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譯本序(2)
- 泰戈爾抒情詩選(譯文名著精選)
- (印)泰戈爾
- 4648字
- 2018-05-14 11:29:24
《吉檀迦利》是泰戈爾中期詩歌創作的代表性作品。克里希娜·克里巴拉尼在她寫的《泰戈爾傳》里說:“以樂觀開朗的王子身份開始自己生活的羅賓德拉納特,在本世紀頭十年里忍受了內外的種種痛苦和折磨,離別和侮辱,斗爭和打擊。這一切最后都融合和純化在那些抒情詩歌里,這些詩歌于一九〇九——一九一〇年從他壓抑和完美的心靈中噴瀉出來,一九一〇年收在題為《吉檀迦利》的詩集中出版了。他后來從這一百五十七首詩中選擇了五十一首放進英譯本《吉檀迦利》,從此揚名四海?!盵5]這個譯本是泰戈爾親自一首又一首地譯成英文的,他自己說:“從前,某種情感的和風喚起了心中的歡愉情趣;如今,不知為什么又通過其他語言的媒介,焦急不安地體驗著它?!盵6]可見泰戈爾的翻譯是一種再體驗和再創作。有的學者認為英譯本有時有所濃縮或刪節,弄得支離破碎、失掉了孟加拉文原著的美;這種評論多少有點兒道理,可是失之過分。詩人畢竟最了解自己的詩歌,他自己的譯文但求傳神,他重新體驗、創造了那份思想感情,并不刻板地嚴守形式的移植。卻說詩人自己翻譯的《吉檀迦利》,經過羅森斯坦,送到了葉芝手里。葉芝一讀這部詩稿就著迷了。他說:“這些抒情詩……以其思想展示了一個我生平夢想已久的世界。一個高度文化的藝術作品,然而又顯得極像是普通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植物,仿佛青草或燈心草一般?!比~芝對譯稿作了極個別的文字潤飾。一九一二年十月倫敦印度學會初版《吉檀迦利》時,葉芝還特地給詩集寫了“序”,[7]盡管初版只印了750冊。大詩人E·龐德曾在七月間參加葉芝家里詩人和作家們的一次聚會,聽葉芝朗誦泰戈爾的抒情詩,發現葉芝“為一位偉大的詩人,‘一個比我們中間任何一個都要偉大的詩人’的出現而感到激動不已。”龐德事后評述道,“這種深邃的寧靜的精神壓倒了一切。我們突然發現了自己的新希臘。像是平穩感回到文藝復興以前的歐洲一樣,它使我感到,一個寂靜的感覺來到我們機械的轟鳴聲中?!薄拔以谶@些詩中發現了一種極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們西方生活的煩惱之中、在城市的喧囂之中、在粗制濫造的文藝作品的尖叫之中,以及在廣告的旋渦之中常常被忽視的許許多多東西……”“如果這些詩有什么瑕疵——我不認為它們有瑕疵——即有脫離普通讀者的傾向,它們確實太神化了?!盵8]
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爾因《吉檀迦利》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泰戈爾得獎之前,瑞典科學院是經過一番爭論的。當時瑞典詩人瓦爾納·馮·海登斯塔姆大力推薦:“我讀了這些詩歌,深受感動。我不記得過去二十多年我是否讀過如此優美的抒情詩歌,我從中真不知道得到多么久遠的享受,仿佛我正在飲著一股清涼而新鮮的泉水。在它們的每一思想和感情所顯示的熾熱和愛的純潔性中,心靈的清澈,風格的優美和自然的激情,所有這一切都水乳交融,揭示出一種完整的、深刻的、罕見的精神美。他的作品沒有爭執、尖銳的東西,沒有偽善、高傲或低卑。如果任何時候詩人能夠擁有這些品質,那么他就有權得到諾貝爾獎金。他就是這位泰戈爾詩人。”[9]泰戈爾獲獎時,冰島小說家拉克斯奈斯才十五歲,這位到了一九五五年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作家,追述當年泰戈爾的影響道:“這個奇異的、細膩的和遙遠的聲音立即進入了我年輕的精神耳朵的深處。從那時起,我時時刻刻在自己心靈的深處體會它的存在。像對西方讀者一樣,在我們國家里《吉檀迦利》的形象及其芳香產生了我們聞所未聞的優美花朵般的影響。由于它的巨大影響,不少詩人進行創作散文詩的新實驗?!盵10]盡管我國是在東方,我國最初介紹泰戈爾的詩歌時的情況,倒是有點兒同斯堪的納維亞的國家相似。
