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信息生態和信息生態失衡(5)

此外,因信息質量的下降而帶來的對主流文化和傳統倫理的沖擊,很容易導致政府對意識形態、人倫道德的失控。目前,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正在通過網絡技術優勢向全世界推銷其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在某種意義上,這種網絡信息的圍堵,也許比單純軍事上的圍堵更具有危險性、顛覆性。如何積極應對這種網絡信息帶來的挑戰,正考驗著欠發達國家政府的智慧。同時,互聯網上充斥著大量色情、淫穢、暴力乃至種族歧視等諸多不健康的信息,更直接沖擊著信息人(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并對傳統的倫理道德構成致命性的危害。

第四節 信息生態失衡的成因

當一個信息生態系統的信息輸入與信息輸出保持相對平衡,系統各組成部分的功能和結構都能夠相互協調、彼此適應,該系統即處于生態的平衡狀態。相應地,這時的信息生態環境也就是和諧的,信息—人—環境之間基本能夠達到相對均衡的狀態。然而,信息生態系統的完全平衡幾乎是不可能的,信息生態環境的和諧并非唾手可得。這樣,分析信息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找到解決失衡問題的對策就顯得非常重要和日益迫切了。

總體上,信息生態系統失衡從而導致信息生態環境不和諧,既有政治、經濟、文化等外部因素,也有信息、信息人、信息環境三要素之間不協調而引起的內部根源。而作為外部因素的政治、經濟、文化,在當今信息社會下,也已經成為一種信息化的存在,它們其實也是作為信息生態系統三要素之一的信息環境的主要內容。在這一認識基礎上,我們認為,信息生態的失衡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信息方面的原因

根據胡笑梅【95】、張軍【96】等人的研究,信息系統本身的開放性、它的超文本鏈接的網絡結構、網絡信息的馬太效應以及網絡整體性信息組織和控制手段缺乏等等,都是導致信息生態失衡的根本原因所在。

1.信息系統的開放性

信息生態系統作為一種“系統”,本身就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既表現在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互相作用與影響,也表現在與外部環境的彼此依存和互為因果。而因特網作為典型的信息生態系統,更是一個雖有通信協議的約束但約束機制卻并不完善的開放體系。世界各國各不相同的政治理念和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導致對互聯網的規范內容和規范方式不盡相同,國際上更是缺乏一個管理因特網的統一標準。應該說,這是目前信息無節制生產從而導致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的主要原因。

2.超文本鏈接的網絡結構

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超文本信息系統,在這一文本中富含有無數的節點與鏈接。由于信息量的激增,整個網絡日顯龐大臃腫,結構越發錯綜復雜。盡管,這種超文本性的結構帶來了檢索上的許多方便與快捷,但上網的用戶也極易通過節點和鏈接而步步深入從而迷失方向,既影響到高質量信息的獲取,也影響到有害信息的侵襲。

3.網絡信息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馬太效應原理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及科學等眾多領域。由于信息對技術的依賴越來越強,那些擁有先進技術的國家、地區、網站越來越擁有更多的信息資源,造成在用戶占有和信息占有方面的強勢地位,最終導致信息鴻溝的出現。

二、信息人方面的原因

在信息的流通中,信息人是信息生態中最活躍的因素。綜合王東艷【97】、張軍【98】和胡笑梅【99】等人的認識可知,由信息人方面的原因而導致的信息生態系統失衡主要包括:

1.信息生產者

信息的生產是整個信息生態循環的基本前提,被生產的信息的質量、數量和價值,直接影響到并決定著整個信息生態系統的優劣。我們知道,從信源的角度看,大多數信息都是人工信息(如文獻信息),即使自然信息也只有經過主體人有選擇地捕捉、加工之后才具有意義,從而成為信息資源。從這一意義上說,信息資源都是信息生產者的“杰作”,至少與信息生產者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例如,大量的垃圾信息(如色情、淫穢、暴力、迷信信息)、虛假信息(如假新聞、虛假廣告等)、冗余信息(如剽竊、抄襲、拼湊別人的文章)的生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首先和直接的原因是來自信息生產者。其次,黑客的泛濫也是信息生產者對信息危害的重要表征。黑客們或是出于蔑視權威或是出于技癢或是出于對經濟利益以及報復目的等,而編制了具有破壞性的程序,并通過因特網侵入到其他計算機攫取信息甚至直接攻擊對方的信息通信系統,造成了較大的信息生態系統的失衡。此外,個別民族國家也有可能秉承其狹隘的民族主義或霸權主義動機,散布并傳播大量惡意的政治信息、意識形態信息乃至民族優越論的內容,對其他國家進行信息滲透,妨礙其他國家的安全。

