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真正的底氣,源自一份自洽力
- 厲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緒
- MISS薔薇
- 2882字
- 2020-12-10 09:48:30
我有一個朋友A,從事舞蹈行業多年。
可縱使有北京舞蹈學院的專業背景,有國家級舞蹈劇團中的優秀表現,捧回過無數獎項,被稱為“實力派”的她,一直以來的人氣卻都處于一個“不溫不火”的狀態。
直到她參加完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比賽后,很多人才驚呼發現了“寶藏女孩”,有人喜歡她的顏,有人喜歡她的舞,有人喜歡她的淡定,也有人喜歡她的力量和溫暖。但我覺得,A最酷的地方,在于她的自洽能力。
01 不被看見的人
網絡小說寫手Z,在朋友圈發了一段令人動容的文字:“我已經在網上寫了八九部小說了,可是依然得不到太多人的關注,那就說明我不適合做這個,反正我也試了十年了,沒有遺憾。”
“被看見”是生命的根本需求,我們對此有多么迫切呢?
還是小嬰兒的時候,我們渴望從媽媽眼里看見自己,那是“存在感”的來源;成長過程中,我們渴望別人看見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那是“自我感”的確定;成年后,我們渴望被愛人、知己看見,這是“親密感”的體驗,也渴望被世界看見,似乎這成了“意義感”和“成就感”的源泉。
“看見”是發生聯結的開始,意味著被接納、被理解、被認可、被回應。Z向世界熱切地表達自己,卻十年都沒得到太多的回音,其中的心酸可想而知。
我的表妹彈得一手好古箏,去年在抖音上做起了自媒體短視頻,成了一名音樂博主。一開始,她熱情高漲,視頻不僅制作精良、有創意,還堅持日更,短短時間就把身邊的人都圈粉了。可在那之后,情況就不太理想了,經常一個視頻發出去,播放量不足三位數,評論和點贊屈指可數,一個月才漲幾個粉絲。做了不到一年,她就放棄了。吃飯時聊起這事兒,她非常低落地說:“用心做的東西卻沒人看,心思都白費了,那種失落和挫敗,沒體驗過的人不會懂。”
自體心理學認為,無回應之地便是心靈的絕境,不被鏡映和肯定,對于很多人來說會引發強烈的羞恥感和破碎感。哪怕是像Z這樣優秀的人,談及自己“十年不被關注”的狀態時,也會萌生退意。
要知道,Z是北大中文系畢業的才女,曾經獲得全國架空類小說比賽冠軍,精通3門外語,才華深得導師欣賞。可是,紅不起來、不能被更多人看見,這些美好的特質、才華連同自己本人,就仿佛都“不存在”了,于是她陷入了自我否定中,呈現出來的就是不自信、沒底氣。所以,Z雖然平時看上去開朗活潑,卻總讓人感覺有些自卑,甚至在一次朋友聚會時大哭了起來。
“懷才不遇”是一種什么體驗?可借用幾句陳子昂的詩來抒發一下:“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02 另一種可能
有一句挺流行的話:“每個人都要經歷一段默默無聞的時光,才能驚艷所有人。”這初聽上去還挺鼓舞人的,可仔細分析一下,會發現其實有點兒“功利”,落腳點還是期待“被看見”,只不過用“暫時的忍耐”來做交易。
目標導向的好處是,能以一個理想狀態來激勵自己,獲取和聚焦心理動力,推動自己更有效率地達成愿望,而壞處是力比多幾乎都投向了那個不確定的幻想,難以享受當下真實的體驗,若是幻想破滅,則會感覺到強烈的挫敗。所以,很多人的堅持總是有期限的,或長或短,當結果不如預期時,總會放棄,而這個過程也因為“忍耐”而變得格外煎熬。但A給出了另一種答案。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作為一名紅不起來的舞蹈演員是種什么體驗?”A親自獻上了一條真誠而走心的回答,其中有一句是:“紅有紅的好處,不紅,我也依然可以好好生活,好好跳舞,享受生命的美好,不負這一路的好風景。”
作為一個在舞蹈圈里摸爬滾打了十幾年的舞蹈演員,對于自己數十年如一日的“不被看見”還能如此自在從容,這也太酷了吧。最關鍵的是,這絲毫沒影響她對舞蹈和生活的熱愛:一邊不疾不徐地打磨著舞技,悄悄更新著優質作品;一邊踏踏實實地過著小日子,低調地戀愛、結婚,騎得了大摩托,畫得了小漫畫,打游戲打到了滿級。這次舞蹈比賽開始前,她想加上一些街舞元素,學了一陣子,就酷酷地去比賽了。
