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2評論第1章 譯本序(1)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是印度著名的詩人、小說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于一八六一年五月七日出生在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那是當時英印帝國政治和經濟的中心。他的祖父德瓦爾格納特,以生活豪華而又樂善好施聞名,成了商業時代的“王子”;他的父親戴溫德拉納特對吠陀和奧義書很有研究,生活簡樸純潔,在社會上被稱為“大仙”。
“大仙”生了十四個子女,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是他最小的兒子。這小兒子八歲時寫了他的第一首詩,以后經常在一個筆記本上寫些詩句,總要朗誦給長輩們聽,“像長出新角的牝鹿,到處用頭去碰撞一樣?!薄按笙伞毕矚g在喜馬拉雅山區旅行。羅賓十一歲時,“大仙”把孩子也帶出去走了一趟:白天,高山叢林目不暇給,孩子“總擔心,別把那兒的美景遺漏了”,晚上,兒子給父親唱他所喜歡的頌神曲,父親給兒子講天文學。羅賓十四歲時,在大學雜志《知識幼苗》上發表了第一部敘事詩《野花》,長達一千六百行,便是以喜馬拉雅山為背景的。
一八七八年,羅賓赴英國學法律,興致索然,改入倫敦大學學英國文學,并研究西方音樂。一八八〇年,奉父命中途輟學回家。他對國內外的學校教育都不怎么喜歡,覺得收獲不大。他的家庭植根于印度哲學思潮,浸潤于印度文學、藝術的傳統,又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羅賓主要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的熏陶下自學成才的。一八九一年,奉父命下鄉管理祖傳田產,常泛舟漫游,同佃戶有些接觸,因而觸發了改造農村、“更合理地分配財富”的幻想。為此,一九〇一年在圣諦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學校(一九二一年發展成為“國際大學”)。二十世紀初,參加反英的人民運動,以詩歌抨擊殖民主義者。他反對暴力,也反對妥協;逐漸與群眾運動格格不入時,便退隱了。一九一三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九一五年結識甘地。一九一九年發生阿姆利則慘案,泰戈爾憤而放棄英國政府封他的“爵士”稱號,從此重新面對現實,關心印度的命運和世界大事。他幾次出國,訪問過中國、日本、英國、美國、拉美、西歐和蘇聯,他贊美社會主義的蘇聯,譴責法西斯主義的猖獗。一九四一年四月,他寫下《文明的危機》,控訴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深信祖國必將獲得民族獨立。同年八月七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去世。
泰戈爾多才多藝,一生創作了五十多部詩集,十二部中、長篇小說,一百多篇短篇小說,二十多個劇本,一千五百多幅畫,以及大量的歌曲和文學、哲學、政治方面的論著。從總體看來,他首先是個詩人;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主要是由于他的詩歌創作,特別是《吉檀迦利》。
泰戈爾自己曾經說過:“我覺得我不能說我自己是一個純粹的詩人,這是顯然的。詩人在我的中間已變換了式樣,同時取得了傳道者的性格。我創立了一種人生哲學,而在哲學中間,又是含有強烈的情緒質素,所以我的哲學能歌詠,也能說教。我的哲學像天際的云,能化成一陣時雨,同時也能染成五色彩霞,以裝點天上的筵宴。”[1]這段夫子自道給了我們一把鑰匙:要懂得泰戈爾的詩,詩中的哲理,多多少少得知道一點兒泰戈爾的哲學思想和宇宙觀。
季羨林先生在他的研究著作中指出:盡管泰戈爾也受到西方哲學思潮的影響,但他的思想的基調,還是印度古代從《梨俱吠陀》一直到奧義書和吠檀多的類似泛神論的思想。這種思想主張宇宙萬有,同源一體,這個一體就叫做“梵”?!拌蟆笔怯钪嫒f有的統一體,世界的本質。人與“梵”也是統一體。“‘我’是‘梵’的異名,‘梵’是最高之‘我’。”“人的實質同自然實質沒有差別,兩者都是世界本質‘梵’的一個組成部分,互相依存,互相關聯?!碧└隊栆陨窕颉拌蟆睘橐环?,稱之為“無限”,以自然或現象世界以及個人的靈魂為一方,稱之為“有限”,無限和有限之間的關系,是他哲學探索的中心問題,也是他詩歌中經常觸及的問題。泰戈爾跟印度傳統哲學不同的地方是:他把重點放在“人”上面,主張人固然需要神,神也需要人,甚至認為只有在人中才能見到神。
季羨林先生還指出:“既然梵我合一,我與非我合一,人與自然合一,其間的關系,也就是宇宙萬有的關系,就只能是和諧與協調。和諧與協調可以說是泰戈爾思想的核心?!碧└隊栒J為“完全的自由在于關系之完全的和諧”。泰戈爾從這種哲學觀點出發,宣傳愛的福音,認為“真正增強文明的力量,使它真正進步的是協作和愛,是互信和互助”。不過,泰戈爾也并不否認矛盾的存在,他的思想里多少有些辯證法的因素,他承認自然、社會、人的思想都是在流轉變化的?!坝忠椭C,又要流轉不息,又要有一些矛盾(泰戈爾所了解的矛盾),那么結果只能產生一種情況,用泰戈爾的術語來說,就是‘韻律’,有時候他也把‘比例均衡’同韻律并列。只空洞地談和諧,沒有流轉,沒有高低之別、長短之別,也就無所謂‘韻律’。只有流轉,沒有和諧,也無所謂韻律。只有這些條件具備,才產生‘韻律’。在泰戈爾的思想中,‘韻律’占極高的地位,這是他的最高理想,最根本的原理,是打開宇宙奧秘的金鑰匙?!盵2]