2.信息傳遞者

信息傳遞者是信息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過渡環節之一。由信息傳播者產生的信息生態不和諧,其原因主要包括:

(1)從主觀方面講,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傳遞者根據自己的一己之好甚至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刻意延緩信息的傳遞,導致信息傳遞到消費者手中時因過時而失效或部分失效。

(2)從客觀方面說,也有可能因為傳遞技術的落后,或是信息傳遞者缺乏對諸如文字處理技術、網絡通信技術、信息存儲和再現技術等各種傳遞技術的充分掌握,而造成信息擁堵和流通不暢。

3.信息分解者

信息分解者是信息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又一個過渡環節。與信息傳遞者一樣,由信息分解者產生的信息生態不和諧,其原因亦可從主客觀兩方面來認識。

(1)從主觀的方面來說,信息分解者在加工、處理和整序信息的過程中,往往會有選擇、有目的地附加自己的理解,從而改變原始信息的原樣。可以肯定,信息在從信源到信宿的過程中存在著信息分解者(當然也包括信息傳遞者)的中介,信息消費者最終獲得的信息已經不可能完全是信源的本真信息,而是加入了中介者的意志和取向。

(2)從客觀方面來說,信息分解也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工具,這些工具手段直接影響到信息分解的質量,因此,對這些工具的合理掌握就變得舉足輕重。但由于信息分解者的職業素養和業務技能并不能達到完全理性狀態,這樣,在信息分解過程中導致信息的失真、過時或失效也就不可避免。

4.信息消費者

信息消費者是信息生態系統循環的最后環節。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信息消費者只是被動地接受既成信息。相反,信息消費者也會反過來影響信息的生產、傳遞和分解。正所謂“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信息生產、傳遞和分解的全部過程。例如,大量黃色淫穢信息的產生就是與消費需要直接相關的。如果沒有消費需求,再不道德的信息生產者也不會去生產這類信息。

此外,信息消費者還習慣于從自身的單方利益考慮,對各種“免費”服務情有獨鐘,這也直接催生了諸如免費的電子雜志、免費的個人主頁、免費的E-mail等服務項目的誕生。而“免費”往往意味著權利和義務的雙重下降,從而為垃圾信息、信息侵犯等提供了生存的空間。

總體上,盡管信息生態系統的失衡與系統的三大要素——信息資源、信息人、信息環境——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但可以肯定,信息人的素質不高才是我國信息生態環境不和諧的主要原因。

三、信息環境方面的原因

和信息資源、信息人一樣,信息環境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導致信息生態系統的失衡。具體而言包括:

(一)信息政策和法律規范

信息政策和法律規范往往只能“懲之于后”。但是,再完備的信息政策和法律規范也不可能預先把人們的所有信息行為和信息實踐的全部內容都考慮在內。因此,盡管自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頒布實施了一系列的信息政策與法規,但與飛速發展的信息產業相比,仍不能很好地滿足目前信息產業發展的需要。缺乏推動、發展、扶植信息產業的整體規劃與布局的方略、措施。對發展中存在的信息安全、知識產權保護、信息犯罪等問題,仍缺乏很好的規范與控制。現有的對信息活動和信息社會關系已有所調整的法律規范也難以適應新形勢下信息產業的客觀發展,呈現嚴重的不適應性。如在信貸和稅收方面尚沒有明確的優惠扶持和政策傾斜的具體措施;在信息技術的標準化規范化方面也跟不上行業發展的需要;信息市場競爭環境的建立、信息市場交易秩序的維護、信息市場調節與監督活動的實施、信息資源的管理、信息安全和保密等目前都無法可依等。這種混亂局面不僅不利于信息產業的發展,也嚴重影響著信息環境的營造以及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100】。

此外,制定信息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規范信息的合理利用和流通。然而,信息政策的制定必須把握好“度”的問題。一方面,如果信息政策過度偏向于保護,就會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信息的發展,導致一定程度的信息匱乏,使信息的再生和創新受到一定的限制,進而導致整個信息生態系統面臨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如果信息政策過于松弛,則又會因信息濫用而導致眾多信息失調問題的出現。信息生態的和諧發展,需要信息政策作保證,這就要求相關部門把握好信息政策制訂的這個“度”,解決好信息匱乏和信息濫用之間的矛盾。

