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前言
《三國演義》不是歷史,但三國的歷史卻淹沒在這部文學作品中。田間地頭,尋常巷陌,三國故事都以歷史的面貌流布,甚至還影響到后世文人學者的歷史觀。從這個意義上說,陳禹安先生以吳郡綠蔭堂藏版《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為藍本,創(chuàng)作的《心理三國三部曲》,可謂開了心理說史的先河。
其實不需要糾結(jié)于這是文學作品還是歷史真實,因為這套書的奪目之處,在于運用心理學知識品說人物。當然,也不必糾結(jié)于這套叢書所采用藍本的版本問題,不管是全本三國,還是現(xiàn)如今流行的毛氏父子改后的三國,它只是用來承載作者所傳播的心理學規(guī)律而已。
心理學規(guī)律在英雄人物身上體現(xiàn)得更為明晰。
《心理三國三部曲》(包括《心理關(guān)羽》、《心理諸葛》、《心理曹操》),分別選取的三個人物,身處亂世,英雄了得,且個性鮮明,正好契合了人們對不同類型英雄的想象。
是人,總有一種英雄情結(jié)。男人,希望自己成為英雄;女人,希望自己成就英雄。在這些歷史人物身上,人們更多的是對自己心靈的投射,以及對現(xiàn)實的觀照。
人的心理,真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
大多數(shù)人,不管讀文學還是讀歷史,都會置身其中,讀出自己的影子來,想象自己是書中人物,想象自己將如何應對彼時彼境。所以,三個人物的歷史真實如何已經(jīng)很不重要。
重要的是,不管關(guān)羽是否驕傲尊大,我們自己的個性中總有驕傲尊大的成分,我們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驕傲尊大的人,具有相同個性的人,行為處事、心理軌跡會驚人地一致。曹操多疑,我們也常懷疑;周瑜善妒,我們也常嫉妒。因此,足智多謀的諸葛、雄心勃勃的劉備、疾惡如仇的張飛乃至忠厚老實的魯肅……他們的所作所為,常常“于我心有戚戚焉”。
所有的歷史都是現(xiàn)實,所有的文學都來源于生活。即使是小說,也自當是一種的的確確的存在。分析他們的成敗得失,我們會得到自己的經(jīng)驗和教訓。歷史也好,現(xiàn)實也罷,快樂的感覺總是稍縱即逝,揮之不去的卻會是職業(yè)傷痛、情感傷痛。回望這些傷痛的成因,往往有一定的心理軌跡可循。
陳禹安先生這幾部作品的獨到之處,在于教會我們探究心理規(guī)律。了解了這些規(guī)律,我們在為人處事的時候至少會豁達許多、寬容許多、甚或在生活的彎路上少走許多。
“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為文如此,讀書亦如此。我編輯出版這套叢書,大抵也是因此。希望讀者能讀出更多的生活感悟來。
三國鼎立是一個特殊的時代。這一時期的政治,風云變幻;軍事斗爭,氣勢壯闊;三國外交,縱橫捭闔。因此,演說三分,有說不完的故事。時勢造英雄,三國時期,人才輩出,業(yè)績昭著,許多三國人物,家喻戶曉,總是為人們津津樂道。“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說曹操,曹操就到”,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常用的熟語,可見三國故事影響之深。
由于三國鼎立,人謀規(guī)劃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因此,三國時期,人物關(guān)系復雜,他們在大動亂的血雨腥風中拼搏生存,增長了智慧才干;各色人物可歌可泣的故事,給人們留下了很多的歷史經(jīng)驗與教訓;讀三國,聽三國,都給人以許多教益,這就是三國故事歷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人們從各個角度重讀三國,更增添了三國故事的活力。《心理三國三部曲》是陳禹安先生最近推出的,以心理學角度品讀三國的著作,包括《心理關(guān)羽》、《心理諸葛》、《心理曹操》。作者選取了三國人物中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三位人物關(guān)羽、諸葛亮、曹操,通過心理描寫,遙情想象,解讀三位人物的人生,解讀三國,別開生面,覽卷批閱,令人耳目一新。
