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信息生態和信息生態失衡(4)
- 和諧信息生態環境構建:以中國古代文獻信息生態觀為視角
- 傅榮賢 韓雷
- 4669字
- 2017-09-13 14:25:35
然而,伴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在給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也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新問題,諸如信息超載、信息污染、信息壟斷、信息侵犯等,直接導致了信息生態環境的失衡。“信息環境問題是由于人類對信息資源的不合理開發與未充分利用所造成的。因此,信息環境的管理與優化便是信息環境論研究的核心問題。通過信息環境論的研究,主要在于用系統的觀點來分析信息環境的結構與功能,借由考察信息環境系統諸要素及其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來探索完善與管理信息環境的有效手段,從而使人類生活的信息環境達到最佳狀態”【79】。為此,有必要仔細分析信息生態失衡的表現和危害,并進一步分析信息生態失衡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性、針對性的對策,從而優化信息生態環境,更好地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服務。
從某種意義上說,信息生態系統的失衡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因為,“一方面,由于系統內部的新陳代謝作用,結構上的有序和無序相互交替時往往會產生不平衡的現象;另一方面,外力對系統的干擾超過一定的限度時也會產生相應的熵”【80】,從而導致信息生態環境的不和諧。信息生態環境的惡化將會嚴重影響到對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因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當前,信息生態失衡的具體表現主要有下面幾項。
一、信息生態失衡的表現
無可避免的信息生態系統的失衡,就其表現而言,堪稱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其中的犖犖大者主要包括:
(一)信息爆炸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因特網及萬維網的普及和應用,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速度與規模達到空前的水平,信息以幾何級數速度增長的勢頭愈加猛烈,這種現象被稱為信息爆炸”【81】。誠然,信息爆炸主要是信息技術“惹的禍”。而信息爆炸帶來的直接后果是信息冗余的增加,傳統意義上的“汗牛充棟”“浩如煙海”已經不足以形容其信息量無節制增長的規模和程度。
(二)信息超載
信息超載是信息爆炸的產物,由于信息爆炸而造成的個人或系統所接受的信息超過其實際處理能力或有效應用能力,即是信息超載。美國情報學家普賴斯(D.Price)曾經感慨:“鑒于科學著作的增長將會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荒謬程度,沒有一位科學家能讀遍其所感興趣的所有文獻。”【82】信息爆炸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在大量冗余信息中越發難以找到真正有價值的、為我所需的信息。從而,既拉高了信息獲得和利用的成本,也相應性地降低了信息生產的效率。其最終結果是,因信息量激增而事實上導致有效信息的減產,最終則是信息利用價值的下降。
(三)信息污染
信息超載主要是針對具體的、個別所需信息與整個信息的關系而言的。然而,所需之外的信息盡管非我所需,但不一定是無效信息。而信息污染是直接針對那些負面、無效的信息而言的。負面、無效的信息不僅是冗余信息的重要組成從而導致信息超載,它還直接造成對人類身心的嚴重危害。誠如約翰·奈斯特所言:“失去控制和無組織的信息,在社會里不再構成資源。相反構成信息污染和成為信息工作者的敵人。”【83】
“信息污染主要由人為因素所致,其基本形態主要包括電腦病毒和信息垃圾兩大類型”【84】。
1.電腦病毒
