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類別的力量
- 心理曹操
- 陳禹安
- 3345字
- 2017-11-10 14:38:37
袁紹當了盟主后,當務之急就是樹立自己的權威。袁紹說:“我本來沒有壓眾之心,汝等推戴我為盟主,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罰。諸位各宜遵守,勿得違犯。”眾人皆說:“唯命是從!”
袁紹這番話是很有必要的。這等于是袁紹與各路諸侯的一個約定。沒有這個約定,是管不好這個聯盟的。
袁紹當即令兄弟袁術總督盟軍糧草。這倒不能算任人唯親,因為當時的戰爭,糧草供應是決定勝負的關鍵,而囿于當時的物流發展水平,供應糧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盟軍前部先鋒由長沙太守孫堅擔當,他奉命領本部人馬殺奔汜水關。汜水關守將派流星探馬到洛陽匯報。董卓卻遣悍將華雄引兵來救汜水關。十八路諸侯之一的濟北相鮑信,擔心孫堅搶了頭功,私下派兄弟鮑忠搶在孫堅之前搦戰,卻被華雄一刀斬殺。
孫堅率部而來,將華雄部將胡軫斬殺。華雄堅守城池,孫堅一面攻城,一面去袁術處催糧。袁術手下人進讒言說:“孫堅勇猛如虎,如攻破洛陽,殺了董卓,就是首功。與其這樣除狼得虎。還不如不給他運送糧草,讓他軍心散亂而敗呢。”袁術決定不發糧草。孫堅缺糧,軍心不穩,被華雄擊潰。
聯盟往往是這樣,各路諸侯雖然依托在同一目標之下,卻相互猜忌,各懷鬼胎,很難形成合力。聯盟是考驗盟主領導能力的試金石。袁紹擔任盟主之初,就明示過“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罰”,如果袁紹堅定地執行這一約定,那么聯盟還有可能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但可惜的是,袁紹卻錯過了最初的,也是唯一的機會。當敗訊傳來,袁紹只是向大家宣示,卻沒有對擅自出戰的鮑信、不發糧草的袁術施以處罰。這樣,袁紹的領導威信頓時急劇下降,這為聯盟日后的四分五裂埋下了伏筆。
華雄來攻。各路諸侯紛紛派出猛將,卻一一被華雄擊敗。正在束手無策之際,關羽挺身而出,要去迎戰華雄。
此時的劉關張三人是跟隨北平太守公孫瓚來的。劉備的職位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平原縣令,關羽只是劉備手下的一個馬弓手。
袁術出身名門望族,一向看不起人,就連他同父異母的兄長袁紹,因是侍妾所生,也不被袁術放在眼里。這是一種嚴重的“類別化偏見”,在袁術看來,關羽這樣出身低微、職位低微的人根本就是不入流的,如果派這樣的人去迎戰,盟軍方面就顏面無存了。所以,袁術大喝道:“你欺負我們各路諸侯沒有大將嗎?你一個小小的弓手,怎么敢在這里胡言亂語?快與我亂棒打出!”
曹操見關羽氣宇軒昂,急忙勸說袁術:“公路兄息怒。這個人既然敢挺身而出,諒必有幾分能耐。不如就遣他出戰,如果不能取勝,再殺他不遲!”
沒想到盟主袁紹不但沒有責怪袁術的莽撞,反而也支持袁術的看法,說:“孟德,這樣不行。如果我們派一個弓手出戰,一定會被華雄恥笑,我們哪里還有顏面見人呢?”
曹操說:“這個人儀表非凡,華雄怎么會知道他是一個弓手?”為什么袁家兄弟會驚人一致地“以位取人”,而曹操卻會“以貌取人”呢?
人們在認知世界的時候,為了快速做出判斷,往往會用某個或某幾個比較顯著的特征來對萬事萬物進行分類,以簡化認知的難度。比如,一名女性黑人混雜在一群白人中,就會被認知為黑人,而她的女性特征就會被弱化,甚至被忽略。而當這名女性混雜在一群男人中,她就會認知為女性,而她的膚色特征就會被忽略。這種認知的傾向就叫做類別化。
類別化是形成人類偏見的重要根源。
袁紹和袁術兄弟倆出身一致,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基本一致,從而對類別化認知的判斷尺度也基本一致,最終體現出來的是偏見的一致性。所以,這兩人都會認為派一個弓手出戰,有損顏面。當然,這種判斷也提前預兆了袁氏兄弟雖然起點很高,卻不能取得成功的命運。因為這種偏見用在太平盛世是不會引致太嚴重后果的。而現在已經是漢末的亂世了,亂世出英雄,英雄不問出身,才是亂世制勝的法則。當年劉邦就是以卑微之身在秦末的亂世中成功上位的。如果像袁氏兄弟這樣,還是“以位取人”,那會錯失多少亟待出頭的英雄啊!
