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信息生態和信息生態失衡(1)
- 和諧信息生態環境構建:以中國古代文獻信息生態觀為視角
- 傅榮賢 韓雷
- 4878字
- 2017-09-13 14:25:35
信息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在我國大約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對信息生態的研究和理解,由于研究者出發點的不同而產生一定的分歧。但不管基于何種角度,對信息生態的相關概念的理解實為所有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眾所周知,信息生態(Information Ecology)是一個通過類比而產生的概念。信息生態概念提出的目的在于吸取生態學的精華,為信息科學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因此,有必要首先對自然生態的相關概念作一番系統梳理。
第一節 自然生態相關概念
一、生態與生態學
(一)生態(Zoology)
“自然界中的生物,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微生物,無不在一定的環境中生活,并和環境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發生著各種聯系和作用。我們把這種存在于生物和環境之間的各種因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關系,稱為生態”【40】。顯見,生態是指五大類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動物、真菌、植物)之間、以及生物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系。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生態問題的本質,這種“關系”,“包括有機生物的生存條件、相互關系以及有機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關系”【41】。
(二)生態學(Ecology)
生態學是以生態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生物學分支學科,它以研究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為職志。
首次提出“生態學”概念的是德國動物學家海克爾。1869年,他在其《動物學》中把生態學定義為:“研究動物對它的有機和無機環境的總稱。特別是動物與其他生物之間的有益和有害關系。”【42】海克爾作為動物學家的學科背景,決定了他的生態學概念主要聚焦于動物學,并以動物的生態環境為主要對象。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發現人類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如人口急增、食物短缺、環境污染等)與自然生態學問題具有很大的“家族相似性”,完全可以借用生態學的一般理論、方法和原則來解決(至少是思考)類似的問題。于是,自20世紀60年代后,生態學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成為許多學科競相參酌的對象,并由此逐漸形成許多分支學科,“如景觀生態學、恢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產業生態學、經濟生態學以及信息生態學等”【43】【44】,生態學也由原初事實上的動物生態學走向了跨學科的發展趨勢。
與此同時,自然生態學也日益發展,其重要標志之一是引入了有關生態系統的見解。生態系統要求將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歸結為或簡化為物質流動與能量交換問題,并被進一步分化整合為物質流、能量流及信息流。至此,生態學被理解為:“關于有機體與周圍外部世界的關系的一般學科,外部世界是廣義的生存條件”【45】。在此背景下,生態學研究也獲得了相對穩定的目標定位,亦即,從系統的角度出發,重視系統諸要素的互動關系,揭示生態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的彼此影響、相互作用及其制約與反制約的復雜的變化規律。無疑,“系統”和“生態系統”概念的提出,既豐富了生態學的內容,也成為我們理解生態學的基本切入點。
二、系統與生態系統
(一)系統(System)
所謂系統,“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組成部分或成分或亞系統結合的、具有一定結構和特定功能的綜合體”【46】。每個系統都存在于一定的環境背景中,環境背景的功能在于為系統提供其執行功能和動力的相關信息輸入,系統由信息輸入而產生反應,反應的結果是向環境產生反向輸出。系統具有自身獨特的結構,系統內部彼此聯系、密切相關的各組成部分(因子)總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嚴密的程序,有規律地結合在一起。
可以認為,系統論的核心特征就是否認各組成部分的孤立存在,而代之以密切相關、彼此聯系的“關系”思考。因而,系統不是各組成成分的簡單羅致或機械疊加,而是各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背景性存在。在此意義上,由系統結構表現出來的整體結構功能要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我們在運用系統的觀點考察和分析問題時,必須重視系統的整體性和各組成成分之間的關聯性,認真分析系統的各組成成分在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它們之間的聯系。
(二)生態系統(Ecosystem)
生態系統是一般意義上的抽象系統在生態領域中的具體落實,是系統的特殊形態,也是生態學賴以奠基的重要概念和主要研究對象。明確提出生態系統概念的是英國植物生態學家A.G.Tansley,他于1935年指出:“生物群落與生存環境之間,以及生物群落內的生物之間密切聯系、相互作用,通過物質交換、能量轉化和信息傳遞,成為占據一定空間、具有一定結構、執行一定功能的動態平衡整體。簡而言之,在一定空間內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統一體,就是生態系統。”【47】
顯見,生態系統是一定空間內生物和非生物通過物質的循環、能量的流動和信息的交換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生態系統既強調循環性,也重視開放性。而循環不僅是在一種獨立系統內部的小循環,同時也是參與整個背景環境的大循環。因而,與系統的開放性特點一樣,指向此事物之個別與彼事物之眾多之間的有機聯系,具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特點。就此而言,生態系統中,不僅有機體與其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關系,而且各子系統之間以及子系統與母系統之間也同樣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集中反映彼此之間不斷進行著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可以說,生態系統的原理也就是聯系的原理、共生的原理。它強調系統中各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及功能上的統一。
同時,生態系統又是一個有邊界、有范圍、有層次的體系性存在。可將生態系統比喻成一部由許多零件組成的機器,這些零件之間靠能量的傳遞而相互聯系為一部完整的機器,成為一個完整的生態功能單位。系統內各要素互相作用并受環境制約,從而使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較長時間保持相對穩定狀態,這種狀態就是生態平衡,它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生態系統內部成分的改變或外部因素的干擾都會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引起系統的改變。生態系統本身有一種自我調節能力,一旦外界因素的干擾超過這種自我調節能力時,調節的功能即會喪失,生態平衡就會遭到破壞。