“所謂電腦病毒,即通過磁盤、磁帶或網絡等媒介傳播、擴散和‘感染’其他電腦程序的程序。作為人為制造的惡作劇程序,它首先非法侵入和潛伏在電腦存儲介質內,然后伺機自行激活,似生物病毒那樣,使電腦資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85】。
2.信息垃圾
所謂信息垃圾,是指那些無用的信息熵,主要包括五種類型:
(1)冗余信息。即與知識內容或情報含量基本無涉的“剩余”的信息。比如,那些空洞無物的信息以及通過剽竊、抄襲、拼湊而生成的信息等,都會導致信息重復,成為冗余信息大軍的主要組成部分。
(2)污穢信息。主要是指充斥著色情與暴力內容的那些信息。污穢信息危害大而市場前景看漲,這既與社會大眾(信息消費者)的“低級趣味”“庸俗心理”有關;也是信息生產者利欲熏心的必然產物。據統計,好萊塢電影中有23%屬于“兒童不宜”;法國錄像帶出租店有30%屬于“黃色窩點”。美國《電視導報》曾調查了特定一天首都華盛頓10個頻道計180個小時的電視節目,結果發現共有1846個暴力鏡頭,其中動槍的有362個;在網絡電子公告欄儲存的數字化圖像中有83.5%含有猥褻內容,甚至還有性變態的畫面【86】。
(3)盜版信息。即那些沒有征得經版權所有人的同意或授權,而對其作品非法復制而生成的信息。盜版信息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動搖了信息生產者的積極性,從而直接導致社會信息生產愿望和生產質量的下降。
(4)虛假信息。即那些事實上根本不存在或與實際情況完全不相符的錯誤信息。與虛假信息直接相關的還有失真信息。如果說虛假信息在生產源頭上即具有虛妄不實的本質的話,那么,失真信息主要是指那些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由于信息傳遞者或傳播媒介的因素而造成的源頭“真”信息的失真。另外,信息分解者也有可能根據自己的目的或理解,而在分解過程中導致原始信息偏離其本來的內容。
(5)過時信息。眾所周知,所有信息的效用都要受到一定的時間的約束。曾經為“真”或有效的信息,會隨著時空和背景的轉移而失真或失效。特別是,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更新日新月異,由此導致原有的知識不斷老化。例如,化學專業文獻的老化周期是8.1年,而技術意義上的化工文獻的老化時間僅有4.8年。過時信息在現實社會中的另一個表現是,許多機構或組織投入高昂代價購買的數據庫或軟件系統,由于時過境遷而失去作用。
(四)信息壟斷
信息壟斷是指,由于經濟環境、信息能力等要素的差異而產生的不同主體在信息面前的不等現象。信息壟斷直接導致“信息鴻溝”(亦稱數字鴻溝),它既存在于信息產生和利用的領域,也存在于信息加工、整理,尤其是獲取和利用等環節。“信息的流通服從‘勢能原理’,從信息勢力強的國家、地區、群體發出的信息流更容易獲得傳播,而信息勢力弱的國家、地區、群體則更容易出現只是被動地接受外來信息的狀況,從而導致信息流通極不均衡,使信息的自由流動變成了單向流動”【87】。
信息壟斷的表現有層次之分。不僅欠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同一國家中不同地區、民族、階層之間存在信息鴻溝,不同的個體人群之間都可能存在信息差距。信息壟斷“在客觀上是信息經濟畸形發展的結果,在主觀上則是政治權力過于集中的緣故”【88】。
信息壟斷不僅造成了社會權力和社會發展在信息領域下的“不公”,更為重要的是,它還導致了占社會主要數量的海量人群因為信息的不足而喪失發展的際遇,從而導致社會潛在的動蕩。
(五)信息侵犯
“信息侵權是指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侵犯他人隱私,從事欺騙和盜竊活動的社會現象”【89】。信息侵犯的表現形式有多種類型,在我國,比較突出的現象之一是個人信息在沒有經過授權的情況下被一些不法分子所掌握。例如,某公司的數據庫,掌握和擁有全國將近一半數量的用戶的手機號碼、家庭住址、從事職業、社會地位、收入消費等情況。更有甚者,他們還針對用戶信息分門別類地定期向用戶發送廣告,以牟取暴利。
與之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個人隱私的公開與失控。“人的姓名、性別、家庭狀況、財產狀況、社會生活背景資料在網絡的空間中將會是一連串的符號。網絡的開放性與這些符號的通用性對個人的隱私保護是一個挑戰。如何防止把個人隱私作為謀取經濟利益的手段,這將成為人類社會和網絡時代首當其沖的倫理問題”【90】。在今天的信息社會背景下,人們似乎都“赤裸”地活著,隱私權的喪失直接導致安全感的缺失,并最終導致人們的精神焦慮和生活信心的下降。
