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4章 那些像光一樣照亮世界的女人
- 第33章 30歲之后,照顧好自己
- 第32章 久處不厭的人,都做對了這幾點
- 第31章 你沒必要為家人的壞情緒買單
- 第30章 有技巧地“黑化”,日子越過越舒爽
- 第29章 每一場孤獨,都見證了有趣的靈魂
第1章 《你對情緒的認知,決定了你的人生品質》:事情不會壓垮一個人,但情緒會
朋友大彭在電商直播界做得風生水起,日銷售額已達十萬。她起家于服裝行業,早年出過唱片,想當歌手,但因為不適應演藝圈的節奏,又重操舊業做起了服裝銷售工作。
很多人把大彭的成功歸功于她精明的商業頭腦和一股拼勁兒:當年瞅準了電商的藍海機遇,關掉了早就盈利的線下店鋪,投入全部資金開始做天貓、做直播,一步步做大。
說實話,上面這個說法,實屬有點兒馬后炮。
電商苗頭初現之時,沒人知道那是藍海還是泥潭。面對混沌和未知的事物,沒有參考答案,也沒有解決方案,在無數種疑慮之中,有許多人望而卻步,而大彭是自斷退路式向前。初試電商并不成功,前后幾年虧損達200多萬,她不得已賣掉房子租房住;頹敗的事業、失序的生活、產后身體的異常,她只能扛著問題重重的人生繼續艱難向前;直播事業興起之后,有人說她性格偏內向,直播間的氣氛經常不夠活躍,可這并沒能阻止她一邊摸索,一邊向前。
所以,在“精明”和“拼勁兒”背后,大彭其實有個隱藏的被動技能:帶著問題生活。這也是她最厲害的一點。
01 活在幻想中
人對“解決問題”是有執念的。
一個女人,無意中看到了老公手機里的曖昧信息,盡管男人解釋并沒有任何越軌行為,也保證不再發生類似的事情,她卻感覺無法再信任他。這樣的信任危機,引發了后續的無數次戰爭:電話接遲了,吵架;短信沒及時回,吵架;男人沒按時回家,吵架。兩人精疲力竭,決定離婚,但是到了民政局簽字之時,女人又心軟下來:“除了這一點,他其他方面對我還是很好的。”可惜,回去以后,一切爭吵仍在繼續。
在咨詢室里,女人疑惑地問:“他如果真的愛我,想重建信任,就應該按照我的要求來,為什么我的話他總聽不進去?”過了一會兒,女人又發問:“我這婚到底該不該離?你能給我一些建議嗎?”
女人迫切地想要解決問題,于是采用了兩種方式:一是改造,即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老公,她覺得這樣信任問題就可以解決了,但失敗了;二是求助,她向咨詢師尋求建議,企圖拿到更權威、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當人生的某個方面出了問題,人很容易陷入其中,開始擰巴。因為“問題”是一團帶著威脅的迷霧,并且已經給當下制造了一些麻煩,這會破壞我們的全能感。
“我和我的人生都是好的、完美的。”男人的曖昧短信打破了女人的這個幻想,她的“信任危機”一方面是對男人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個信念的坍塌而開始懷疑人生。
“一切都應該按照我的意愿發展,這才是對的、順利的。”女人的愿望是婚姻中雙方相親相愛,沒有任何隔閡和問題,而男人既然犯錯了,就需要按照自己的要求改變,這樣才是正確的。
事情背離了“我”的意愿,就意味著事情失去了控制,面對巨大的不確定,“我”的潛意識傾向于將“問題”識別為“危險”,而這會激起更深層的焦慮和恐懼。對問題的不耐受,實際上就是對失控的不耐受。
02 虛弱的控制
積極解決問題沒錯,但若執著于消滅問題,就會充滿痛苦。
網上有一條超3000萬播放量的視頻:因為腎結石卡在輸尿管,導致一個女孩得了復雜的慢性病,平均兩個月發病一次,疼痛難忍,她的腎臟也逐漸萎縮。女孩一邊四處尋求治療,一邊繼續追逐她的“民宿夢”——將一套又一套“老破小”親手改造成美麗的民宿,接待四方游客——這也是她的創業項目。她說:“我不是每一天都在生病,正常的時候,我也想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為夢想努力奮斗。”
女孩帶病努力生活,這本是視頻傳遞出來的正能量,卻遭到不少人的質疑:“得病了不是應該先去治病嗎?還化妝錄視頻,一門心思想著賺錢,怕不是個騙子吧!”