(二)信息倫理

信息倫理是廣義的倫理在信息領域的具體體現,它“一般是指涉及信息開發、信息傳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倫理要求、倫理準則、倫理規則,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新型的倫理關系”【101】。

信息技術導致了一個不同于以往的虛擬世界的產生,在這個虛擬的世界里,人們的身份、行為方式和行為目標等,都有可能被隱匿或篡改。如果說,現實生活中的是非對錯還比較容易判斷的話,那么,虛擬世界里的合理與不合理、合法與不合法、道德與不道德,則相對模糊而復雜。信息倫理要和諧,必須要從思想意識的高度和理論的角度出發,教育和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虛擬世界中的現象,合理地處理好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的矛盾沖突。

(三)信息文化

借助于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一種嶄新的文化——信息文化——正在逐漸形成。信息文化對信息生態系統失衡所造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首先,互聯網本質上是一個無序的結構,與之對應的文化具有明顯的無政府和自由化傾向,而這也是大量有害信息誕生的溫床。這種以不可控性為特征的文化類型直接導致了監管上的麻煩,甚至“無法管理”已經成為網絡文化的主要特征。

其次,正像生物的生存離不開物種的多樣性一樣,信息文化的和諧發展必須以文化的多樣化為前提。然而信息文化賴以生存的信息技術和信息設備等等因素,在世界范圍內表現得明顯的參差不齊。例如,西方發達國家通過他們所掌握的先進信息技術和先進設備,在塞伯空間上大肆宣揚西方文化精神,造成了網絡文化的西方式的一元取向。邱五芳曾引用法國國家圖書館館長的話指出:“哪些書排在首位?這實際上是最大的問題。因為它涉及Google Print搜尋器如何排列搜尋結果的主次,即挑選的方法問題。”并說:“這位法國國家圖書館館長對網絡時代不符合美國觀念的文獻可能面臨邊緣化的狀況表示深深擔憂”。【102】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人們相信,“新殖民主義不是拿著槍的人,而是拿著計算機的人”【103】。

同樣,我國的網絡文化情況也不容樂觀。據統計,“我國信息技術幾乎所有核心領域都被外國公司所壟斷,集成電路進口額占集成電路國內市場銷售額的84%,衛星通信市場80%被美國、日本、加拿大、以色列等國占領,從通信平臺到服務器、PC機、網絡操作系統等系統軟件市場為美國公司壟斷”【104】。而信息文化上的霸權主義,對信息文化多元化的理想訴求構成了直接挑戰,從而導致了信息生態系統的失衡。

(四)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聯系并作用于信息(資源)和信息人的紐帶和橋梁。信息技術對于信息生態系統的作用有目共睹。然而,正像所有一切技術都具有兩面性一樣,信息技術之于信息生態系統,也具有十分明顯的“雙刃劍”性質。

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信息產業的日益發達,徹底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和人們的生存境遇與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信息技術也成為諸如計算機病毒、網絡犯罪等問題的直接推手。并且,信息技術的固有局限也是信息泛濫、違法復制與傳播以及非法利用的重要的手段性保障。這就要求我們揚長避短,減少信息技術導致的負面效應。

綜上所述,應該說,信息生態系統的失衡,其根本的原因是系統自身“熵”的增加。而導致“熵”增的原因又不外于兩個方面。一是由于系統內部時刻存在著的新陳代謝,導致了系統結構上的有序與無序之間的變替輪回,從而無可避免地產生不平衡的現象;二是外部因素介入信息生態系統,其干擾超過了系統可接受的限度而產生相應的熵增。因此,治理信息生態系統的失衡,既需要從內部入手也需要從外部因素著眼。只有雙管齊下、內外兼修,才能構建和諧的信息生態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坝县| 神农架林区| 宣汉县| 清河县| 兴宁市| 大余县| 麻栗坡县| 连云港市| 碌曲县| 佳木斯市| 乐山市| 临夏县| 苍南县| 龙门县| 柳江县| 石屏县| 榆林市| 嘉峪关市| 油尖旺区| 东乌珠穆沁旗| 闻喜县| 烟台市| 武汉市| 松溪县| 曲沃县| 依安县| 石棉县| 新建县| 克山县| 城市| 柯坪县| 南漳县| 吕梁市| 子长县| 来宾市| 汝阳县| 武夷山市| 天镇县| 吴堡县| 鄄城县| 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