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見不得別人好,比忌妒更致命
- 厲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緒
- MISS薔薇
- 2222字
- 2020-12-10 09:48:30
01 聽說,你過得比我好?
先來看幾個場景。
場景一:
國外新冠疫情蔓延得很快,形勢嚴峻。兩個女人正在聊天:
女人A:“現在美國情況很糟糕啊,感染人數世界第一了,你閨密情況怎么樣?”
女人B:“關我什么事?”
女人A:“你們感情不是挺好的嗎?”
女人B:“一直以來她的狗屎運最多,考博士、拿高薪、定居海外,也正好讓她嘗嘗倒霉的滋味唄,太順利的人生多無趣。”
女人A不再說話,表情復雜。
場景二:
前段時間,美股大漲大跌,某同事踩準了時機,狠賺了一筆,于是在微信群里發消息:“兄弟姐妹們,今天下午我請下午茶,想吃什么,隨便點!”一時之間,群里熱鬧起來,各種調侃逗趣,其樂融融。突然,一句話劃過屏幕:“平時小里小氣的,現在這么大方?我看就是故意炫耀吧,真是缺什么炫什么,省著點兒吧,沒準兒明天就跌沒了。”
群里頓時鴉雀無聲。
場景三:
朋友剛領結婚證,老公帥氣體貼、年輕有為,是一家創業公司的CEO。
親戚聚會上,朋友一臉幸福地向大家介紹老公,收獲了很多溫馨的祝福。這時,表姨半開玩笑地說:“你呀,就是命好。金龜婿可得看牢了,不然就憑你那點兒姿色和本事,當心將來他被人拐跑了。”朋友一時無語,眾人尷尬不已,最后還是老公解了圍。
《來自星星的你》里,千頌伊有一段話:“人性就是如此,看到別人比你爬得高,不是說我也要去那里,而是對別人說,你下來吧,下來吧,也到這泥潭里吧。”當你過得比我好時,我就難以克制地想要毀滅你。
02 比忌妒更低級的情感
上述三個場景中,很多人把這稱為“忌妒”,這可就冤枉忌妒了。忌妒存在于三元關系中,指向的是客體之愛(重要他人的愛),是由于被“第三者”搶走了本屬于自己的愛,而對這個第三者產生的復雜情感。
比如,家里突然多了一個弟弟,搶走了爸爸媽媽對老大的愛,老大對弟弟充滿敵意,這是忌妒。
忌妒誕生于俄狄浦斯期。在孩子的世界里,出現了一個叫爸爸的男人:這個人太討厭了,居然搶走了我媽媽!
忌妒背后,是擔心失去客體之愛的焦慮。而“見不得別人好”是一種比忌妒更原始、更低級的情感,叫“嫉羨”。
嫉羨僅限于二元關系中,指向的是愛之客體(重要他人本身):因為你擁有我所渴求卻沒有的東西,所以我要摧毀你。
上文的三個場景里,雖然沒有付諸毀滅的行動,但都存在著言語上的刻薄、攻擊和毀滅沖動,屬于程度較輕的嫉羨。
再舉個例子。曾有個新聞,一個男人因為女友認為兩人不合適(不存在第三者)堅持要分手,于是準備了一桶硫酸行兇,最終女友慘遭毀容,落下終身殘疾。
在這個案例里,男人因為渴求女友的美貌和愛,而女友不再提供,于是摧毀了女友。這是典型的嫉羨。
嫉羨的原型,存在于母嬰二人之間,從出生第一年就形成了這種情感。母親的乳房是糧倉,可是,母親的喂養又不可能總那么及時。當嬰兒感到饑餓,又沒能吃到乳汁時,就會激發起內在一種強烈的被迫害感:你有這么好的乳汁,居然不給我吃,是想故意餓死我,是個壞乳房。
嬰兒既依賴乳房,又痛恨乳房,這種無力感讓人挫敗、憤怒,于是嫉羨就產生了:毀掉你和你的乳房,我就不必如此痛苦了。所以,有時候嬰兒會有攻擊乳房的現象。
由于嫉羨觸發的是原始生存焦慮,“死亡”比“吃醋”的程度要強烈得多,所以,從情感發展軌跡來看,嫉羨比忌妒更低級,破壞性也更大。這種情感內核保存下來,就會形成“見不得別人好”的心理特征:輕則心情不爽、言語打擊,重則怨恨叢生、付諸戕害。
03 如何與“嫉羨”相處
很多人說,“見不得別人好”是一種“病”、一種“壞”,并對其大加聲討和斥責,其實倒也不必。
人格發育越成熟,防御機制越靈活。“見不得別人好”是一種原始情感在作祟,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只是每個人的防御能力有所不同。
所以,若是自己總“見不得別人好”,不妨先嘗試一下自我接納。而接納之后,采取何種方式來處理被激發的嫉羨,才最關鍵:
毀滅、貶低、隔離都是比較低級的防御方式,損人又損己,應對此保持覺察。
彌補可以讓自己暫時進入一個比較積極的狀態,但也不是完全靠譜兒。
嘗試將注意力回收,專注發展自我,“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同時,也要看見和接納自身的局限性,學會與局限共舞,這樣才能擁有更多心靈的自由。
那身邊有“見不得別人好”的人嗎?
事實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保留著嫉羨的情感,如果對方讓你捕捉到了這縷氣息,說明對方的防御有破綻,那么這時你就可以觀察一下對方的防御方式。
比如,有一次講座結束后,全場掌聲雷動,大家都被主講人的人格魅力和智慧所打動。這時候,有一個男人站起來,大聲說:“老師,您真是太優秀了,我好嫉羨。所以我決定好好努力,將來和您一樣優秀。”
這種“主動暴露”,恰好體現了對方較為飽滿的人格,這是一個值得交往的人。但如果對方有毀滅的傾向,比如通過言語攻擊讓人不舒服,或是有圖謀不軌的苗頭,甚至有過蓄意破壞的經歷,就需要保持警惕:一方面要看見對方的“痛苦”,避免激起更大的矛盾;另一方面,要注意與其保持距離,保護好自己。
當然,不論是自己,還是關系密切的他人,當依靠自身力量無法耐受嫉羨之苦時,最好尋求專業的幫助,在咨詢師的陪伴下,在一個足夠安全的環境里,進行人格的修復和成長。
精神分析學家梅蘭妮·克萊因說:“嫉羨是嚴重不快樂的來源,相應地,免于嫉羨被認為是滿足和平靜的心理狀態的基礎,最終也是精神健全的基礎。”
事實上,這也是內在資源和恢復能力的基礎。
嫉羨這種原始情感,誕生于搖籃,與人一生的幸福息息相關。
與其總在“見不得別人好”的痛苦里掙扎,不如停下來,好好反思一下:我的幸福在哪兒?又是什么阻礙了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