語言:“語言只借給活著的人一段不確定的時間。我們只能使用它。實際上,它屬于死者和未出生者。占有語言必須小心翼翼。”
(奧)弗朗茨·卡夫卡口述 (捷克)古斯塔夫·雅諾施記述 ·外國隨筆 ·14.1萬字
本書收錄了一百封甘地與印度和世界重要歷史人物之間的來往書信,包括泰戈爾、尼赫魯、真納、托爾斯泰、羅曼·羅蘭、丘吉爾、希特勒、蔣介石、蒙巴頓等,此外,還收錄了近百篇書信摘錄;這些書信和摘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涉及印度和世界重大歷史事件,包括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手工紡織運動、“退出印度”運動、印巴分治、第二次世界大戰等,為深入探討這些問題提供了難得的獨特的史料。
(印)甘地 什里曼·納拉揚 ·外國隨筆 ·20.1萬字
“奧斯維辛三部曲”的終結篇,關于大屠殺的偉大作品。對人類在極端狀態下的生存狀態和道德困境進行了殘酷而深刻的反思。1984年《被淹沒與被拯救的》首次出版時,距離大屠殺已有四十余年,物證被銷毀,記憶已模糊,有人刻意回避,也有人拒絕承認,而萊維寫作本書的目的即是記憶和見證這段歷史,讓人類避免重蹈覆轍。在本書中,萊維極其冷靜地分析了集中營和集中營之后的一些關鍵問題:人類記憶所具有的欺騙性、納粹摧毀囚犯意志的諸種手段、集中營中的特殊語言,以及暴力的本質。同時,他懷著幸存者的羞恥感和罪惡感,對善與惡、正與邪、加害與受害的絕然區分始終抱持懷疑,對道德的灰色地帶與人性的缺陷進行反思,努力呈現了那個環境下錯綜復雜的真相與事實。“萊維作品”系列還包括《扳手》《他人的行當》《這就是奧斯維辛:1945—1986年的證據》《不定的時刻:萊維詩選》《休戰》《若非此時,何時?》《緩刑時刻》《記憶之聲:萊維訪談錄1961—1987》《與你們交談的我:萊維、泰西奧談話錄》等。
(意)普里莫·萊維 ·外國隨筆 ·12.2萬字
我必須盡快開始真正的生活了,在我死于無聊和沮喪之前。以個人的生活經歷串聯起20世紀社會的歷史,記錄下生命中最重要的主題:愛與憐憫,激情與背叛,謊言與夢想,失去與惦念,乃至消隱與死亡。一本書,一面鏡子,一顆燒灼的心,字里行間不斷刺痛著讀者:渴望偉大卻又漸趨“平凡”的人生,該如何勇敢前行?在倫敦初出茅廬,與伍爾夫、伊夫林·沃一同探尋文學的靈感;在爵士時代的巴黎,與喬伊斯、畢加索共赴流動的盛宴;在西班牙內戰中,和海明威搭檔冒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伊恩·弗萊明招募為間諜,又在異國他鄉突遭背叛;在紐約,作為藝術品商人,經歷風起云涌的先鋒藝術運動。故事的主人公洛根·蒙斯圖爾特,一生和同時代的弄潮兒多有交集,幾乎游歷了世界各地,但和我們一樣,他也是凡人,在追求幸福時也犯下各種錯誤。
(英)威廉·博伊德 ·外國隨筆 ·30.5萬字
倫敦,作為世界上偉大的文學城市之一,每一個角落里都是歷史悠久的建筑和故事。《優雅的發現》一書貼近英國文學的心臟之地——倫敦,從埃德蒙·斯賓塞、莎士比亞,講到尼爾·蓋曼和威爾·塞爾夫,從浪漫派作家、諷刺作家講到現代派作家和科幻未來派作家,跨越不同歷史時期,涉及不同的文學體裁,以專題形式生動講述了誕生在倫敦的多部文學作品背后的秘事內幕,帶領讀者在顯赫的文學地標上發掘引人入勝的趣聞軼事。同時,本書走進各家出版社、咖啡館、公園,沿著多年來蜿蜒穿過倫敦市內的曾經賦予作家靈感的街道觀光游覽。你會發現,這是一座充滿思潮理念、智慧謀略,人才薈萃的城市。
(英)埃洛伊絲·米勒 薩姆·喬迪森 ·外國隨筆 ·13.1萬字
文豪們從一花一葉、一草一木中感受生命的愛意。大師們以花草樹木、蟲鳴鳥語、深邃森林以及庭園之美為四大焦點,他們借由作品與筆觸來細細品味日本的四季運行,以及小小庭園中繁花盛開、蟲鳴鳥語的自然之美。他們從一花一葉、一草一木中,感受生命的愛意。