曹操沒有陷入二袁的誤區,和他的出身經歷有莫大關系。曹操雖然號稱是曹參的后代,但他的父親卻是宦官的養子,而宦官在普通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低微的。所以,曹操不具備二袁那樣的出身帶來的優越感,因此他會采用另外一種標準來判斷人物。
曹操的“以貌取人”非常有意思。這同樣是人類認知捷徑的一種。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聲似巨鐘。這樣一個相貌堂堂的漢子,天生就是一個英雄的形象。人們往往喜歡根據他人的容貌、身材這些第一印象來快速下判斷。一個外表出眾的人,往往會被附加上其他內在的優秀品質,比如能力出眾、品格高尚、心地善良等。
而曹操因為自己身材矮小,長相一般而抱有自卑心理,這種心理幾乎伴隨了曹操一生。有一次,匈奴使者來訪,曹操擔心自己的外貌身材與大漢丞相應該具備的標準不符,會被蠻夷(這樣稱呼匈奴人也是一種“類別化偏見”)看不起,就讓崔琰假冒自己來接待匈奴使者。曹操本人則扮作一個侍從,提刀立于旁邊。這個被曹操選來替代自己的崔琰,身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是個不折不扣的美男子(典故“捉刀”即出自于此)。這也足以說明“外表吸引力”對曹操認知判斷的影響。
關羽高大偉岸的身軀幾乎讓曹操一見傾心,所以他才會相信關羽一定是身懷絕技之人,從而竭力為關羽爭取機會。而兩人的這一次相見也讓曹操深深喜歡上了關羽。此后,終曹操一生,始終對關羽另眼相看,厚愛不已。
不等袁氏兄弟再次反駁,曹操就命人取過一杯酒來敬關羽。這種“先下手為強,用實際行動堵住反對意見”的做法,是人際交往的強力說服方式之一,但沒有一定魄力的人一般不敢采用。
沒想到關羽受激之后,進入了“喚起狀態”,意氣風發,不飲此酒,快馬疾出,一刀斬了華雄,等他提著華雄人頭回帳,這杯酒竟然還是溫熱的,是謂“溫酒斬華雄”。
關羽出了風頭,曹操也有了面子,但袁術的面子可就擱不住了。
張飛一看兄長大展神威,不由大喝:“俺哥哥斬了華雄,不就此時殺入關中,捉拿董卓,更待何時?”袁術借機發作道:“俺大臣尚自謙讓,你一個小縣令手下的小卒,怎么敢在此耀武揚威!都與我趕出帳去!”
袁術的心胸狹窄由此可見一斑。曹操再次站出來說話了:“既然是立功者賞,為什么要計較貴賤?”
曹操的話切中了袁紹的要害。賞罰分明是權威的立身之基,如果袁紹連這一點也做不到,不但自身的領導威信會大大下降,而且盟軍的聚合度也會大大下降。袁紹卻采取了不作為的態度,置若罔聞,任由袁術與曹操各持己見。袁術使性子說:“既然你們如此重視一個小縣令,我告退算了。”曹操說:“怎么能因一句話,就耽誤大事呢?”這句話更是傷到了袁術,讓眾人覺得袁術這個人根本沒有做大事的心胸和器量。
雙方不歡而散,為曹操與袁氏兄弟交惡埋下了伏筆。在這一場爭執中,袁紹明顯偏袒自己的兄弟袁術。這其實是一種親緣保護,每個人的直系血親都擁有很多相同的基因,為了讓這些源自同一祖先的基因繁衍流傳,人類在進化中形成了親緣保護。血親之間可以用“親緣系數”來表示彼此之間的關聯。我們每個人和父親或母親的親緣系數為零點五,與兄弟姐妹之間的親緣系數也是零點五。而袁紹與袁術為同父異母的兄弟,他們倆之間的親緣系數為零點二五,但也要遠遠高于身為外人的曹操。曹操得不到袁紹的支持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曹操雖然不滿,但沒有過多表露,只是暗中派人給劉關張送去酒肉,慰問犒勞。這正是曹操籠絡人心的手段。
再說華雄敗后,董卓起兵二十萬,親自前來迎戰。呂布驍勇無敵,在虎牢關前將各路諸侯接連擊敗。最后,劉關張三英戰呂布,才將呂布擊敗。諸侯盟軍乘勢掩殺,奪了虎牢關。董卓敗退回洛陽后,決定遷都長安,遂火燒洛陽,強迫皇帝、百官與一眾百姓遷往長安。
盟軍攻入洛陽,曹操提出要乘勝追擊,救回皇帝。但此時袁氏兄弟已經對曹操心存芥蒂,明明知道這是正確之舉,卻故意不肯配合,任由曹操孤軍追擊。
曹操在追擊時中了埋伏,差點連命也丟了,幸得曹洪拼死解救。這是曹操生平第一次遭受慘敗。這次慘敗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聯盟是靠不住的。
果然,等曹操退回洛陽,各路諸侯已經各懷異心,開始內斗。孫堅得了傳國玉璽后私藏而退,與袁術結怨,路上卻被荊州刺史劉表截住廝殺。
劉岱向喬瑁借糧不成,拔刀相向,殺死喬瑁,盡得其兵。袁紹掌控不住局面,自己引兵去投關東。各路諸侯自作鳥獸散。曹操失望至極,原來那一番復興漢室的雄心被殘酷的現實打碎。
至此,一個空前的亂世拉開了帷幕,真的英雄將在空前的廝殺中產生。
心理感悟:自卑是對自己的一種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