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還是不殺?
這一次是陳宮面臨的艱難抉擇。
曹操在經歷了一連串驚心動魄的事件后,心力交瘁,倒在客店床上就呼呼入睡了。這也說明曹操這個人具有極為強悍的心理素質。但陳宮卻輾轉難眠,他站在曹操的床前,看著這個令他愛恨交織的人,慢慢拔出了長劍……
曹操先是誤殺呂伯奢家人,緊接著又將呂伯奢殺害,這一系列的反常行徑給陳宮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此前他甘愿放棄當縣令的安穩日子,冒著被砍頭的風險跟著曹操,無非是想要為振興漢室做一番事業。但曹操悍然殺掉呂伯奢,一下子就暗淡了陳宮眼中的光環,曾經的英雄不過是個狼心狗肺之徒。按照陳宮一貫的價值標準,他應該義無反顧地殺掉暴露了本來面目的曹操。
但是,“自我辯護”傾向無意識地扼住了陳宮的心靈,就像曹操口出惡言以證明自己沒有錯那樣。如果陳宮殺了曹操,那就證明他此前私放曹操、棄官跟隨是一個天大的錯誤。陳宮不能接受自己竟然會犯識人不明的錯誤。這樣造成的認知不協調絲毫不亞于曹操濫殺無辜造成的心理失調。所以,陳宮握劍的手開始顫抖起來:“我是為了國家大義才跟著他到這里的(潛臺詞是:“我沒有犯錯誤)。如果殺了他,就是對國家不義,唉,算了吧,還是不殺他了。”
為了國家大義而不殺曹操,這個理由很冠冕堂皇。曹操現在是董卓的敵人,董卓是國家的敵人,據此,殺了曹操正好稱了董卓的心意,那么就是對國家不利了。這個理由足以讓陳宮心理平衡。但是,陳宮再也不能追隨曹操了。如果再跟著這個和自己的道德準則格格不入的“狼心狗肺”的家伙,陳宮的內心就會每天不得安寧。所以,陳宮決定悄悄地離開,自行踏上去東郡的路途。
從陳宮這一段的行為來看,他是個很果斷的人,但是,果斷的同義詞往往是沖動。他一時沖動追隨了曹操,又一時沖動離開了曹操,這注定了他的職業生涯要在動蕩中度過。實際上,即便是要離開曹操,他也完全可以不動聲色,采用一種更為柔和的方式離開。因為,他剛剛離開的這個人,雄才大略,即將在風云變幻的權力舞臺上粉墨登場。而想要做一番事業的陳宮,無論是與他為友,還是與他為敵,都擺脫了不了這個人的陰影。
次日天明,曹操一覺醒來,發現陳宮不見了,頓時就明白了:“這個人見我說了這句話,就懷疑我不是仁義之人。其實這不過是我找的一個理由罷了。”
自己和別人總是不一樣的。自己的成功都是努力得來的,別人的成功不過是幸運使然。自己的錯誤總是能找到理由的,而別人的錯誤都是不可原諒的。
前NBA巨星“魔術師”約翰遜在被檢測出HIV呈陽性后(艾滋病毒攜帶者),曾經說過:“對我來說,艾滋病是他人的疾病,它是同性戀者和吸毒者的一種病癥,而非屬于我這樣的人。”約翰遜正是因為與為數極多的女人亂交而感染艾滋病毒的。但他竟然為自己辯解說:“我不是張伯倫……”張伯倫是另一個以亂交聞名的前NBA巨星。約翰遜的行為和張伯倫毫無二致,但他竟然認為自己所犯的錯誤和張伯倫絕不相同。
曹操也是這樣,濫殺恩人和無辜對別人來說,是不可原諒的錯誤。而輪到他自己,用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就可以讓自己心安理得地置身事外了。
曹操不敢久留,立即出發,連夜趕到陳留,和父親家人會合。
陳宮的不告而別對曹操而言是一個極其沉重的打擊。這并不是說陳宮是正要起事的曹操不可或缺的助手,其原因在于,陳宮是曹操人生中第一個虔誠的追隨者和崇拜者,尤其這種追隨還發生在曹操的逃亡途中。人對于第一個總是最在乎的,就像最難忘掉的是初戀情人,對人打擊最大的也是第一次失戀一樣。陳宮之后,有很多人成了曹操的追隨者,但都沒有像陳宮這樣讓曹操欣喜。陳宮之后,也有很多人背叛了曹操,但都沒有像陳宮這樣讓曹操難過。
陳宮的追隨點燃了曹操的雄心壯志,讓他第一次有了成為“登高一呼,應者云集”的大人物的自信心。反過來,正因為曹操如此看重陳宮的追隨,那么,他的離去也讓曹操備受打擊,始終耿耿于懷。
曹操來到陳留,找到父親,一句也沒有提呂伯奢的事情。曹操要父親遣散家資,招募義兵,討伐董卓。曹操的這個策略是對的。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當時,董卓已經把持了朝政,普天之下,都是他的勢力范圍。如果一味躲藏,是逃不過去的。只有自己招兵買馬,強大實力,才有可能保住性命。
但曹嵩說:“我們的家產太少,恐怕不足以募兵舉事。不過這里有一個巨富,叫做衛弘,仗義疏財,如果能夠得到他的幫助,大事可圖。”
曹操當即請衛弘來家里赴宴,對他告白說:“現今漢室無主,董卓專權,天下人恨之入骨。我有心匡扶社稷,只恨心有余而力不足。您是忠義丈夫,所以特意向您哀告,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衛弘說:“我早有這個心了,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人。現在既然你有此大志,我愿意將家產資助你。”
衛弘與曹操素不相識,為什么剛一見面就愿意舍棄家產,傾力相助曹操呢?