(日)堀辰雄 夏目漱石 芥川龍之介等 ·外國隨筆 ·6.9萬字
此書為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書信體游記。1795夏天,為了挽救與情人伊姆萊的關系,沃氏開始了一次商業旅行,她帶著剛剛出生的女兒先后游歷了瑞典、挪威和丹麥,此間一直保持與伊姆萊通信。沃氏在這42封(包括附錄)書信中,表現出對北歐文化、自然和風土人情的豐沛感情和獨立觀點。
(英)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外國隨筆 ·10.8萬字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它短小精悍,形式不拘,淺顯的小故事中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蘊含著深刻的寓意。青少年讀起來不僅感到有趣,還會從中懂得不少的道理。本書是新選,配有多幅精美彩色插圖。本書選目精致,多為膾炙人口的名篇,是“小學語文”的最節選本,譯者也是翻譯界獲得美譽的資深翻譯家。伊索寓言的故事大部分由擬人的動物故事構成。這些動物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又顯得很自然逼真,生動有趣,這是寓言創作者們對動物的習性深刻而認真地觀察和對周圍的生活深入體會的結果。作者在用動物界的故事警示人類。
(古希臘)伊索 ·外國隨筆 ·2.8萬字
本書以一個貴族獵手馳騁鄉間的行獵之旅為線索,描繪了美麗的俄國景色和鄉間習俗,刻畫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婦、城鎮醫生、貴族知識分子、農奴、農家孩子等各階層人民的形象,文筆細膩,富有詩意,是一部色彩斑斕、動人心魄的交響詩,被譽為俄國文學史上“一部點燃火種的書”。作者: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СергеевичТургенев,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處女地》,中篇小說《阿霞》《初戀》等。
屠格涅夫 ·外國隨筆 ·24.5萬字
1920年代上半葉,海明威以駐歐記者身份旅居巴黎,《巴黎永遠沒有個完》記錄的正是作者當日的這段生活。不過海明威是在將近四十年以后才寫出這段歲月,換句話說,作者和讀者都只是在記憶中追尋那段過往歲月,而無論是作者或是讀者,這些記憶都已在時光的透鏡里失焦、變形。所有有關巴黎的記憶都雜糅成一種對于巴黎的共同的歷史記憶。在這部半紀實半虛構的作品中,二十年代巴黎文人圈的風俗畫卷徐徐展開,那些當時在世界文壇、藝壇上呼風喚雨的人物都被寥寥數筆勾勒出生動的素描像,與這座城市永遠融為一體。“譯文華彩”是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的全新書系。主題明確,分輯出版,每輯五種,配以符合主題風格的精美封面,由新生代優秀設計師周偉偉老師操刀設計。內容上,充分利用上海譯文出版社強大、受到廣泛認可的譯本資源,擷取其中的名篇成冊,第一輯的主題定為“漫游”,收錄紀德、海明威、勞倫斯、永井荷風、毛姆五位文學名家的游記文字,分別為紀德《放棄旅行》,海明威《巴黎永遠沒有個完》、勞倫斯《漂泊的異鄉人》,永井荷風《荷風細語》和毛姆《國王陛下的代表》。
(美)海明威 ·外國隨筆 ·5.4萬字