《吉檀迦利》是泰戈爾中期詩歌創作的高峰,所以這部《泰戈爾抒情詩選》從其中選譯的詩篇數量較多,比重較大。石真先生是懂得孟加拉文的,據她的調查研究,《情人的禮物》和《渡》這兩個英譯本,主要選自《宗教頌歌》、《鴻鵠集》、《擺渡集》、《歌之花環》、《吉檀迦利》和《剎那集》,凡此都是屬于中期的創作,所以我從這兩個英譯本中也酌量選譯了一些。泰戈爾在《流螢集》的卷首說:“《流螢集》來源于我的中國和日本之行:人們常常要求我親筆把我的思想寫在扇子和絹素上。”他是一九一六年五月間到達日本的,逗留了三個月,他在日記里寫道:“這些人的心靈像清澈的溪流一樣無聲無息,像湖水一樣寧靜。我所聽到的一些詩篇都是猶如優美的畫,而不是歌?!彼€舉了一首青蛙跳進古池塘的俳句為例。他的這些小詩顯然是受了日本俳句的影響;有人認為“這些詩沒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我倒有所偏愛,所以也選譯了一些?!而欩]集》是根據泰戈爾的學生奧羅賓多·博斯的英譯本轉譯的,選的詩篇比較多一些,一是因為他是從孟加拉文逐字逐句譯過來的,不像泰戈爾自己翻譯時那樣自由地進行再創作,有所濃縮或刪節?!恫晒贰ⅰ肚槿说亩Y物》、《渡》中好些詩篇都是選自《鴻鵠集》的,我都沒有采擇,如果覺得哪幾首有必要選譯的話,就從博斯的英譯本轉譯,讓讀者借此也多少看到泰戈爾用孟加拉文寫的詩歌是什么模樣的。例如《情人的禮物》第一首是寫泰姬陵的,較短,也簡化了,現在選譯的是《鴻鵠集》的第七首,長了好幾倍,接近結尾的十多行朦朧晦澀之至。二是從思想內容上考慮的。據博斯說,泰戈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寫下了《鴻鵠集》中大部分詩篇。泰戈爾在給他的朋友的信中說道:“我寫《鴻鵠集》時在我內心激發起來的感情仍舊活在我的心里。它們像鴻鵠翱翔似的涌來,像鴻鵠似的從詩人的心靈飛向未知的世界,懷著一種難以表達的、迫不及待的、不平靜的感情?!鼈兊某岚虿粌H擾亂了子夜的寂靜,而且在我的心里喚醒了無限的聲音——那才是真正的意義……因此我把這卷詩集命名為《鴻鵠集》……也許有一個看不見的內在鏈環把詩篇聯系在一起。……我內心里明確起來的思想,也不光是那些關于戰爭的思想。……通過戰爭,傳來一種呼喚,叫我去參加一個四海之內兄弟友誼的節日……我感到人性已經到達了十字路口——在我們的后面躺著過去,黑夜正在臨近盡頭,而穿過死亡和苦惱,一個新世紀的紅色黎明正在破曉。因此,由于一種并不明顯的緣故,我的心靈十分激動!”泰戈爾的思想發展到了一個轉折點,他逐漸向當年高舉“超越戰爭”的旗幟、宣傳兄弟友愛之誼和國際主義的羅曼·羅蘭一邊靠攏了。他自己說得很清楚:“這種感情在我內心里的初次發育成長,我已表達在《鴻鵠集》里。有一段時間,我是在沿著邀我就道的那模糊道路摸索前進的;在這種感情的沖動下,雖然當時我并沒認識到,這些詩篇便產生了。這些詩篇像許多旗幟,標志著我要旅行的途徑。當時不過是一種感情,在詩里的表達也是不明確的,今天可成了一種堅定的認識,我帶著這種認識達到了一個明確的目標?!碧└隊栕约旱脑捥嫖谊U明了從《鴻鵠集》中多選幾篇的緣故,也有助于我們理解和品味這些詩篇。
一般的說法是:到了第三階段,隨著泰戈爾重新生氣勃勃地參加政治活動,他的詩歌創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一些變化,主要是調子慷慨激昂,洋溢著愛國主義、人道主義的熱情,充滿了反對殖民主義、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正義感。季羨林先生認為,泰戈爾的詩歌,既有“光風霽月”的一面,又有“金剛怒目”的一面。早期和中期以前者為多,晚期以后者為多。詩人去世以后,他生前的朋友克里希那·克里巴拉尼等編選了一本共收一百三十首詩的《詩集》,編選的意圖,看來是側重于反映泰戈爾“金剛怒目”、慷慨陳詞那一面。編者對泰戈爾的詩歌創作,按四個時期,分為四輯,即(一)1—57首(1886—1914年);(二)58—87首(1916—1927年);(三)88—112首(1928—1939年);(四)113—130首(1940—1941年)。