但置疑問難,可以提出許多問題。最切要的有兩個問題必須回答。第一,以今人的心理去猜度兩千年前古人的心理,種種描繪可靠嗎?直白地說,能用心理的分析去研究歷史嗎?第二,作者所選三人,關(guān)羽、諸葛亮、曹操,能構(gòu)成《心理三國三部曲》嗎?也就是說,這三個人能夠代表三國嗎?我以一個普通讀者的體會,試著回應這兩個問題。
心理學是近現(xiàn)代發(fā)展起來的一門社會科學,運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去研究歷史,其實在今人的許多論著中已有部分的運用。
科學的發(fā)展,是人們智慧的積累,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去解讀歷史遺存的密碼是必然的發(fā)展趨勢,也是科學的。例如用碳14去測定歷史文物的年代,就是考古學常用的一種手段。現(xiàn)代數(shù)學、統(tǒng)計學的發(fā)展,運用數(shù)量統(tǒng)計研究歷史,已是公認的歷史研究先進的方法之一。這講的是有意識的方法運用。無方法意識的直觀感覺,心理分析,古已有之。例如司馬遷寫《史記》,在《司馬相如列傳》中寫卓文君偷聽司馬相如彈琴,“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這兩句就是心理描寫。作者用了“悅”、“好”、“恐”三個字把卓文君的喜、愛、愁的復雜心理活動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明清三言兩拍小說,中國四大長篇小說,《水滸》、《三國》、《紅樓》、《西游》心理描寫無處不在。然而集中地,從頭至尾,洋洋數(shù)十萬言,全景式展開的心理分析,《心理三國三部曲》確實是一個首創(chuàng)。陳禹安先生做了這一個工作,他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取得了成功,可喜可賀。也就是說,運用心理分析,解讀人物,演說三國,在方法上是沒有疑義的。陳禹安先生的首創(chuàng)精神,不僅開拓了演說三國的新領(lǐng)域,而且開啟了引領(lǐng)后繼者的作用,值得肯定。
當然,古人與今人,時移勢異,今人的遙情想象,未必就是古人原來的意圖,歷史真相未必就是如此,讀者不能鉆牛角。
歷史研究,有多種方法,有多種價值。歷史的考證,目的是還歷史的本來面目,探求歷史之真,吸取經(jīng)驗教訓,這是歷史的借鑒價值。演說歷史故事,添油加醋,娛樂生活,這是歷史的欣賞價值。借舊瓶裝新酒,對歷史再創(chuàng)作,以古喻今,抒寫作者現(xiàn)實的人生感悟,這是歷史的現(xiàn)代價值。陳禹安先生對心理學有深厚的造詣,對現(xiàn)代社會有通透的認識,對現(xiàn)實人生有獨到的感悟,所寫《心理三國三部曲》更多的是在解讀當代社會,是在給予讀者增益智慧,這可以看作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主題思想,它集中地體現(xiàn)在每一則故事之后的“心理感悟”中。例如《心理關(guān)羽》中“想成就大事的人,善于讓別人承諾比自己善于承諾更重要。”《心理諸葛》“世界并不是一個客觀的存在,而是你所期望看到的存在。”《心理曹操》“索取,有時候比發(fā)誓更能取信于人。”條條都是作者抽象出來的人生哲理箴言。如果讀者認同我的這一體會,那么《心理三國三部曲》最大的價值,重點不是放在借鑒歷史經(jīng)驗上,而是借題創(chuàng)作,挖掘歷史的現(xiàn)代價值。作者的這一匠心運籌,打破了古今時空的距離,解讀的歷史人物貼近了現(xiàn)實生活,仿佛關(guān)羽、諸葛亮、曹操就在我們的身邊。加之作者流暢的語言,新穎的版式,可以預期《心理三國三部曲》的出版,將會贏得廣大的受眾。
我愛好三國歷史,做過一些研究,寫了幾本書,但都沒有跳出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只是運用文獻解讀歷史,缺少運用新方法開拓創(chuàng)造的精神,新進的作者值得我向他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