當喬納森·斯拉特還是個觀鳥新手時,他偶然遇到了地球上頗為神秘的一種鳥類,它比他所知的任何一只貓頭鷹都大,看上去就像一只長著羽毛的小熊。他拍下一張照片,并分享給專家,這便是世界上體形碩大的貓頭鷹——毛腿漁鸮。隨后,斯拉特開始了為期五年的調研之旅,在俄羅斯東部茂密偏遠的森林中尋找這種巨大而神秘的生物。盡管毛腿漁鸮的翼展長度達6英尺,身高也超過2英尺,但它們總是神出鬼沒,人類對其所知甚少,可供參考的資料也極為有限。它們在冬天最容易被發現,因為它們在覓食過程中會在雪域河岸上留下大而獨特的足跡。毛腿漁鸮同時也是瀕危物種。因此,斯拉特和他的團隊開始著手捕獲這種貓頭鷹以做研究,并嘗試據此制定出一個保護計劃,以幫助這一物種存活下去。為了完成任務,他們不得不應對各種挑戰:在冰冷的帳篷里通宵監測,瘋狂地駛過將融的冰河,毫無防護地爬上朽爛的樹木以檢查巢穴中珍貴的漁鸮卵。為捕捉和追蹤漁鸮,他們使用尖端的定位設備,亦即興設計巧妙的陷阱,還必須始終警惕與熊或東北虎發生沖突。在斯拉特異常生動、精確,同時不失幽默的敘述下,毛腿漁鸮漸漸展露真容:它們是狡猾的獵人,忠誠的父母,怪異的“二重唱夫婦”,是不擅記仇且相對溫順的猛禽,也是在條件嚴酷、面積不斷縮小的棲息地上頑強生存的珍稀物種。除此之外,斯拉特還以令人捧腹的筆調描寫了生活在俄羅斯邊疆區域的各色人物:有似乎永遠也不清醒、以伏特加為糧的嗜酒村民,有與黑幫交易失敗后逃命至荒野的古怪隱居者,有為了可以賣10美元的貂皮而獵殺毛腿漁鸮作肉餌的無知少年……對于沿途經過或停駐的大小城市、村莊,斯拉特亦不吝嗇筆墨,關注這些地方的歷史,以及它們在蘇聯集體經濟時期的發展和如今的沒落。斯拉特以一份驚心動魄的田野筆記,向讀者全面展現了這片遠東冰原上的生靈、人類、居住地、自然景觀及文化風貌。
(美)喬納森·斯拉特 ·外國隨筆 ·16.4萬字
諾獎得主也是書信達人,看硬漢海明威俠骨柔情滄桑變幻。百年來所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在中國知名度最高、最受我國讀者喜愛的作家海明威誕辰120周年紀念版。洋洋600余封書信,皆為“干貨”,信息量極大。其流露出的幽默與狂野大大超過了他的作品,稱得上是一部非常規的作家自傳。全方位多角度立體認識一代文豪書本背后的鮮活形象,體味一個“沒有被斗敗的人”于人世之意義。作為一部語言鮮活、風格鮮明的名人傳記類圖書,亦可令閱讀的八卦之心大大滿足。《海明威書信選》由社科院美國所著名學者、收藏家潘小松翻譯,譯風率性,風格獨特,極為契合本書所呈現的鮮明的“海氏書信體”,讀之悅人而有趣,使“書信達人”之形象躍然于紙上。
(美)海明威 ·外國隨筆 ·68.8萬字
本書是奧地利學者、古典語文學家雷立柏的破執之作。雷立柏扎根北京二十余載,在這本書中,他以“世界公民”與“文化橋梁”的視角,將自己對北京深沉的感情傾注于文字,并憑借其學貫中西的學識,旁征博引,縱論古今,或從語言、文字、歷史、藝術、宗教等諸多細微之處挖掘那些鮮為人知的、被淹沒的歷史,或以全新視角解讀那些為人熟知的歷史,在文化的相遇與碰撞中破除迷執。
(奧)雷立柏 ·外國隨筆 ·13萬字
大衛·斯塔爾·喬丹是斯坦福大學的建校校長,也是一位分類學家,一個執著于給自然世界帶來秩序的人——他發現了當時人類已知魚類的近五分之一。但他發現的隱藏生命藍圖越多,宇宙似乎就越想阻止他。他收藏的標本毀于閃電、大火,最終被1906年舊金山地震摧毀——那場地震讓近千個裝著魚標本的易碎玻璃罐墜落在地。剎那間,他畢生的收藏毀于一旦。其他人可能已經放棄,屈服于絕望。但是喬丹檢查了腳下的殘骸,找到了他辨認出的第一條魚,并開始自信地重建他的收藏——他用一根縫衣針將標簽縫在魚身上。當世界陷入混亂,他用一根針來重建秩序。記者露露·米勒第一次聽到這則逸事時,她把它當作一個傲慢或拒絕接受現實的警示故事。但當她自己的生活慢慢瓦解,她開始對大衛感到好奇。她對他的生活的挖掘將改變她對歷史、道德和她腳下世界的理解。《魚不存在》是傳記、回憶錄和科學冒險的奇妙結合,也是一則溫暖人心的寓言,講述了如何在一個混亂永遠盛行的世界里堅持下去。
(美)露露·米勒 ·外國隨筆 ·9.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