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諧信息生態環境構建:以中國古代文獻信息生態觀為視角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自序
美國學者托馬斯·達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于1997年提出的信息生態學概念,首次從信息、信息人與信息環境相統一的高度來研究信息問題,標志著主體人及其價值選擇進入了思考的范圍,從而也突破了技術以及由技術驅動的信息發展的“唯技術論”或“唯發展論”的單向度追求。“人”成為一種信息化存在,信息生態環境與其說是物理環境,不如說是人文環境,對它的研究可以概括為或換算為對“人”的研究,因而涉及從物化中心到人性中心等一系列觀念的根本性轉變。既通過對現實世界與人的考察來認識信息,又借助于對信息的分析來認識世界和人,已經成為一種被廣泛認可的學術取向。信息生態學不再是關于信息的技術與發展的問題,而是世界與人的生存問題,信息生態學因而也成為一門和世界與人相終始的學科。而信息生態環境和諧則不僅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天下有道”之理想境界的基本依憑。
本書是黑龍江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研究中心傅榮賢教授主持的2008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一般項目《和諧信息生態環境構建研究——基于中國古代文獻信息生態觀的理性思考》的最終結題成果,項目批準號:08B035;起止時間:2008.12—2010.12;鑒定等級:優秀;結項證書號:2012009;結項時間:2012年10月8日。因各種原因,易名為《和諧信息生態環境構建——以中國古代文獻信息生態觀為視角》的專著并沒有增益新材料和新思想,這也成為本書的最大缺憾。然而,盡管今天的“信息”正在以深度精進或廣度拓展的名義而存在被“知識”或“數據”的概念所取代之虞,但“信息”依然是當今時代重要的關鍵詞,基于生態視角的對人的因素的重視也依然是數據、信息或知識研究中無可回避的核心要素。就此而言,告成于2012年的本書的基本思路與相關認知或許仍有時代價值。
全書共分八章,主要包括四大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和諧信息生態環境研究的相關背景和基礎知識的介紹,主要反映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二是關于和諧信息生態環境的構建原則和方法的討論,主要體現在第三章中。三是系統分析中國古代文獻信息和諧思想的基本內容,并從信息本體論、文獻信息之間的和諧、文獻信息生態中個人身心的和諧、文獻信息生態中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群己和諧)以及天人和諧等方面系統分析了中國古代和諧理念的信息生態學價值,這部分內容主要反映在第四至第七章中。四是在比較中西異同的基礎上,分析彼此的得失醇駁,并最終得出結論:中西互補是當代和諧信息生態環境構建的必由之路,這部分內容主要體現在第八章《結論》中。
其中,第一章《和諧信息生態環境研究概述》、第二章《信息生態和信息生態失衡》和第三章《和諧信息生態環境的構建》由韓雷執筆撰寫;第四章《中西方不同的信息本體論》、第五章《古代書目中文獻與文獻之間的和諧》、第六章《古代文獻信息生態中的個人身心和諧與人際和諧》、第七章《古代文獻信息生態中的社會和諧與天人和諧》和第八章《結論》由傅榮賢執筆撰寫。全書由傅榮賢負責統稿。
傅榮賢
2015年7月30日于黑龍江大學社科樓31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