享受過程的人,能與正在經歷的人和事發生深刻的聯結,這些聯結本身就是一種滋養和力量,帶來的是真實自體的滿足。即使不被看見,沒人關注,也能自得其樂,悠然向前,這就是“自洽”。而真實自體的飽滿,又能更加確認自己是誰、喜歡什么、想要什么,以及無條件地相信自己的價值和意義。這就是A呈現出來的沉穩和底氣。正如她所說:“只有對生活有更多的觀察和理解,對人生百態有更多的領悟,熱愛一切或大或小、或深或淺的快樂和悲傷,才能鍛造舞蹈的格局和魅力。”這些也同樣構成了A的人格魅力,就是那股大家說不清道不明,但又被深深吸引的“清流”氣質。
一同參加比賽的一位姑娘這樣評價A:“她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是最獨特的,一顰一笑、一吵一鬧、一蹦一跳都有光芒,她有一顆充滿陽光的內心,不管怎樣都讓人覺得舒服,如沐春風。”所謂“充滿陽光的內心”,其實就是真實自體透出的光芒,也是“自洽”散發的獨特魅力。
03 像一個光源
當然,A的方式也并非是完美的。比如,和那些野心勃勃的人相比,A的步調和節奏更加隨性、緩慢,所以她在“出名”這條路上,一逛就是十幾年。甚至她自己都說,“有一顆不愿意折騰的心,事業不能大紅大紫也正常”。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功利有功利的好,純粹有純粹的美,慵懶有慵懶的妙,適合自己就好。但A的“自洽”,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小提示。
首先是我們要先看見自己。“渴望被看見”是天性,而“看見自己”則是一種能力。
一個男人,在創業失敗后自暴自棄,消極頹廢。他對咨詢師說:“人們都說我有本事,可如果我真的有本事,為什么會失敗?”在男人的心里,創業成功等于自己的本事“被看見”。可“被看見”并不是證明自己的唯一方式,有沒有本事,有多少本事,本來是該自己看見并給予肯定的。就像A,即使不紅,也依然保持著高質量作品的輸出,因為她看得見自己的實力。
建立屬于自己的評價體系,保持客觀而清醒的自我判斷,別被“被看見”的需求綁架。試想,如果自己先和自己失聯了,別人還有什么機會看見你呢?
其次是別忽略當下。“體驗”是很重要的東西,它會影響你的內心模型,以及你和世界互動的方式。
比如,有一些人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過于聚焦目標,切斷與當下生活的聯系,心無旁騖地勇往直前,那么他們的體驗往往是孤獨的,同時也是脆弱的。而A就不一樣,她的“支持意識”非常強烈,在專訪中多次表示“互相支持是一種很強大的力量”。A這樣的體驗來自她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比如健身、唱歌、畫畫、游泳等興趣愛好對她的支持,家人、朋友對她的支持——“不說我應該要做什么,而是讓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這種體驗一旦被內化,就成了她無所不在的力量之源。當下的每一刻,都是真實的生活經驗,而這些真實,構建起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
珍惜和享受當下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倘若目標沒實現,這一路走來,依舊可以光彩奪目。就如A的好朋友,一位知名舞蹈家對她的點評:“這些年來,A可能不紅,但她很亮,她是一個光源,源源不斷地散發著光芒。”
把人生活成了一個光源,這難道不是一種更大的收獲嗎?當然,這個發著亮光的“光源”,參加完這次比賽之后,可能也要“紅”了,A或許會成為周邊朋友中最大的“人生贏家”。我對于A,充滿了祝福,也愿大家在追逐理想、乘風破浪的途中,能多幾分自洽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