(六)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主要是指由于信息泄漏、信息損壞等原因而產生的安全性問題。諸如,網絡黑客對計算器系統的破壞;通過蠕蟲病毒或其他軟件攻擊信息系統,盜竊和詐騙信用卡,甚至刺探政治經濟和軍事情報等。今天,網絡安全問題已經被人們形容為是原子彈懸在網絡的天空,其造成的可怕后果,可能不亞于“核威脅”。
總體上,“信息安全的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對自己創建的信息系統的能力不足和認識不足所造成的系統不完善所導致的客觀存在的系統脆弱性。二是現實中存在的斗爭、競爭和犯罪所導致的主觀對系統脆弱的發掘和利用”【91】。
(七)信息綜合癥
信息綜合征主要是指在信息社會的語境下產生的若干與信息有關的精神和心理的疾病癥兆。其本質是因人與信息環境之間的不相適應而產生的生理或心理病癥【92】。孫瑞英指出,“隨著因特網的飛速發展,網絡世界給人類帶來了一種與現實生活完全不一樣的心理感受”。信息綜合癥的具體表現主要包括:“信息迷茫與信息焦慮”浮現于心靈空間;“人格扭曲與網絡侵犯行為”充斥于網絡虛擬空間;“信息崇拜與情感畸形”根植于認知空間;“信息窄化與符號暴力”遍布網絡群體中;信息需求過度;行為強化作用【93】。
二、信息生態失衡的危害
綜上,信息社會問題既有信息量的問題,也有因信息的質的變異所引起的社會問題;既有客觀問題,也有主觀方面的問題。信息的社會問題是信息時代的伴生物,它是信息天生具有的開放性和可復制性在社會生活中的負效應的顯現。而無論屬于哪個方面的信息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危害。我們認為,對信息生態失衡的具體危害,似可從信息生態系統的三大要素的角度予以分別討論。
(一)在信息(資源)的層面上
信息生態的失衡導致的信息爆炸、信息超載、信息污染等問題,使得人們被浸沒在信息的海洋中。一方面,人們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生活都離不開對信息的掌握;另一方面,信息問題的存在又降低了信息的實際效用。總之,人類越發離不開信息,而信息卻不是溫順的女子。相反,信息在數量和質量上的缺陷,事實上凸出了當今信息社會中的人的生活乃至生命質量的下降。
(二)在信息人的層面上
我們知道,信息人可以從生產者、分解者、傳遞者、消費者和監管者的角度作五大類型的劃分。事實上,當我們轉換視角,信息人又可以從專業和非專業的角度作兩大類型的劃分。
專業層面上的信息的生產者、分解者、傳遞者、消費者和監管者在面對信息生態失衡的現狀時,不僅導致了身心的受損,更為重要的是,信息生態失衡還增加了他們的信息工作和信息行為的成本。例如,面對信息爆炸,他們需要進一步精選識斷、去粗取精;面對盜版信息,信息監管者需要加大監管力度;面對信息無序,他們需要研制更為先進的信息技術等。
而非專業層面上的信息人實際上就是全體社會信息大眾。他們已經被拋向一個“苦海無邊”的信息世界,無可避免地與信息之間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廣義交易。然而,現實的信息世界既不透明也不厚道,虛假信息、垃圾信息、信息侵犯、信息安全等時刻在威脅著他們的身心。在數量上他們需要在海量信息中披沙淘金,在信息質量上他們需要辨惑裁定,由此導致身心俱疲,產生形式多樣的信息綜合征。
(三)在信息環境的層面上
信息環境具有廣狹二義。由于信息生態系統的失衡,信息環境也與信息、信息人一樣承擔著危害的風險。而基于信息生態系統的“系統性”特征,組成系統的三大要素之間是密切聯系、休戚與共的。“尤其令人擔憂的是,信息一旦為少數極權主義者所擁有,往往會成為其壟斷權力和維持權力的資本。比如,在某些極權主義的國家,其80%的信息資源控制于僅占人口總數20%的政治權力者手中。即使在所謂的民主自由國家,目前仍有個別人獨自占有公共信息網絡,并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操縱社會輿論等。比如在美國,華盛頓的信息高速公路竟然把黑人占居民大多數的貧民區擯斥在外。進而言之,在全球范圍內,國與國之間因信息壟斷而引起的一系列經濟剝削和信息殖民主義的現象也屢見不鮮”【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