三、生態因子與環境
(一)生態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生態因子又稱環境因子,“是指環境中對生物個體或群體的生活或分布有著或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48】。任何環境都包含著多種因素,每一種因素對生物都會起著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并且,這種作用和影響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和作用對象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實際上,在環境中,各種生態因子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他們共同對環境主體產生影響。他們共同活動的合力正是環境主體演變發展的動力。總體上,生態因子在整個生態環境中的作用具有以下幾點特點:
一是綜合性:環境中各種生態因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聯系、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環境主體對某一個極限因子的耐受限度會因為其他因子的改變而改變,因而,生態因子對生物的作用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的。
二是存在主導因子:在諸多環境因子中,有一個對環境主體起決定性作用的生態因子,稱為主導因子。主導因子發生變化會引起其他因子跟著發生變化。
三是階段性:由于環境主體在運動變化的不同階段對生態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態因子對環境主體的作用也具有階段性。
四是不可替代性:環境中的各種生態因子對環境主體的作用各有其重要性,任何一種因子,尤其是起主導作用的生態因子的缺少都會嚴重影響環境主體的正常生存和發展。
五是可補償性:生態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是,局部是可補償的。生態因子的補償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圍內作部分補償,而不能以一個因子代替另一個因子。而且,因子之間的補償作用也不是經常發生的。
在生物學中,所有的生態因子構成生物的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不佳不僅制約生物的發展,而且影響生物的生存。
(二)環境(Environment)
生態學中的環境是指,“生物有機體周圍一切的總和,它包括空間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有機體生活和發展的各種因素”【49】。環境總是針對某一特定主體或中心而言的。由于隱含的主體或中心不同,環境所包含的范圍和因素也不同。因此,環境是一個相對概念,隨主體的改變而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說,離開主體的環境是沒有內容的,也是沒有意義的。
第二節 信息生態學的相關概念
所有的生態系統都可以根據其形成的動力以及影響力的不同,而劃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兩大基本類型【50】。金以圣指出:自然生態系統是指那種凡是沒有受到人類的主體干預,而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獨自存在的、依靠生物和自然環境本身的自我調節能力來維持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相反,人工生態系統是指:按人類的需求建立起來,在時空存在上受到人類活動強烈干預的生態系統。這其中,自然生態系統又可稱為“第一生態系統”,相應地,由人與社會環境的參與而構成的生態系統則稱為“第二生態系統”。就人工生態系統而言,它是以人類活動為中心,由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也就是“外部世界”)和人類(也就是“內部世界”)三部分組成【51】。
作為“天地新貴”的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向自然界索取各種物質和能量,并按自己的合目的性的主觀意愿,去干涉自然、改造自然,人類改造自然的過程也就是人工生態系統的形成過程。人工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不盡相同,集中表現在:它具有極強的“社會性”,受到人類合目的性的強烈干預和影響;另外,它還具有“易變性”,不像自然生態系統那樣穩定,它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差,很容易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或隨人類的活動而發生變化。而正是它的這些特點激發了人們對它進行研究的激情。
誠然,從學科起源上講,生態學是從第一生態系統的研究起步的。然而,第二生態系統的研究已經并正在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信息生態系統就屬于第二生態系統,是第一生態系統的一種特殊類型。
作為“第二生態系統”的信息生態系統是指信息的生存狀態。“信息生態系統由信息、人、信息環境三大因素構成。信息是信息生態系統的關鍵因素。現代社會以信息的收集、開發、傳播、利用為主要特征,并在社會政治、經濟等各種領域和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52】。和“第一生態系統”相比,它是個抽象的概念,但也可以借鑒“第一生態系統”的相關成果,從系統、因子與環境的角度予以分析。
一、信息生態因子
組成環境的因素稱為環境因子,或稱生態因子。信息生態因子是指“信息環境中對人類及社會組織的成長、行為、發展、流動和分布以及社會進化與發展有著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53】。生態因子主要包括信息(資源)、信息人和信息環境三要素。這三部分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動態的信息生態系統,它們之間的個性特點及其相互關系則構成了信息生態學研究的主體內容。
(一)信息和信息資源
1.信息
“信息是信息生態的客體,是信息生態系統的對象性要素”【54】。20世紀40年代,美國學者申農率先提出信息論的概念,初步建構了信息論的學理結構和研究模式。考慮到信息論在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的獨特價值,于茲而還,人文社會科學的幾乎所有領域,都努力引入信息論的觀點,以期借用這一嶄新的概念擴展和提升各自學科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思路。
降及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信息”的概念幾乎為各個學科和領域所普及接受,從信息角度研究本科學或領域的一般問題,也成為一時之趨。相應地,得益于各學科領域研究的共同精進,也反哺著“信息”概念本身,促進了信息內涵向深化與泛化的兩個維度上延伸。值得一提的是,從哲學的視角審度信息也成為人們的學術聚焦之一。人們普遍相信,信息和運動一樣,都是物質(系統)的本質屬性。“物質世界體現著信息本性,信息是系統的基本要素之一;信息及其進化是物質世界乃至宇宙的固有的自然本性”【55】。由此,作為事物運動基本屬性和普遍規律的信息,不僅是人類生存所必須遭遇的根本性存在,也是人類生存發展所無法回避的客觀對象。正是借助于信息,人們才有可能認知客觀事物的異同,并消除主體認識上的不確定性。從這一意義上說,信息具有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體屬性。