那個分期,顯然和一般的早、中、晚三期的分法是大不相同的。具體記錄如上,一則供研究者參考,二則至少可以據此推算哪些詩是大致在哪些年月里寫作的。從這本《詩集》看來,“光風霽月”和“金剛怒目”這兩個因素,存在于泰戈爾任何時期的詩歌創作里,不過是在某一特定時期里某一因素占主導地位罷了。這部《泰戈爾抒情詩選》,從克里希那·克里巴拉尼等編選的《詩集》里采擇了不少政治抒情詩,著重于選譯各個不同時期的那些“金剛怒目”式的詩篇,以補充從《園丁集》、《吉檀迦利》等選譯之不足。《詩集》的(二)、(三)、(四)輯,基本上都是泰戈爾晚期的詩歌,因而選譯的比重大一些,以顯示泰戈爾晚年政治抒情詩的特色。順便說一句,泰戈爾“光風霽月”式的抒情詩固然有些比較晦澀難懂,但“金剛怒目”式的詩,有些也并不好懂,晦澀之處實在參不透的,我就沒有敢選譯,盡管人們經常論及的那些政治抒情詩是基本上都譯了。
泰戈爾晚年周游各國,終于在俄國的十月革命中看到了人類的希望,他最為激賞的是蘇聯的教育制度。倦游歸來,他喜歡在特地蓋起來的茅屋里寫作,有個詩集叫《茅廬集》,收的都是他在一九三六年寫的詩篇,從中也酌譯了幾篇抒情詩或抒情味較重的、富于生活氣息的敘事詩,其中有一首《瓊漿玉液》反映了詩人從蘇聯歸來后思想上的變化和進步……一九三七年九月間詩人生了一場大病,真是九死一生,奇跡似地救活了。但他從此一直是病懨懨的,始終沒有完全康復。一九四一年五月朋友們為他慶祝了八十歲生日;同年八月七日,詩人便溘然長逝了。博斯譯的《死亡之翼》,均選譯自《邊緣集》、《在病床上》、《康復集》、《最后的詩》等,也就是詩人從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一年生病期間寫的詩。我從《死亡之翼》這個英譯本里選譯了若干篇,以反映泰戈爾晚年對人與宇宙、生與死的思考及其新的理解。
吉爾伯特·默里教授是泰戈爾生前的朋友,他年過九十時還給《死亡之翼》的英譯本寫了個“前言”,六個月后教授本人也去世了,沒有看到該書的出版。教授在“前言”中追憶當年《吉檀迦利》、《新月集》等震動西歐詩壇的盛況,稱贊泰戈爾“是個真正的詩人,而且是個新型的詩人,他能使東方和西方的想象互相理解。他的天才是抒情的”。我頗有同感,因而選譯了這部《泰戈爾抒情詩選》。除了我不懂孟加拉文、掌握的資料不多之外,我在欣賞、理解、采擇和表達等等方面,都有我的局限性,都有力不從心的地方,所以,盡管主觀上自以為是藝苑掇英,很可能實際上卻把偌大花園的好些色彩和芳香留在外面了。這是我必須向讀者致歉的。好在泰戈爾許多詩集的一個又一個的全譯本,仿佛一個又一個的花園,我們國內有的是單行本。例如,我的老師和前輩鄭振鐸先生和冰心先生、精通孟加拉文的石真先生、我的老同事湯永寬同志,都譯過不少泰戈爾的詩篇,有的在我青少年時期就培養了我的審美趣味,有的給了我不少啟發和教益,我至今還是很感激的。
這部抒情詩選,許多是新譯的,舊譯選入也重新作了斟酌或訂正,最后定稿時又得到譯文出版社老編輯的認真校訂,謹致衷心的感謝之情。
吳巖
一九八六年夏
注釋:
[1]引自《海上通訊》,載《小說月報》1924年第4號。
[2]這一段和上一段里的引文均見季羨林:《泰戈爾的生平、思想和創作》,載《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第2期。
[3]周爾琨:《論泰戈爾中期思想》,載《印度文學研究集刊》第一輯。
[4]見劉建《泰戈爾前期詩歌創作淺論》,載《印度文學研究集刊》第一輯。
[5]見倪培耕《泰戈爾傳》中譯本第254頁。
[6]見泰戈爾致其甥女英迪拉·黛維的信。
[7]這個“序”贊美和分析了泰戈爾的這些詩,已譯出附在本書內。
[8]原作刊《雙周評論》1918年3月號,此處譯文轉引自《泰戈爾傳》。
[9]海登斯塔姆在1916年也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段話轉引自《泰戈爾傳》。
[10]拉克斯奈斯的話轉引自倪培耕譯《泰戈爾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