我國學者大多認為大詩人泰戈爾的思想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至二十世紀初印度反英運動止,是泰戈爾思想發展的前期。那時泰戈爾是個深情的愛國者,思想明朗,情緒飽滿,以詩歌、小說鼓舞人民爭取民族的獨立,反對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宗教偏見、封建禮教以及其他愚昧落后的現象。后來,因意見分歧而退出群眾斗爭,轉向自我思想的清理和凈化,這就是泰戈爾思想發展的中期。那時泰戈爾陷入孤獨、痛苦、憂愁、矛盾之中,思想是復雜的,愛國主義、宗教觀念、人道主義是詩人思想上的三根弦,三弦譜成了中期的樂章。從一九一九年起至一九四一年詩人逝世,是泰戈爾思想發展的后期,重新面向世界和斗爭。那時,他走訪世界各國,熱情支持被壓迫人民和民族的解放斗爭,反帝、反殖的情緒更加明朗、強烈,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從俄國的革命中看到了人類的希望……
一般都認為泰戈爾的詩歌創作是和他的思想發展同步的,因此相應地把他的詩歌創作也分成前期、中期和后期。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前期是泰戈爾一生詩歌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那時他風華正茂,思想敏捷活躍,感覺豐富多彩,寫下了不少思想價值和審美價值都很高的、耐讀的詩篇。后期,泰戈爾在思想上更上一層樓,作品的戰斗性更強了,因而博得了不少稱贊。中期的詩歌比較復雜,有的也比較費解,因此評論家們往往見仁見智,有的甚至頗有微辭。我是贊同周爾琨先生的觀點的:“作為現實主義者,泰戈爾總結人生的經驗,清理思想,準備繼續戰斗;作為‘愛’的宗教崇奉者,他愛人,愛神,追求‘梵’‘我’合一。在他表面平靜的思想的海洋里,潛伏著通向現實生活的、壓抑不住的激流。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滲透在他的泛神論的宗教中,成為他中期思想的中心支柱。這也就構成了他后期思想飛躍的基礎?!盵3]正如轉變過程中的泰戈爾思想及其發展需要分析研究,相應地對這個時期的詩歌創作也不宜簡單化,同樣需要仔細研究和品味。
泰戈爾從英國讀書回來寫了不少抒情詩,一八八二年集為《暮歌》出版,這部詩集展示了詩人的才華和獨創性,但有點兒“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冻扛琛罚?883年)的情調迥異,表現了青春活力和歡快心情。《畫與歌》(1884年)開始從個人情感的天地里解脫出來,色彩斑斕。詩人自己也承認,早期的詩篇“夢幻多于現實”。《剛與柔》(1886年)的題材多樣化了,標志著詩人開始面向人生、面向現實生活,他已經走完了他的詩歌創作的序幕階段。
《思緒集》(1890年)是泰戈爾第一部成熟的詩集。內容大致可分五類:愛情詩,自然風景詩,社會題材的詩歌,宗教和神秘主義的詩歌,借自然現象、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闡明哲理的詩歌。這五類也是泰戈爾后來詩歌創作的主要內容,只不過不同時期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罷了。尤其重要的是:這部詩集表現了質的飛躍,表明泰戈爾的詩歌創作已經形成了它自己的獨特的藝術風格。思想的廣度、優美的抒情和魅力,使最嚴厲的批評家折服,也認為“這是他成熟的鮮明標志”。泰戈爾的民主主義思想和人道主義思想,就是在九十年代鄉村生活的過程中形成的,反映在詩歌創作上,連年都有碩果豐收,計有:《金舟集》(1894年)、《繽紛集》(1895年)、《收獲集》(1896年)、《碎玉集》(1899年)、《夢幻集》(1899年)、《剎那集》(1900年)、《故事詩集》(1900年)。從《思緒集》起的這八個詩集中,除《碎玉集》為格言詩、《故事詩集》為敘事詩外,其余六部都是優美的抒情詩。正如別林斯基所說的,青春是“抒情詩的最好時期”,那時泰戈爾風華正茂,他繼承了印度古典文學和中世紀孟加拉民間詩人抒情歌曲的優秀傳統,推陳出新,寫出了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個人特色的抒情詩篇,往往譬喻新穎,意境深遠,魅力奇幻,耐人尋味。據說泰戈爾前期的詩歌大多節奏鮮明,音韻和諧,格律嚴謹,可惜我不懂得孟加拉文,難以從英譯本去品味原作的格律美和音樂美。感謝詩人在《吉檀迦利》的英譯本問世后,又回過頭去陸續把他前期的詩歌譯成英文,一一編集出版,如《園丁集》、《新月集》、《采果集》、《飛鳥集》、《游思集》等。劉建先生在他的論文《泰戈爾前期詩歌創作淺論》中指出:“這些英文詩集與孟加拉文原作的關系,可以《園丁集》為例?!秷@丁集》中大部分詩歌譯自《剎那集》、《夢幻集》、《金舟集》、《繽紛集》等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的孟加拉文詩集?!讹w鳥集》除了有些是詩人一九一六年訪日時的即興英文詩作外,相當一部分選譯自《碎玉集》?!队嗡技返那闆r也差不多。”[4]據此,這部《泰戈爾抒情詩選》所收前期詩歌,多從上述各英譯本選譯,以《園丁集》的人生和愛情的抒情詩為重點,兼顧《飛鳥集》這樣的哲理小詩,并有意識地從《采果集》中選譯了一些故事詩,也就是敘事詩,借一斑以窺泰戈爾前期詩歌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