一方面,是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天下人的公憤,人人都想得而誅之。另一方面,董卓大力追捕曹操等于給曹操在全國范圍內做了一次活廣告。曹操本來人微名輕,現在卻變得廣為人知,知名度大大增加。更為重要的是,曹操行刺失敗,本來是一種臨陣退縮的懦夫行為,本來是要被唾棄的,但董卓的追捕卻等于將曹操的懦夫行為轉變成了英雄行為。當然這并不是董卓的本意。但人們只知道,在董卓權勢滔天的時候,只有毫不起眼的曹操敢于站出來刺殺他。這樣,曹操的美譽度與知名度就一起增長了。
當一個人成了名人,成了英雄,關注、錢財、人才就會如飛蛾撲火般自動前來。按照慣常思維忠于漢室的衛弘愿意散盡家產資助曹操,也就成了非常自然的事情了。
曹操明白,刺董已經成為自己最可大用的資源,在這個基礎上,他還可以利用皇帝來給自己造勢。只要抓住這兩點,萬事無往而不利。
曹操命人到各地去宣示皇帝的命令(這當然是曹操假托的),要各路諸侯聯手起兵,討伐董卓。同時,在陳留豎起招兵白旗,上面寫著大大的“忠義”兩字。大旗一豎,應者云集。曹氏宗族的曹仁、曹洪,與曹操亦屬同宗的夏侯惇、夏侯淵均率兵前來。樂進、李典也來投奔。另有壯士五千,成了曹操最初的班底。衛弘盡出家財,置辦衣甲旗幡。而四方聞訊,前來送糧食者,不計其數。曹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原始積累。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董卓成就了曹操。
再說袁紹,得到了曹操假傳的圣旨,也聚集部下商議。這時候的袁紹,謀士有田豐、沮授、審配、郭圖等,武將有顏良、文丑等,手下又有精兵三萬,正是兵強馬壯。于是,袁紹引兵來與曹操會合,一起討伐董卓。
袁紹的加入增加了曹操舉兵的號召力。曹操的名聲是剛剛興起的,而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袁紹站出來登高一呼,其影響力自然遠遠勝過此時的曹操。
此間,天下諸侯紛紛起兵響應,計有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等,算上曹操、袁紹,一共是十八路諸侯。
這些人均是割據一方的豪強,而曹操居然能夠將這些人聚合起來?!
我們不妨與劉關張起兵時的情況作一個對比。
當年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要起兵征討黃巾軍,只聚齊了三五百人馬。而曹操招募的兵馬人數竟然是劉備的十幾倍,而且,連名聲顯赫的袁氏兄弟以及其他豪強都愿意前來會盟。這更彰顯了曹操如火箭般上升的影響力。
眼看著一顆耀眼的政治新星就此傲然升起,但意外的是,曹操卻做出了一個令人訝異的決定。按照常理,曹操是挑頭反對董卓的,這些人是曹操通過矯詔聚攏起來的,那么,當十八路諸侯推舉盟主的時候,曹操應該是優先的人選。而且,一般人在盛名權威驟然來臨的時候,往往會迷失自己,把握不住自己,甚至會認為自己理所應當地有能力、有資格擔任盟主之位。
但是,曹操卻主動地推舉袁紹擔當盟主。曹操的這一招非常厲害,成大事者并不是要事事爭先的。懂得主動退步的人,才更能進步。
此時曹操的聲望與實力還遠遠不及袁紹,就算他當上盟主,也很難駕馭這些桀驁不馴的諸侯。與其這樣,還不如直接推舉袁紹呢。這樣,不但袁紹會領他一份情,而且也會給其他諸侯留下一個好印象。
袁紹雖然心中早已以老大自居,但還是推讓再三,這也是中國人慣常做的功課。直到眾人都說:“非本初不可為也。”袁紹這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