這就是有些人“消滅問題”的邏輯:某個問題不解決之前,人生便只剩下解決問題這一件事,因為失控的人生是無法繼續下去的。
就像上一個案例中的女人,她急迫地尋找化解“信任危機”的方案,為此心神不寧,寢食難安,沒辦法好好生活。這樣的“解決問題”,成了一種強迫性的控制,企圖讓一切盡快回到幻想之中,回到自己認為好的、對的標準之中。
然而,人生的一個真相是,有些問題能被解決,有些問題短時間內無法解決,還有些問題可能一生無解。總有問題與我們并肩而行或接踵而至,這就是人生本來的模樣。所以,強迫性的控制注定是虛弱和無效的,這反過來又會加重自戀受損,對此,人很可能就會滑向另一個極端:逃避問題。
比如,一個得了胃潰瘍的男人因多次治療效果不佳,開始自暴自棄,消極沉淪,他辭了工作,成天在家打游戲,一言不合就朝家人發脾氣。這實際上是拿著問題當借口,掩飾自己破碎的自戀,破罐子破摔——既然我控制不了你,那就一起毀滅吧。
有這樣一句話:“事情不會壓垮一個人,但情緒會壓垮一個人。”用心理咨詢的視角來看就是:問題本身不會壓垮人,對待問題的消極態度才會壓垮人。
03 不是建議的建議
面對問題,除了戰或逃,還有第三種方式:與問題共處。這需要人有一定的耐受力,意味著需要破除全能感,看見真實的世界,尊重它原本的運行規律,接納它不一定按照你的意愿發生,即放棄控制,承認問題發生的合理性。這也是一個自我整合的過程,即“不是非要這樣,那樣也可以”。
比如大彭,如果她的世界只允許成功和順利,她是不可能一頭扎入電商這片未知領域的。她能夠接受偏差:想到了就去做,不害怕失敗,只怕留遺憾。這是一個更為敞開和包容的態度,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膽去嘗試,但是也能接受不如預期的結果。所以,在遇到重重困難時,她才沒有輕易地被牽絆,或者被折斷,而是顯示出了超強的容錯性,帶著問題繼續飛奔。
發現了嗎?當不再企圖控制問題的時候,問題也囚禁不了你,你才會自由。
與問題共處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幫助我們自我覺察。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講,問題的出現,很多時候是潛意識在呈現某些信息,是探索自己、探索生命的寶貴機會。
那個對老公有“信任危機”的女人,直到現在也沒有完全解決問題,可是她卻在咨詢師的幫助下看見了自己早年的創傷。她搞明白了問題的來龍去脈,對自己也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慢慢地練習放下對失控的恐懼,嘗試把問題暫時擱置在一邊,開始與自己、與生活和解。她說:“這個過程,比要一個離不離婚的答案,有意義多了。”
人生中的絕大部分問題,都像是一塊布上的褶皺。解決它的辦法,不是跟這個褶皺的部位較勁,而是把布的其他地方鋪平,這樣褶皺自然就消失了。
所以,不要只聚焦問題本身,而要著眼于自身的整體狀態,不斷優化、提升,帶著問題好好生活。每一個問題,都有它發生和存續的機緣。當時空更迭,規律顯現,而你又以更飽滿、更智慧的狀態重新審視它時,也許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送給大家一段我非常喜歡的出自里爾克《給青年詩人的信》的話:“你是如此年輕,總是充滿各種疑問。生活卻說,答案現在還不能給你,因為經歷一切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試著去觸碰那些問題本身,就好像它們是扇緊鎖的大門,或是異域來的一本書。帶著這些問題去生活吧,在許久之后的某一天,你會在不經意間發現自己正慢慢靠近答案。
祝大家在問題中活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